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靠团队取胜
4868900000017

第17章 不利于团队的八种行为(2)

“不劳动者不得食”,这是人类社会永恒的真理。但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有许多人希望少劳多得,或者不劳而得。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你就要警惕:你将会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下面是一则流传甚广的故事。

许多年前,一位聪明的老国王召集了所有聪明的大臣,给他们下达一个任务:让他们编一本《古今智慧录》,留给后世。这些聪明的大臣们工作了一段很长的时间后,完成了一部洋洋12卷的巨著。

国王看了说:“各位先生,我相信这是古今智慧的结晶,然而,它太厚了,我怕人们读不完。把它浓缩一下吧!”这些聪明的大臣又进行了长期努力的工作,在原书的基础上几经删减后,变成了一卷书。然而,国王还是认为太长了,命令他们再浓缩。结果这些聪明人把一本书浓缩为一章,然后缩为一页,再变为一段,最后则变成了一句。

聪明的国王看到这句话时,显得很满意。“各位先生”,他说:“这真是古今智慧的结晶,我们全国各地的人一旦知道这个真理,我们大部分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这句话是:“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这句话几乎是每个美国人的口头禅,意味着天底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要想取得非凡的成就,就要做出非凡的努力。

但真切地体会这句箴言的人并不多。这从我们周围的生活中可以看到:有多少人是在认认真真地工作?除了工资之外,又有多少人用真实的成绩来衡量自己的工作?实际的情况是,很多人一找到工作就认为万事大吉了,是否做好工作则变成另一回事了。

有那么多人需要工作,但又有那么多人像逃避传染病似的逃避工作。

下面这个故事会让我们看到,不劳而获的人将要付出的代价。

在很久以前,一个村庄的几头猪逃跑了,逃进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经过几代以后,这些野猪变得越来越凶悍,甚至威胁经过那里的人。几位经验丰富的猎人很想捕获它们,但这些猪却狡猾得很,从不上当。

一天,一个老人牵着一头拖两轮车的毛驴,走进野猪出没的村庄。车上装的是木料和谷粒。老人告诉当地的居民说他要帮助捉野猪。没有人相信老人能做那些猎人做不到的事。但是,两个月以后,老人又回到村庄,告诉村民,野猪已经被他关在山顶的围栏了。

他向居民解释他是怎样捕捉它们的:

“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野猪经常出来吃东西的地方,然后我就在空地中间放少许谷粒作为陷阱的诱饵。那些猪起初吓了一跳,最后,还是好奇地跑了过来,由老野猪开始在周围闻味道。老野猪猛尝了一口,其他猪也跟着吃,这时我知道我能捕到它们了。第二天我又多加了一点谷粒,并在几尺远的地方树起一块木板。那块木板像幽灵一样,暂时吓退了它们,但是白吃的午餐很有吸引力,所以不久以后,它们又回来吃了。此后,我要做的是每天在谷粒旁边多树立几块木板而已,直到我的陷阱完成为止。

每次我加进一些东西,它们就会远离一阵子,但最后都会再来‘白吃午餐’。围栏做好了,陷阱的门也准备好了,不劳而获的习惯使它们毫无顾忌地走进围栏。这时我就出其不意地把它们捕捉了。”

这个真实的故事寓意很简单:动物靠人类供给食物时,就会失去应有的机智,最终会成为人类的俘虏。人也一样,想要不劳而获,等待“免费的午餐”,只会造成一种依赖心理,使自己变得被动、消极,失去创造力,乃至失去生命力,最后无情地被团队剔除。

请记住:“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第六节凡事总爱拖延

行动是通向成功的桥梁,任何伟大的成就都是做出来的,没有行动就不可能有成功。

有一位老农的农田当中,多年以来横亘着一块大石头。这块石头碰断了老农的好几把犁头,还弄坏了他的农耕机。老农对此无可奈何,巨石成了他种田时挥之不去的心病。

一天,在又一把犁头打坏之后,想起巨石给他带来的无尽麻烦,他终于下决心清除这块巨石。于是,他找来撬棍伸进巨石底下,却惊讶地发现,石头埋在地里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深,那么厚,稍使劲就可以把石头撬起来,再用大锤打碎,清出地里,老农脑海里闪过多年被巨石困扰的情景,再想到本可以更早些把这桩头疼事处理掉,禁不住一脸的苦笑。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遇到问题应立即弄清根源,有问题更须立即处理,决不可拖延。习惯性的拖延者通常也是制造借口与托辞的专家。如果你存心拖延、逃避,你就能找出成千上万个理由来辩解为什么事情无法完成,而对为什么事情应该完成的理由却想得少之又少。许多人平庸一辈子,就是因为被动。

