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金融史其实很有趣
4844800000029

第29章 恶棍、骗子(2)

45天50%的利息,这在金融场上仿佛是神话,但绝不是虚妄的传说。这个传说的缔造者是意大利人查尔斯·庞兹,这个传说为他带来了空前繁荣的财富幻象,也为后世创造了一个新词汇——“庞兹骗局”。

查尔斯·庞兹(CharlesPonzi)的出名在于他所建立的“富贵宫”组织的违法行径。作为这一组织的精神领袖,庞兹所倡导的所谓滚雪球的传销组织至今仍有其生命力,以新的形式出现在社会领域中,吞噬着许多投资者的财产。

查尔斯·庞兹最初不叫庞兹,而是卞持(Bianchi),后来曾改名做庞斯(Ponsi)。名字的经常性更改也是行内的一种不成文的规定,是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1882年3月3日,庞兹出生在意大利的卢哥镇。庞兹父亲家是中产阶级商人,经营旅馆。庞兹母亲伊梅尔德·庞兹的家庭更是声名显赫——外祖父是帕尔马地区民事和刑事法院的法官。

虽然庞兹自小生活舒适,但远远谈不上富裕,家族的名字和荣誉远比他们的存款更丰厚。

庞兹自小受母亲影响很深。他的母亲一直望子成龙,梦想有朝一日自己的儿子能飞黄腾达,重振家族那已遥不可及的荣光。他带着母亲的期盼与所谓的贵族精神进入古老的罗马大学。

但与真正的贵族纨绔子弟相比,庞兹在金钱上缺乏底气。随着庞兹大手大脚的挥霍,维持一种极尽奢华的大学生活,使他迅速成为了一个穷困潦倒的花花公子。

为了追寻财富,他日能衣锦还乡从而掩盖自己在罗马的耻辱,庞兹满怀信心怀揣叔叔给的200美金坐船前往美国寻梦,第一站就是波士顿。也许,庞兹与波士顿注定会在历史上写下一笔,尽管不甚光彩。

初到波士顿,庞兹并没有想到后来令人震惊的骗局,只是对波士顿并非叔叔所说的遍地黄金而是满路泥泞感到失望。没有多做停留,庞兹离开波士顿前往匹兹堡投靠亲戚。与数百万移民一样,在生活的底层苦苦挣扎。他做过杂货店伙计、路边推销员、工厂工人和洗盘子的小工,还修理过缝纫机、卖过保险,最糟糕的时候,还靠乞讨为生,因付不起房租而睡在路边公园里。

这种日子在1907年7月告一段落,庞兹进入扎罗斯银行工作,一脚踏入了金融圈。扎罗斯银行最早让庞兹学习并实践了“拆东墙补西墙”之术。在其他银行给储户2%利息的时候,扎罗斯银行许诺给6%。但事实上银行投资的利润大概仅有3%。要支付6%的利息,只能靠这6%作为诱饵去吸引更多人储蓄,然后用新储户的钱去支付到期储户的本金与利息。只要到期储户不挤兑,银行总能赢得时间化险为夷。

只可惜扎罗斯银行没多久就东窗事发,倒闭了。庞兹又开始流浪生涯,一年后因为伪造支票入狱。出狱后并不顺利,仅仅17天后又因为涉嫌非法移民再次回到了监狱。

1917年,庞兹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波士顿,在一家名为普尔的公司做速记员,工作辛苦却收入可怜。这距离他理想中的顶尖地位还有一段漫长而崎岖的路程,而庞兹已经35岁了,他心中的烦躁情绪到达了顶点。

然而机会终于来了。有一天,他接到了一份来自意大利的订单,随附有国际邮资票,以

便卖家回邮发货。然而,这位客户所给的国际邮资票并不是在意大利,而是在西班牙购买的。

国际邮资票是一种固定价格的邮票,所有会员国家相互约定,允许使用这样的邮资票来代替本国邮票。因此,它可以被看做是一种固定面值的有价证券,不会随着各国货币的汇率的变化而出现价格波动。这也就是说,在西班牙购买面值1分的邮资票,相当于美国这边6分钱的邮票。

这正是发财的机会!庞兹拍着脑门,恍然大悟。其他人居然没有想到这个主意!其实,其中的程序很简单。从理论上说,庞兹赚钱的计划就是,他去那些货币疲软的国家旅游,大量买人国际邮资票,然后,他再把这些国际邮资票在某个货币坚挺的国家内卖出,从中牟取巨额的利润——这不过是一种邮票的买卖,而且对于庞兹来说,简直就是小菜一碟。他可以轻而易举地将这些国际邮资票卖给其他公司或者有着大宗邮寄业务的客户,其中还可以打折优惠。这样的做法显然是非法的,但是庞兹并不在乎。他惟一担心的是,这个“天才计划”的启动资金还没有着落。为此,庞兹于1919年底创建了一家名为“证券交易公司”(SecuritiesandExchangeCompany,S.E.C.)的金融公司,其简写“SEC”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fityExchangeCommission)一样,其业务是向投资者发售债券,进行融资。该公司兜售的债券为90天短期债券,利息高达40%。当时,银行普通存款利息最高不过5%。

