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一本书读完心理学名著
4810300000027

第27章 认知心理学(6)

科尔伯格是在安度瓦的菲律普上的中学,高中毕业后不顾家庭反对自愿当一名商船机务士,从事协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犹太难民通过英国海防偷渡到以色列的工作。这次经历让科尔伯格对一个问题产生了终生的兴趣,即:在什么时候,一个人不服从法律和法定权威时,但从道德上是有道理的,这为他日后研究道德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次经历还给他带来了终生的疾病:他被抓住过,并在塞浦路斯的一个军营里关押过一阵子,虽然逃脱了,但却没能逃过一次寄生性肠胃感染,从此以后,这个毛病时不时地困扰着他,终生未愈。

1948年,科尔伯格以优异的成绩进入芝加哥大学,两年后获得文学学士学位,不久又获得硕士学位。大学期间,心理学和哲学(特别是道德学)是他最喜欢的两门课程,他很喜欢皮亚杰的《儿童的道德判断》,修读博士学位时本拟专攻临床心理学,但因受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影响,改而研究道德认知发展。他的博士论文题为《10~16岁学童道德思维与判断方式之发展》,是研究儿童在面对道德的两难情况时所做的推理,他假设道德的困境会使他们经由一个固定的顺序发展出更多、更具弹性的道德推理。由于他的论文题目收集资料比较困难,所以一直到1958年才完成论文获得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创下9年读完博士的记录。

科尔伯格在完成博士学位之前,1953年担任芝加哥大学副研究员,1955年任职于波士顿儿童医护中心。获博士学位后,科尔伯格于1959年应耶鲁大学之聘担任心理学副教授兼高级行为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1961年出任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1968年改任哈佛大学教育研究学院教授。科尔伯格的学术生涯和皮亚杰颇为相似,终其一生专注于研究道德认知发展问题。因此他被誉为皮亚杰之外对道德发展研究贡献最大的人。

晚年时,科尔伯格的慢性寄生虫性肠炎不断发作,使他常常忍受胃肠疼痛。在接近60岁的时候,科尔伯格极度压抑。他曾与一位亲密朋友谈过自杀的道德两难问题。他对这位朋友说,如果一个人对其他人有很大的责任,则这个人应该坚持下去。可是,与病魔的争斗太痛苦了。1987年,他在住院的时候失踪,1987年1月17日,他的车被发现停在波士顿港一处潮水汹涌的湿地里,3个月后,他的尸体被冲到洛根机场附近。没有人知道他是什么时候,什么原因过世的,不过一般猜测他是自杀而死。

名著导读

人们的道德判断是基于个人对道德的不同认识、对道德标准的个性化理解而形成的。根据科尔伯格的研究表明,各种不同的道德判断是处于人类道德发展的整体结构中的。他称这个有阶段的、有序的、严密的整体结构为道德发展的3水平6阶段。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成为很多国家和地区制定、设计学校道德教育计划及编写各级学校道德教育教材和指导手册的依据,并对美国学校道德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该书是儿童心理与行为研究书系的一种,是一部关于道德发展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专著,该书所收入的文章长期以来一直影响着本领域的研究者。

大凡研究道德发展领域的,鲜有不提及它的。就该书的贡献而言,首先是开创了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范式。科尔伯格从一开始就阐释了这一研究范式的基本理念(道德是认知的和发展的)、阶段模型(3个水平6个阶段)、研究方法(道德判断评分系统)。贯穿于全书,科尔伯格就是在不断地精制和完善这一研究范式,而道德认知发展范式是目前品德心理学研究中的主导范式。

其次,它推动了认知科学的发展。认知科学是多门学科共同研究的对象,科尔伯格从道德认知方面推动了认知科学的发展。他着重研究了个体道德认知的发生发展的机制,揭示出个体的道德观念从认知的低级形式到高级形式的发展过程和规律。这一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他把道德判断和推理这类认知问题纳入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之内,把人的认知和思维研究扩大到社会认知的范围,从社会认知方面把认知科学推向前进,推向更深广的领域。