企业管理活动中,往往会遇到反复出现的问题或不良现象,如若讳疾忌医或久拖不决,积压下来,就必然给企业造成困难,甚至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无法正常进行,严重时还会威胁到企业的生存。所以,对企业管理中出现频率较多的问题,不应回避,而是抓住苗头,及时调查,追根溯源,及时找出解决的途径和办法。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前进的步伐在加快,所以在当今的市场竞争中,除了传统的大鱼吃小鱼之外,快鱼吃慢鱼也成为竞争的又一个显著特点。一个人如果不能立即行动,那么所有成功的机会都会溜走;一个企业如果不能顺应时势,因时而变,必将在竞争中遭到淘汰。胜家公司的失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胜家公司曾经是美国首家国际性公司,它所生产的“胜家”缝纫机操作简便,备受人们喜爱,是风靡世界的名牌产品。1940年,世界每3部缝纫机中,就有两部是“胜家”牌,然而,到了1986年,胜家公司董事会却沉痛地宣布:忍痛割爱,抛开它赖以成名的“胜家”,从此再也不生产缝纫机了。

胜家公司为什么会在市场上败得这样惨呢?原来,胜家公司在成功后,对胜家传统产品过分依赖,不能因时顺变,忽略了世界大市场的变化,直至1985年,胜家出厂的仍是19世纪设计的产品。而此时,其他竞争者纷纷开发出适应时代潮流的新产品。日本厂商研制出“说话”缝纫机,在操作失误时会发出声音提醒改正;英国推行“音乐”缝纫机,缝纫机能自动播出优美动听的音乐;瑞典生产出一种“电脑”缝纫机,它可以根据布料特性,自动地将缝法、针脚长度、缝纫松紧度等调到最佳状态。这样,“胜家”缝纫机当然敌不过其他竞争者,其市场份额逐步被其他厂商挤占,最终全部被淘汰出局。

所以,立即行动是团队成员的重要素质,也是团队的一种重要能力。一个团队如果不能应对外界发展形势的变化,立即采取行动,就会被迅速变化的世界甩在身后,被无情的市场淘汰出局。

§§§第七节把工作当苦役

泰戈尔曾说过:如果把人生当作苦役,那人生就无穷地长了。我想说,如果一个人把工作当作苦役,那么他永远也品尝不到成功的快乐。

快乐与否是考核我们工作绩效的一个重要指标。一个好员工一定是一个能体验到工作快乐的人。如果你认为所做的工作是乏味的,是一种苦役,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抵触的心理,就不会全力以赴地工作,自然就会影响工作的效果。

下面故事里的小和尚就是这种人。

有一个小和尚担任撞钟一职,半年下来,觉得无聊之极,于是敷衍了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已。

小和尚的工作状态被主持看得一清二楚。主持认为他不能胜任撞钟一职,决定调他到后院劈柴挑水,以便让他受到更好的磨练。

小和尚却很不服气地问:“我撞的钟难道不准时、不响亮?”

老主持耐心地告诉他:“你撞钟虽然很准时,也很响亮,但钟声空泛、疲软,没有感召力。钟声是要唤醒沉迷的众生,因此,撞出的钟声不仅要洪亮,而且要圆润、浑厚、深沉、悠远。”

老主持的话道出了小和尚工作的症结所在。

一个人工作的好坏,只要看他工作时的精神状态就知道了。如果你对工作是被动而非主动的;如果你对工作感觉到厌恶;如果你对工作毫无热诚和爱好之心,无法使工作成为一种享受,只觉得是一种苦役;如果你没有从工作中得到快乐,而认为工作是一种痛苦,那么你绝对做不好你的工作,取得成绩就更无从谈起了。不能快乐地工作的人,一定还没有融人到整个团队中去,最终会影响整个团队的进程。

有条件的话,一个人要做自己所爱的;如果没有条件选择自己所爱的,那么就要爱自己所做的。一句话:热爱自己的工作,从工作中得到成功的乐趣,得到人生的乐趣。一个不能快乐工作的人,绝对不会有好的职场生涯。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主人把货物装在两辆马车上,让两匹马各拉一辆车。在路上,一匹马渐渐落在了后面,走走停停。主人便把后面一辆车上的货物全放到前面的车上去。后面那匹马看到自己车上的东西都搬完了,便开始轻快地前进,并且对前面那匹马说:“你辛苦吧,你越是努力干,主人越要折磨你。”

到达目的地后,有人对主人说:“你既然只用一匹马拉车,那么你养两匹马干吗?不如好好地喂一匹,把另一匹宰掉,总还能拿到一张皮吧。”

主人听从了建议,便把那匹不干活的马杀了。

快乐应该是工作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如果不能从工作中体验到快乐,那么你就会认为工作是一种负担,你就会对工作斤斤计较,甚至采取办法逃避工作,其结果可能就是成为那“另一匹马”。

所以,那些不在工作状态的人,那些不能从工作中获得乐趣的人,一定要问问自己:为什么不能快乐地工作?

