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的人不背弃父母去获得功利,仁义的人不背弃君王去谋取私利,有志之士不乘局势动乱而侥幸获得成功,聪明的人不以虚假奸诈之道而危害自己。
——曹操
曹操在消灭吕布的战争结束后,还得到了许多有用之才。臧霸等人就是此时收降的。臧霸、孙观、吴敦、尹礼原为陶谦部将,陶谦死后他们成为泰山郡一带的地方割据势力,后归附吕布。吕布败亡后,臧霸逃往他处躲藏起来,曹操把他找到,给予款待,让他去招降吴敦、尹礼、孙观等人。然后,曹操将这些人全都任为郡守、国相,划出青州、徐州靠海的一些地方,设立了城阳郡、利城郡和昌虑郡,让臧霸做了琅琊相,吴敦做了利城太守,尹礼做了东海太守,孙观做了北海国相。
此外,曹操还通过臧霸收降了徐翕和毛晖。徐翕、毛晖原为曹操部将,后来背叛曹操投奔了臧霸。曹操让刘备给臧霸传话,让他把这两个人的头颅割下送来。臧霸不同意,对刘备说:我之所以能够自立,就因为我不肯去做这一类不义的事情。我受曹公生全之恩,不敢违命,但建立王霸之业的人是可以义动之的,希望将军能够替我说明一下。
刘备将臧霸的话转告了曹操,曹操大为感叹,立即召见臧霸,对他说:“这是古人才能做到的事情,而您却做到了,这正是我所希望的啊!”
于是不仅不再追究徐翕、毛晖的罪过,还任命他们为群守,加以重用。
显然,曹操在这时若执意命臧霸按照他的话去做,他在臧霸及时人眼中的形象或地位就会是另一番景象了。这就从某一点说明了曹操是一个可“以义动之”的建立霸业之人。
曹操调董昭担任徐州牧一事便也说明此理。袁绍派遣大将颜良攻打东郡,曹操又调董昭担任魏郡太守,跟随曹操征讨颜良。颜良死后,曹操进军包围邺城。当时袁绍同族人春卿担任魏郡太守,在邺地中,他的父亲元长在扬州,曹操派人迎来。董昭写信给春卿说:“听说孝顺的人不背离父母去获得功利;仁义的人不背弃君王来谋求私利;有志之士不乘局势动乱而侥幸获取成功;聪明的人不以虚假奸诈之道而危害自己。您的父亲过去躲避内乱,南游百越一带,并非疏远儿女,而是陶醉于吴会的山水。明哲的人见识深远,认为这样做是很恰当的。曹公怜惜他坚守志向;离群索居,所以特地派使者前往江东,迎来送往,现在快到此地了。即使你处;于偏僻平静的地方,依赖有仁义道德的主人,位置像泰山一样稳固,身体像乔松那样挺健,但从道义来说,仍然应当离开,舍弃百姓而伺奉父亲。况且邾仪父开始同隐公结盟时,鲁人虽褒奖他,但不记录爵位。然凡未经君王下令,不能尊以爵位,这是《春秋》所阐明的大义。何况你现在所依托的是一个危机之国,接受的是假托的命令呢?如果与不逞之徒为伍,而自己父亲的安危却不能体恤,不能说是孝;忘记祖宗所居住的是汉朝,安于担任的不是正道的委职,很难说是忠。
忠孝都已废除,说不上是智。再说你曾经被曹公以礼相召,你亲近同族人而疏远父母,依靠袁绍而远离王室,留恋不正当的俸禄而背叛知己,远离幸福而接近危亡,抛弃明摆着的道义而蒙受奇耻大辱,不也很可惜吗!如果你能迅速改过,辅佐皇帝奉养父亲,跟随曹公,则忠孝都不丧失,荣誉功名都很显赫,你应该考虑长远计划,早日决出上策。”邺城平定后,曹操即任命董昭为谏议大夫。
曹操的诸多部属是别部或敌对一方的来归者。对于归从的人,曹操以诚相待,听其言,重其谋,授以重任,不以外人视之,致力于尽速将其变为自己的心腹。诸如荀或、郭嘉、贾诩、董昭、袁涣、王修、邴原、管宁、任峻、徐晃、朱灵、李通、许褚等,他们以后都成为对魏国政治、经济、军事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
历史上很多高人出来做事,许多时候不是重金能收买的,而是以道义感召的。而能否以道义感召志向高洁,才能出众的人为你做事,不仅要看用人者谋略问题,而且还要看用人者的品质修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