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金融史其实很有趣
4844800000016

第16章 “金”之融通(9)

瑞士国库的安全程度可称得上世界之最。国库的每个过道和入口处都设有先进的红外线电子检测系统,任何异样的动静和异物都无法逃脱它们的监控。每进一道门都得由分别掌管三把不同钥匙的三个人同时将钥匙伸进锁槽,并经过对持钥匙人身份证、指纹、眼球的红外扫描检测合格后,再输入由数字和字母混合组成的一连串密码,只有上述程序正确无误,厚重的国库第一道门才能开启。然后是只能容纳单人进出的狭小的电子遥控旋转门,若身上带有稍大的物件根本无法进出。对所有参观者和工作人员都实行全天候摄录监控,并拍摄成带子备查。

根据瑞士国库管理法,存入国库的黄金不能轻易动用,若要减持国库黄金存量,则必须经全民公决,征得多数公民同意后政府方可动用。瑞士社民党发动议员向联邦政府多次施压,要求政府将过剩的黄金抛售,用所得款项进一步改善养老福利,然而,瑞士国库一次次地顶住了压力,不让动用。

现在各国的货币发行量,早已不与它们国库的黄金存量挂钩,但瑞士除外。瑞士国库里始终储备着足够的黄金,因而至今仍然保持着全世界惟一的金本位制。瑞士国库中除了黄金、白银等贵重金属和美元资产外,也存有一定数量的欧元、英镑等主要硬通货和外国政府的债券;此外,瑞士国库不仅管理着巨额的不动资产,而且凭着力求盘活富裕资金的原则,还在千方百计地进行着各种金融投资。

台湾金库

在台北县新店新乌路上,有一个叫文园的山洞。从外面看起来,就像一个普通的营区,高高的围墙、通电铁丝网,门口持枪的宪兵走来走去,因此许多路过的游客根本不知道营区内藏有大量黄金。文园占地2万多坪(1坪约合3.3平方米),黄金就储藏在人工开凿的隧道式山洞里,山洞有防盗、防震、防火、防抢、抗炸等各项安全措施,由台军宪兵205指挥部1个连队100多人驻守。

洞内的走道非常宽敞,大概有七八米宽,卡车都开得进去。往前走大约10米,一扇非常厚重的大钢门挡住了去路。等工作人员打开三道密码锁后,金砖便出现在面前。库房内两边各有一个柜子,三层,一格一格的,每格都放有64块黄金。柜子除了上锁,还装有防弹玻璃。

库房有前后两问,由两人分别管这两间库房的密码,但彼此不知道对方的密码。掌握密码的人都在“中央银行”服务很久,几乎没有换过人。另外,还有一个人知道所有的密码。

根据台“中央银行”公布的资料,目前储藏在山洞里的黄金总重量,约合4亿克(约400吨)。按照目前的黄金市场价格,价值大约为125亿美元。当初蒋介石从大陆带去的黄金,几乎都快花光了,目前只占山洞内所有黄金储量的7%,其余的黄金都是后来在美国政府的逼迫下所买的。1950年6月,当时“中央银行”总裁报告指出,1950年以来,运至台湾的“国库存金”,共375.5万两。但至当年5月底,共耗掉321.2万两,仅剩54.2万两。上世纪80年代,美国与台湾地区的贸易往来中,逆差非常大,因此强迫台当局向美国购买黄金。

驻军上级规定,全连不能同时出营区跑步,一定要有人留守,连吃饭都分两类不同饭菜,以防集体中毒、昏迷的意外发生。营区与地区警方的警报器是串连的,一旦有状况警察也会前来支援,邻近宪兵单位也会火速赶来。

“小飞乐”股票

1984年11月18日的上海《新晚报》第一版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上海飞乐音响公司18日开业接受个人和集体认购股票发行1万股,每股50元。

时隔25年,2009年11月18日,飞乐音响(600651)承继上扬态势,开盘价8.70元,盘中一度冲高至9.18元,最终收盘为9.06元,上涨3.54%。自11月2日以来,飞乐音响从6.08元到今日的9.06元,短短13个交易日内上涨了49%。1984年的深秋,新中国第一支股票发行。11月18日,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开业接受个人和集体认购股票发行1万股,每股50元。

这支被股民们称为“小飞乐”的飞乐股票见证了新中国的多个第一:它是新中国第一支名副其实的股票,第一张被外国人拥有的股票,上海第一批柜台交易的股票,上海证券交易所第一批上市流通的股票。

