书城传记李嘉诚白手起家的层层突破
4785800000005

第5章 千锤百炼 起死回生(2)

晚年李嘉诚曾说:“人们过誉称我是超人,其实我并非天生就是优秀的经营者。到现在我只敢说经营得还可以,我是经历过很多挫折和磨难,才悟出一些经营的要诀的。”

人生的磨难再一次降落到了李嘉诚的身上。这之前,他经历的磨难是无法预料的天灾人祸;而这一次呢?却完全是因为自己的失误才造成的。对好不容易熬出头的人来说,磨练大有裨益,可磨难,也可能将一个人彻底推毁。

仓库被质量欠佳和延误交货退回的成品堆得满满的。索赔的客户纷至沓来。还有一些新客户上门考察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见这情况扭头就走。

“不怕没生意做,就怕做断生意。”李嘉诚此时的处境正中了后者。客户是企业的衣食父母,没有了客户,企业靠什么生存,李嘉诚急得如热锅里的蚂蚁。

产品积压,没有进帐,原料商仍按契约上门催交原料货物。李嘉诚上哪去弄这笔钱?他被逼急了,就说:“我实在拿不出钱,你们把我人带走。”原料商笑道:“你想得美?我们要你干什么?我们要的是钱!”原料商扬言要停止供应原料,并要到同业中张扬李嘉诚“赖货款的丑闻”。这又是一道杀手锏。

真可谓福不双至,祸不单行,屋漏偏遭连夜雨。银行得知长江厂陷入危机,派职员来催贷款。给弄得焦头烂额,痛苦不堪的李嘉诚不得不赔笑接待,恳求银行放宽限期。企业的生机大权完全掌握在银行的手中,长江厂被逼到遭清盘的边缘。

长江厂里只剩下半数品种的产品尚未出现质量问题,开工不定,不得不裁减员工。部分被裁员工的家属上门哭闹,有的赖在办公室说什么都不走,车问和厂部给弄得鸡犬不宁。留下的员工人心惶惶,为长江厂的前途,更多的是为了自己日后的工作、生计忧心忡忡,那些日子,李嘉诚的脾气不免有点暴躁,动辄训斥手下的员工,向员工发脾气,全厂士气十分低落,人心浮动。

黑云压城城欲摧。长江塑胶厂面临着遭银行清盘、遭客户封杀的生死存亡的严峻局势。

质量就是信誉,信誉是企业的生命。现在质量没有了,信誉也没了,那么企业的生命又怎么存在呢?李嘉诚竟然铸成如此大错,他深为自己盲目冒进痛心疾首。

李嘉诚在母亲的开导下,痛定思痛,以坦诚面对现实,力挽狂澜。

李嘉诚的第一招是“负荆拜访”。

首先要稳定内部员工的情绪,这是企业能否生存的前提条件。因此,李嘉诚向员工坦率地承认自己的经营错误,并保证绝不损害员工的利益,希望大家同舟共济,齐心协力共度难关。

李嘉诚是一个言出必信之人,大家都很相信他。因此,大家不再忧心忡忡,忐忑不安,士气也不再有那么低落。

等到员工的情绪安定之后,李嘉诚就一一拜访银行、原料商、客户,并向他们认错道歉,祈求原谅,并且承诺在放宽的期限内一定偿还欠款,对该赔偿的罚金,一定如数付款,一分一厘不少。

李嘉诚向大家坦言工厂面临的空前危机——随时都有倒闭的可能,恳切地向对方请教拯救危机的对策。

李嘉诚的诚实,得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的谅解。大家都是业务伙伴,长江塑胶厂倒闭,对自己同样的不利。于是银行、原料商和客户一致放宽期限,使李嘉诚有了收拾残局、重振雄风的宝贵时间。

李嘉诚的第二招是立即普查库满为患的积压产品,将其分门别类、选好汰劣,然后集中力量推销,使资金得以较快回笼,分头偿还了一部分债务,解了燃眉之急,缓了一口气。

李嘉诚的第三招是利用缓冲的喘息机会,对工人进行技术岗位培训,同时筹款添置先进的新设备,以保证质量。

李嘉诚百般努力,在银行、原料商和客户的谅解下,终于一步一步地捱过难关。

到1955年,长江塑胶厂出现转机,产销渐入佳境。

被裁减的员工全部回厂上班,并且,李嘉诚还补发了他们离厂阶段的工薪,今他们感恩至深。

1955年的一天,李嘉诚召开全厂员工大会。他宣布:“我们厂已基本还清各家的债款。这表明,长江塑胶厂已走出危机!”

