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一本书读完心理学名著
4810300000022

第22章 认知心理学(1)

认知心理学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后迅速发展。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U.Neisser)的《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这一学派理论的成熟。20世纪70年代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在心理学研究对象上,认知心理学则把研究重点放在内部心理过程。主要是认识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在研究方法上,认知心理学则既重视实验室实验,也重视主观经验的报告。广义的认知心理学还应该包括皮亚杰(J.Piaget)的发生认识论,他把人的认识发展看成是一种建构的过程,并仔细研究这一过程的发展阶段。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解释人的认知过程的科学,因此,也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派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该学派反对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不一定必须在搞清心理的生理基础后,才能研究心理现象。他们把人看成计算机式的信息加工系统,认为人脑的工作原则与计算机的工作原则相同,因而可以在计算机和人脑之间进行类比。他们强调人的已有知识结构对行为和当前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并力求通过计算机模拟等方式发现人们获取和利用知识的规律,达到探究人类认知活动规律的目的。他们还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强调对人的认知过程进行整体综合分析。认知心理学派的理论含有辩证法的因素,对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论、弗洛伊德主义的非理性主义有积极的意义,对扩大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促进心理学的现代化、发展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等均有贡献,而且成为当前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但他们把人的心理看成是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加以研究,在心理学界依然存在争论。

HumanLearning

《人类的学习》

埃德伍德·桑代克(EdwardThorndike)

作者简介

埃德伍德·桑代克(1874—1949),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一系列学习的定律,包括练习律和效果律等。他1912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17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874年8月31日桑代克出生于美国麻省,父亲本来是律师,后来当了牧师。作为一个孩子,他其貌不扬,生性害羞、孤独,只有在学习中才能找到乐趣,也特别有学习的天赋,高中的成绩一直处在前一二名。1891年,他踏上了康涅狄格州米德尔顿的卫斯理大学,主修英文。1895年毕业时,他获得了50年来最高的平均成绩。他曾在自传中写道,在上大学三年级以前他不记得“听说过或见过心理学这个词”,当时他必须选一门必修课。在读了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之后,他才对心理学感兴趣。他去哈佛继续研究生工作,计划学习英语、哲学和心理学,可是,听了詹姆斯的两次课之后,他就完全迷住最后一门课程了。

1896年,桑代克在哈佛获得另一个文学学士学位,1897年获得硕士学位。尽管对詹姆斯非常尊敬,他却选择了一个非常没有詹姆斯特色的课题“鸡的直觉及智力行为”。在后来的生活中,他说,当初的动机“主要是为了满足获取学分和毕业文凭的需要……当时明显没有对动物有特别的兴趣”。当时詹姆斯不再搞实验心理学,但他同意了这个选题,并把他家地下室里的一块地方提供给没有足够大实验室的桑代克做动物试验。

1898年,桑代克追求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士未果(后来桑代克与这位女士终成眷属),时值哥伦比亚大学聘请他为大学评议员,提供给他奖学金,他带着两只受过最好训练的小鸡到了纽约,在这个研究起来更方便的地方继续完成博士学位。指导教师是詹姆斯·麦克金·卡特尔,当时这位教授正在进行通过人体测验来测量智力的研究。桑代克尽管后来也进行过精神测验,但为了完成博士论文,他只得继续进行自己的动物学习研究。他完成了他著名的迷笼研究,因此获得博士学位。

桑代克在1899年成为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一位心理学讲师。根据卡特尔的建议,桑代克把他的动物研究技术应用于儿童及年轻人,之后他越来越多的用人做测试对象,并把大量时间花在人类学习、教育心理测验等领域。除了用一年的时间去俄亥俄州克里夫兰西部保留地大学做教员之外,他成果颇丰的一生中的其余时间都是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度过的。在他的学术生涯中,他共出507种书、专论和学术论文,这创纪录的成就,是后来的心理学家,可能除了皮亚杰之外,没有人能与之相比。

这一富有成果的生命在1949年8月9日只差几个星期就到他75岁生日的时刻结束了。

桑代克的研究兴趣十分广泛,他是美国哥伦比亚学派的主要代表,又是动物心理实验的首创者,教育心理学体系和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并设计了心理测验,为美国教育测验运动的领袖之一。

桑代克的主要著作有《动物智慧》(1911)、《教育心理学》(三卷本,1903/1913一1914)、《智力测验》(1927)、《人类的学习》(1931)、《需要、兴趣和态度的心理学》(1935)、《人类与社会秩序》(1940)、《心理与教育的测量和评价》(1955)等。