1984年的时候“股市”对于中国人而言还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在这一年一帮从没见过股市的穷学生,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就读的20多名研究生(其中包括蔡重直、吴晓玲、魏本华、胡晓炼等),发表了轰动一时的《中国金融改革战略探讨》,其中第一次谈到了在中国建立证券市场的构想。在1984年第二届中国金融年会上引起了思想风暴的讨论,在那一次的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中国应该发展自己的证券市场。

就在这一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个叫飞乐音响的公司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家上市公司。

1984年上半年的一天,上海电声总厂厂长秦其斌参加了上海市长宁区的一次工商联会议。会议上,他听到一些工商业的前辈聊起旧上海很多企业用股票集资的事情。

秦其斌后来回忆说“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股票这个东西,当时理解就是一种集资的凭证。”那个时候秦其斌刚刚被任命为厂长,正在为解决职工子弟的就业问题一筹莫展。不过,“就是偶然中得到的这点股票知识,让我想到了通过发股票向其他单位和内部职工集资。”

1984年11月18日,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当日下午,上海《新晚报》第一版刊登了此消息:上海飞乐音响公司18日开业接受个人和集体认购股票发行1万股,每股50元。当年12月,飞乐音响正式由上海静安证券营业部代理发行股票1万股,计50万元。秦其斌成为飞乐音响的首任董事长。

后来还有一个故事被广为传说,在1986年11月14日,邓小平准备将一张飞乐音响股票赠送给来访的时任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主席约翰?范尔林先生。当时中国人民银行行长陈慕华和副行长刘鸿儒紧急从各地调来了股票样张,挑来选去,决定用50元面值的飞乐股票作为回赠。于是邓小平同志正式将一张飞乐股票赠给这位国际友人,由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的领导周芝石亲自交给了范尔林。

范尔林接过这张股票,又高兴又惊讶的说:高兴的是,中国改革开放才6年,居然有了股票,而且他是持有中国股票的第一个外国人;惊讶的是,这张股票的真名实姓不是他,而是周芝石的名字(为股票真实、可靠,当时没有想到填范尔林的名字,而是填上了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长周芝石的名字,这也说明当时大多数人不懂股票所有权这一基本属性)。这位股票专家立即看出破绽,说:“周芝石是谁?我是范尔林啊!”当向他解释了为保证股票有效而印上周芝石的名字后,他说:“我的股票就要用我的名字,我亲自去上海更名过户。”范先生这一认真的举措,弄得在场人员有些失态。

11月23日,范尔林一行抵上海,决定明天就去办过户手续。范尔林随行人员提出要警车开道,而上海方面觉得很为难。按规定,国家首脑才能用警车,但范尔林在美国经济界也是顶尖人物,有经济界里根之称。怎么办?

最后上海警方提出范先生可否自费2000美元租借警车开道,范尔林随行人员OK同意。

于是11月24日下午1点,由当时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李祥瑞陪同,范尔林走进了中国首家证券交易部———静安证券营业部,与负责人黄贵显开始对话。

他很郑重地将“周芝石”的股票递过去,希望给他过户,并幽默地说:“该收多少手续费,别客气!”在场的人都笑了。为了表示友好,营业部免收了1元过户费。范尔林连声道谢,同时又幽默地说:“中国好,不像我们美国人光认钱。不过今后你们要买美国股票,要过户,我可不能给你们免费啊!”在场的人又是轰然大笑。

过户之后,范尔林观看了这不足10平方米、连一个上厕所的地方都没有的营业厅。工作人员看这个高个子美国人都转不开身,于是解释:“对不起,我们这儿太小了。”

谁知范尔林说道:“很好,我们美国人最早买卖股票时都在梧桐树下,连10平方米房子都没有。不过梧桐树下也好,地方大,凉快。”

范先生这一幽默,又引来一片笑声。

临走范尔林和工作人员合影留念。整个参观、过户活动不到一小时,但这是一次奇迹。现在,这枚范尔林先生的“原始股”已永久陈列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橱窗内。飞乐股份公司的“原始老外”股东范尔林先生,也永久地载入飞乐公司的花名册中。

股票债券“十最”

世界上最早的股份有限公司制度诞生于1602年,即在荷兰成立的东印度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这种企业形态出现以后,很快为资本主义国家广泛利用,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企业组织的重要形式之一。伴随着股份公司的诞生和发展,以股票形式集资入股的方式也得到发展,并且产生了买卖交易转让股票的需求。这样,就带动了股票市场的出现和形成,并促使股票市场完善和发展。据文献记载,早在1611年就有一些商人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进行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股票买卖交易,形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市场,即股票交易所。最早的股份联合公司——1600年由英国女王伊丽沙白一世特许成立的东印度公司。最初投资者按一次航程筹集资金,每次航程结束后进行结算,股东收回自己的股本和利润。

