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用人的难点
4810900000003

第3章 构建高效团队,难在人才配置(3)

张辽、李典在当时是魏军中著名的勇将,骁勇无敌,身经百战,而乐进则身材短小,富于胆略,曾跟随曹操攻打吕布、袁绍,曹操深知他刁钻多谋,稳重可信。早在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就上表给汉献帝,称扬乐进与张辽、于禁,说他们“武力弘盛,计略周备,忠诚守节,每次交战,都亲自督率,奋突强敌,无坚不摧,手秉战鼓,身先士卒。派他们率将别征,都抚众结人,举令无犯,临敌制决,少有差失。论功纪用,应当各显功名”。于是于禁被封为虎威将军,乐进被封为折冲将军,张辽被封为荡寇将军。曹操临西征前命张辽、乐进、李典共统领7000余人屯驻合肥,但是张、乐、李三人平素就关系不好,于是曹操给护军薛梯留下函札一封,在函旁署签说:“敌人来攻城时才可开启。”不久孙权率10万大兵包围了合肥,于是魏军守将们共同打开曹操的书函,上面写着:“如孙权来攻,张、李二位将军出战,乐将军守城,护军(薛梯)不要参与作战。”诸位将军都很疑惑,张辽说:“主公远征在外,等待他的援兵到来,孙权一定早攻破了我们。所以他指教我们趁敌人未立足时出击,冲击敌人的强盛气势,以稳定兵众之心,然后才可以守城。成败之机,在此一举,诸位还疑惑什么?”张辽担心与他不和睦的李典不肯出战,李典慨然说:“这是国家大事,只不过看你怎么对待了,我难道会因为私人之憾而忘了大下大义吗?”于是率众与张辽一起出战。

张辽趁天黑招募了八百多位敢死之士,杀牛招待将士,准备第二天大战。天刚亮,张辽披甲执戟,先冲入敌阵,杀死数十个敌兵,斩杀对方两员将领,大呼自己的姓名,冲破敌方重围,直奔孙权的旗帜之下。孙权大惊,周围的人不知所措,退避到高坡之上用长矛自卫。张辽叱喊孙权下来交战,孙权不敢动一步,望见张辽所带的人马很少,又把张辽围了几圈。张辽左冲右突,向前直冲,很快冲破包围圈,张辽旗下的几十个人才得以突围,其余仍被包围的人喊:“将军扔下我们不管了吗?”张辽又冲入重围,把他们解救出来。孙权的人马都望风而倒,无人敢抵挡。从早晨战到中午,吴军气势被抑制,回寨加强了守备,大家才心安,诸路将领都对张辽折服。

孙权包围合肥十余日,攻不下城池,于是引兵而退。张辽率兵追击,几乎又擒获孙权。曹操得报后,极为佩服张辽等人的壮勇,拜张辽为征东将军。曹操、曹丕父子对合肥之战都评价极高,曹丕在黄初六年(225年)追念张、李等人功绩时说:“合肥之役张辽、李典以步兵八百人破敌十万,自古用兵从未有过。使敌人至今夺气丧志,可称得上国家的栋梁啊。”

历来兵家都钦服曹操用人有术,选将时掺杂异同,平衡互补,此次守合肥便是曹操从性格各异、且又素有矛盾的张辽、李典、乐进三人中,看到他们的互补之处,成功地实施了一次人事组合,成为后世赞讼不绝的经典。

难点解疑:

人才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领导者要善于发现人才能力的长短,进行互补搭配,组成一个高效的团队,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才的能力,而让团队整体效益最大化。

7.善用集结配套谋略

难点导示:

在用人实践中讲求人才配置的规模效益,是一种不增加人才投资而获取最大的人才效益的有效方法。

在战场上,一门火炮的威力显然不如一个火炮群的威力大;某一种火炮群的威力显然不如由多种火炮组成混合炮群的威力大。在抵御侵犯我国领空的敌机时,由单一的高射机枪群、高射炮群或者对空导弹群,都是很难胜任这一艰巨的防空任务的,唯有将这些不同性能的兵器集结配套,组成一张严密的防空火力网,才能有效防御从不同高度、不同方向侵犯我国领空的敌机。类似的现象,在用人行为中也到处可见。

华北某市1985年先后从外地引进各类人才百余名,其中约有87%左右的人才,由于分配到所在单位以后,被基层领导采用单打一的使用方式予以使用,其结果,不仅大多数人没有取得明显的人才效益,甚至有不少人抱怨不如在原地区工作来得顺手。

某市某集体企业,1984年从中央某军工企业引进了一位颇有才华的中年工程师。该企业领导花费十几万元为他买了两间住房,同时给他家属安排了工作,还在现有财力、物力条件下,尽量为该工程师提供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该工程师深受感动,发誓要竭尽全力为该企业作出奉献。然而,由于该企业技术力量薄弱,严重缺乏和该工程师集结配套的其他技术人员,结果,该工程师一年内搞成功的新技术项目,竟比在原单位工作时减少了65%。这些现象提醒我们:在日常领导活动中,单打一地使用人才,往往不及人才群体配置、协同使用效果迅速显著。使用人才,一要集结,二要配套,这就是一条十分重要的用人谋略:集结配套谋略。

