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用人的难点
4810900000013

第13章 重要岗位用人,难在祛疑生信(3)

德国海军曾在20世纪40年代集结了近70位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专家,研究出版了名叫《士兵意识》的关于士兵心理学方面的一本书。这本书中涉及这样一个研究话题:士兵认为领导好坏的评判标准。领导者想马上知道经过数千名大量调查结果所得出的理想结论吗?好的领导者究竟在士兵的心目中是个什么样的形象?最主要的一个因素是领导者的“能力”。这也许在你的预料之中吧?那么再往下看,看看其他一些出现得最频繁的因素是哪些。统计一下就会知道,位居二、四、五、八位的因素都说的是关于对待士兵方面的问题,如关心士兵的生活、勿滥施军法、肯定士兵成绩等。德国军事研究中心出版了一本《铁腕将军》的书,其中有一段这样的论述:“需要重视的是,作为一位高层军事领导者,要把关心士兵放在首位。士兵们才是冲锋陷阵的枪手,要把关心士兵看作是比关心军官自身还要紧。设想一下,假如只剩下一块纱布,那就应该先绑好受伤士兵的腿,这比绑好军官的一支受轻伤的胳膊重要得多。假如只有一碗米,那么就应该让疲惫不堪饥肠辘辘的士兵们分享。”

德国军校的校训就是“严格、公正”。领导者应该做到公平,唯有公平才能使人们的心理上得以平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觉得该怎样对待自己,就应如何对待别人。有时你甚至应该做出一定的牺牲,要照别人所希望的那样去对待他,把别人的要求放在自己之前,你表现得公平、待人如待己,那么跟随你的人就会像雪地滚球,越来越多,而不是它的反面,即人越来越多地离开你。

7.宽严相济,有张有弛

不仅仅给人才一次悔过的机会,更给本组织创造了一个宽松的企业文化氛围,让在这里工作的人们感到:这里人情味很浓。

张思民,作为深圳海王集团的少帅,他领导的集团,从1989年7月注册,短短5年时间就发展成为拥有18家分公司,资产逾20亿元的股份公司。海王员工平均年龄不到30岁,大学以上学历占90%,硕士、博士和高级职称者占据20%,在这个频繁“跳槽”的时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才子云集到张思民的手下给他“摇橹”?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才能忠贞不二、心甘情愿地在这里效力?答案是:张思民对人才既严又宽的用人方法起到了重要作用。

海王公司有位经理,在操作一个项目时,头脑一热拿了别人的回扣,数量相当吸引人。常言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没有不透风的墙,结果公司上上下下全都知道了,员工的情绪波动,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张思民对此气愤极了,在公司主管会议上狠狠地骂了这位经理一通:“你是经理,怎么给手下员工作榜样!这不单单是拿回扣的问题,你这是拿着海王员工的血汗肥自己的腰包。你就拿得那么坦然?”

在批评的同时,张思民并不是就事论事,他回顾了海王艰苦的创业史,历数海王发展到今天的不易,还对照鲜明地赞扬了那些为海王发展默默奉献的员工。张思民讲得很激动,眼睛湿润了,会场气氛非常紧张。大家心里都在想:这次少帅伤透心了,肯定要动真格儿的了。那位犯了错误的经理也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无地自容,始终低着头在想:“完蛋了,等候发落吧”。

像这样大数目的回扣,开除是小,甚至于送上法庭也不为过。骂终归是骂,批评终归是批评,气终归是气。张思民心理虽然很激动,但还是理智占了上风。培养一个经理需要花费多长时间、心血和金钱啊?就这样一下子把他毁掉吗?张思民猛吸两口香烟,冷静下来,宣布:“你去咱们的另外一个公司当经理吧。记住,同样的错误不要再犯。我相信你会吸取教训。”犯错误的经理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本能地站起来,望着余怒未消的张思民,泪水控制不住地往外涌。

事过之后,有人说张思民“心太软”,缺乏大将风度。张思民解释得很巧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能吸取教训,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就可以了。我张思民也不是十全十美,在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也犯过一些错误,包括头脑发热、决策失误等,所以我怎么能不允许我手下人犯错误呢?”

