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浮沉随笔
48376500000019

第19章 由崇祯说到洪秀全

百无聊赖中,想起了两段历史。

明朝的崇祯皇帝异常勤政,宵衣旰食、励精图治,十几年如一日,目的就是为了中兴大明江山。然而,由于他本人及其它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他的梦想最终落空。在内忧外患之中,北京城被攻破,崇祯皇帝最终吊死在景山上面的一棵歪脖子树上。这不仅是大明朝的悲剧,也是崇祯个人的悲剧。

在李自成的大顺军对北京构成巨大威胁的时候,崇祯皇帝想不想跑?他是想跑的。在崇祯十五年十一月,清军再次入塞的时候,崇祯皇帝想到过跑。(《三垣笔记》记载:“上以边寇交织,与周延儒议南迁,命无泄。”)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以后,派兵进入山西的时候,崇祯皇帝也想到过跑。(《明季北略》记载:“朕有此志久矣,无从襄赞,故迟至今。”)

崇祯并不是一个贪生怕死的皇帝,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从北京迁都到南京,不失为一个挽救大明王朝的好办法。在大顺军尚未完全包围北京城的时候,崇祯如果决定“跑”,是完全可以“跑”到南京城的。倘若崇祯皇帝顺利“跑”到南京城,也不会出现吊死在歪脖子树上的那悲情一幕,或许历史也将该写。但是,崇祯最终还是没有选择“跑”,只落得“国破人亡”的凄惨局面。

既然迁都南京是挽救大明王朝的一个好办法,崇祯皇帝为什么迟迟不下决定呢?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他知道北京城或许守不住了,必须要“跑”才能为大明王朝续命;另一方面,他又不想因为逃跑影响了他日后成为“中兴令主”的伟大形象。崇祯不仅是无比自负和骄傲,而且也是异常优柔寡断。因此,在理智和面子的交锋当中,理智很明显地落了下风,即使那是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当然,还有其它方面的因素导致崇祯不能下决心“跑”。一是天启懿安皇后的反对,一是那些沽名钓誉、道貌岸然的臣子反对。天启懿安皇后是崇祯的嫂子,也是她在天启皇帝死后让崇祯继任皇帝的;而道貌岸然的臣子们一个个“正义凛然”,开口“国体”、闭口“祖宗”,这更加让爱面子的崇祯皇帝不敢轻易下决定。《明季北略》记载,崇祯皇帝单独接见提议南迁的李明睿时,说过这样的话:“汝意与朕合,但外边诸臣不从,奈何!”甚至在崇祯皇帝临死前写下的遗诏里还有这样愤愤不平的话:“皆诸臣误朕”。

于是,崇祯迟迟下不了决定。也许,他已经无法确定南迁到底是否正确;也许,他已经失去对臣子掌控的信心;也许,他幻想着自己坚守北京城的时候,会迅速出现如袁崇焕一般“勤王”的部队;也许,他幻想着会出现战争局势逆转的奇迹……

这个“跑”字很有意思。对于我这样的草民来说是“逃跑”;对于将相来说是“撤退”;对于帝王来说是“迁都”或者“巡幸”。不管代表的什么意义吧——即使是逃跑,也没有什么丢脸的。“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连南朝名将檀道济都有“跑”的时候,何况其他人呢?在历史上,有的逃跑确实是贪生怕死,这种“跑”是不值得效仿的;但是,有的逃跑是忍辱负重为了东山再起,这种“跑”则是令人钦佩的。

历史上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承受着旁人的讥笑和嘲讽,“跑”了很多次,但就是不服输、不泄气。直到有一天,他们把对手彻底打垮,让对手再也爬不起来。比如曾国藩,他就是“屡败屡战”。既然是屡败屡战,那肯定逃跑不止一两次。然而,他的逃跑并非只是为了个人的安危,绝大部分的原因是为了报仇雪恨、东山再起。说到曾国藩,想起了与他同时期的一个历史人物:洪秀全。

洪秀全是太平天国天王,他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曾几何时,太平军兵锋所向,无往不胜。十多年时间里,西征、北讨、东进,令清军闻风丧胆。如果按这样的形势发展下去,出现改朝换代的情况不是不可能。不过,最终的结果是洪秀全死后被挫骨扬灰,太平天国不久后也成为历史的过眼云烟。

至于太平天国为什么会失败,洪秀全在南京又是如何的腐化堕落,这些都不去探讨。只说当时的天京城(南京)被清军围困数月,面临着随时破城的危险,全城上下弥漫着地狱一般的恐慌气氛。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人都会选择“跑”,不管是因为贪生怕死还是因为想着东山再起,这是绝境逢生的上计。又从史料来看,洪秀全并并非一个愚蠢的人。按道理,在这种生死关头,他应当是第一个想到跑的人。但是,他却没有选择跑,甚至还拒绝了跑的建议。

当时,在外的忠王李秀成看到天京危急,于是不顾劝阻轻骑赶回天京。他上奏洪秀全不能再守天京,请求“让城别走”,甚至请死于殿前以求听从。但是,洪秀全断然拒绝,甚至严加斥责。洪秀全说:“朕自有天兵天将,你不救朕,朕自有人救,尔怕死,便会死。”难道是天王洪秀全又恢复了昔日的英雄气概或者是洪天王有了破敌的良方?都不是的。在天京被围困的最后关头,洪秀全的精神彻底地崩溃。他整天嘴中念念有词,不断呼唤神灵,乞求上天让地下长出食物,让自己的兵将饱餐杀敌。到最后,城中粮尽,洪秀全带头吃“甜露”(草团)充饥,所以患病,最终在清军攻陷南京城之前病逝。

洪秀全为什么不跑?不是因为臣子不让他跑,而是他自己不想跑。他是想“以身殉国”吗?可能不是。或许在他看来,跑出去了又如何呢?自己享受了多年的“帝王”生活,跑出去之后还能从头再来吗?阻碍他跑的最大原因,恐怕是此时的洪秀全早已不再是金田起义时的洪秀全,他早已没有当时的那种勇气和决心了。另外一方面的原因,或许是此时的洪秀全早已失去了理智,强大的心理压力让他变得精神恍惚。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内讧而死,南王冯云山、西王萧朝贵战死,翼王石达开率部出走;天京被围困数月……天平天国早已没有昔日的辉煌,寄希望于谁?也许只有上帝。

于是,的洪秀全决定不跑。也许,他幻想着翼王石达开等能率部“勤王”解围;也许,他幻想着忠王李秀成能击败围困天京的清军;也许,他知道自己已经无法跑出去了;也许,他幻想着上帝再次为他创造奇迹……

崇祯皇帝与天王洪秀全,都是叱咤风云的领袖人物,也是历史上的悲剧人物。两个人都在面临国破人亡的时候没有选择“跑”,一个是情非得已,一个是心甘情愿。明明有生的希望,却客观或主观地选择了死的结局,不禁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