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用人的难点
4810900000010

第10章 鱼龙鳞光易混,难在慧眼识珠(3)

◇ 应变反应方面。留心观察对象在各种事变前的行为表现,识别其立场。有的人立场坚定,不管风吹浪打,态度始终如一;有的人一有风吹草动,特别是遇到大的政治风波或危难时刻就成了“变色龙”或逃兵。

◇ 结交朋友方面。留心观察对象的交友行为。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观察一个人与哪些类型的人交朋友,是识别人的重要途径。或交酒肉朋友,或交淡水朋友,无不反映一个人的内在品质。

(3)从工作接触入手

从工作接触入手,就是要求领导者利用安排工作的机会,动态考察人才。人是处在变化发展之中的,动态考察了解的不是表层印象,而是志向、气质和品性等深层次的内在素质,这较之静态中识人,无疑更具深刻性。领导者通过静中观察,对观察对象形成初步的印象之后,就要“投石入池”激起波澜,变静中被动的观察为动中主动的考察。其方法如下:

◇ 当面谈话。这是比较简捷有效的识人途径。它可以帮助你了解被考察对象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知识和见识水平以及智能状况。

◇ 委托办事。就是委托考察对象从事某项工作,以此考察其实践和操作能力。考察时,不仅要注意其处事能力和办事效果,还要全面了解其处事的过程与艺术。

◇ 特殊考察。就是将考察对象置于艰险特异环境之中考察,如抢险救灾以及突发事件等。在突发事件或危难环境中,极能最快地识别一个人。

(4)从群众调查入手

人是社会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由于日常交往频繁,加之各种利害关系交织,在每个人的周围形成了像波纹状环绕着的层层人际关系圈。真正能够“看透”某人的人是他所处的那个生活圈子中的人。因此,领导者要识别一个人,就必须打入他的关系圈,广咨博询,兼听明辨。为此,要重点把握以下方面:

◇ 群众对他的了解程度。一个长期不为周围群众了解的人,要么是韬光养晦的高人,要么是无所作为的庸人,或者是与人格格不入的怪人。

◇ 群众对他的接纳程度。一个人无论有多大的才能,如不切实用,或孤傲自绝于人,群众难以接纳,则不是合适的人选。

◇ 群众对他的信任程度。信任缘于对人的品德和才能的认可。一个不关心群众、不为群众着想的人,绝不会得到群众的信任。

◇ 群众对他的期望程度。同样为群众所敬重的人,群众对其期望值是不相同的,有的指望为他们带来切身利益,有的指望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种期望值的大小,大多缘于群众对其德才的透彻了解,是领导者识别人才的重要依据。

7.你看轻我,我偏看重你

二十三岁的秦王赢政,以敏锐的眼力看中并留住了尉缭,他并不因尉缭对他形象、人品的判断恶劣而计较。

当秦王嬴政撤销一时错下的逐客令,排除赢秦贵族的干扰,不再排斥异国人才之后,著名的军事家尉缭来到秦国,并拜见了秦王赢政。赢政从尉缭身上看到了秦统一六国的希望,而尉缭却从赢政身上看到了一个注定性结果:具有虎狼之心而刻薄寡恩的帝王胜利后必然“轻食人”。当然,历史客观事实证明,赢政正如后世的封建帝王一样,具有专制残酷的一面,这是由于封建专制的性质所决定的。

就在走出了赢政的视野之后,作为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尉缭并没有想到,正是这个寡恩的霸主,心里却为他留下了谁也不可替代的位置,坚定地看中了他。最后,尉缭真是被赢政留下来了,这时的赢政不肯轻易地放走任何一个人才,特别是尉缭这种军事奇才,他需要人才,更需要奇才。

二十三岁的秦王赢政,以敏锐的眼力看中并留住了尉缭,他并不因尉缭对他形象、人品的判断恶劣而计较,宽厚地优待尉缭,倚重尉缭,与他结下了君臣之谊。此后,在他任何一项决策之中都不同程度地有着尉缭思想的痕迹。

譬如,尉缭认为“外无天下之难,内无暴乱之事”,认为那种男耕女织、人民安乐的和平社会才是理想的太平盛世。然而,一旦有战争打乱了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秩序,就要以战止战。这种战当然是以正义之战而代不义之战,就是在尉缭这种思想的启示、影响和鼓舞、激励下,赢政坚定了统一六国,以战止战的信心。

以正义之师去攻击非正义之兵,也不是可以轻易取胜,尉缭对这一点很有见解。他认为要想取得胜利,必须有天时、地利和人和的巧妙而恰到好处的配合,尤其是“人”,在其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圣人所贵,人事而已”。赢政对这种“人事”思想也颇为重视。