再次,发展了道德谈话的形式来测量个体道德认知发展的水平和阶段。

科尔伯格发展的标准问题评分系统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不失为一种标准化的道德发展测量方法,这一方法后来经他的学生和同事的简化和修正,成为十分流行的道德发展研究方法。正是由于使用了科学的方法,才使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领域的研究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就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最后,建立了道德发展的阶段模型。科尔伯格最初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的道德发展的3水平6阶段模型经过长期的追踪研究和跨文化研究,先后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进行3次大修正,已经成为其理论的核心内容。这一阶段模型反映了个体道德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为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当然,科尔伯格在书中所提出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也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如道德发展中的认知与情感关系、认知与行为关系的问题等。包括他的同事和先前的学生在内的许多学者,都对科尔伯格的理论提出批评和商榷,这本身也说明了科尔伯格理论自身存在了一些问题。

理论精读

1.道德发展的哲学假设

为了完善进步主义的道德哲学观点,科尔伯格提出了研究道德发展的两种哲学假设:元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即进行心理学研究必须从元伦理学出发,而心理学研究的结论又证实了规范伦理学的原则。规范伦理学与元伦理学的重要区别是:元伦理学是道德心理学研究的前提,无须研究实证,而规范伦理学是道德心理学研究的结论,需要研究实证。因此,在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的记分体系中只涉及了规范判断,而不涉及元伦理学。

2.道德认知发展的基本观点

(1)儿童道德发展的实质。科尔伯格继承皮亚杰的观点,把儿童的道德发展看做是整个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儿童的道德成熟过程就是道德认识的发展过程。

按照科尔伯格的看法,道德认知是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并集中在道德判断上。他认为道德判断是人类道德的最重要成分,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前提。因此,他所研究的道德认知发展主要集中于道德判断的发展。道德判断是一个人根据道德原则对什么是正确的或错误的行为进行的判断,即道德评价。道德判断不同于其他判断,它具有3个特征:首先,道德判断是一种价值判断,而不是事实判断。前者是解决道德领域中的应该不应该的问题,后者是解决认识领域中的是不是问题。因此,对道德判断和推理的研究要区别于皮亚杰对认识判断和推理的研究。其次,道德判断是一种社会判断,即对人的判断,而不是对物的判断。前者是对社会领域中的人与人之间或群体之间各种冲突性的权利和义务的选择和判断,后者是对物理关系的判断和推理。最后,道德判断是一种约定的或规范的判断,即对应该、权利和义务的判断,而不是对喜欢、爱好的价值判断。道德判断的约定性是引导、指向、驱动人们采取一定的道德行动。在科尔伯格看来,儿童的道德成熟首先是其道德判断上的成熟,然后是与道德判断相一致的道德行为上的成熟。

(2)道德判断的结构与内容。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判断可以从其结构和内容两个维度加以界定,不同发展水平和阶段的道德判断,既有具体的内容,又有特定的结构。道德判断的内容是指思考了什么,包括有关的道德事实,供参照的道德观念及相应的看法。具体指个体在对道德两难故事反应中所用的问题、规范和要素。道德判断的结构是指怎样思考问题或思考的方式,是对具体道德内容思维加工的方法和过程。评判人们对道德问题的看法,不能着眼于道德判断的内容,而必须考虑道德判断的思维结构才能了解其看法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道德判断的结构与内容是一个判断的两个方面,两者彼此包含、相互限定。结构规定了内容,而内容体现了结构。一方面,儿童的道德判断的结构使儿童形成某种道德观念或价值观,并据此作为对有关道德问题进行判断和推理要遵循的方向。这样的道德判断定向从整体上调控了儿童对种种具体道德问题的认知,儿童表现出总是以一定的方式去认识各种道德问题,并作出相应的判断和抉择。另一方面,随着儿童与他人交往的相互作用的扩大,随着儿童新的社会经验的积累,这一结构会发生改组和重构,从而表现出发展和变化。

(3)道德判断的结构与道德发展的阶段。科尔伯格认为,我们对道德发展阶段的划分是根据道德判断的结构,而不是根据道德判断的内容。他指出:“我运用的是一个严格精确的阶段概念,这个概念来自皮亚杰和其他认知发展理论家的结构传统。”道德发展的机制是道德判断的认知结构的变化发展过程。道德判断中含有结构,结构限定判断发展的阶段。科尔伯格说:“随着年龄的变迁而发生的一种形式方面的或质上的变化被称为一个‘阶段’,结构—发展理论家称为结构。”而且“道德阶段只是道德判断或推理的结构,道德判断的结构必须与道德判断的内容区别开来”。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个体或同一个体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对道德问题的判断、推理有着明显的区别。科尔伯格正是按照道德判断结构的性质不同,将个体的道德发展划分为3个水平6个阶段。

