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唐非唐:盛世帝国的谎言与真相
4862300000037

第37章 气吞万里如虎(7)

这时候,高丽过来的降将高延寿、高惠真对李世民说:“安市一时半会很难拔取。现在我带领的高丽十多万军队,全被击溃,国人已经肝胆破裂了。乌骨城的耨萨年纪大了,他肯定是守不住的,大军所指,朝至夕克。其他的小城,都会望风而逃,我们就可以利用他们留下的资粮,一路前行,平壤是一定能够打下的。”很多随军大臣和李世民基本都同意了这个作战方案,这时候,又出现了一个平时精明,这种场合永远犯浑的人,长孙无忌。

有这么一个妖孽人物就够了,他不同意,李世民基本上也就不会说OK的。

长孙无忌的理由是:建安、新城的俘虏有十万人,如果唐军去攻乌骨城,他们都要跟在后面,这是很危险。不如先破安市,再取建安,然后长驱而进。长孙无忌还说,这是从皇上的安全角度着想。都有理,话说得都这么滴水不漏。

既然李世民身边两位杰出的指挥家都说,安市这块骨头要啃下来,那就继续啃骨头,骨头可以补钙。打到最后,貌似一种商量好的军事演习。唐军一次次的向高丽这座最坚固的城池发起了进攻,安市的守城高丽士兵一次次地从城墙上勇敢地站出来放箭,扔石头,推云梯。城内粮草充足,兵强马壮。在吃饱喝足,心情好的时候他们还组织个精锐的小分队下城突击一下。

这时候唐军里面又出现了另外一个天才军事指挥家,著名的江夏王李道宗先生,他采用的是一种全世界人民都能操练的游戏——俄罗斯方块。游戏规则是这样的,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磊得又快又结识。总裁判长是国际一级裁判李世民先生。我们可以想象李世民坐在从长安移动过来的临时龙椅上,手搭凉棚望前方。远处安市城的东南角,大唐代表队总领队李道宗先生正在指挥自己的参赛队伍紧锣密鼓地筑土方块,一点点的增高并且一点点的向城墙靠近。安市的守兵也以同样的手段加固、增高城墙,与之抗衡。为了取得最后比赛的胜利,双方每天都要热身六、七次,骚扰对手。往往是前脚唐军用冲车绞石击坏了安市城墙上的瞭望塔,后脚马上又被高丽兵修好,唐军非常疲惫。总指挥李道宗也在指挥比赛的时候,被冷箭射伤了脚(估计是一支贴着地皮飞行的箭伤我他),李世民亲自给他扎针,但对于最后比赛结果也很是无奈。

唐军筑垒土方块,方块眼看就要堆成山,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这是一场无聊的游戏。耗时两个月,用了五十万个工时,完成土石方数以亿计。终于垒出了一座比安市城高许多大土方块山。这座土方块山距离安市的城墙只有几丈远,站在山顶上可以俯视城中的一切。李道宗派遣果毅(官名)傅伏爱率兵屯于山顶,用来鸟瞰敌人。也就是在这时候一次绝好的攻城机会在唐军转瞬即逝。

那天磊俄罗斯方块的游戏正在进行当中,筑好的这座土方块山山靠安市城的一面突然倒塌了,沉重的土方块压在了安市城的城墙上。MY GOD!竟然把城墙压塌了,露出来一个大大的缺口。这是一个最佳的突入城中的机会,但这位叫做傅伏爱的将领这时候却私自离岗了,不在土山上,士兵们面对安市城墙突然打开的缺口茫然无措。也就在他们愣神的时候,数百名高丽士兵从缺口处杀出,竟然打退了唐军,攻占了土方块山。唐军花了两个月的劳动成果沦丧敌手,这完全破坏了游戏规则。高丽兵很快加固了土方块山,使他们与城墙连为一体,这座土方块山竟成为了安市一道天然屏障,这真让人哭笑不得。唐军上下无不为之惋惜,曾经有一个绝佳的机会摆在面前,我们不知道珍惜,当失去的时候,我们才追悔莫及。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只想对它说六个字,战争,去你妈的!如果非要在前面加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都不要发生战争。

将士们厌战了,思想开小差了。总裁判长李世民怒了,命令斩杀了这位思想滑坡的将军。同时令旗一挥,连续三天发起了对土方块山的猛烈攻击,但却始终无法奏效,自己的劳动成果,却成为对手的有力武器。李道宗光着脚一瘸一拐地跑来向李世民请罪,请求处罚他的指挥不当。让李道宗想不到的是李世民饱含深情的话语:“你犯的可是死罪呀;但我认为,汉武帝杀王恢,不如秦穆公用孟明,况且你还有破盖牟、辽东的功劳,因此,特赦你无罪了。”

该回去了!李世民望着那高高的城墙和土山发出阵阵苦笑。一座城市被猛攻了3个月,从夏天一直打到冬天“草枯水冻”,马匹无法吃到草料了,士兵们穿着单衣也开始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最要命的是,粮草已经快完了。李世民终于下令,班师回国。回国前,他把所有的部队全部拉到安市城下,搞了一次声势浩大的阅兵仪式。城里的高丽兵全都埋伏起来,搞不准对方又要玩什么高级游戏,只有守城的城主站在城头,远远的向李世民拱手致谢。李世民表扬了他守城的功绩,又给他丢下了丝绸百匹作为奖品,这是英雄之间的对话,一个互相纠缠了三个月对手,一个在李世民最后军事生涯给了他沉重打击的对手。微笑、挥手、再见了、我的高丽兄弟,我的高丽对手!