尉缭认为,要达到“人和”的目的,则需要采用藏富于民的方针,要不误农时,不损民财,要奖励耕战,使人民个个皆勇于战,勇于赴死以战。再则在战时,也要对军中将士明法审令,让将士勇于忘死杀敌,更要让将士知令必行,听命必尊。只有达到这样的 “人和”,军民一条心,才会战则能胜,攻无不克。尉缭的这种思想对赢政影响很大,正因为此,他非常崇尚农战的治国原则。正因为尉缭把人的因素放在了取得战争胜利所必须的第一位,所以,赢政在统一战争中也把“人” 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在具体实施之中、赢政坚定地继承了先祖奖励耕战的政策,使秦人以富强支持战争,以好战参加战斗,以向上进取的精神力求战无不胜。

对于战争中将帅的作用,尉缭也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他认为将帅自受命之日起,以恩惠而赏士卒,且赏罚既不能过之也不能欠之,只有这样才可以称得上好将帅。赢政对尉缭关于将帅的看法和要求也是心领神会。在统一战争中赢政选用了王翦、李信、杨瑞和等军事帅才,保证了秦战略战术、军事智谋的正确与发挥,从而使秦兼并天下成为现实。

又譬如,在《尉缭子·战威》一章中,尉缭阐述了军事后勤在战争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他指出粮草一定要足够用,否则便“士不行”,武器装备要精良,否则便“力不壮”。对尉缭军事后勤理论的应用,赢政更是心领神会,而且在统一战争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在北伐朗人和南讨越人的战争中,为了使粮草得以先行,赢政不惜代价开山凿渠,修路通关,让前方军队在有了充足的后勤给养之后,一举灭掉敌人。在军队所用武器的配备上,赢政更是修造战船,改造兵车,使它们在战争中创下奇功。

在实际战斗的过程中,尉缭还指出了讲求战略战术的机动性、灵活性的要点。他主张先料敌而后动,“正兵贵先,奇兵贵后,或先或后,制敌者也”。在《战威》一篇中,他列举了五个先料敌而后动的条件即战前要研究制定周密可行的进兵计划;选任合格的统兵将帅;用兵神速;注意利用地形布置攻防;军令如山,违者必究。认为具备了这五个条件,还要利用敌军的各种地势、人事等方面的弱点,以少胜多,以实击虚,以企收到“敌不接刃,而致之’的效果。对于这样精辟的灵活运用战略战术的理论,赢政更是积极地把它用到实际战争中去。譬如在攻打赵国时,赢政就先利用了燕、赵两国的矛盾关系,主动而迅速地捕捉战机,打了一次大胜仗。当屡败于赵军之时,赢政利用赵国内部君臣之间的矛盾,并巧施反间计,轻易地除掉了阻碍秦军攻赵的名将李牧,最后终于大败赵军。攻打魏国之时,赢政巧妙地利用魏国地势低的弱点,以水灌魏都获得了奇效。由此可以说,统一战争中种种定计妙策的使用,正是赢政深入研读了尉缭的军事思想之后得到的克敌法宝,尉缭对他的影响怎能不大呢?杰出军事家尉缭的军事谋略在统一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以至于在赢政为自己修建的皇陵之中,也可以见到那些活灵活现的兵马俑列队布阵的形式,与尉缭在他《兵令》一篇中所讲述的军阵形式十分吻合,足以见尉缭对于赢政的影响之深。

尉缭可以说自始至终参与了秦统一六国的全过程,成为秦王赢政重要的左膀右臂,成为秦统一战争中战略战术的总设计师。在战争中,他全身心投入,完全忘记了对赢政个人臆测方面的东西,因为人不可能仅凭印象就不与人交往。况且,秦王赢政既然重用优待他,也足以证明是一代英主,为六国之君所不如。尉缭为赢政所尊重,君臣可谓相宜,他所著的《尉缭子》这一兵家著作,不仅为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还被后世列为兵家名作。在宋代钦定颁发的《武经七书》中,就把它与《孙子》、《吴子》、《铜马法》、《李卫公问对》、《三略》、《六韬》并列为兵家必读之书,它的成书,自然也离不开秦王赢政的成全。

作为一代英主,秦王赢政起用尉缭这个杰出军事人才,使一匹千里马得以驯服,甘受驾驭,可以说这是历史命运的安排。对于赢政来说,作为一国之君,虽然性情乖戾,却目光敏锐,从一个看轻自己的人的身上看到了巨大的价值,加以善待,不耻下求,使之尽心竭力地效忠,为统一大业的成功加上了最重的砝码,这样做自然非常明智。以这样的态度用人,焉有不胜之理?

