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0月28日,出生在四川省简阳县石桥镇外的一间磨坊里,取名周克勤。父亲周金藩,母亲曾秀清。
1943年(7岁)破蒙入塾。约半年,塾师病故,转入石桥镇福音堂小学校。
1948年(12岁)秋,在三年半学完小学六年课程之后,考入诚明初级中学。
1949年(13岁)秋,因无法交纳学费辍学,回乡随舅父学习农活。
1951年(15岁)上半年,参加土改运动,担任村农会青年部副部长兼少先队队长。
1952年(16岁)10月,随祖母到成都寄居二叔周银藩家。年底,进东大街食糖联营社门市部当店员。
1953年(17岁)秋,考取公费的成都市农业技术学校,进初农部农作物栽培专业班。在第一次作文中写下豪言壮语:“我将来要做一名优秀的农艺师,让丰收的粮食堆满农民的粮仓,让肥壮的牲畜布满山冈,让鲜艳的花朵开遍祖国大地。”
1954年(18岁)。阅读大量中外文学名著。习作《老盐工袁大爷》在《工商导报》上发表。
1955年(19岁),由初农部升高农部。11月,因思想进步、成绩优良,被批准加入共青团。并任学生会宣传干事、书刊评介小组组长、墙报《蜜原》主编。习作《在列车上》在《西南文艺》上发表。
1957年(21岁)夏,在学校组织的“鸣放”中写大字报《卖油娘子水梳头》,对家乡棉花统购留给棉农的“自留棉”太少提出意见。秋,投书报社,对流沙河等“右派分子”表示同情。秋后,随毕业班同学下乡实习。
1958年(22岁)年初,继续在农村实习。4月,被紧急通知回校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并被列为“重点对象”。认为主要“错误”有:一、不务正业。据查图书馆借书登记册,六年间只借文学书籍,从未借政治理论、农业专业读物。二、攻击社会主义。写大字报诬蔑棉花产量下降,攻击棉花统购政策,破坏工农联盟。三、同情“右派分子”。多次散布同情“右派”的言论,公然给报社写信为“右派”鸣不平。秋后,“运动”结束,作出政治结论:“政治不及格,不予分配工作。”被通知领取三个月伙食费作为回乡生活费,回乡务农。同时被开除团籍。11月下旬一个阴冷的日子,凄然挑着行李走出校门。
1959年(23岁)回农村后,遭到冷嘲,产生“一种牛劲”:“不能向命运低头,不能在人生的艰难中沉沦。”并坚定人生志向:“直面人生,开拓未来”。先后应聘担任民校教师、农业中学教师。同时从事业余写作。8月,根据棉田治虫中的生活感受,动笔写短篇小说《秀云和支书》,经三易其稿,10月定稿。
1960年(24岁)1月,《秀云和支书》在《峨眉》第1期上发表。4月,农中停办,回大队任保管员。
1962年(26岁)中秋节,与曾任大队团支部书记、村小教师的知识青年张月英,经两年多恋爱后结婚。新房设在保管室隔出的半间瓦屋内。
1963年(27岁)年初,任生产队会计。6月,完成短篇小说《井台上》,在《四川文学》第11期上发表。
1965年~1971年(29~35岁),继续任生产队会计、大队会计。长女周惠莲、次女周静莲、三女周梦莲、长子周吉昌出生。次女周静莲三岁时不幸死去。在“文革”开始的动乱中,“我整个地没有参加‘文革’中那些形形色色的组织以及那些莫名其妙的活动。当然不是因为我当时就有什么‘觉悟’,主要的原因是我不想浪费光阴,我太爱读书了”。阅读了大量政治、历史、经济理论著作、文学名著。“过去在学校囫囵吞枣地读了不少小说,在‘文革’中又重读其中一些,收获不小”。
1972年(36岁),贯彻整顿方针,各行各业恢复正常工作,文学期刊得以复刊,重新唤起创作热情,列出七个短篇小说的创作计划。10月,进入《种子》的写作。11月中旬,重新构思、改写,改名《青春》。年底再次改写,改名《李秀满》。
1973年(37岁)年初,改定《李秀满》,在《四川文艺》第8期上发表。4月,创作短篇小说《早行人》,在《四川文艺》第7期上登载。为避免同名,经责任编辑建议,署名改为周克芹。6月20日至7月30日,到《四川文艺》编辑部脱产创作,由省文联发给误工补贴。本年2月,幺女周雪莲出生。