(4)道德发展的条件。科尔伯格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沿着垂直和水平两个序列发展。垂直序列的发展是由道德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推移,水平序列的发展是从理智发展经角色承担发展向道德发展的推移。儿童的理智发展和角色承担发展是制约其道德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

虽然儿童的理智发展是其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但理智发展本身并不直接导致道德发展。道德发展还需要社会性质的刺激,它们来源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道德决策和个体之间的直接道德争论。科尔伯格称之为“角色承担机会”。角色承担又称社会认知,它指个体在他们相互作用过程中想到他人的态度,意识到他人的思想和情感,设身处地从他人角度看待问题。发展心理学家塞尔曼首先提出儿童发展中的角色承担问题,并加以系统研究。他提出个体的角色承担或社会观点选择的发展是个体的社会化成熟的重要标志,其发展经历了具体个人的观点、社会成员的观点和超越社会的观点3个发展水平,并可以相应的划分为几个阶段。角色承担的这种发展过程对道德判断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实质上道德所反映的是个体之间或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科尔伯格借用塞尔曼的个体角色承担发展来说明个体的道德发展。他认为,个体角色承担发展为其道德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5)道德发展的动力。科尔伯格认为,个体道德发展的动力既不是来自他的先天成熟,也不是来自他的后天学习,而是来自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在这种相互作用过程中,随着个体承担社会角色机会的增多,个体的道德经验不断结构化,不断同化吸收和调整平衡新的道德经验,从而使个体的道德结构产生新的质变,飞跃到新的发展水平。个体的品德就是在一次又一次从不平衡到平衡的质变过程中得到发展的。

3.道德两难论法

科尔伯格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道德两难论法。他编制了9个道德两难故事和问题,如常用的一个故事便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即本城一个药剂师新研制的镭锭。配制这种药成本为200元,但售价却要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到处借钱,但最终只凑得1000元。海因茨恳求药剂师说,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账。但遭到药剂师的拒绝,并且还说:“我研制的这种药,正是为了赚钱”。海因茨没别的办法,于是破门进入药剂师的仓库把药偷走。问:这个丈夫该这么做吗?为什么?利用这类两难故事,科尔伯格研究了75名10~16岁的被试者。以后每隔三年重复一次,直至22~28岁。他让被试者听了故事后判断是非,然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再根据他们的回答划分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同时又根据一系列的回答,编制了各种不同水平的量表,再来测定其他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科尔伯格从被试者的陈述中区分出30个普遍的道德属性,如公正、权利、义务、道德责任、道德动机和后果,等等。每一个属性可分为6个等级,合计180项,然后把谈话中儿童的道德观念归属到180项分类表的一个小项下作为得分。儿童在某一阶段的得分在其全部数中所占的百分比,便是儿童在该阶段的道德判断水平。据称其信度高达0.68~0.84。这种方法是科尔伯格研究人的道德判断发展的重要手段,并在研究中发现人的道德判断存在着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分为一系列不同的阶段。

4.道德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

道德发展的阶段概念是科尔伯格理论的核心概念。他认为道德发展阶段具有4个基本特征,即结构的差异性、不变的顺序性、结构的整体性和层次的整合性。

(1)结构的差异性。科尔伯格在大量的追踪研究和跨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个体,或同一个体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其道德判断和推理的结构(思维模式)有不同类型,它们之间不是量的差异,而是质的差异。科尔伯格正是按照这种结构的差异特征来划分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和阶段的。个体道德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道德结构的转化和质变过程。

(2)不变的顺序性。个体的道德发展遵循着由低级向高级的不变的、普遍的阶段顺序。除了严重的身心缺陷外,发展总是依序向前移动,从不后退,但也不能逾越。发展总是指向下一个阶段,这在一切文化中都是如此。文化和教育可以加快、延缓或阻止个体道德发展,但决不能改变其阶段顺序。正如科尔伯格指出的:“逐步发展的阶段顺序是不变的,这种顺序代表着道德概念的一种普遍的内在逻辑次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