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一本书读完心理学名著
4810300000023

第23章 认知心理学(2)

关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桑代克认为,他的研究是以相属性为依据的,而非像巴甫洛夫那样以接近性为依据。在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中,无条件刺激紧接着条件刺激而呈现,以此接近性,两种刺激多次结合呈现后,动物便能表现出较为复杂的学习形式。而桑代克的相属性原则,并非指学习有赖于接近性,而是指那些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紧密相连的元素会在学习中被联结起来。例如,我们把“约翰是屠夫,哈里是木匠,吉姆是医生”这句话写在一张纸上,呈现给被试者。如果以经典性条件反射来解释,则被试者在“屠夫—哈里”上的联结就会比“屠夫—约翰”的联结更强。然而,很清楚,情形并非如此。约翰和屠夫因为句子结构的关系而“相属”,所以容易联结在一起,并且一起被回忆。

华生用肌肉和腺体的活动来解释学习,否认内部心灵的存在。对此,桑代克明确指出:“过分热情的行为主义者除了强调肌肉和腺体的作用外,不允许人性有任何反应,这样做实际上是在赛马中下错了赌注。”在桑代克看来,虽然测量和记录外显的身体活动是无须争议的,但是也应该承认,一种观念会引发另一种观念,其引发的强弱取决于桑代克提出的3条主要定律和5条辅助定律的运用。他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来论证内部反应。

然而,问题在于这样的内部心灵是以何种性质存在的?它们的运作方式如何?桑代克指出,在一名真正的联结主义者和一名真正的目的主义者之间不应该有任何争吵。双方都同样认为,个体的态度、顺应、倾向、兴趣和目的每时每刻都在与各种情境一起发生作用。如果会发生什么争吵,那么这种争吵将会集中在联结主义者对这些内部心灵的结构和发展的解释上。

“任何一种特定的心理定向或心理态度或心理倾向是由什么东西构成的?广义一点说,一个人的兴趣和目的是由什么东西构成的?更广义一点说,他与外部情境合作的整个心理或自我或倾向系统是什么?我的答案是,所有这些,归根结底是由联结所形成的。”看来,桑代克所谓的内部心灵,虽非华生的肌肉和腺体,却也非心理学传统意义上的心灵,而是一种机械的联结。

ThoughtandLanguage

《思维与语言》

维果茨基(LevVygotsky)

作者简介

维果茨基(1896—1934),前苏联建国时期的卓越的心理学家,主要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和语言、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由于他在心理学领域作出的重要贡献而被誉为“心理学中的莫扎特”,他所创立的文化历史理论不仅对前苏联,而且对西方心理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主要的著述还有《心理学危机的含义》、《儿童期高级注意形式的发展》、《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心理学讲义》、《心理研究选集》和《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

维果茨基出生于比罗卢西亚的一个小镇奥沙。1913年维果茨基完成了大学预科学习,凭借优异的素质赢得了一枚金质奖章,在只有百分之三的犹太学生可以进入莫斯科大学的情况下,虽几经周折最终还是被莫斯科大学录取。当时维果茨基感兴趣的学科是历史与哲学,但他接受父母的意见选择了医学,一个月后,又转到了法学院。强烈的求知欲使维果茨基1914年决定在莫斯科大学和沙尼亚夫斯基人民大学同时就读。维果茨基在历史、哲学、心理学等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坚持文学研究。

维果茨基兴趣的中心转移到文学、法学、戏剧,尚没有进入心理学。他最早发表的作品是文学评论方面的,不属于心理学范畴,然而,从其心理学思想的进化来看,这些作品具有重要的价值。这一短暂的文学评论生活与“意识”这一词语的出现紧密联系在一起,而意识是维果茨基进一步科学研究的关键词。

1915—1916年,在沙尼亚夫斯基人民大学期间,他酝酿着写一篇关于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雷特》的论文,这一首篇科学研究论文作为历史文献反映了他在大学时期的思维模式。

1917年,维果茨基同时从两所大学毕业返回了其家所在地戈麦尔,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在戈麦尔的7年,维果茨基为不同种类的学校开设了许多课程,如为成人学校开设了文学与俄语、为教学研究所开设了逻辑与心理学、为艺术学校开设了美学与艺术史。

