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金融史其实很有趣
4844800000082

第82章 附一:中国货币史之最

最早的统一流通货币——秦半两

半两钱在战国时期即已铸行于秦国。始铸于何时,迄今尚无定论,但与史载秦惠文王二年(前336年)初行钱一事或有关联。据近年考古资料,先秦半两大小错出,不尽重12铢(图1-1)。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统一货币,以黄金(金饼)为上币,单位“镒”(合20两);以铜质圆形方孔钱为下币,单位“半两”,通行全国,同时废除六国旧币,改用铢两制。铢两是秦的重量单位,24铢为两,12铢为半两。黄金用于大额支付或赏赐,而半两钱则为日常流通货币。秦半两“质如周钱,文日半钱,重如其文”(《史记·平准书》:“秦钱半两,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但今所见,秦钱的大小规格并不完全一致)。无内外郭,背平素,钱文突起,略显狭长(图1-2)。秦半两标准程度不高,钱肉或厚或薄,或大或小,总体上讲,要比汉代半两为厚实,边缘铸茬多不打磨,钱体见圆,好不方者亦属常见,是比较粗糙的货币。其书体用小篆,笔画宽长,方中有圆,文字较高挺;“半”字下横及“两”字上横较短,“两”字除先秦半两中常见的“长人两”(“雨”)外,更多的“两”字笔法中间“人”字缩短,是为“短人两”(“兩”)。秦半两质地为青铜,合金成分比例为铜约占70%,其余是铅、锡等。秦半两及其铸范的出土地域广泛,目前较为重要的有数十处。

最早以“铢”为名的方孔圆钱——三铢钱

三铢钱属于汉半两性质的一种汉初铸币。西汉初期,沿袭秦制,仍用半两铜钱,但名称和实重已脱离。吕后二年(前186年)改铸“八铢钱”,面文仍为“半两”。六年因八铢减重,民不乐用,又减重,铸“五分钱”,钱穿孔极大。文帝前元五年(前175年),更铸四铢半两。汉景帝时的四铢半两,名义重四铢,实际已陆续减重至只有三铢或不足三铢。到汉武帝时整顿币制,销毁四铢半两,于元狩四年(前119年)始铸三铢钱,面文“三铢”,重如其文,值同四铢,篆书体,顺读、左读并见(图2)。三横扁平同长,铢字金首三角扁大,朱字上下方折,直径22~23毫米,重约2克。其钱品种分有廓与无廓,还有传形者。陕西省兴平县(现为兴平市)、山东省临沂县都曾有出土。铢字“金”字旁作全或金,作全者多为五铢改刻。此钱铸行后,私铸日多,钱多而轻,物少而贵,元狩五年又恢复了四铢半两的铸造和流通。“铢”是古代衡制单位,一铢是一百黍米的重量,按24铢为两,16两为斤,一斤铜应铸标准三铢钱128枚。

流通时间最长的方孔圆钱——五铢钱

为遏制汉初的通货膨胀,汉武帝决心统一货币,于元狩五年(前118年)罢半两钱,准郡国新钱以五铢为文,通称郡国五铢(图3-1)。五铢钱中,也曾发现极少数平背的,以及外廓不整齐的,都可以看作元狩五铢,即最早的五铢。元鼎二年(前115年)改由京师统一铸造“官赤仄”钱,即赤仄五铢。元鼎四年废除赤仄钱,又收回郡国铸币权,指派上林三官(汉代负责办理铸币事项的均输、钟官、辨铜三位大臣的合称,皆属水衡都尉,而水衡设在上林苑)独家铸造发行新五铢钱,称“上林三官五铢”或“三官钱”,也有称“上林钱”的(图3-2)。上林三官五铢钱式样精整,标准接近,重如其文,约合3.5克,直径25毫米,穿孔10毫米,厚1.2毫米,背有内外郭,面有外廓,方孔周仅上边有郭,“五”在穿右,“铢”在穿左。这种标准的官炉钱,大小轻重适度,形制规矩(外廓同文字一样高低,可保护钱文使之不易磨损),百姓称便,成为西汉五铢钱的定式,通行年久。五铢钱(西汉五铢较厚重,字体深峻;东汉五铢文字较浅,外廓也较低平)从汉武帝元狩五年开始,历三国、两晋、南北朝,经隋至初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沿用739年而不变,成为中国历史上用得最久的钱币,在世界货币史上堪称奇迹。三官五铢是中国历史上质量最好的钱币之一,也是我国最早的标准化货币。

