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亘古一霸主曹操霸经108章
4873600000035

第35章 霸经35腹有良谋,不费一兵一卒

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

——曹操

军事,是争夺江山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其强在于兵之精武,其大在于帅之谋略。曹操治军严明,师威伍壮,无愧曰奇兵;曹操好研兵法,手耒释卷,机谋万端,计略百出,更善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官渡之战、智败马超、突袭乌桓等皆成史之典范。曹操麾指,将士奋勇,霸气冲天,令敌闻风丧胆,连用兵如神的孔明都赞叹道:“孟德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

曹操喜尚兵书,阅读过能搜集到的各种兵书,摘录了其中的重要内容,另编为一本,取名为《兵法接要》。尔后,他又结合史籍,从战争与政治、经济、外交等的关系出发,全面地研究了战略战术的基本原则、官兵的素质、军队的训练、军令的制定等内容,认真地比较分析了许多著名的战例,在吸收秦汉时期大军事家白起、韩信等人运用韬略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征战体会,撰写了《续孙子兵法》二卷、《兵书略要》九卷、《太公阴谋解》三卷等,连同《兵法接要》、《(孙子兵法)注》及部分军令,凡十余万言,辑成一册,取名为《新书》。他还命人将《新书》誊写出来,发给每个带兵将帅,要求他们熟读牢记、融会贯通,征战之中以之为指南。曹操勤著兵书,其数量之丰、水平之高,当时无人能够企及。可惜的是。岁月沧桑,《新书》中除《(孙子兵法)注》之外,其余今已散佚,只在少数史籍和类书里留存其名,或仅有部分片言只语。

关于曹操的《新书》,相传有这样一段故事。建安十三年益州别驾张松前往荆州襄阳,在拜会杨修时曾见到过,“宴饮之间,一看便暗诵”,其超凡的记忆力连聪慧绝世的杨修也深为惊异。就普通常识而论,洋洋十余万言的巨著岂能过目不忘?很有可能《新书》大量誊抄之日就已传人益州,张松曾花功夫牢记于心,而在杨修处做客之时只大略浏览一遍便背诵了出来。据此推想,《新书》编成不久就已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曹操对古代军事理论的最大贡献,是整理和注释了孙武撰写的《孙子兵法》。

曹操在为《孙子兵法》做注时,写了一篇序言,其大意为:我听说在远古时期,弓箭刚发明就用于战争了。《论语·颜渊》中孔子说,治理国家的政事最重要的就是储备足够的粮食和拥有强大的军队。《尚书·洪范》所列八个方面的政务就有掌管军事。《周易》断言:“军队为正义而战,主冲就吉利。”《诗经·大雅·皇矣》云:当周文王得知密国侵犯阮国之时,赫然震怒,于是率军出征密国。轩辕黄帝、商汤和周武王都是凭借战争的手段来拯救社会的。《司马攘苴兵法》主张,谁若故意杀害无辜者,人们就可以杀死他。仗恃武力横行者必定身亡,只讲仁义者将会国灭,吴王夫差和徐偃王就是如此。圣人使用武力要等待时机,不得已才出动军队。

我读过许多兵书和战争史,其中孙武所著兵法极为深刻。孙武是齐国人,为吴王阖阊撰写兵法十三篇,后被任命为将军,向西攻破强大的楚国,进入郢都,向北威慑齐国、晋国。百余年后诞生的军事家孙膑,是孙武的后裔,著有《孙膑兵法》。

孙武的兵法,在论述如何周密地制订作战计划和慎重地采取军事行动方面很明确,很透彻,不容曲解。然而,人们尚未对该书做过清晰的训释,加上其文字繁多,在世间流行的已失去了原书的意旨,特地予以删定和注释。

曹操一向提倡尚武精神。他在《(鹗鸡赋)序》里写道:“NB054”鸡猛气,其斗终无负,期于必死。令人以笛为冠,象此也。”篑鸡有勇猛的气概,争斗时从不败退,直到战死。“篑冠”见于《坊记》:“赵武灵王制篑冠以表武士。”因此,曹操让官兵们用篑鸡的羽毛装饰头盔,以显出军人的威武。他规定,每年立秋以后要择日检阅兵马,“亲执金鼓以令进退”,督促全军认真操练,做到常备不懈,故曹家军官兵武艺精熟,能攻善守,作风顽强,很有战斗力。

政权的本质是军队。无论是夺取政权还是巩固政权,都离不开军队。曹操惨淡经营、奋斗终生的事业,是结束军阀割据,使天下由战乱分裂走向安宁统—的“霸王之业”。为了实现这个志向,他建立了“霸王之兵”,并始终牢固地控制着最高指挥权,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曹家军。孙武说:“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曹操注:“霸王者,不结成天下诸侯之交权者也,绝天下之交,夺天下之权,以威德伸己之私。”即“霸王之兵”的作用为:按自己的意志消灭全部割据势力。这就是曹家军的历史使命。