人才生活在社会中,各种各样的思想和观念难免不渗透和影响他们。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面对各种物质的诱惑,产生意志动摇,出现偶然的失误也就不足为奇。简单的驱逐、撵走也许有足够的理由,但张思民深知,这样做可能会毁掉这个经理的一生,将心比心,他选择了留住人才,但前提是这样的错误下不为例。在这里宽和严得到了最好的结合。宽,让其他人感到,在这里做事不会有了问题就一棍子打死;严,表明这里不会姑息迁就,给机会,但不会给第二次机会,从而让人才更加珍惜这一次机会,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在用人的问题上,我们许多领导者缺乏辩证的眼光,一是表现为对人才要求过严,不允许人才犯错误,“出现问题就全盘否定,把人才说得一无是处;二是对人才要求放松,一次次的失误,总以“交学费”、培养人才不容易为借口,而任其自行发展,不仅阻碍了人才本身的发展,而且也使组织内部不良之风盛行;三是许多企业领导者陷入一个误区,即在员工出现错误时,不是做耐心细致的调查工作,而是简单地开除、“炒鱿鱼”借以炫耀自己的权威,其结果不仅没有起到警示作用,相反却产生了负面影响,使其他的人感到在这样的企业里工作,是没有安全感的,“卸磨杀驴”的悲剧迟早会在自己身上重演,因而也就留不住人才。

8.用人不疑,让员工大胆去做

一个非常富有的商人正准备出差,就在他即将登机的时候,接到了朋友的求助电话。在电话中,他了解到朋友生病住在了医院,急需一笔钱。商人很重视朋友间的感情,但他也很为难。一方面飞机即将起飞,另一方面朋友的求助也不能不顾。商人稍作思考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商人在候机场找到了一位不认识的年轻人,将两万元交给了他,并告诉了他朋友住院的地址,然后匆匆上了飞机。年轻人没有辜负富商的希望,他按时将两万元钱送到了商人朋友的手中。当事情传出之后,有人好奇地问这位年轻人:不认识的人托付的事情,为什么要认真去做?年轻人的回答很简单:“他信任我!”由此可见,信任的力量是巨大的。从古代的故事中也能看出,用人疑人者坏事,用人不疑者成事。

战国时期,烽烟四起。各国为了自己的利益,纷纷讨伐其他国家,魏国也不例外。魏文侯在位时,乐羊在魏国做臣子。一日,魏文侯决定攻打中山国,要在众大臣中挑选一位大将担此重任。论带兵打仗,在魏国中很难找出能力超过大臣乐羊的。但关键问题在于,乐羊的儿子乐舒是中山国的大臣。如果派乐羊前去作战,他难免要与自己的儿子交锋。在这种情况下,乐羊是选择父子之情还是保持忠君之心便很难预料。众谋士和大臣议论纷纷,魏文侯一时也拿不定主意。经过几天的思索后,魏文侯仍宣布乐羊为主帅,领军征讨中山国。

乐羊率领大军来到中山国后,中山国上下顿时紧张起来。中山国国君得知魏军主帅是大臣乐舒的父亲,便让乐舒迎战,想利用两人的父子之情迫使乐羊退兵。为了顺利攻下中山国,乐羊向众将士下令将中山国城池团团围住,暂且不进攻。几个月过去了,乐羊仍然按兵不动,中山国自然没有被攻下来。于是,魏国的一些大臣心中焦躁,认为乐羊贪恋父子之情,背叛了国君。魏文侯听到了许多传言,也收到了许多奏章,但他并没有因此浮躁。为了鼓舞士气,魏文侯专门派人给前线将士送去酒肉,以表犒劳。不仅如此,魏文侯还在乐羊大军的驻扎地为乐羊盖了一座别墅,表示支持。又过了些时日,乐羊见时机成熟,于是发兵攻城,一举攻克中山国。乐羊凯旋而归,魏文侯兴高采烈。为了奖赏功不可没的乐羊,魏文侯摆了盛宴。酒过三巡后,魏文侯派人取来了一个封好的钱箱,把它赏给了乐羊。乐羊以为魏文侯奖给他的不过是一些金银珠宝,谁知回到家中打开一看,竟然是满满一箱贬斥他的奏章。看到这些奏章,乐羊心生感慨,非常感激魏文侯对自己的信任。如果魏文侯没有绝对相信自己,就有可能接受众大臣的进谏,乐羊就既不能破城,又会背上不忠的骂名,难以保身。