8.不戴有色眼镜选人

秦王政制定了统一战略后,着手攻打韩国。韩国国势薄弱,在秦国的攻伐下情势危急。为了残喘延命,韩国人想出了一个办法,派出了一位名叫郑国的人到秦国做“内间”。据史书记载,郑国是一位从事水利工程建设的人才。他到秦国的目的,就是想让秦国把人力物力投入到兴修水利工程上去,借以削弱秦国的国力,使秦国无力东伐。

吕不韦失势后,郑国做间的事被发现了,这助长了秦人的排外情绪。许多宗室大臣向秦王政进言说:“诸侯国的人来秦做事,都是为他们的君主来游说或离间秦国的,长此下去,秦就有危险了,现在应当把他们驱逐出去。”

秦王政想到了吕不韦给秦国带来的危害,又看到那么多来自诸侯国的人,于是听取了大臣们的意见,下发了逐客令。在这种氛围里,秦国进行了一次大搜索行动,将其他诸侯国来的人一律驱逐出境。

“逐客令”公布后,作为客卿的李斯极力反对,他认为此举极为荒唐。李斯出身南方的楚国,曾拜著名学者荀子为师,学习“帝王之术”。他认定在七个强国中,只有在秦国做事才有前途,于是离开故乡楚国前往秦国。他先在吕不韦门下充当舍人,后成为秦王政的客卿。

由于李斯只是客卿,又与吕不韦有关系,自然也被列在被驱逐的名单上。在这个关键时刻,李斯展示了他的政治才华和长远的战略眼光。值向秦王政上了一封书信,这就是著名的《谏逐客书》。在这篇文章里,他用热情洋溢的语言和严谨务实的文风表达了自己的真知幻见。

他说:“秦下逐客令是错误的举措。从前,秦穆公求纳四方贤士,从西边得到了西戎的由余,在东边得到了百里奚,请到了宋国的蹇叔,晋国的丕豹、公孙支。这五个人虽然都不是秦国人,却使秦国兼并二十多个国家,从而称霸了西戎。秦孝公因为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得以富强。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计谋,打破了六国的合纵联盟。秦昭王得到范雎,使王室权力增强、抑制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这四位国君都是以客卿来为秦国建立功业的。

“从这些方面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那些美女、乐声,宝珠、好玉,虽然不是秦国出产的,但大王却四处求取享用:而对于用人却不这样,不问可不可用,不论是非曲直,只要不是秦人都不用,凡是来客都要驱逐出去。这是只看重美女、乐声、宝珠、好玉,而轻视人民的举措。臣听说泰山不出让每一块土壤,所以才能成就其伟大;河海不拒纳每一个细流,才能成就其深远;做君主的只有不遗弃民众,才能显明其德。这正是五帝、三皇能够天下无敌的原因。而如今秦却要抛弃人民,让他们去帮助敌国;辞退宾客,让他们去壮大诸侯。这实际上就是借武器给敌寇,拿粮食绐盗贼的举措。”

在这篇论理充分、举例详明的文章中,李斯列举了大量的、并且都是有目共睹的历史事实,不容秦王政不回心转意。秦王政当时的举措也有他的难处。他同意下逐客令,是因为考虑到吕不韦的宾客党羽在朝危害他,但现在见李斯的谏文没有提到吕不韦,就消除了心中的疑虑。另一方面,李斯的谏文句句在理,已经打动了他,所以他当即派人把李斯召回,恢复官职,并取消了逐客令。从此,李斯成为秦王政的重要谋臣,为秦统一大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秦王政因为一两个客卿给秦国带来威胁便以偏概全,否定了所有的客卿。无论这种偏见是大臣们强加给他的,还是他心中早就存在的,总之他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很明显存在着偏见。当然,这种偏见是站不住脚的,李斯的《谏逐客书》便将它彻底驳倒了。所以,在选用人才的时候,管理者如果抱有偏见,给企业带来的只能是人才的流失和浪费。

现代社会,比较突出的一种偏见是学历方面的。为了帮助管理者消除偏见,盛田昭夫写了一本书,名字叫《学历无用论》。这本书非常畅销,深刻阐述了企业该如何用人。盛田昭夫认为,企业用人不能以学历取人,因为学历高并不一定能够做出大贡献,学历低并不表示没有任何价值。

《学历无用论》并非看不起学历,而是告诉企业管理者不能因学历而取人,以学历的高低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偏见有很多种,如样貌、性别、地域等方面的偏见。比如,人们常常会说哪个地方的人比较狡猾或没有德行,于是企业管理者受到这方面的影响,在选用人才的时候,一见到这个地方的人,便立即否定掉;凡此种种都是不正确的用人方式,应当改正这种识人用人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