1974年(38岁)上半年,经艰苦写作、修改,完成中篇小说《棉乡战鼓》,在《四川文艺》第5期、第6期合刊上发表。
1975年(39岁)10月,调任公社不脱产农技员,由区公所发给生活补贴,每天四角钱。本月初,创作短篇小说《希望》。中旬,由《四川文艺》编辑部借调到剑阁县化林大队采访,写作报告文学《银花朵朵》,在《四川文艺》第12期上发表。年底,在年前初步酝酿的基础上草拟暂名为《天府之国》的长篇小说创作计划。准备用连续性的三部曲,描写解放前后至1970年前后芙蓉镇到彩云岭的风云变幻,反映川中农村、乡镇的时代变迁。
1976年(40岁)1月,《希望》在《四川文艺》第1期上发表。9月,调任不脱产的区种子员,每月由区公所发生活补贴三十元。本年断断续续构思《天府之国》第一部《岭上人家》。
1977年(41岁)上半年,继续构思《岭上人家》。11月,应四川人民出版社文艺编室之约,编辑短篇小说集。补写《灾后》《青春一号》,改定年前已有初稿的《石家兄妹》。11月上旬,参加省文联温江创作座谈会,听沙汀、艾芜、马识途讲话及李累的报告,触动很大,产生了创作一部现实题材中长篇小说的冲动。11月22日晚,几经思想矛盾,毅然将草拟的《岭上人家》写作提纲搁置一边,转入曾反复酝酿过的一部现实题材作品的构思,篇名暂定《许茂家里的女儿们》。23日凌晨,继续构思,改名《许茂和他的女儿们》。23日至27日,连续几个晚上设计人物,草拟人物小传。
1978年(42岁)春节后,随区委工作组住杨家公社金星大队,分工管农业生产。白天同干部、社员商量安排大春备耕,晚上投入“许茂”的写作。4月下旬,写完第1章。重看一遍后,认为很不满意。7月,工作组回区委休整,精心研读《悲惨世界》《家》等名著,借鉴艺术结构。10月,重新进入“许茂”写作,完成第1章《雾茫茫》。11月,在区委关怀下,转为国家干部编制,担任县文化馆创作辅导员。本月,短篇小说集《石家兄妹》出版。收集有《李秀满》《希望》《青春一号》《早行人》《石家兄妹》《井台上》《灾后》共七篇,其中《青春一号》《灾后》又由《四川文艺》发表。
1979年(43岁)1月12日,经区委批准入党。3月,调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为便于生活和创作,仍在区委工作,任区委委员。3月至9月,在杨家公社金星大队蹲点。白天工作,晚上继续“许茂”的写作。2月26日晚写完最后一章。在“许茂”写作过程中,应约创作短篇小说《两妯娌》,在《四川文学》第9期上发表。本年初“许茂”开始由内江地区文学季刊《沱江文艺》连载,年底出版的《红岩》复刊第2期全文刊载。年底,创作短篇小说《在艰难的日子里》。
1980年(44岁)年初,创作短篇小说《勿忘草》《落选》,分别在《四川文学》第4期、第5期上发表。改定短篇小说《甘家的甘大爷》《采采》,前者在《山花》第11期上刊载。3月着手创作“许茂”续篇,但因应邀参与改编电影文学剧本流产。4月,《文艺报》发表周扬、沙汀关于“许茂”的通信及殷白的评论文章《题材选择作家》,评介“许茂”。5月,“许茂”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6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始连播。之后,有的戏剧、电视部门相继改编为戏剧、电视剧陆续上演、上映。年底,创作短篇小说《风为媒》。
1981年(45岁)年初,创作短篇小说《山月不知心里事》,在《四川文学》第8期上发表。3月下旬,《勿忘草》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秋,与肖穆合作编剧、李俊执导、“八一”厂摄制的电影“许茂”,和王炎编导、“北影”摄制的电影“许茂”,同时在全国各地上映。