最初,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投资者购买庞兹的S.E.C.债券。然而,当首批投资者真的获得高额的还本付息之后,S.E.C.债券立刻受到了广泛的追捧,与此同时,庞兹又在火上浇油,把利率提高到了50%,而且还本付息期限也缩短为45天。这——办法大获成功,庞兹的S.E.C.公司一时间被投资者踏破了门槛,庞兹甚至要雇佣保安来维持秩序,缓解投资狂潮造成的混乱局面。在庞兹公司门口很快就排起了长龙,他只好增开第二个办事处,满足投资者的要求。每当庞兹看到自己公司门前人头攒动,他就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似乎这些投资者的钱都是他自己的一样:他买了一辆豪华轿车,还配备了一个来自日本的专职司机,他自己从头到脚都穿的是名牌,出门就拿着一支手杖,连抽烟都要用镀金的烟嘴。不过,对于投资者来说,只要能够还本付息,其他事情都不用去管。

庞兹用到手的资金,并购了许多公司,其中就包括他曾经打工过的那家进出口公司和汉诺威信托公司——该公司是汉诺威一家很有威望的金融机构。树大招风,波士顿的一些媒体开始对庞兹的融资行为提出置疑。1920年7月底,《波士顿邮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指出庞兹公司根本没有能力购买足够多的国际邮资票,也就无法给投资者兑现高额的投资回报。购买了S.E.C.公司债券的客户顿时陷入一片恐慌,有些人急忙涌向公司的办事处要求立即兑现债券。面对如此的形势,庞兹只好亲自出马,安抚所有的投资者,同意以汉诺威信托公司发行的现金支票来兑换债券。他信誓旦旦地驳斥了报纸上对他的指控,并且故作神秘地透露,他正在采用另外一种手法进行投资,具体情况尚不能公布,以免竞争对手获悉。人们被庞兹的话所打动,纷纷解囊,仅这一天,S.E.C.公司获得的新的投资总额就超过了20万美元!

政府部门的地区检察官也被惊动了,开始干涉此事。在公司账目审计结束之前,庞兹被禁止吸收新的融资。消息一经传出,庞兹公司的门口再次人声鼎沸,投资者纷纷要求兑现债券,庞兹只好再次用汉诺威信托公司的现金支票应付客户的挤兑。当地报纸也是紧迫不舍,《波士顿邮报》再次刊登了文章,作者曾经在庞兹的公司里工作,揭露了庞兹公司的内幕及其骗人的伎俩。此外,媒体还质疑庞兹,既然自己的公司能够获得50%的高额回报,为何把他的私人存款存在其他利息很低的银行里?

这一下可是击中了要害。为了应付新一轮的挤兑风潮,庞兹只好大量兑换银行支票。与此同时,他一再向客户解释,自己成了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牺牲品,并向《波士顿邮报》索赔上百万美元的名誉损失费。到了8月份,庞兹的日子更加不好过了。美国马萨诸塞州银行监督委员会下令关闭汉诺威信托银行,这对于庞兹来说,无疑是釜底抽薪。《波士顿邮报》的记者步步紧逼,把庞兹以前在加拿大干过的勾当详细地进行了报道,甚至连当年的通缉令照片都公布了出来——照片上的庞兹可没有如今这样风光,绝对是他的真实写照。这不过他走向末路的开始。几天之后,审计官员在检查账目时发现,庞兹的公司本身就是一大骗局!

庞兹最初用于投资购买邮资票的资金不过区区30美元,他就是依靠吸收新的投资,来偿还老客户的本金和高额利息——这也就是所谓的滚雪球效应。在S.E.C.公司账目上存在至少300万美元的亏空,公司就此宣布破产。查尔斯·庞兹被提请诉讼,罪名是利用邮政业务进行金融诈骗。此外,地方检察院还指控庞兹结党营私,涉嫌重大经济欺诈。庞兹本人也宣布破产,还有几十个投资者将他告上法庭,提请民事诉讼。后来,庞兹被法院正式逮捕,判处有期徒刑。他在监狱里度过了三年半后,获得保释:刚刚出狱,便又因为作奸犯科,被抓进牢房,后来,他再次缴纳保释金后,获得自由。再后来,警方再次发出通缉令。这一次,庞兹隐姓埋名,逃到了佛罗里达,这也是他惯用的伎俩。然而,他由于恶习不改,再次使用欺诈手段进行融资,采用60天200%的房地产投资回报率来骗取钱财,被当地法院以涉嫌房地产项目欺诈罪,予以批捕。庞兹只好再次潜逃,却被警方抓获,这一次,他足足坐了7年监狱。刑满释放之后,他跑到了意大利,重新干起了临时工,勉强度日。1949年,人们发现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金融巨头身无分文地死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一家难民营里。

