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怎样当经理(领导者修养文库)
4809900000008

第8章 经理要树立市场营销观念(1)

经理的营销观念如同一张地图和一个罗盘,能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指示方向、目标。如果经理的营销观念不对头,产品不适销对路,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再大,企业的生产率再高,也必然造成损失。一个精明能干的经理,要两眼盯住市场,经常分析、预测市场动态,不断开拓市场。

§§§第一节市场供求规律

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商品供给和需求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其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市场商品供求矛盾的表现

1.数量上的矛盾。即市场商品可供量与社会购买力在总量上的矛盾。

2.质量上的矛盾。指商品的使用价值方面的问题,如某些商品因不适销或质量低下而大量积压,某些市场急需的商品又出现脱销现象。

3.构成上的矛盾。如不同种类商品之间的比例,或同一种类商品在花色、品种、规格、式样、档次上的比例,供给与需求不平衡。

4.空间上的矛盾。如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商品供求不平衡。

5.时间上的矛盾。由于商品生产的季节性、消费的常年性或生产的常年性、消费的季节性,而在商品供求的时间和数量上发生矛盾。

影响商品供求不平衡的原因,一是生产和消费的分离。二是影响商品供求的因素和形成的条件不相同。从供给构成来说,它主要受生产结构、生产力布局、生产工艺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从消费构成来说,则主要受消费心理、爱好、习惯和购买力水平等因素的制约。三是影响商品供求的条件和因素是经常变化的,而且变化的大小、速度和方向又不完全一致。四是人的认识水平有一定局限性,或计划不周,或工作失误等。

市场商品供求格局

市场商品供求格局是企业组织商品生产经营的基本依据。市场商品供求格局有以下三种形式:

1.供不应求。指市场商品可供量小于社会有货币支付能力的商品需求。这种态势表现为“卖方市场”,商品可能以超过市场价值的价格出售,因而对消费者有不利的影响,表现在:(1)消费者应有的商品购买力得不到实现;(2)由于售价不断升高,加重了消费者的经济负担;(3)由于商品紧缺,消费者为搜寻、等待、排队、购买而消耗了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4)对通货膨胀的担心促使消费者枪购商品,造成人为的购买恐惧感;(5)商品紧缺和价格昂贵,导致一些消费者强制储蓄和生活水平的强制性下降。这种格局虽然对生产经营者有利,但潜伏着许多不利因素,如不讲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不利于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甚至许多假冒、低劣商品充斥市场。

2.供过于求。指商品可供量大于社会有货币支付能力的商品需求。在这种格局下,供给一方竞争激烈,商品销售困难,形成“买方市场”。其有利方面:(1)消费者的需求能得到满足,购买力能得到实现;(2)促进卖方竞争,有利于生产经营者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其不利方面:(1)长期供过于求,会出现商品大量积压,不利于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2)商品流通缓慢,资金周转不快;(4)价格呈下降趋势,不利于调动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

3.供求平衡。指市场商品供求矛盾达到暂时的统一,呈现出相对的平衡。一般来说,商品供给与需求这两个方面在量上和构成上相适应,而且商品能够按照它们的市场价值出售,就是供求协调,平衡。做到商品供求基本平衡的好处,一是有利于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促进生产的发展;二是有利于合理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避免社会财富的浪费;三是有利于按劳分配的实现,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四是有利于物价稳定。

市场商品供求规律

供求规律是商品供求关系在市场上规律性的反映。商品供求规律,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商品供求不平衡→商品供求平衡→商品供求新的不平衡……

商品供求矛盾运动的这条路线是循环往复的,每一次循环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不断地变更和深化并增添新的内容,形成新的特点,把市场商品流通推进到新的阶段。

商品供求规律总是和价值规律、市场竞争规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地发挥作用的。其具体表现是:

1.商品供求的变动引起价格变动。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上浮;当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就下降。

2.价格的变动又会引起供求的变动。当某种商品价格上浮时,一方面会刺激生产者增加该种商品的生产,从而引起市场商品供给量的增加;另一方面会限制消费者对该种商品的购买,从而减少购买量。当某种商品价格下降时,一方面会刺激买者对该种商品的购买,从而引起该种商品需求量的增加;另一方面又会限制生产者对该种商品的生产,从而减少该种商品供给量。