名著导读

1928—1929年,桑代克应邀在康乃尔大学开设了一系列讲座,在此基础上汇编成《人类的学习》一书,正式出版于1929年。该书是其将动物心理学实验技术运用于人类学习的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全书分12章,从“一种情景发生的频率的影响”开始到“当今时代学习的演化:未来的可能性”结束,均是将早期动物心理实验中得出的结论——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练习律、效果律和准备律)及其几条辅助定律(多重反应、心向或意向、选择反应、类比反应和联想性转移)以人类为被试,向人类学习推广。他提出了一种精心制作的刺激—反应心理学,桑代克断言,对每个刺激—反应联结可以给予某种概率,表示刺激引起反应的可能性。例如,食物能够引起唾液分泌的概率将近1.00,而在形成条件反射之前,一种纯音能够引起唾液分泌的概率是0。学习就是提高刺激—反应的概率;遗忘就是降低刺激—反应的概率。正是因为动物的学习是自动的,并不感受到反应与奖励之间的关联性,因此,桑代克强调人类的学习是潜意识的。一个人可以学习某种操作性反应,而觉察不到他正在这样做。正如桑代克对动物的看法那样,他把人类的推理还原为自动作用、风俗、习惯。桑代克提出了以优生学和科学管理的教育为基础的科学的乌托邦希望。

在此书中他的基本观点就是“学习就是联结,心理是人的联结的系统”,除此之外,他还对练习律和效果律加以修正:废除了练习律中不适宜于人类被试学习的一些假设,缩小了效果律的适用范围。

理论精读

1.人类的学习具有自己的特点

(1)人类学习的社会性(间接性)——间接经验为主。人类除了通过直接经验的方式获得个体经验以外,还在同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获得人类社会的历史经验。自有人类文化以来,人类社会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通过社会传递保存下来,而个体从出生以来,就是通过与成人的交往,通过在学校里与教师的交往,进行学习,掌握前人所积累的经验;还通过与同代人的交往而获得大量的社会经验。这种间接经验的学习,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非常丰富的,这是动物学习中所不可能的。

(2)以语言为中介。人类是以语言为中介来进行学习的。由于有了语言,扩大了个体掌握社会历史经验的可能性;有了语言,使人不仅能掌握具体的经验,而且有可能掌握概括、抽象的经验,因为语言是使事物之间关系抽象化、概括化的信号。用巴甫洛夫学说来讲,由于第二信号系统的出现,给人的学习带来了新的机制,而且使人的第一信号系统也具有与动物不同的内容和形式。维果茨基认为,由于儿童掌握了语言,以此为中介,才可能由低级的以知觉过程为主的心理功能,转为高级的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心理功能。

(3)积极主动性。动物的学习是为了适应环境,因此是被动的,而人类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适应环境,人不仅要认识世界也要改造世界,所以人是在积极地作用于环境,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进行学习。由于人的学习不仅是为了满足生理的需要,而且更重要的是为了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人们有极为丰富的学习动机、学习目的,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人们主动地探索各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这也是动物学习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2.“联系法”理论

这一理论主要包括两大学习定律:

(1)效果律。桑代克认为,哪一种行为会被“记住”,会与刺激建立起联系,取决于这种行为产生的效果。例如,迷宫是一个刺激,小鸡在迷宫中会作出多种行为反应,但大多数反应都不能帮助它们逃出迷宫,而另一些行为则使它们得以逃脱并得到食物。因此,小鸡就记住了这些有效的行为,将迷宫这个刺激和这些有效的行为联系起来了。以后,一进迷宫,它们就知道作出什么反应。

(2)练习律。桑代克认为,练习次数的多寡,影响刺激和反应之间练习的稳固程度。练习越多,练习越紧密,小鸡越清楚要采取什么行动,逃脱的速度越快;练习越少,练习得不够紧密,小鸡就越难找到出口。

虽然桑代克的“联系法”理论后来被行为主义者吸收并成为他们的主要理论原则,但桑代克本人对行为主义学派的热情却并不高。也许是因为他的研究兴趣太过广泛,而其中有很多是关于精神和意识方面的,这是行为主义者所不能容忍的,而桑代克本人也并不欣赏行为主义者那种将精神和意识一棍子打死的做法,因而对行为主义的观点异议颇多,所以就只能算是一位站在行为主义学派边上的心理学家了。

