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岳飞,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抗金名将、民族英雄。他平民出身,凭着自己的不断努力,最终成为南宋中兴四将之首,也是两宋以来最年轻的建节封侯者。他是忠臣孝子,同时文武双全、智勇过人、洁身自好。这样的盖世英雄应当是风光、尊荣的度过一生,却不料在三十九岁之时冤死在风波亭。
2、
对于中国历史上的这位伟大英雄,总想说点什么,然而记忆中的英雄是那么模糊,沉吟多时竟然不知怎样启齿。于是,搜到了《宋史·岳飞传》,认认真真地读了两遍。当读到“敌未灭,何以家为?”时,不由自主的被这种英雄气概深深震撼;当读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时,不禁异常钦佩这种坦荡无私;当读到“十年之力,废于一旦。”之时,感到无比的愤懑和痛惜;当读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时,悲痛欲绝、义愤填膺。一代英雄竟然死于“莫须有”的罪名,这是何等的荒谬?这是何等的不公?恰如韩世忠所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3、
到底谁才是害死英雄的罪魁祸首?年少时,以为是秦桧;年长时,认为是宋高宗。现在认真想想,岳飞的悲剧并非某一个人造成的。秦桧已经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面,宋高宗作为当时的最高领袖也难辞其咎。不过,需要明确一点:以岳飞当时的威望,要害死他并非一个人所能做到,即使是当时的皇帝宋高宗赵构也无法做到。那么,是哪些人或者势力要置岳飞于死地呢?首先,要岳飞死的是金国,可以说岳飞不死金国不安。其次,里通外国的秦桧是主要的策划者,岳飞不死议和难成;再次,张俊、万俟卨、王贵、王俊等人是爪牙;最后,宋高宗是幕后的帮凶。
4、
为什么说罪魁祸首是秦桧而非宋高宗,这并非什么“为尊者讳”。宋高宗是要议和,也默许了秦桧害死岳飞,但并不是宋高宗非要岳飞死。之所以默许秦桧害死岳飞,一是希望尽快议和成功;二是对岳飞失去信任并存在很大的不满;三是岳飞已经没有太多的利用价值;四是巩固王权,杀鸡儆猴。秦桧则不同,他是必须要杀岳飞,并非是私仇,而是因为岳飞不死,秦桧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作为宋、金两国的秘密特使,金国要岳飞死,秦桧如果达成不了就无法进行下一步的谈判。如果议和不了,那么宋高宗凭什么还要用一个人尽皆知的奸臣呢?甚至,岳飞不死,主战派在朝廷占据上风,那么秦桧的荣华富贵甚至身家性命将置于何处?据《宋史》记载:“兀术遗桧书曰:“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必杀飞,始可知”桧亦以飞不死,而梗和议,己必及祸,故力谋杀之。”由此可知,秦桧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宋高宗作为最高领袖,只是选择了议和这一方针路线,为了达成这一方针路线,只有重用秦桧,只有牺牲岳飞。大仲马说:“在政治上,是没有人,只有主义,没有感情,只有利害。在政治上,我们不是杀一个人,而是移去一个障碍物。”于是,《宋史》记载:“岁暮,狱不成,桧手书小纸付狱,即报飞死,时年三十九。”是的,政治就是这么无情。
5、
我来做个情景再现:
一、皇帝的寝阁里面,只有宋高宗、秦桧两个人。宋高宗踞坐在龙椅上,目光冰冷、神色严峻地望着秦桧,问道:“事情怎么样了?”秦桧急忙从怀中拿出一封密信,诚惶诚恐地递了上去。宋高宗打开密信,只见上面赫然写着:“……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必杀飞,始可知……”秦桧眼巴巴地看着高宗,等待指示。高宗沉吟许久,突然目露凶光,从牙缝里面蹦出一个字:“杀!”秦桧一身冷汗,匍匐在地,连忙应道:“微臣领旨!”