3.供求变化与价格变化以相反的方向形成循环。其运行的路线是: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浮→商品供求平衡→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下降→商品供求平衡→商品供求不平衡。这种情况的反复出现,形成一种规律性的循环。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是2000多年前楚国计然提出的一条脍炙人口的名言。意思是说,在天气大旱时,虽然江河断流了,但不要一哄而上,争着去做车子的生意;相反,应投资于舟船的收购、营造。因为“久旱必有大雨”,那时舟船自然是抢手货。同样的道理,闹水灾的时候,也不必都抢着去做船运的生意,而应投资于车的经营。

计然还提出了市场价格涨落的规律,他说:“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这就是说,了解市场上的商品是供过于求,还是供小于求,就可知道商品的价格是要上扬还是要下跌。计然还进一步提出:“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这就是说,某种商品的价格猛涨,供给就大量增加,到了饱和点,供过于求,价格就回落,贵就转化为贱;反之则是价贱而导致供给减少,达到一定程度,引起供不应求,于是价格回升,贱又转化为贵。

计然认为做生意就应“顺其恒”,即遵循这样一个规律去办:当某种商品价格已经涨到适当程度的时候,那就像农民出粪土那样,毫不吝惜地把商品抛入市场,这叫做“贵出如粪土”;当某种商品价格已经降到谷底的时候,那就应当把它当作珠宝玉石那样赶快购进来,这叫做“贱取如珠玉”。如果看到某种商品价高就囤货惜售,这就占压了大量资金;反之,看到某些商品卖不出好价而观望徘徊,不敢进货,这就会坐失经营的良机。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人取,我舍;人舍;我弃。”古人还说:“逢俏莫赶,逢滞莫丢”,这都反映了市场供求与价格变化的规律。

美国“经营奇才”哈默创业之初,是帮助他父亲经营一家小药厂。那时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之时,许多药厂认为军方取消订货合同,制药业将会萧条,因此纷纷转产改行,或缩小规模。哈默却选择了“人弃我取”的策略——大规模扩大生产。事实证明,哈默的策略是成功的,由于战后美国取消了药品管制,药品市场销售量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呈上升势头,哈默的制药厂十分红火。

我们再看下面一个相反的例子。浙江海盐衬衫总厂于1983年上缴税额比1979年增长84倍。但在全国西服热的浪潮中,该厂急于上一项几十万套西服流水生产线,投入100多万元。结果项目上马不久,全国西服市场就出现了滞销势头,造成产品积压,又因一心忙于上西服,原拳头产品“唐人”牌高级衬衫又在全国衬衫评比会上落选,失去了竞争优势。海盐厂的经营一下子跌入低谷,无力自拔。

美国管理专家C·B·桑顿曾提出:不追求产业界的时髦课题和流行做法;其他公司不干的我们干,其他公司在干或将要干的我们不干。有些生意看起来似乎“山穷水尽疑无路”,但只要肯动脑筋,选取得当,往往能开创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局面。

§§§第二节市场营销观念

市场营销观念的演变过程

市场营销观念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它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粗细分法不一,笔者概括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以生产为中心的观念。即把生产放在首位而不重视销售的观念。企业优先考虑的是生产计划,致力于少品种、大批量生产。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前,日本在50年代中期以前,均处于这种思想的支配之下。由于当时技术进步缓慢,商品供不应求,企业产品不愁卖不出去,表现为“生产什么,就卖什么;生产多少,就卖多少”。这种状态就是“卖方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处于从属地位。

(2)以销售为中心的观念。在此阶段,商品开始供过于求,企业重视了推销工作。消费者通过推销刺激而被诱发采取购买行为。企业经营者感到,如果不通过努力推销,产品就难以卖出去,因而就取不到利润。企业往往不择手段进行推销而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丧生了企业的信誉。美国在1920~1930年、日本在1955~1965年期间大体属于这种情况。

(三)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观念。其特征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根据消费者的实际需要来安排,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何时生产都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的。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很重视市场调查和需求预测,并以消费者的感受、意见为准绳来评价企业经营的好坏。美国在1930~1970年、日本在1965~1973年期间大体上处于此阶段。这种思想观念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因为单纯满足消费者的利益并不一定和满足社会利益完全一致。