1982年(46岁)3月下旬,《山月不知心里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赴北京参加授奖大会。11月下旬,“许茂”获首届茅盾文学奖。12月15日,出席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授奖大会,代表六位获奖者作题为《深情地领受人民的鞭策》的发言。本年夏,创作短篇小说《邱家桥首户》,在《青年作家》第7期上发表。创作短篇小说《饯行》,在《上海文学》第10期上发表。
1983年(47岁)夏,迁居省文联宿舍。改定短篇小说《采采》,在《作家》第11期上发表。秋,重写、改定中篇小说《橘香,橘香》。10月,《周克芹短篇小说集》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收集有:《灾后》《青春一号》《两妯娌》《勿忘草》《落选》《在艰难的日子里》《甘家的甘大爷》《采采》《风为媒》《山月不知心里事》《饯行》《邱家桥首户》共十二篇。
1984年(48岁)1月,《橘香,橘香》在《现代作家》第1期上发表。2月、3月,创作中篇小说《五月春正浓》,在《青年作家》第5期上发表。4月,创作短篇小说《晚霞》,在《长安》第7期上发表。4月至8月,创作中篇小说《果园的主人》,在《青年文学》第11期上刊载。本年秋,举家迁省文联宿舍。
1985年(49岁)3月,创作短篇小说《断代》,在《青年作家》第5期上发表。8月,被任命为省作协党组成员。9月,参加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叙利亚、阿尔及利亚。途中游览卡拉奇、巴黎。
1986年(50岁)年初,创作短篇小说《绿肥红瘦》,在《青年作家》第4期上发表。4月,应省委宣传部负责人之邀,采访、写作报告文学《一个中国农民的追求》,在5月27日《四川日报》上发表。10月,中短篇小说集《二丫和落魄秀才》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收集有:《二丫和落魄秀才》《果园的主人》《采采》《五月春正浓》《晚霞》共五篇。本年开始酝酿长篇小说《乡下强人》。
1987年(51岁)年初,出访系列散文陆续发表。5月,为日本川口孝夫先生编译的《中国现代农村短篇小说选》作序。该书选有周克芹作品《山月不知心里事》《晚霞》《绿肥红瘦》。秋,创作短篇小说《上行车,下行车》,在《文汇月刊》第12期上发表。本年着手创作《乡下强人》,篇名改为《饥饿平原》。
1988年(52岁)春,创作短篇小说“难忘今宵”一组四篇:《人生一站》《难忘今宵》《雨中的愉悦》《虚惊》,在《文汇月刊》第9期上发表。秋,创作《果园的主人》续篇《浪漫的代价》。本年继续写作《饥饿平原》。
1989年(53岁)1月,《浪漫的代价》经责任编辑改名为《秋之惑》,在《小说》第1期上发表。10月底,创作短篇小说《写意》《笔筒的故事》。本年断断续续写作《饥饿平原》。
1990年(54岁)1月,《写意》《笔筒的故事》在《现代作家》第1期上发表。《果园的主人》与《秋之惑》合并为长篇小说《秋之惑》,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2月,出任《现代作家》主编。3月,被任命为省作协党组副书记。4月20日,主持召开《现代作家》编委会,讨论刊物改版大计。5月,派副主编率编辑人员赴重庆征求办刊意见。6月,率编辑部全体人员赴简阳听取读者对办好刊物的意见。6月28日,经省作协主席马识途提议为省作协常务副主席。7月中旬,因肝区不适、病容显著,入院检查、治疗。7月21日,确诊为晚期肝癌。8月5日凌晨,不幸逝世。
邓仪中1999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