员工们欢声雷动。

李嘉诚心里激动万分,满含热泪对全厂员工深深地三鞠躬,感谢大家在长江厂最困难的时候同心协力。之后,李嘉诚亲手又给全厂每一个员工分发红包。

灾劫和磨难可以使人灭亡、消失,但也可使人振奋。这种人可从中汲取动力,成为向上攀登的台阶,就如一块好钢,越淬火,越坚硬。

一个成功人士必定是属于后者的。

经过了这次挫折和磨难,李嘉诚变得更加地成熟了。正是这次反向的动力,促成李嘉诚由一个余勇可沽、稳重不足的小业主迅速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商人。后来,李嘉诚甚至说:“我有今天的成就,是因为有那一次挫折作为基础。”

这次磨难之后,李嘉诚就为自己立下了座右铭,并且把它做为一生的行动准则;

“稳健中寻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

五、将计就计反败为胜

商场如战场,有时候自然少不了短兵相接。在李嘉诚身处逆境时,一些同行厂家企图趁机搞垮长江塑胶厂。

他们雇用了一些人到长江塑胶厂拍照,企图用揭短的反面宣传使长江厂信誉扫地。

果然没用多久,他们拍照到的照片就在报章上发表刊登了,镜头拍摄的是长江厂那破旧不堪的厂房。目的想以此打消顾客对长江厂的产品的信心。

李嘉诚自然再明白不过的,对方是想用这种反面宣传使长江厂再度濒临绝境,但他马上想出一计,决定充分利用这些照片,做次免费宣传,借之反败为胜。

李嘉诚很坦诚地对他们说:“不错,我们尚在创业阶段,厂房比较破旧。但请看看我们的产品,我相信质量可以证明一切。我欢迎你们到我们厂实地考察,满意了,再向我们订购。”

于是代销商们被李嘉诚这些诚恳的话语所感动,更被他的优质产品所折服,同时他们敬重李嘉诚有如此敏慧的商业头脑,良好的商业道德,于是纷纷到长江厂参观订货,长江厂的生意空前红火。

精明的李嘉诚适时借助了这场恶意宣传带来的反作用力,为长江厂作了一次相当实惠的广告宣传,深得太极推手的精义,长江厂的订货单越来越多了。

这件事同时告诉我们在碰到不利情况时,千万不要怨天尤人,不要只顾着愤怒沮丧,更加不要为此而气馁,一蹶不振,要多想想看有什么方法方可扭转自己所处的被动局面,力挽狂澜,这才是最积极的态度。面对逆境应保持的态度。

坏事也可变成好事,只要你努力地去想、去做。

六、亲临其境刻苦耐劳

初步创业的李嘉诚虽然身为一名老板,但同时他又兼任着操作工、技师、设计员、推销员、采购员、会计师、出纳员,集万活于一身,草创阶段,什么事情都是他亲力亲为一手操持的。

在自己创业之间,李嘉诚就任过塑胶裤带公司总经理,按说有了很多经验,但这两者毕竟是大不相同的。塑胶裤带公司在他就任时早已步入了正轨,而这里却是他白手起家的场地。李嘉诚自己就一个小学生的态度对待他所面临的一切。人们实在是无法想象,一个人是从哪里得来这么旺盛的精力?他靠远大的抱负和顽强的意志支撑着,正如香港《星岛经济纵横》(1988年4期)所说:

“李嘉诚发迹的经过,其实是一个典型青年奋斗成功的励志式故事。一个年青小伙子,赤手空拳,凭着一股干劲勤俭好学,刻苦耐劳,创立出自己的事业王国。他常言:‘追求理想是驱使人不断努力的最主要因素”’。

长江塑胶厂第一批应聘而来的工人全部都是门外汉,他们对一切工序、机器完全不知道,而且招聘的工人中有一半以上还是从田间地里刚洗净脚爬上岸的农民。唯一懂得该如何操作一切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已贵为老板的李嘉诚。机器安装、调试,直到生产出产品及把产品推销出去,完全都靠着李嘉诚自己一招一招地教给自己的手下。

等到晚上,夜深人静大家都已休息的时候,李嘉诚仍有做不完的事:他需做账;要记录推销的情况,规划产品市场区域:还要设计新产品的模型图,安排第二天的生产。

此外,李嘉诚还从不间断业余自学。塑胶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原料,新设备、新制品、新款式源源不断地被开发出来。李嘉诚犹如海绵吸水,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创业初期,李嘉诚住在工厂里,一个星期只能抽时间回一次家,去看望自己操劳的母亲和上学的弟妹,但每次也总是来去匆匆。等到厂里的规模稍微扩大之后,他又在新蒲岗租了一幢破旧的小阁楼,别小看这间破烂的小阁楼,那时这儿不仅是长江厂的写字间,同时还是长江厂成品的仓库,同样的,李嘉诚的栖身之地也就非这莫属了。那个时候的李嘉诚,全副身心地投入了长江厂,几乎把自己“埋”进了长江厂。