§§§第八节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一句说臭了的口头禅,也是许多人奉为行事准则的“哲学”。在这一“哲学”的指引下,生活中便有许多人在公共汽车上遇见老人、小孩、病人、孕妇旁若无人,对“别人”的事也总是冷眼旁观,处处表现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些人看起来不招惹是非,省了不少事,好像也不会吃亏,其实却不尽然。

假如在一个团队,或是在一个集体中,人人都不管“闲事”,处处打着自己的小算盘。那么,团队中出现了什么问题,谁也不提,谁也不说,到头来,当问题越变越大,直至无法收拾时,吃亏的将不仅仅是整个团队,自己也不可能独善其身。

我们来看一个笑话:

一个人经常教育儿子要少管闲事,否则会引起麻烦。一次,父亲与儿子买米回来,米漏了,父亲没发现,儿子却看见了。可是儿子没有声张,因为他遵守父亲的教诲:“少管闲事”。结果到了家里,米已漏完了。父亲责备儿子,儿子答道:“漏米与我无关,这是闲事。”

这虽然是一个笑话,但却提醒我们:在一个团队中,任何事都不会是闲事。因为,团队是一个整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果团队之中的每一个人,都像上面故事中的父亲那样教育儿子:少管闲事,那么,整个团队就会陷入漠不关心、裹足不前的状态。如果一个企业,没有一个齐心奋进的团队、员工,每个人都满足现状,明哲保身,自谋私利,不想让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不想揭示企业或团队中阴暗的一面,那么这个企业的发展计划都将成为空话。

林语堂先生在《中国人的国民性》中指出:要中国人民变散漫为团结,化消极为积极,必先改此明哲保身的态度。因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能使社会增添冷漠,只能给团队带来散漫。一旦有强敌入侵、有困难出现,整个团队就会失去所有的战斗力,变得岌岌可危。

一次,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栏目介绍了这样一个案例:有个在火车上盗窃十年的罪犯被抓后说,他之所以越做越胆大,是社会鼓励的,因为一般偷盗时,即使被抓住了,只要把钱包还给当事人,就没事,没有几个人报案。至于旁边的人,都是睁只眼闭只眼。旁观者知道偷盗是犯法的,但没有损害他的利益,用不着他去冒风险。

比这个案例更有戏剧性的情节是,居住在上海某小区的一对夫妇,一次下班回家后,走到自家的门口,看到有一个形迹可疑的人扛着一个电视机从自家单元的门口出来,夫妻俩悄悄地说,这人可能是个小偷。但当时他们都觉得那电视机不像是自家的,就视而不见地上楼了。结果跑到家里一看,平时摆在客厅里的电视机竟不翼而飞了。

可见,这就是所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所带来的结果,也是我们民族长久以来所形成的“少管闲事”所造成的悲哀。对此,鲁迅先生早就说过,中国人习惯了做看客。所以,对于表面上看似和自己没有切身利益的东西总是置若罔闻。

有一个这样的事例,在南京某宾馆门前发生这样一件事:一男子不知什么原因痛打一名女子(后据了解两人是夫妻),女子痛苦不堪,引起不少路人围观,但都表情木然,任凭男子打人。这时候,一名路过此地的意大利人见状,马上用生硬的汉语向当地警方报警。110民警到了之后,这名意大利人又向民警提供了男子打人时的相关证据,随后便悄然离去……

如果这则新闻没有后半截,可谓一点新闻眼都没有。大街上打人事件,哪天没有?根本就不是什么新闻,何况是老公打老婆。只是面对打人事件,国人木然围观,外宾愤然报警,经这一冷一热的对比,才骤然有了讽刺意味。

或许,这位意大利人怎么也理解不了这些看客们的冷漠。因为他不知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看客的座右铭,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是看客的行为准则,好看戏、看好戏又是看客的业余爱好,有免费好戏看,他们宁可放下手中的活,停下脚步,钻进人群,踮脚翘首。

或许,这位意大利人怎么也理解不了有人当街打人,竟然没人报警。因为他不知道,这些看客们早就习惯了打人场面,都成了鲁迅先生笔下的“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真正的勇士”了。即使是男士打女士,对于没有绅士风度的看客们来说,也不足以刺激他们早已麻木的神经。

殊不知,人生在世,没有谁是“独行侠”、“鲁滨逊”,现在的他人,可能就是明天的你;今天的看客,可能就是明天的“表演者”。你在别人需要帮助时当看客,就甭指望他人会在你需要时帮你。

相同的道理,如果将这样的事情换成一个团队的案例,当团队之中出现了危难或是困境时,团队之中的每个成员也像上面的看客一样,置若罔闻。那么,这个团队还能称作一个团队,还能指望它在竞争中获胜,还能指望它所向披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