二、皇帝的寝阁里面,只有宋高宗、秦桧两个人。宋高宗踞坐在龙椅上,目光殷切、神色严峻地望着秦桧,问道:“事情怎么样了?”秦桧急忙从怀中拿出一封密信,诚惶诚恐地递了上去。宋高宗打开密信,只见上面赫然写着:“……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必杀飞,始可知……”宋高宗沉默良久,问:“怎么办?”秦桧狡猾地注视着皇帝,轻声问:“陛下究竟是要战还是要和?”高宗长叹一声:“战乱多年,无一日安生。朕累了,和为贵……”秦桧上前几步,附耳说道:“不杀飞无以和!”高宗内心一颤,缓缓地闭上双眼。秦桧等待许久,忍不住问道:“陛下……”高宗挥了挥手,呢喃着说:“和为贵,和为贵……”秦桧退出。
6、
岳飞的辉煌,是与宋高宗的信任和器重密不可分的。从《宋史》记载:“秋,入见,帝手书“精忠岳飞”字,制旗以赐之。”开始,宋高宗对岳飞一路加官进爵,可以说是无比信任、爱护。到“飞数见帝,论恢复之略”时,高宗的态度更加的鲜明,大有“明君圣主”的风范:“帝答曰:“有臣如此,顾复何忧,进止之机,朕不中制。”“又召至寝阁命之曰:“中兴之事,一以委卿。”从《宋史》的记载来看,君臣之间是亲密无间、如鱼得水的。即使后期君臣之间因为战与和的根本性问题产生了间隙,即使是金国要除掉岳飞,按常理来说,只要宋高宗依旧如《宋史》所记载般信任、器重岳飞,也可以保住岳飞不死而与金国媾和。岳飞之死,表明上看是金国强压导致,实则是失去皇帝的信任和支持导致。那么,岳飞为什么会失去一贯信任他的皇帝的信任和支持呢?
7、
在谈到岳飞为什么会失去宋高宗的信任前,需要知道当初宋高宗为什么要重用岳飞。靖康之变后,高宗于1127年建立了南宋政权。然而,这个政权并不稳固,从称帝之初直到建炎四年(1130年),为了躲避金国的锋芒,宋高宗一直在逃亡、流浪,可以说这三、四年期间都是在惊恐和不安中度过。外有强敌,内有反叛,怎么办?除了反击和镇压,别无良方。在这种情况下,宋高宗只有重用岳飞、韩世忠等这些忠臣名将。当然,岳飞、韩世忠等人也没有令高宗失望,短短两年后,南宋迁都杭州,在东南立稳了脚跟。
8、
宋高宗不是昏君,也并非“圣主”。既然有了半壁江山,自然要好好的享受皇帝生活。宋高宗没有什么恢复失地的雄心,也没有什么“直捣黄龙”的壮志。或许他有点像蜀汉后主刘禅,苟安一隅、乐不思蜀。既然内患已无,在他看来对付外敌最好的办法也许是求和了。和议成功,无非是损失些银子和面子;和议不成,很有可能要在异国他乡与父兄为伴了。宋高宗不仅被金兵吓得失去了生育能力,更重要的是他被金兵吓破了胆。另外一个方面,经过靖康之变后,民生凋敝。南宋建立的开始几年,战乱不断,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休养生息。战争是以经济为基础的,在这种情况下,议和也不失为争取和平环境的良方。
9、
宋朝的基本国策是什么?重文轻武!宋朝的建立者赵匡胤就是依靠军变当了皇帝,所以他对于领兵将领非常防范,也采用了一系列的措施去削弱、抑制军权对王权的威胁。在赵匡胤之后的所有宋朝皇帝,都心照不宣地沿袭了这一不成文的基本国策。武人干政,在宋朝是极其严重的事情。正是如此,整个两宋时期,基本上没有藩镇割据及军人兵变的情况发生。
10、
岳飞是什么样的人?儒将!《宋史》的记载是:“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春秋左传》、孙吴兵法。”儒家的中心思想就是“入世”,儒家根本的理念就是“以天下为己任”。倘若岳飞是文官,很难出现冤死的悲剧。不幸的是,他是武将,而且是一个非常奉行儒家教条的武将。他不仅领兵抗敌,而且频繁干政。这就犯了皇帝的大忌,逾越了大宋王朝的“红线”。在武人干政这件事上,岳飞认为“当仁不让”,宋高宗的态度呢?史料上并无记载。不过,可以想象得出,高宗心里是何等的不舒服。
11、
