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跟工作和解
4810800000043

第43章 迟到了,怎么向老板交代

文/楼南香

有句话说:“心态决定一切。”意在提醒人们无论做什么皆需要拥有良好的心态,否则,话难讲,事难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都有别于他人的心理活动。与人谈话时如果忽视了这种心态因素,信口游疆,往往就会出现“话语失控”的状况,最终使自己陷入被动而无力自拔。所以,掌握与人交流过程中自身心态的变化很必要,也很重要。

有位员工上班迟到,被经理逮了个正着。于是有了下面的对话:

经理:为什么会迟到?

员工:道路修整,堵车。

经理:知道堵车为什么不早点走?

员工:早晨起来要洗漱吃饭,怎么可能走得早。

经理:那就不能早点起床吗?

员工:晚上在公司加班到那么晚怎么可能早起床。

经理:那为什么不提高工作效率,还非要加班浪费公司的电费。

员工有些恼怒了:不就迟到五分钟吗?有什么大不了的。

经理嗓门提得更高:这不是迟到几分钟的事,是严重违反劳动纪律!

争论的结果是,员工丢了当月的奖金。事后他不服气,还吵着嚷着要和经理继续理论。经理当然没有精力陪他“玩儿”。不胜其烦,最后只得将该员工扫地出门了。

看看,本是极平常的一件事,主动向经理道个歉,或者按章程接受点责罚也就完事。但这位员工偏偏让小事扩大,并一步步将自己推向“不归路”。谁之错?其实不难看出,首先,该员工的谈话心态是有严重问题的。从他决定与经理争执的那一刻起,他就选择了一个注定不欢而散的谈话结局,因为他的谈话方向偏离了正确轨道,你挑起争执,身为领导的经理难道要避让你吗?不可能,作为上司,为了维护其尊严和威望,他必然会设法在气势上镇住你,如此,简单的迟到愣给提升至违纪的高度就不意外了。我们不妨做个假设,假如该员工拥有良好的交流心态,那么谈话则很可能就变成另一种样子:

经理看到了迟到的员工,正欲开口责问。员工抢先道歉,诚恳地说:对不起,经理,我迟到了。

经理见状可能就会大度地笑笑,问:是不是路上堵车了啊?

员工点头,说:堵车不是借口,如果我能早些起来就好了。

经理:也怪不得你,听说昨天晚上你加班,回家挺晚的,早晨当然起不来了。

员工忙说:其实工作时间抓紧点,完全不用加班的。

经理笑逐颜开起来:你在工作时间里已经干得很好了。

如此“诱敌深入”,说不定经理一高兴还会为他加薪呢。由此可见,谈话时良好的心态是多么重要,它会像旗帜一样指引着你去与人交流,也会像地球引力一样推动着你语言的溪泉潺潺流淌。

那么,我们到底需要一种什么样的谈话心态呢?沟通分析技术(1Fransaction—alAnalysis)创始人EricBerne博士认为:沟通时人的心态可以分成父母状态、成人状态、孩子状态三种。“父母”心态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表现为家长作风和命令口吻;“成人”心态以理智和稳重为标志,表现为慎思明断,尊重他人,用商量的语气与人谈话,不受“父母”心态和“孩子”心态干扰;而“孩子”心态则以冲动和变化无常为标志,表现为事无主见,要么感情冲动,要么绝对盲从。

人际交往中,人一定处在三种心理状态中某一种的支配下。处于“成人”心态的人理智占上风,遇事习惯进行冷静而缜密的思考,这种思考能最大限度地符合事理和逻辑,因此,通常最理想的谈话效果在“成人”心态与“成人”心态间产生,处于“父母”心态和“孩子”心态时,人的理智易受情感支配,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和反应往往不一致,易使交流出现障碍,甚至引发冲突。

举个例子,(“父母”心态的)甲:说了半天,你不就是想调转吗,我偏不放你走,跳、闹、泡、告,随你便!(“孩子”心态的)乙:你敢不放我?!我有的是办法对付你,咱们走着瞧!——交流于是中断。又如:(“孩子”心态的)甲:警告你,你再挤对我,我就对你不客气啦!(“父母”心态的)乙:谁挤对你了?再说了,就算我挤对你,你能奈我何?!——冲突立刻爆发。

