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帝王伟业
48564500000017

第17章 各国反应

“众卿,你们都说说,商国变法,利弊如何,我郑国是否可效仿之“郑国王宫之中,郑王姬爽端坐于王座,开口向满朝文武询问到

“回王上,商国变法弊大于利“郑国上大夫肖宁出来评论道

“商国变法其弊端有三:

其一,重贱民而轻世族,封赏贱民土地,收世族其封地改为食邑使世族成为无根之浮萍,然世族乃国之根基国亡而世族亡,国兴则世族兴,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贱民随波逐流毫无衷心可谈

其二,军功爵,以至贱民封爵,颠倒贵贱,混乱纲常

其三,官职改革,各州郡军、政、法、监四分,如今大争之世权利过于分散,不利于稳定朝局”

“上大夫之言本官不敢苟同,回王上臣以为商国变法利大于弊也有其三点“右相国起身言到

“噢,右相国又有何高见”郑王询问之

“回王上商国变法

其一:土地变法,使得土地被充分利用,百姓得其地,热情高涨,皆用心耕耘;富民之策

其二:军功封爵,使得士兵不畏战,皆好战,平民皆不反战而喜于战;强军之策

其三:官职改革,使得官吏各司其职,互相制肘,皆勤于政务;高薪养廉,贪污重罚使得政令通达,不敢怠慢“集权之策

“臣不同意“

“臣有看法“

“臣有异议“

“臣有……“

………………

右国相刚刚话落,其余众臣都纷纷进言

各抒己见这时国相廖景力压众人进言到

“王上,商国刚刚变法,还未见其效,各国国情不一,民风不一,昔日儒家孔子曾曰:橘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可见其异,即使商国变法有其效果,但也不能全然用于郑国,老臣斗胆谏言静观其变,如有其利,我郑国可去其糟粕,用其精华,届时为时不晚以“

“嗯,还是国相言之有理啊,我郑国虽国富民丰,兵峰尚盛,但大争之世居安而思危不可懈怠,然我郑国也因变法强国而称雄于诸国,变法之利,不敢小视也“郑王郑爽缓缓从王座上站起来,扶着胡须道

“我王圣明,王上万载“众卿皆拜于地,表其衷心

此种情况也在各国王宫上演,各国对于商国此次变法褒贬不一有赞扬,有贬低,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都在秘密的派遣细作入商,关注商国的这场大动作,几百年来征伐兼并,各国都因变法而强,兼并弱国,能在此大争之世屹立不倒,都不是庸才,相反都是精明之辈!

其中商国邻邦齐与楚两国最是不安,对商国变法不像他国那样静观其变,国之重器不可儿戏,两国秘密会盟结齐楚之盟约,互为攻守,抗拒商国!再内勤修内政,训练兵甲!

夏国,如今十三诸侯国中最弱的一个诸侯国,夏国君王夏仲与国相王习大将军夏季在夏王宫的御书房没秘议商国变法之事。

夏国地处东北边缘之地,两面临海,但处境与之前商国相似,西南两面被燕、赵两国行合围之势,动弹不得!

朔州百年前被燕国所得,文州以及扬州南部在上任国君手中失去都被赵国所有,现仅有五洲半之地,瀛洲又孤悬于海上!处境堪忧

今突然得密保,商国行举国之力一战而败齐楚,逼迫盟和,得喘息之机,行变法以图强,

夏王夏仲听闻之后,心中熊志顿起,决定效法商国变法图强,兴兵收复失地!随即召见国相和大将军御书房商议可行之法!

“国相,大将军我夏国如今犹如燕赵两国砧板鱼肉,任人宰割,国内百姓流离失所,困苦不安;军队参差不齐如一盘散沙,毫无战力可言,如今孤有意变法图强不知为何”夏国国君直言不讳的想两位臣子求教

“王上由此志向,我夏国之福也,臣立主王上变法“相国见王上由此雄心壮志激动不已,大将军亦是如此

“好,由此将相辅佐,孤何愁兵峰不胜、国力不强,接下来国相主变法之事,大将军主兵事,孤要孤注一掷破釜沉舟变法图强,复我先祖荣耀“

“诺“

接下来三人在御书房内商议具体事宜,为即将到来的风雨筹划……

话回到商国王城,今日殷子易找来了几位重臣道

“齐楚联盟了,你们可收到消息”

“细作密保刚刚承到了军机处,我等也是刚刚得知”

“好了,之后半年孤要去各地看看民情,走之前有几间事情交待”

“请我王训示”众人起到

“第一件事,孤外出之后,由王叔出使郑国,太师康丁出使鲁国,太傅张子出使晋国,郑鲁两国要与其秘密结盟不可公开,与晋结盟可以公开,这样,短时间内,齐楚畏于晋国,不敢冒然开战,如果齐楚来犯,于三国商议孤要瓜分齐国,如若需要,出使时姿态放低一些,毕竟有求于别人“

“王上那楚国呢”康丁问道

“楚国,亨,四国分齐之后,楚国就是我商国砧板鱼肉,我商国可独吞,为何还要便宜他国,

第二件事孤出巡之后其余众卿有大事未决者可禀明太后处理”

,此时的殷子易与殿前左右大将军和几十名禁军乔装打扮出了王城,殷子易安排了所有的事情开始了近半年的微服私坊,这也是殷子易第二次走出商都城门!

这日来到巴郡的巴山之巅,俯视下方,看着如画般的风景,一望无际的山峦平原感叹道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昔日王侯将相,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