1919年,维果茨基染上了肺结核,15年后他就是死于肺结核。但这次他有惊无险。1924年之后,维果茨基的兴趣转向了心理学,尤其是教育心理学。1922—1926年期间,维果茨基写了8篇关于心理学的论文,其中7篇都与教育问题相关。他还在戈麦尔的教学研究所组织了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展了几项关于学前与学龄儿童的研究。

维果茨基与皮亚杰是同时期的人物。但不同于皮亚杰认知发展泛宇宙统一的观点,维果茨基的理论强调文化、社会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但由于其理论中有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在1936—1956年间受到苏联政府当局的打压,禁止讨论其理论。直至60年代,维果茨基的理论才受到美国心理学界的重视。

1930年,维果茨基与鲁利亚合作完成了《行为历史的研究:猿、原始人、儿童》。来自不同文化的人的高级心理过程的差异引起了他的兴趣,于是他设计了一次在乌兹别克斯坦开展的跨文化研究。维果茨基因为身体原因没有参加这次考察。由于身体原因,维果茨基争分夺秒,废寝忘食。1934年春天,他再次遭到肺结核的侵袭,毅然拒绝了医生让他住院治疗的建议,更加忘我地投入工作。他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准备好了”。

名著导读

该书研究心理学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思维和语言的相互关系,并总结了维果茨基在发展心理学、教育学和精神病理学等领域开展的一系列开创性研究。该书深刻地展现了具有高度创造性和缜密思考的智力发展理论,为教育心理学和语言学提供了内部语言的最深刻分析,对后来的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产生过重大影响。

理论精读

1.社会文化理论

维果茨基对于心理学思想的主要贡献之一,是强调有社会性意义的活动对人类意识的影响的重要性。维果茨基认为社会环境对学习有关键性的作用,认为社会因素与个人因素的整合促成了学习。社会行为是一种能够帮助解释意识变化的现象,并能建立起一种使行为与思想相统一的心理。

社会环境通过它的“工具”影响到认知;工具是指它的文化物品及它的语言和社会机构。认知发展源于在社会交互作用中文化工具的使用,源于将这种交互作用内化和心理转换的过程中。维果茨基的思想是一种辩证建构主义的理论,因为它强调人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介是发展与学习中的关键机制。

维果茨基的最有争议的观点是所有的高级心理功能都来源于社会环境。这是一个很有力量的声明,有很多的事实来支持它。语言过程可能是最有影响的。维果茨基认为在心理发展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掌握传播文化发展和思想的外部过程,即掌握语言、计数和写作之类的方法。一旦这个外部过程被掌握,下一步就是运用这些符号来影响思想和行为,以及对思想行为进行自我管理。在自我管理中使用内部言语的重要功能。

尽管这样的论述给人以深刻印象,维果茨基的理论似乎有些过于强悍。研究证据显示,年幼的儿童在他们有机会从所处的社会文化中学习之前,就已了解很多这个世界运作的方法。儿童也似乎有获得某种概念的生理性预设机制(如理解做加法可以使数量增加),这是不依赖于环境的。尽管社会学习影响到知识的建构,但是那种宣称所有学习者是源于社会环境的论点似乎过于夸张。虽然如此,我们理解学习者的文化是很关键的,在解释学习和发展的时候需将之考虑进去。

2.心理发展的活动说

维果茨基依据马克思的活动观,通过对人的实践活动的深入分析后指出,人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维果茨基提出的“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学说”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假设,即“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步的”。

维果茨基早在1920年就注意到活动在高级心理机能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意识与活动的统一性,即意识不是与世隔绝、与活动分离的内部封闭系统,活动是意识的客观表现。因而,可以通过活动对意识进行客观研究,把意识的内容加以物化,转换成客观的语言,转换成客观存在的东西。由此,维果茨基明确区分了“意识”与“心理”,这是两个本质上不同的概念。“心理”概念适用于动物也适用于人,是人与动物共有的反映形式,而“意识”则是人所特有的最高级的反映形式。

维果茨基提出活动与意识统一的心理学原则,强调意识从来都是某种整体,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结构,坚持将意识看做是由理智与激情、认知与情绪—意志这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构成的统一的、动态的意义系统。他明确指出,意识与高级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这意味着,各种心理机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心理的发展不仅表现为各种心理机能的变化,而且更重要地表现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相互关系的变化。这一切正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它们决定了意识的系统结构性。