(四)社会市场营销观念。它要求企业在满足消费者利益和需求的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社会效果,强调向社会负责,为社会做贡献,把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有些企业拼命扩大生产规模和能力,造成了环境污染、侵占耕地、浪费资源、城市膨胀,甚至还破坏了生态平衡和出现了虚假的广告宣传等,这既破坏了合理生产、合理消费,又有损于社会公德。为了解决这些消极因素,70年代中期,社会市场营销思想在日本日渐抬头。这种思想基本要点是:1.企业的一切市场营销活动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2.企业在满足消费者需求基础上获得利润,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目的;3.企业在满足消费者个人需求和获取利润的基础上,必须考虑社会效果,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五)大市场营销观念。进入80年代以来,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国际贸易处于严重不平衡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开展国际营销进入国际市场,光在营销上下功夫不行了,必须赢得当权者和有关集团的支持与合作,即把政治权力和公共关系这两个因素考虑进去。大市场营销观念的中心点: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所处的营销环境,不只是单纯地适应和顺从,而是可以施加影响的,它打破了企业对营销环境“不能改变,只能适应;不能抵制,只能顺从”的传统营销观念。

“复关”后应树立的营销观念

据《亚太经济时报》刊文称,“复关”既将国际竞争引入国内市场;又将国内市场国际化。企业经营者应树立以下八种营销观念:

(一)自立自强观念。“复关”后,可以援引“关贸总协定”的有关例外条款,对国内工业进行保护,但企业必须有自强自立观念。国家能够申请保护的,只是少数幼稚产业,而不是所有产业;即使对幼稚产业,也只是保护整个产业,而不是保护具体企业;保护只是暂时的,短则1~2年,长不过4~5年。因此,“复关”后能否在激烈竞争中生存下来,根本取决于企业自身实力。

(二)外向经营观念。“复关”意味着100多个缔约国将对我国开放市场,给企业开拓国外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企业也应主动进入国际市场,因此企业应树立主动出击国际市场的积极态度。

(三)公平竞争观念。“复关”后,国内市场规划与市场运行机制逐渐向国际惯例靠拢,这将逐渐形成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外一切企业将在这一环境比高低。在这里国外产品除了缴纳关税以外,其他一切方面必须享受与国内同类产品一样的待遇。就国内企业而言,不同地位、不同所有制企业也将面临同等的竞争条件,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所有这些,要求企业树立公平竞争观念,这包括保证自身市场行为的公正合理性、遵守公平竞争规律等。

(四)尊重知识产权观念。“复关”后,我国企业可依照协定,从发达国家获得高新技术,但必须确立保护和尊重知识产权观念。因为一旦知识产权被“总协定”列为保护范围,那么以任何形式出现的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将受到课以罚款、责令退出国际市场等严重惩罚。

(五)服从国际惯例观念。“复关”后,随着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对垒,国际惯例将成为约束与指导企业行为的重要依据。对于企业来说,遵守国际惯例不仅是进入国际市场的前提,是同国外企业进行公平竞争的基础,而且是规范企业自身行为,从而充分获得国际市场利益的保证。

(六)依法经营观念。在国际市场上,各国经济法律以及有关国际惯例乃是规范企业行为的基本规则。因此,“复关”以后,企业在涉外经济活动中不仅要遵守本国法律,而且要遵守相关国家的法律;企业要善于运用法律,保护自身的正当权益。

(七)讲求信誉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厂商信誉是其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从某种意义上讲,商誉也是一种生产力,在涉外经济活动中尤其如此。“复关”后,企业的信誉在企业形象中将日益占重要地位,因此增强信誉观念至关重要。

(八)重视人才观念。在国际市场上,一个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很重要的是取决于企业人才的数量、质量及其才能发挥的程度。因此,企业要确立尊重人才的观念,形成充分使用人才的机制。

§§§第三节市场营销要素及其组合

市场营销要素组合

有人说,“营销是龙头”,而这个“龙头”是由许多要素构成的。我们应把所有要素有效地加以组织,使这个“龙头”活跃起来。

企业对产品(Product)、分销(Place)、促销(Promotion)、价格(Price)四大可控制的要素组合,称为大组合。这四大要素英文字首均是“P”,所以又简称“4P’S”。

市场营销要素组合,每个“P”又包括许多因素,市场学家为了便于分析和应用,在每个“P”的许多变数中选择了四个变数,组成各个“P”的次组合。

产品要素组合——实体、品种、品牌、服务。

价格要素组合——基本价格、折扣价格、付款时间、信贷条件。

分销要素组合——分销渠道、销售网点、存储设施、运输设施。

促销要素组合——广告宣传、人员推销、营业推广、公共关系。

上述营销要素组成企业的营销系统。经理的重要任务就是把这些要素优化组合起来,使这个系统产生“1+1>2”的“放大”效应,把企业搞得进销两旺,红红火火。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援引了拿破仑的下述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