一些有经验的领导者,在运用集结配套谋略时,总是十分认真地考虑以下四个环节:

(1)集结密度。在某一单位、某一部门里,同类人才的集结数量,究竟应该控制在一个怎样的限度内,才称得上适量。集结多了,容易造成人才过剩,人才浪费;集结少了,又会出现势能偏低,火力不足。唯有集结适量,才能使人才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和开发。

(2)集结时间。任何人才群体,都不可能在任何时间内都保持一成不变的集结常量。它必须根据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随着潮涨潮落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人员集结的形式和数量。集结早了,工作尚未进入高潮,多数人员闲着没事可干;集结晚了,工作又早已步入高潮,容易导致人少事多、难以招架的被动局面。为此,必须选择最恰当的时间,将优势兵力集结起来,才能打一场精彩漂亮的歼灭仗。一旦发现退潮现象,就立刻将其中一部分多余的人才抽出来,重新集结到另外一个正处于工作高潮的岗位上去加强火力。

(3)配套结构。人才集结,必须讲究一定的配套结构。一是门类要齐全,既要有技术人才,又要有管理人才;既要有知识面广的通才,又要有知识精深的专才。二是比例要合理,各种能级的人才,按照高、中、低三个层次的搭配比例,可以是1:3:5,也可以是1:2:4,还可以是1:5:9,总之,应以融洽、协调、顺手为原则。三是机制要健全,人才配套以后,要在建立理想的硬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理想的软结构,促使人才之间产生良好的互补共振效应和激发良性竞争的心态环境。

(4)配套形式。为了充分发挥每个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应根据领导活动的自身需要和工作任务的不同性质,分别采取灵活多样的配套形式,将各级各类人才卓有成效地集结起来。因此,配套形式必须有利于实现领导者制定的管理目标,必须有利于充分发掘人才资源。

在具体进行用人抉择时,出于集结配套的考虑,领导者应分别作出下列明智的决断:

(1)引进人才不必盲目求高、求尖,应根据自己手头掌握的人才配置状况,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分别引进最急需的高、中、低各个层次的人才;

(2)当现有人员中缺乏相应的配套人才时,对于从外部引进一、二个优秀人才,就应该持审慎的态度,因为这些人才调来以后,往往会陷入孤掌难鸣的困境,很难取得什么明显的人才效益;

(3)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人才个体引进往往不如群体引进,在一些发达国家之间,动用重金将某个人才群体(公司、研究所、实验室、咨询智囊机构)“连窝端”来的情况,几乎到处可见;

(4)当某个拔尖人才在本单位处于孤掌难鸣的困难境地,而本单位一时还很难为他配置相应规模的人才时,只要他本人愿意,就应该允许他上外地区、外单位,与其他人才群体重新组合,以获取新的更显著的规模效应;

(5)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人才浪费,领导者可以采取矩阵管理的方法,在甲任务开始上马,人才需求量不大的时候,只投入少数人才,到了任务全面展开,进入高潮以后,迅速投入全部人才,最后即将收尾之际,又及时将剩余人才转入到其他任务之中去;

总之,运用集结配套谋略,在用人实践中讲求人才配置的规模效益,是一种不增加人才投资而获取最大的人才效益的有效方法。

难点解疑:

人才的能力虽然很强,但单独一两个人才的话,就会显得独木难支,领导者要善于采用集结配套策略,让人才配置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实现量变到质表的飞跃,让人才的规模效益充分发挥出来。

8.用人的“加法”与“减法”

难点导示:

在一个组织里,人才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而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把握一个度。

编组恰当,一加一可能会等于三,等于四,甚至等于五;万一调配不当,一加一可能等于零,甚至可能是个负数。如果让唯唯诺诺的无能之辈占据高位,即使是数量再多,也是人浮于事。就用人数量问题,其增长的水平,一般来说,只能是低于事业发展的水平。在一个单位或部门中,如果“能人”很多,却往往不能把事情做好。因为既然人人都觉得自己很优秀,就会产生谁都不服谁,互相嫉妒、看不起,相互之间排斥、对立不团结。本来是“能人”的结合,结果却做出“傻事”来,破坏了组织的成绩。“能人”的加法却导致事业的失败。

三个能力、智慧高强的企业家合资创办了一家公司,隶属于某个企业集团,三人分别担任会长、社长和常务董事的职位。但这家公司的经营却很惨淡,一直亏损。亏损的情形被企业集团总部知道之后,马上就召开紧急会议,检讨研究对策;最后的决定是社长改到别家公司去投资,同时也取消他社长的职位。有人猜测这家亏损的公司经过这一番撤资的打击后,一定非垮不可了。没想到在留下的会长和常务董事两人的齐心努力下,竟然发挥了公司最大的生产力,在短时期内就使生产和销售总额都达到原来的两倍,不但把几年来的亏损弥补过来,并且连连创造相当高的利润。而那位改投资到另一家关系企业的社长,自担任会长后,反而更能充分发挥他的实力,表现了他的经营才能,也为企业缔造了不错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