第一个永久性股份公司——1602年,荷兰组建的东印度公司,首次在全国筹集6500万荷兰盾,选举董事60名。

最早的股份银行——1694年英王威廉三世时,由国会通过法案核准成立的英格兰银行,该行股东给政府贷款120万英镑,享有银行券发行权。

第一个股票交易所——据文献记载,1611年一些商人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进行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股票生意,形成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

美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所——1754年,一批证券买卖商在费城成立经纪人会,随着证券的发行和交易额的扩大,于1790年正式成立“费城证券交易所”。

英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所一一1773年在伦敦紫思胡同的约那森咖啡馆中,股票商正式组织了英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所,即当今“伦敦证券交易所”的前身。

美国政府发行的第一批债券——美国独立战争中美国政府负债7500万美元,独立后又借新款,为了不失信于民,政府以公司债券的形式担负起这笔巨额债务,成为美国的第一批国债。

世界第一家最大的股份公司——1901年创立的美国钢铁公司,当时吞并企业700家,拥有股金资本14亿美元。

经营国际性证券最大的国际银行——美国花旗银行。1980年该行在国外92个国家设立分支机构达1300多个,相当于当今日本全国在外分支机构的3倍,国际业务收入占美国十大银行总收入30%。花旗银行和美洲银行是美国也是世界的两家最大的国际性银行。

当今世界最大的证券交易所——伦敦、纽约、东京三家证券交易所,构成全球性24小时不间断连续交易的世界证券市场体系。伦敦证券交易所为首的欧洲债券市场每年发行总额1400亿美元左右;纽约证券交易所每天平均交易量为1亿4千万股;东京证券交易所全年对外证券投资总额已突破500亿美元大关。

一卡走天下

信用卡的出现,其初衷就是要为人们提供一种信用凭证,使得人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济收入和信用,从银行获得一定的信贷额度。信用卡(CreditCard)是一种非现金交易付款的方式,是简单的信贷服务。信用卡一般是长85.60毫米、宽53.98毫米、厚1毫米的塑料卡片(尺寸大小是由ISO7810、7816系列的文件定义),由银行或信用卡公司依照用户的信用度与财力发给持卡人,持卡人持信用卡消费时无须支付现金,待结帐日时再行还款。除部份与金融卡结合的信用卡外,一般的信用卡与借记卡、提款卡不同,信用卡不会由用户的帐户直接扣除资金。

信用卡于1915年起源于美国。最早发行信用卡的机构并不是银行,而是一些百货商店、饮食业、娱乐业和汽油公司。美国的一些商店、饮食店为招徕顾客,推销商品,扩大营业额,有选择地在一定范围内发给顾客一种类似金属徽章的信用筹码,后来演变成为用塑料制成的卡片,作为客户购货消费的凭证,开展了凭信用筹码在本商号或公司或汽油站购货的赊销服务业务,顾客可以在这些发行筹码的商店及其分号赊购商品,约期付款。这就是信用卡的雏形。

据说有一天,美国商人弗兰克·麦克纳马拉在纽约一家饭店招待客人用餐。豪华的餐厅,可口的菜肴,周到的服务,使宾客们心旷神怡,胃口大开。然而宴会刚结束,秘书却来到麦克纳马拉跟前低声耳语:“老板,今天我忘了带钱包了!”麦克纳马拉大吃一惊,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口袋,竟也分文没有。那时的美国,还沿用吃饭买单,当场结帐的方式。更令人尴尬的是,饭店的经理不认识麦克纳马拉,无奈之下,他不得不打电话叫妻子带现金来饭店结账。

麦克纳马拉对当晚的丑态一直耿耿于怀,好长一段时间都无法忘却,慢慢地他产生了创建信用卡公司的想法。

1950年春,麦克纳马拉与他的好友施奈德合作投资一万美元,在纽约创立了“大来俱乐部”(DinersClub),即大来信用卡公司的前身。大来俱乐部为会员们提供一种能够证明身份和支付能力的卡片,会员凭卡片可以记账消费。此举一出,果真大受欢迎。要求入会的企业家、社会名流与日俱增。这种无须银行办理的信用卡的性质仍属于商业信用卡。

195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富兰克林国民银行作为金融机构首先发行了银行信用卡。

1959年,美国的美洲银行在加利福尼亚州发行了美洲银行卡。此后,许多银行加入了发卡银行的行列。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银行信用卡很快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并得到迅速发展,信用卡不仅在美国,而且在英国、日本、加拿大以及欧洲各国也盛行起来。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开始发行信用卡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