有人说这场战争的不完美结局,应该追究两个人的责任,李绩和长孙无忌。说到这里我们来谈谈导致李绩和长孙无忌前赴后继去犯浑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因为他们都是毫无军事指挥才能的庸才吗?但显然理由又太牵强。他们说出的话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皇帝就在眼前,他们也想争着立功,表现自己。但是总觉得这安市之战打得别扭,放不开手脚,使不上劲。其实回头一想,这皇帝亲征是一种军事上的形象工程,他已经拥有了贞观之治,他的功业簿上还需要一笔闪耀千秋的战绩。但是对这些文臣武将来说,皇帝亲征不光是鼓舞士气这么简单,很多时候是一种政治压力。李绩也好,长孙无忌也罢,他们既想打漂亮仗,又想给皇帝创造一个更为安全的军事环境。如果二选一,李世民的安危是第一位的。当皇帝亲征成了军事上制肘,这就极大的限制了军事将领的才华,使他们不能按照自己可以打胜的方法去做,而只能按照最高统帅部的最笨的方法、有板有眼的战斗。这太难了,于是作为战争局外人我们可以清醒地看到,那些优秀的将领失去了往日战场上飞扬的神采,变得像个平庸的樵夫。安市之战,李世民一受制于李绩,再受制于长孙无忌,失去了平定高丽的绝佳良机,与高丽长时间地纠缠在对安市的争夺战中,唐军最后显然是被拖入了高丽的时间隧道里给拖垮的。

李世民命令李绩、李道宗领步骑四万殿后,开始了总退却。至此,一征高丽,没有达到军事目的,宣告失败。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退却呀,许多将士就消失在这异国他乡的冻土上了!

这一场大战,唐军攻拔高丽辽东、白岩、卑沙等十城,杀高丽兵四万多人,但唐军阵亡近两千人,战马死十之七、八,基本上是得不偿失。尤其在回师途中,正赶上天寒地冻,暴雪肆虐,唐军衣服单薄,多被冻死。这时候李世民也意识到征高丽其实是场失败之战,深为后悔,慨叹说:“唉,如果有魏徵在,也不会有今日!”与出征之前的踌躇满志相比,此时的李世民也只有黯然销魂的份了。唯一令他感到安慰饿是他在这场战争中为大唐收获了战斗英雄薛仁贵。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根据高丽一方的记载,当时李世民之所以被迫退兵,其实是因为受了箭伤。前不久韩国好像还拍了一部电视剧,高丽兵将李世民眼睛射瞎,遭到国内观众一片骂声。

李世民远征高丽中箭受伤,此说当然不见于国内的史料,此为朝鲜方面的说法。贞观19年6月,李世民围困安市,因高延寿、高惠真率高丽、靺鞨兵十五万来救,双方僵持不下,李世民亲率李绩、长孙无忌、李道宗等出击,三月不能下,只得班师还朝。按《资治通鉴》的记载,退兵的原因是因为“上以辽左早寒,草枯水冻,士马难久留,且粮食将尽,癸未,敕班师。”李世民班师途中感慨而言:“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如此的失落与伤感,也不像是出自一位曾经身经百战的的统帅之口。

《资治通鉴》载,就在回程途中,李世民又忽然患上了“痈疽”,严重到了离开车就没办法走的程度,乃至“太子为上吮痈,扶辇步从者数日。”到了并州,民部尚书刘洎曾经晋见,见了就见了,这家伙自作聪明充神医,说了句大不吉利的话:“疾势如此,圣躬可忧!”此言一出,大祸立至,这位重臣便被李世民下诏,你先死去吧(诅咒老子一副死相,真是活腻歪了,老子还没活够),老婆孩子可以免死。按说刘尚书罪不至此,大约实情是他对外人透露过李世民所谓“痈疽”症的真相吧?

回到长安之后,李世民伤情并未好转,次年二月,“李世民的病还没见好转,准备进入全方位保养阶段(欲专保养),同时把一些军国机务交给了太子李治处理。李治很会做人,这边处理完政务,那边就提着药罐跑步前进去服侍他的皇爸爸,时刻不离左右,孝子大拍卖。唐太宗心疼儿子,让他劳逸结合,出去转转,太子坚决不从。这是唐太宗对太子的最后考验,大孝子李治同志满分通过。整整过了一年后,李世民才从伤病中恢复过来,“上疾愈,三日一视朝”。贞观21年正月,长孙无忌的亲舅舅高士廉去世,李世民前往吊唁。长孙无忌在高士廉治丧的地方抹眼泪,听说李世民来了,马上不哭了。赶紧跑到李世民跟前:“你正在吃丹药养身体,是不适合出席这种场合,你怎么这么大意,奈何不为宗庙苍生保重自己……”可知李世民当时不但并未痊愈,身体状况还差得很,且因急于痊愈,这时候又开始大量服食丹药。以致五月又不得不再度休养生息,把政务交给太子(诏百司依旧启事皇太子),此后太子亲政,李世民当然也过问国事,但已是只抓大事了,身份近似太上皇,这一直到第二年五月他去世为止。

基本上可以判定,就李世民的身体状况而言,贞观19年亲征高丽确实是一个转折点,出征前的李世民是踌躇满志,意气风发,而失败之后则一病不起,从此再没有恢复过来。是失败的打击吗?当然不是,因为李世民最后的两年还曾两次议证高丽,并由李世勣统军出征过一次。那么答案就呼之欲出了,即李世民在他的人生最后一次征战中确确实实是栽了,不仅输掉了战争,甚至连“龙体”都陪上了。而其中缘由或并非偶不小心染恙,受伤的可能性应该是最大的。当然,这样的事情在战场上乃属最高军事机密,事后为皇帝的尊严和面子计也会千方百计加以掩饰,来自敌方的说法或判断无法找到真凭实据,有夸大其词的可能,不过相形之下反而更确实可靠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