鲁道夫·米内曼——长线钓小鱼

对每个人来说,和金钱打交道都会使神经异常敏感。因此,所有的金融从业人员都养成了严谨认真、守口如瓶和精打细算的习惯,并随时都记录存档。这些习惯显得有些不近人情,费时费力,生活得不够洒脱,甚至有些吹毛求疵。在战后德国的金融界,那些没有上述性格的人是不会被接受的,根本没有机会跻身到顶尖金融家的行列。

鲁道夫·米内曼的行为举止与那些保守的银行家们截然不同,他却也自称为金融家。平时,他总是开着一辆最新款的美国产大轿车招摇过市,在慕尼黑和马尔贝拉都买了别墅。他和妻子经常出没于慕尼黑和其他大都会的上层社会。这位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从来都不循规蹈矩,他很会享受人生,因为他已经奋斗了足够的时间,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这位传奇人士生于1908年,18岁那年他就在商界一鸣惊人。他的父亲曾是德国北部一家服装连锁店的老板,他的企业却在儿子成年之前就破产倒闭了。米内曼不得不收拾父亲留下的烂摊子,借了一笔钱在汉诺威地区的阿尔弗雷德开了一家新店。两年之后,这家店也被他转卖了。此后,他揣着125马克来到了慕尼黑,在那里开了一家金融代理公司。他的想法是,自己没钱,就替人理财。

就这样白手起家的他,生意越做越大。1938年,他成了百万富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的业务被迫终止,他本人在麦斯施密特集团的财务部担任全权委托人。战后,他重操旧业,进入金融界。

在德国金融界,他没有获得同行的认可。汉斯—约瑟夫·阿布斯,德意志银行总裁,德国政府的幕后总管,曾经发出话来警告大家:“不能和米内曼做生意。”尽管如此,德国许多大企业还是纷纷与米内曼合作。他们争相讨好米内曼,因为他的手里掌握着企业重建中不可或缺的东西:资金!米内曼成功地为像戴姆勒奔驰和曼内斯曼这样的大企业搞到了上百万的贷款,在经济报道中被誉为“金融奇才”,“打破了传统的融资模式,消除了一切障碍”。

早在二战前,作为金融代理人的米内曼就发明了一套理财投资的模式,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短线做长”。他通过发售短期债券或者从金融机构(保险公司、社会养老基金和其他基金等)筹借短期低息贷款,然后再以长期高息贷款的形式借给企业。半年之后,他又从其他地方筹集资金,偿还短期贷款,或是延长短期贷款的还款期限。

米内曼的投资方式完全违背了传统的金融定律,那就是投资和借贷的期限要保持一致。如今,米内曼这种单打独斗的借贷方式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也是法律明令禁止的。然而,战后德国的情况却有所不同。米内曼的客户对他的投资方式非常赞赏,都竞相参与,而另外一方面,许多急需资金的企业无法从银行那里获得贷款,也纷纷向米内曼求助。在供需关系之间,米内曼如鱼得水。惟一需要注意的是,他必须保证能偿还每一笔到期的贷款。如果他的投资客户需要一笔高额的款项,他必须要从其他渠道筹借足够的资金。他所做的一切,说白了就是银行的基本业务。

但是,到了1960年,他的麻烦来了。联邦德国政府修订了原来的贷款法,针对“奸商米内曼”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按照新的法律,米内曼必须重新调整所有的借贷方式,换句话说,他的那些企业客户一时间面临无款可贷的窘境。但是,由于整个国民经济部门都被牵扯进去,所以政府不得不对米内曼的投资行为确立合法地位。

这一下,米内曼名正言顺地大发横财。他不仅过上了奢华无度的生活,还参与控股许多新兴的企业,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成为风险投资资金的惟一来源。50年代末,他终于实现了多年来的梦想,收购了法兰克福投资和商业银行。从此,他不仅经营资本代理业务,还可以有权自己发放贷款。他本人也从一个理财代理人转变成为一个银行家,一时间得意忘形,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投资风险逐渐加大。这时候,他如果反思一下过去吸取教训,就能够避免重蹈覆辙——其实早在1931年,柏林德纳特银行宣布倒闭,因为该银行就是按照米内曼所谓的“新潮”贷款投资法进行投资的。该银行当初从海外筹借短期贷款,再以长期贷款的形式发放给国内的企业。然而,国外贷款利率和外国货币汇率的走势与预期相反,银行方面的投资一败涂地。

此外,米内曼的投资方法只有满足下述条件才有效:外借资金的成本不得高于发放贷款的利息总额。一旦利率行情走势与预期的不符,那么失败就在所难免。事实果然如此。60年代中期,米内曼终于自尝苦果。他投资的廉价钟表连锁店倒闭,迫使他卖掉银行来抵债。1969年,德国马克在外汇市场上的汇率创出新高,吸引大量境外投资者买人马克,国民经济出现过热,德国央行不得不采取措施进行干预:提高贷款利率,并通过与商业银行的资本置换,实现货币回笼。这一措施直接影响了资本市场上短期贷款的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