最早使用错金工艺的钱币——王莽的一刀平五千

王莽在居摄二年(7年)进行了第一次货币制度改革,除原有五铢钱继续使用外,又发行了大泉五十、契刀五百和一刀平五千(图4)三种新的货币。其中一刀平五千通长74.8毫米,厚5.2毫米,重37.5克左右,形状很像现在的钥匙,钱体由刀环和刀柄两部分组成,环文上日“一”、下日“刀”,柄文为“平五千”三字,其中环文“一刀”二字用黄金嵌错而成,世称“金错73”,每枚值五铢钱5000枚。该币是中国最早使用、也是唯一用错金工艺制成的钱币。由于它制作精美,造型奇特,且存世稀少,故为钱币收藏者所珍爱。在古代诗歌中有不少赞美“金错刀”的内容,如杜甫诗句“金错囊徒罄,银壶酒易赊”。据实物观察,“一刀”两字是用手工刻就燕尾榫,外窄内宽,然后嵌入黄金,表面再磨平,永不脱落。欧洲人直到19世纪中期才发明了双色金属币。英国的一位雕刻师用银作内芯,铜合金作外环,试制了5先令、1便士和半便士的硬币(套接工艺)。这砦硬币样品如令陈列在英国伦敦博物馆,它比王莽“金错刀”晚了整整1800多年。

方孔圆钱中最早铸地名的钱币——蜀汉犍为五铢

东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年),蜀汉刘备初取巴蜀,据成都,自领益州牧。但因府库空竭,物价腾贵,以致军用不足,刘备为此忧虑万分。这时谋士刘巴献策:“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价,令吏为官市”,以解决军需市用之不足。备从之,遂铸行直百五铢。数月之间,府库充实。其中一种背面有“为”字的直百五铢乃刘备在四川犍为所铸,初重8克以上,后渐薄,世称“犍为五铢”(图5)。

历代钱币中最难解释的钱币——定平一百

该钱铸主不明。隶书,顺读,有大、小两种,一当百,背无文(图6)。同治初年出土于成都的一瓮小钱,最重的不过1克多。据《隋书·食货志》载:“梁初古钱,有定平一百。”1957年河南洛阳出土定平一百1枚,据墓志知,其时在西晋永宁二年(302年)。近时丁福保认为“定出晋铸无疑”。彭信威认为其开铸必定晚于太平百钱,也比直百晚,大概铸行于后主延熙初年。日本学者又谓“李雄改元晏平,国号大成”时所铸。1984年安徽马鞍山三国东吴朱然墓又出土1枚,朱然卒于吴大帝赤乌十二年(249年),说明此钱三国时已经流通于世,又因其多出土于蜀地,现泉界多认为是三国中期蜀汉民间铸钱。

最早的年号钱——成汉汉兴钱

中国帝王使用年号始于西汉武帝,但是历史上最早的年号钱却是十六国汉李寿汉兴年间(晋成康四年至建元元年,338~344年)铸。李寿是西晋末年起义军首领李特的侄子,于东晋成康四年据巴蜀,在成都称帝,改国号为汉,改元汉兴,铸汉兴钱(图7)。钱文多隶书,篆书少。汉兴钱按钱文排列的方式分为文在穿上下及穿右左两种,顺读,俗称“横汉兴”和“直汉兴”。“横汉兴”,钱文右左排列,右“汉”左“兴”,篆书;“直汉兴”,钱文上下排列,上“汉”下“兴”,隶书。汉兴钱体形薄小,径12~13毫米,重0.8克,也称榆荚钱,通行于巴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