3.最近发展区概念

最近发展区概念是维果茨基在1931—1932年将总的发生学规律应用于儿童的学习与发展问题时提出来的。维果茨基将最近发展区定义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维果茨基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成了三种类别:学生能独立进行的、即使借助帮助也不能表现出来的、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的借助他人帮助可以表现出来的。维果茨基明确指出了教学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教学促进发展,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良好的教学走在发展前面并引导之。”

最近发展区是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它阐明了个体心理发展的社会起源,突出了教学的作用,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彰显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是学生心理发展的促进者;明确了同伴影响与合作学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启发了对儿童学习潜能的动态评估。

4.五个原理

(1)人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社会实体,是社会历史产物。

(2)人满足各种需要的手段是在后天通过不断学习掌握的。

(3)教育与教学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形式。

(4)人的心理发展是在掌握人类满足需要的手段、方式的过程中进行的。

(5)人与人的交往最初表现为外部形式,以后内化为内部心理形式。

趣味扩展

1950年以来,维果茨基在心理学界的知名度日益增大,他不仅被认为是20世纪俄罗斯心理学的一位关键人物,而且被选为20世纪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的100位心理学家之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这样一位声名显赫的心理学家37岁就英年早逝,从事心理学研究不过短短的10年时间,以他思想与成果的丰富性、独到性、广泛性及其生命的短暂性而论,他创造了心理学历史上的一个奇迹,被后人盛誉为“心理学的莫扎特”。

维果茨基的一生短暂而辉煌,奋斗不止,创造不息。虽历经沧桑,依然矢志不渝。由于出身与种族的原因,求学期间饱尝辛酸;由于身体的原因,屡受疾病的困扰,几度起死回生;由于政治的原因,饱受冷遇与旁落。所有这些坎坷与不幸,都被维果茨基化为科学探索的不竭动力。维果茨基的研究涉及了哲学、历史、文学评论、艺术、电影、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缺陷学、医学等领域。他提出的文化历史理论成为心理学宝库中的珍品。

但是,由于维果茨基短暂的一生充满紧张的探索,不断提出新的思想,急于建构自己的理论,更由于他英年早逝,未能像冯特、弗洛伊德等心理学家一样到晚年有足够的时间对其早期理论进行进一步的修改、补充与完善,因此,维果茨基的理论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点,如有些词语的使用缺乏准确性,有的假设未能用实验证明,有的理论不够完善。

维果茨基思想的局限性突出体现为:

(1)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早期也曾出现过自然主义的倾向。例如,他将低级心理机能与高级心理机能绝对对立起来,认为儿童的低级心理机能具有纯遗传的自然性质,它们不是以文化符号为中介的,因而没有中介结构。后来,他对这一观点进行了重大的修改。

(2)维果茨基把历史主义原则引进心理学时,没有分析社会形态的具体性质。脱离了具体的社会形态谈历史,只能使历史抽象化。

(3)维果茨基过于武断地认为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与有机体结构的生物变化无关。发展与变化是永无止境的,维果茨基把心理机能的自然发展过程与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两者对立起来是没有充分科学根据的。

LanguageandMind

《语言与心理》

艾弗拉姆·诺姆·乔姆斯基(AvramNoamChomsky)

作者简介

艾弗拉姆·诺姆·乔姆斯基(1928—),麻省理工学院语言学的荣誉退休教授。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被认为是20世纪理论语言学研究上最伟大的贡献。

乔姆斯基出生在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他的父亲威廉·乔姆斯基(WilliamChomsky)是一位希伯来学者,来自一个后来被纳粹灭绝了的乌克兰小镇。她的母亲艾尔西·乔姆斯基·西蒙诺夫斯基(ElsieChomskySimonofsky)是白俄罗斯人,但跟她的丈夫不同的是,她生长在美国,说普通的纽约英语。他们两人的第一语言都是意第绪语,虽然乔姆斯基本人说父母在家禁止讲这种语言。他说,他们住在分裂为“意第绪区”和“希伯来区”的犹太人聚居地,他的家庭认同后者,并用“纯粹的希伯来文化和文学”教导他。

乔姆斯基记得他的第一篇文章写于10岁那年,文章是论在巴塞罗那陷落之后,纳粹主义蔓延的威胁。从十二三岁开始,乔姆斯基更加彻底地认同无政府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