为了保证曹家军有充足的兵源,曹操实行了募兵制、征兵制、世兵制和军民制。孙武说:“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曹操注:“谓清静幽深平正。”统兵打仗之事,要沉着镇静而幽深莫测,严肃公正而治理有方。怎样做到呢?孙武说:“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要善于蒙蔽官兵们的视听,使之对于军事行动的计划毫无了解。曹操注:“愚,误也。民可与乐成,不可与虑始。”“愚”,指使官兵迷误。“民可与乐成,不可与虚始”,意为只可与百姓同享成果,不可与之共商大业,引自《商子·更法》:“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虚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原指商鞅对变法维新成功的自信,曹操用以作为实行愚兵政策的理论根据。类似的话孑L子也曾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百姓只能受役使,不能让他们知道为什么受役使。孙武、商鞅、孔子和曹操都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讲话的,可见愚兵政策是愚民政策的延伸。

孙武在具体解释怎样“愚兵”时说:“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改变军事部署的行动谋略,不使官兵知道为什么要改变;改变部队驻地,行军走迂回路线,使官兵无法推测行动意图;统率官兵作战,要像登高而抽去梯子一样,使之有进无退;率军深入诸侯领地,要像击发弩机射出利箭一样,使之勇往直前;要焚船砸锅,像驱赶羊群一样驱赶官兵,赶来赶去,使之不明白走向何处。曹操加注:“一其心也。”认为官兵应只懂得服从,不能有自己的独立意识,应只知道流血拼命,不能知道为谁流血拼命和为何流血拼命。于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官兵成了纯粹物化的人。

“愚兵”之法还有:“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驱使官兵打仗之时,不要将真实的意图告诉他们;即使要告诉,也只能说有利的方面,而不可说有哪些危害。曹操注:“勿使知害。”不要让官兵知道有危害的事,这比“勿告”还进了一层。“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曹操注:“必殊死战,在亡地无败者。孙膑曰:‘兵恐不投之死地也。”’认为将帅的责任就是把军队投入充满危险的境地,使官兵拼死战斗,只打胜仗,不打败仗。引用内容相同而措辞不同的孙膑的话,意在强调。

身经百战,研注《孙子兵法》的曹操岂为纸上谈兵,其谋略渊深,往往出之不意,而击中敌之要害,他在顺水推舟暂附袁绍时的那场“围魏救赵”,可谓是孙子兵法的活用和再现。

当时袁绍不仅看到曹操和黄巾军厮杀而内心高兴,而且觉得必须对曹操加以利用,使他为自己守住冀州的南大门,并透过曹操使自己的势力仲展到黄河以南,使冀、青、兖三州连成一片。所以他热心地加封曹操为东郡太守。曹操当然明白袁绍的如意算盘,但他势力比袁绍弱得多,也必须利用袁绍,至少不能违逆袁绍,否则,袁绍打董卓不行,但对付他刚开张的那点人马却是不费气力的。因此,曹操很乖巧地接受了袁绍给他的职务,做起了东郡太守,并将治所从濮阳迁到东武阳(故城在今山东莘县南),又趁机举鲍信为济北相,以为自己的羽翼。从这一举动看,曹操已有了明确的自己经营兖州、青州的意向。

到了初平三年(公元192)春,曹操屯兵顿丘(今河南清丰),突然探马来报,义军于毒之部队,正进兵东武阳,曹操也立即引兵攻击于毒西山的大本营。众将不解,为什么不回救东武阳?曹操讲出一番道理:

“从前孙膑要救援被魏军攻打的赵国,却只去攻打魏国首都。耿弁想要赶走驻守西安(在今山东淄博西北)的张蓝,却只去攻打与西安互为犄角的临淄。这两人都达到了目的。现在我先去攻于毒的大本营,于毒必然回救,东武阳的危险不就消除了吗?如他不回救,我们摧毁他的大本营,于毒照样打不下东武阳。”

于毒果然回救,东武阳之围不救自解,行至中途,又正中曹操埋伏。至此,黄河以南的黑山义军基本被曹操消灭。

同年夏天,兖州(占地相当于今豫东北、鲁中南大部,故城在今山东金乡县西北)告急,任城(故城在今山东济宁市)相郑遂被杀,兖州刺史刘岱阵亡。刘岱死后,州中无主,东郡人陈宫即对曹操说:

“今兖州没了首长,无法执行王命,请让我去州里说说话,让您来接任兖州刺史。如您得了兖州,也就有了争天下的资本了。”

这对曹操自是求之不得的事了,没有阻拦之理。陈宫到兖州,找来兖州别驾、治中等要员说:

“曹孟德有经营天下之才,如让他来做兖州牧,则一定能击垮黄巾,使兖州重归太平。”鲍信也出面劝说兖州官吏,大家赞同,曹操便不费一兵一卒得了兖州。从此,曹操自己的实力也逐渐强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