如果对员工起了怀疑之心,说明管理者怀疑的并不是员工的能力,而是在怀疑自己的眼光。一旦产生了怀疑心理,管理者多多少少会对员工产生想法,影响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于管理者来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听起来简单,做起来是相当难的,这需要管理者统观全局,独具慧眼,果断用人。

9.减少干涉,给员工发挥空间

许多管理者在工作过程中,常常会陷入一种误区,太过相信自己的能力,似乎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自己亲自插手才能做好,才能让自己放心;或者害怕把一些权力下放给下属,导致自己大权旁落。如此一来,管理者往往会把权力收得很紧,每天下属的工作都要他安排,具体怎么做他都要交代得清楚,并做完后及时向他报告;有的甚至还越俎代庖,本是下属去做的事,他却跑去亲力亲为。下属做任何事,以及每天的行踪,都要向他汇报。这样会导致一个什么结果呢?大家可以经常看到一些管理者整天忙来忙去,去老是把大事给耽误了,最后挨老板的批评;而管理者却把责任推卸到下属身上,责怪下属都是“猪八戒”。

诸葛亮的个人能力是无可厚非的,无论是他的下属还是他的敌人,都对之赞誉有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治国安邦、行军打仗,无一不精。为了治理好蜀国,为了不辜负刘备临终时的嘱托,他可真正是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他作为蜀国的实际掌权者,作为一个领导,他有两个方面是不称职的:一方面,他事必躬亲,这样一来,大小事他都自己去做,自己去干,他手下的人自然就不能充分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丧失了积极性,因为所有的事情都已由他设定好了方法和步骤,手下的人只要按部就班而已。另一方面,其实也是上一方面造成的后果,由于诸葛亮自己太过努力,以至下面的没有得到多少锻炼的机会,他也就没有为蜀国培养多少接班人才,唯一一个姜维还是投降过来的,降将的身份使得他一直不能放开手脚去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你看吴国的将才,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一直到陆抗,无不是一时之选。

在有些公司里,管理者对待员工的态度是只要他做好本职工作就可以,几乎所有的事都由管理者来决定,所有的计划都由管理者来发布,他们认为,责任就是由管理者来承担的,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员工只是完成事情和计划的工具。这就会在员工心里产生自己只是一个小角色而已,那么,他的工作积极性又从何而来呢?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做事,总是喜欢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如果管理者让自己的员工真正地参与到计划中,在做事中承担起一定的责任,这就无形中为员工提供了一个相对愉快的工作环境,能够极大地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热情,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因为他们认为这项计划中有自己的信念和想法,成败也有自己的责任,就会认为这种工作极其富有趣味性和责任感,自己也因此愿意为此付出全部精力,并且还要自发地去学习新的知识来弥补不足。

韩国有一家工厂,实行了一种独特的管理制度,即让职工轮流当厂长,管理厂务。一日厂长和真正的厂长一样,拥有处理公务的权力。当一日厂长对工厂有批评意见时,要详细记录在工作日记上,并让各部门车间的员工收阅。各部门、各车间的主管,得依据批评意见随时改正自己的工作。这个公司实施“一日厂长制”后,大部分干过“厂长”的职工,对工厂的向心力都大为增强。工厂的管理收到了显着的成效,光生产成本就节省了200万美元。厂方把部分作为奖金发给了全厂员工。这样做全体职工皆大欢喜,同业者望尘莫及。

上司要挖掘出下属的潜能,就必须给他一定的发挥空间。如果把培育员工技能知识比作一朵鲜花的话,管理者如果学会为员工提供一个自主的舞台,无异于是为这朵鲜花浇上了水,不会让它在干旱中枯萎,这朵花也会越开越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