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
——曹操
大概充满英雄气概的人物都很少相信天命。曹操就是一个不怕天、不怕地韵人物。
虽然曹操的成就多少有些运气,甚至天意的成分。如渡黄河那次诸葛亮说曹操是“殆死潼关”,意思是说曹操若非许褚拼死相救差不多就没命了,但曹操却不信是天命。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公开宣称自己“性不信天命之事”。他认为天就是“阴阳四时”,并不是有意志的东‘西。他在《董逃歌》中说:德行不亏缺,变故自难常。郑康成行酒,伏地气绝;郭景图命尽于园桑。
郑玄是东汉的经学大师,在当时一般人看来他是德行卓著、没有“亏缺”的人物。郭景图生平不详,既与郑玄相提并论,看来也是一个“德行不亏缺”的人物。根据儒家一再宣扬“天佑有德”、“有德可获福”的观点,他们应该不会突然死去。可是,“有德”的郑玄却在酒席上劝酒时倒地气绝,郭景图在桑园中突然命尽,这说明了什么呢?一方面说明人的寿命同德行的好坏无关,另一方面也说明天是不可能给有德行的人提供保护的,这充分表达了曹操不信天命”的观点。
曹操不信天命,因而自己虽有夺取汉家天下的野心,却并不以“真命天子”自居,从不有意无意地神化自己。相反,他有时还能对自己作出较为客观公允的评价;如西征马超、韩遂时,曹操与韩遂在战场上约见,对敌方围观的土兵说:“汝欲观曹公邪?亦犹人也,非有四目两口,但多智耳!”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派毋丘兴任安定太守,事前嘱咐毋丘兴不要主动派人到羌人中去,而毋丘兴没有照办,果然出现了曹操所担心的情况。事后曹操在总结教训时说:“吾预知当尔,非圣也,但更事多耳。”认为自己只是比常人智慧多一些,而这智慧又是从摸爬滚打中获得的,说明曹操是务实的人。
曹操不信天命,自然对神仙之说也不相信。他在《善哉行》诗中说:“痛哉世人,见欺神仙。”对世人被神仙欺骗感到痛心。《秋胡行》中说:“赤松、王乔,亦云得道。得之未闻,庶以寿考。”对赤松、王乔得道成仙的说法表示怀疑,认为他们并非真的得道成仙了,或许只是寿长些而已。曹操大量招聚方术之士,其目的也并不是要从他们那里获取长生不老术。曹植曾经说:世有方士,吾王(曹操)悉所招致,……本所以集之于魏国者,诚恐此人之徒,接奸诡以欺众,行妖恶以惑民,故聚而禁之也。岂复欲观神仙于瀛洲,求安期于边海,释金辂而顾云舆,弃文骥而求飞龙哉!自家王与太子,及余兄弟,咸以为调笑,不信之矣。
可见,曹操招聚方术之士的目的,最初是怕他们流窜各地“惑民”,煽动百姓起来造反,因此要将他们“聚而禁之”。对他们那一套方术,曹操及其诸子“咸以为调笑,不信之矣”,当然也就没有从他们那里讨取羽化登仙之术的用意了。但曹操对方士的养生术还是相信的。人寿总是有限的。曹操对此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精列》说:“厥初生,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终期。”《秋胡行》说;“存亡有命,虑之为嗤。”《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另一方面,曹操又认为人虽不能成为神仙,不能长生不老,但通过自身的保养,还是可以延长寿命的,所以《龟虽寿》说:“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以永年。”
在军中,曹操更是严禁装神弄鬼,以免惑乱军心,贻误战机。《掩获宋金生表》说:臣前遣讨河内、获嘉诸屯,获生口,辞云:“河内有一神人宋金生,令诸屯皆云鹿角不须守,吾使狗为汝守。不从其言者,即夜闻有军兵声,明日视屯下,但见虎迹。”臣辄部武猛都尉吕纳,将兵掩获得生,辄行军法。
意思是讲曹操在征讨河内、获嘉时,从俘虏口中得知,有一个叫宋金生的人自称神人,告诉守军鹿角无须把守,他派狗替大家防守,如果不听他的话,就会在夜里听到军队行动和兵器撞击的声音,天明后会看见地上有老虎的脚印。曹操立即派人将宋金生捉住杀死,表明了他对装神弄鬼行为的断然态度。曹操还在《孙子·九地篇》注中说:“禁妖祥之言,去疑惑之计。”《用间篇》注说:“不可以祷祀而求,亦不可以事类而求也。”也都表明了同样的态度。
曹操不信天命,实乃形势使然。他身为汉相,同时又在谋划曹魏事业的发展,即使自己不取汉而代之,也要为子孙后代奠定代汉的根基。既有此心,便不当相信天命。因为通常所谓“天命”最主要的含义是“受命于天”。所以如言天命,首先必须回答汉祚久暂的问题。别人可以大谈汉代已进入季世、土德将代火德而兴,预言汉朝将要灭亡,但曹操不能。因为那样,他篡权野心就暴露无遗了。可见,从某种意义看,曹操不信天命,也不谈天命之事,完全是基于头号重大政治问题的考虑。也正是因为“天命”同一个时代的“政权”紧紧相连,所以反对者们由此便觉察到曹操“性不信天命”,就是“不逊之志”。
事实证明,曹操的确也不是完全不信天命,他的天命观到了一定时机便自然流露出来了。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孙权上书称臣,称说天命;侍中陈群、尚书桓阶也乘机进言,汉家期运永已尽,历数久已终,“畏知天命,无所不让也。”《三国志’武帝纪》曹操道出了真话:“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总之,曹操说,他“性不信天命之事”在他的一生相当长的时间内是真的。至于后来不谈天命,那是因为可以省得世人对他篡权野心的怀疑,基于这个政治目的,他坚持自己原来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