曾在影片中看到这样一个镜头。一旅客在购票,等得极不耐烦,破口大骂女售票员:“你是在跟男人谈情说爱吗,没完没了!”那售票员相当有风度,立刻以“成人”心态回答旅客:“非常抱歉,让你久等了,我能为你做点什么?”一句话,旅客的气便消了大半,事情很快平息。显然,旅客的情绪发自“孩子”心态,而言语却以恼火的“父母”心态释放出来。但训练有素的售票员没有受对方态度左右,坚持以“成人”心态引导对方做出“成人”反应,从而保证了良好的交谈氛围。

现在再回头来看开篇提到的那位员工,其“弊点”已一目了然。他在面对经理的“父母”心态时,未能及时以“成人”心态迎之,而是不当地表现出了“孩子”心态。如此,谈话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想要修炼成谈话高手,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潜心培养自己的“成人”心态,至关重要。

员工点头,说:堵车不是借口,如果我能早些起来就好了。

经理:也怪不得你,听说昨天晚上你加班,回家挺晚的,早晨当然起不来了。

员工忙说:其实工作时间抓紧点,完全不用加班的。

经理笑逐颜开起来:你在工作时间里已经干得很好了。

如此“诱敌深入”,说不定经理一高兴还会为他加薪呢。由此可见,谈话时良好的心态是多么重要,它会像旗帜一样指引着你去与人交流,也会像地球引力一样推动着你语言的溪泉潺潺流淌。

那么,我们到底需要一种什么样的谈话心态呢?沟通分析技术(1Fransaction—alAnalysis)创始人EricBerne博士认为:沟通时人的心态可以分成父母状态、成人状态、孩子状态三种。“父母”心态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表现为家长作风和命令口吻;“成人”心态以理智和稳重为标志,表现为慎思明断,尊重他人,用商量的语气与人谈话,不受“父母”心态和“孩子”心态干扰;而“孩子”心态则以冲动和变化无常为标志,表现为事无主见,要么感情冲动,要么绝对盲从。

人际交往中,人一定处在三种心理状态中某一种的支配下。处于“成人”心态的人理智占上风,遇事习惯进行冷静而缜密的思考,这种思考能最大限度地符合事理和逻辑,因此,通常最理想的谈话效果在“成人”心态与“成人”心态间产生,处于“父母”心态和“孩子”心态时,人的理智易受情感支配,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和反应往往不一致,易使交流出现障碍,甚至引发冲突。

举个例子,(“父母”心态的)甲:说了半天,你不就是想调转吗,我偏不放你走,跳、闹、泡、告,随你便!(“孩子”心态的)乙:你敢不放我?!我有的是办法对付你,咱们走着瞧!——交流于是中断。又如:(“孩子”心态的)甲:警告你,你再挤对我,我就对你不客气啦!(“父母”心态的)乙:谁挤对你了?再说了,就算我挤对你,你能奈我何?!——冲突立刻爆发。

曾在影片中看到这样一个镜头。一旅客在购票,等得极不耐烦,破口大骂女售票员:“你是在跟男人谈情说爱吗,没完没了!”那售票员相当有风度,立刻以“成人”心态回答旅客:“非常抱歉,让你久等了,我能为你做点什么?”一句话,旅客的气便消了大半,事情很快平息。显然,旅客的情绪发自“孩子”心态,而言语却以恼火的“父母”心态释放出来。但训练有素的售票员没有受对方态度左右,坚持以“成人”心态引导对方做出“成人”反应,从而保证了良好的交谈氛围。

现在再回头来看开篇提到的那位员工,其“弊点”已一目了然。他在面对经理的“父母”心态时,未能及时以“成人”心态迎之,而是不当地表现出了“孩子”心态。如此,谈话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想要修炼成谈话高手,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潜心培养自己的“成人”心态,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