李嘉诚事必躬亲,节省了许多不必要的开支,同时对全厂每一个环节的情况都了如指掌,便于管理。此外,身为老板这般拼命,给全厂员工起到表率垂范的榜样作用。

这样的做法,在不久就收到了它双倍的成果。伴随着第一批产品生产出厂到销售一空时,一批又一批的订单也纷至沓来。生产规模随之也扩大了。获得了很好的收益。

伴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李嘉诚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事情比创业初更多更繁杂了。李嘉诚这时招聘来了会计、出纳员、采购员、保管员、推销员,开始实行了层级管理。同时还大力招聘了工人,并实行三班倒的工作制。开足马力生产,昼夜不停出货、卖货。

这几点,对一个初创的企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今天有志于创业的读者也有着借鉴的意义。

七、防微杜渐居安思危

长江塑胶厂经历过了濒临倒闭、岌岌可危之后,生机焕发,订单如雪片飞来,工厂通宵达旦生产,营业额呈现出了几级级数的增长。李嘉诚的信誉此时是有口皆碑,银行不断地对他放宽贷款限额;原料商许可他可以赊购原料;客户们也很乐意接受他的产品,送来了大笔订单给他,这一切都源于对他的信任。

居安思危,上一次危机,正是在春风得意时就天降人头的。等在工厂生意再次狂热时,李嘉诚的头脑异常地冷静,他在思考着有关长江厂发展的现状及未来。

香港的塑胶及玩具厂已有300多家,长江厂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家,而且还只是一家经营状况良好,却缺乏特色的一家。就长江厂里出口的塑料玩具同别的厂家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大同小异,不同之处只是在款式上有细微的变化而已。除了同业之外,谁还会关注有一个“长江塑胶厂”呢?李嘉诚不满且忧虑。

的确,香港的塑胶制品在国际市场卖得很“火”。细究之,香港产品的优势却是廉价,这实在是可悲的事情。

长江厂从创办起,所生产的两大门类——塑胶玩具和塑胶日用品,先后变化了几十款。这大部分是按照代理经销商的订单设计改造的。厂家为商家所左右。李嘉诚曾想站在消费者立场上,推出新产品左右商家,因为太忙,风险又大,只能作罢。

虽然从事塑胶业已有7个年头了,但李嘉诚却还自问只属于这一行业的一个平庸之辈而已。但就他个人而言,他却从来就不甘于平庸,不想平淡。他盼望着能有一个巨大的突破,好使长江厂从同行业中脱颖而出,崭露头角,发射他自己独有的光芒。

想要寻找突破的视野,就不能完全把视野放在香港这片市场中,而应该在国际市场中去寻求。李嘉诚时刻关注着塑胶业的动向信息。

也就在这时,李嘉诚那扎实的“英语童子功”发挥了他巨大的威力。

一天,李嘉诚翻阅英文版《塑胶》杂志,读到一则简短的消息:意大利一家公司,已开发出利用塑胶原料制成的塑胶花,并即将投入批量生产,推向欧美市场。

敏锐的李嘉诚立刻与从另一本英文杂志看到的消息挂上了钩。那个消息说,欧美人生活节奏加快,许多家庭主妇正逐渐成为职业妇女,家务社会化的呼声越来越高。

这两条看似不搭界的消息,立刻在李嘉诚脑海中电光火石般接上了轨。

他在推想,欧美的家庭都喜爱在室内户外装饰花卉,但是快节奏的变幻使人们无暇种植各种娇贵而美丽的植物花。如果想解决这一问题,何不利用塑胶花?塑胶花较植物花,一则可以节省好多时间,二则同样可以变幻无常,正好迎合了生活的快节奏。用塑胶花代替植物花,怎么能不发展的呢?

李嘉诚甚至立即判断,塑胶花的面市,将会引起塑胶市场的一场革命。

李嘉诚更长远地看到,欧美人天性崇尚自然,塑胶花革命势必不会持久。因此,必须抢先占领塑胶花市场,否则就丧失先机。

一直在苦苦寻找突破口却又茫无头绪的李嘉诚,如夜行的航船看到了灯塔,一股希望之光油然升起。经过再细致的了解,李嘉诚注意到港九各大商店几乎都没有塑胶花,而港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又越来越喜欢摆设。这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生产技术要求又不高,他在兴奋地预测着:“一个塑胶花的黄金时代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