岳飞干政,最重要、最敏感的当属他数次涉入最高权力接班人的设立,岳飞力主在赵匡胤的后人中确定太子人选。立储之事,可以说是国事,更是皇帝的家事。宋高宗之所以迟迟不立太子,是因为他期待是自己的骨血继承皇位。倘若高宗的儿子不在战乱中死去,岳飞此举不再会有干政之嫌,而可能是作为另外一件大功载入史册。可惜的是,高宗唯一的儿子死了以后,自己也被吓得丧失了生育能力。当岳飞哪壶不开提哪壶的时候,可想而知,宋高宗的内心是多么痛苦。岳飞又是什么态度呢?史料的记载是:“臣子一体,也不当顾虑形迹。”
12、
也许对于宋高宗而言,武人干政也就罢了,只要他是我的自己人,听我的就好。然而岳飞呢?不贪财、不好色、不要官、不怕死。军队成了“岳家军”,普通民众视为“救星”。宋高宗要议和,岳飞却要“收拾旧山河”“直捣黄龙,迎回二圣”。就连皇帝的封赏,岳飞也要拒绝。《宋史》记载:“九年,以复河南,大赦。飞表谢,寓和议不便之意,有“唾手燕云,复仇报国”之语。授开府仪同三司,飞力辞。谓:“今日之事,可危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可训兵饬士,谨备不虞,而不可论功行赏,取笑敌人。”三诏不受,帝温言奖谕,乃受”宋高宗面对岳飞这样的态度,内心肯定是愤怒的。或许他会想:岳飞你想做什么?这并非谦虚啊,这是不听话!在岳飞而言,效忠国家就是效忠宋高宗,不过他并不知道宋高宗是这样想的:效忠皇帝就是效忠国家!岳飞有着武将的热血,也有文人的耿直和执拗,任性而为的事情不只这一件。《宋史》还有一段文字:“帝累诏趣飞还职,飞力辞,诏幕属造庐以死请,凡六日,飞趋朝待罪,帝尉遣之。”
13、
岳飞并不为宋高宗着想。《宋史》记载:秋,召赴行在,命诣资善堂见皇太子。飞退而喜曰:“社稷得人矣,中兴基业,其在是乎?”宋高宗在听到这段话的时候,心情又将如何?中兴基业在皇太子身上,那么我这个皇帝难道是窝囊废?你岳飞多次奏请立储,难道是要改换门庭,成拥立大功?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岳飞在接到十二道金牌后,不得不撤兵。《宋史》有这样一段记载:“飞班师,民遮马恸哭,诉曰:“我等戴香盆、运粮草以迎官军,金人悉知之。相公去,我辈无噍类矣。”飞亦悲泣,取诏示之曰:“吾不得擅留。”哭声震野,飞留五日以待其徙,从而南者如市,亟奏以汉上六郡闲田处之。”皇帝的诏书是给岳飞一人的,是最高国家机密。而岳飞却公之于众,居心何在?又置宋高宗于何地?!宋高宗虽然器重信任岳飞,但宋高宗毕竟不是什么明君圣主。
14、
岳飞的悲剧在于他并未深刻地认识所处的环境;岳飞的悲剧在于并不清楚宋高宗的为人、性格;岳飞的悲剧在于并不了解宋高宗到底想要什么;岳飞的悲剧在于太刚烈太任性;岳飞的悲剧在于他不明白在封建社会忠君才是爱国;岳飞无疑是英雄,是盖世奇男子,但是他并不知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他也不知道:物过刚则易折。或许,他知道,只是他不愿意那么去做,他宁愿将自己献祭给所坚持的信念!岳飞是坦荡、安然赴死的,从始至终没有看到过有关他惊慌失措、伸冤鸣曲的相关记载。他是无比光明的,他做了他认为该做的,他无悔!
15、
于是,悲剧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宋高宗坚定的要和议;金国要除掉眼中钉、肉中刺;秦桧要除掉政敌;张俊等人要立功;主战派被削弱、分化……一代豪杰,终于冤死在风波亭。岳飞的悲剧是南宋的悲剧,也是他个人的悲剧。时代造就了岳飞,也毁灭了岳飞。岳飞虽死,“精忠报国”长存,万古传唱《满江红》!
附:
《满江红》
——南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小重山》
——南宋·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