3.“问题箱”实验

桑代克用木条钉成的箱子里,有一个能打开门的脚踏板。当门开启后,猫即可逃出箱子,并能得到箱子外的奖赏——鱼。

试验开始了。一开始,饿猫进入箱子中时,只是无目的地乱咬、乱撞,后来偶然碰上脚踏板,饿猫打开箱门,逃出箱子,得到了食物。

接着第二次,桑代克再把饿猫关在箱子中,如此多次重复,最后,猫一进入箱中即能打开箱门。

桑代克据此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有机体形成“刺激”(S)与“反应”(R)之间的联结。他明确地指出“学习即联结,心即是一个人的联结系统。”同时,他还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关的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而正确的反应最终形成。根据他的这一理论,人们称他的关于学习的论述为“试误说”。

4.三条学习定律

(1)准备律:强调学习开始前预备定势的作用。

(2)练习律:强调联结的应用。

(3)效果律:凡导致满意结果的行为被加强,而带来烦恼的行为则会被削弱或淘汰。

“效果律”后来被持这种学习观的理论家发展成为“强化”学说,其中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斯金纳(B.F.Skinner)对桑代克的“试误说”进一步研究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5.联结

联结是心理原理的一个重要概念,阐述样本的形成机制。联结是神经元的功能,建立样本与丘觉意义对应关系,丘觉是先天遗传的,先天不与客观事物相关联,或者说不与样本相关联,需要通过联结建立与样本的生理联系。初生婴儿在样本的建立过程中,同时建立样本与丘觉意义对应的联结,当联结形成后,样本就能点亮丘觉产生对客观事物的意识。联结是意识形成的核心环节,意识的形成过程也是心理的形成过程,分为以下两个时期。

(1)联结期:人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在人出生后的几年内完成,这期间的婴幼儿形成与环境相适应的特性,决定了人的社会性。初生婴儿处在人类环境中,形成具有人性的联结,如果处在非人类环境中,也必将形成非人类的习性,如被狼扶养大的婴儿具有的习性会与狼相一致。狼孩的习性是人社会化的结果,虽然出现偏差,仍然属于人性,狼孩是人而不是狼。1920年在印度发现两个由狼抚育的女孩,大的七八岁,小的两岁。这两个狼孩生活习性与狼一样,用四肢行走,夜晚活动,怕火、光和水,午夜像狼一样嚎叫,人们将狼孩救回后,虽然教育多年,仍然与正常人差异非常大。此外,人们还发现过熊孩、豹孩、猴孩及羊孩、猪孩,生活习性都与抚育他们的野兽一样。人和动物都有丘脑,人与动物的丘觉遗传决定性、联结决定性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2)成长期:几年的联结期之后,在数十年的生命期限里都属于这个时期,是联结的延伸、优化期。这个时期又可细分为多个时期,关系性格、气质、智慧、才能、学识,以及家庭、工作、事业、成就等人生的方方面面。

趣味扩展

桑代克曾求读于威斯莱大学,1895年获该校文学学士学位。他对心理学的兴趣始于1894年。临毕业前一年,他为有奖竞赛读了W.詹姆斯(W.James)的《心理学原理》。之后,他考入哈佛大学,成为詹姆斯的授业弟子,与后来成名的R.S.伍德沃斯(R.S.Woodworth)是同学。在詹姆斯的支持下,桑代克开始了动物学习的心理实验。由于爱情的原因(当时他与女朋友的关系处于危机状态,尽管他最终还是娶了该女子),桑代克未曾在哈佛完成博士学位。不久,在J.M.卡特尔(J.M.cattell)的帮助下,他带着两只受过训练的小鸡来到纽约,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继续学习。他在该校用猫和狗等动物做被试,进行动物心理实验。与此同时,创制了后来十分著名的“桑代克迷笼”。1898年,在卡特尔指导下,他以题为《动物的智慧:动物联结过程的实验研究》的论文获博士学位。

桑代克在历史上的地位是很难论定的。他并未创建行为主义。虽然他在动物心理研究中应用了行为主义。他致力于学习心理的研究,很快使他脱离了发展行为主义的学究式实验心理学的主流。正如心理学史家T.H.黎黑所说:“桑代克是一位实用的行为主义者,而不是一个彻底的行为主义者。”

桑代克的动物心理实验及其学习理论与I.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和J.B.华生的行为主义有其相似之处,但桑代克明确宣布他的研究并非与巴甫洛夫的实验同质,并且,他对华生的有些基本观点是持反对意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