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起义兵讨伐叛乱,到现在已经有十九年了。每战必胜,难道是我个人的功劳吗?这是文武官员献策出力的结果啊!
——曹操
“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统帅,在事业节节取得胜利的时候,往往容易被胜利冲昏头脑。曹操在这个时候,头脑相当冷静,能正确评价自己,从不贪天之功据为已有。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在大封功臣的《封功臣令》中说:从我起义兵讨伐叛乱,到现在已经有十九年了。每战必胜,难道是我个人的功劳吗?这是文武官员献策出力的结果啊!天下还没有完全平定,我还要和文武官员一起去平定;若独自占有这些功劳,我怎能安心呢?现在要赶快给大家评定功劳,进行封赏。
在这个令文中,曹操认识到从起兵讨伐董卓到现在的十九年,所取得的节节胜利,并不是靠他一个人的力量,而是靠众多谋士、武将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未来的统一大业,还需要靠大家的共同奋斗。功劳不能自己独贪,要由大家分享。因此,论功分别封赏了很多文武官员。有时对一些提过错误意见的部属,曹操也采取鼓励的政策。他北征乌桓回到邺城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厚赏先前反对北伐的人,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曹操认为这些人所提的意见是“万安之计”,
希望以后“勿难言之”,从而保护了这些人。
对于部属的功劳,曹操也能给予充分肯定,不随意抹煞,不独吞胜利果实,不贪天之功据为已有。这种谦逊和坦诚在为将士请功的表文中,有着更为突出的表现。如《请爵荀或表》:臣自始举义兵,周游征伐,与或戮力同心,左右王略,发言授策,无施不效。或之功业,臣由以济,用披浮云,显光日月。陛下幸许,左右机近,忠恪祗顺,如履薄冰,研精极锐,以抚庶事。天下之定,或之功也。
又说:守尚书令荀或,自在臣营,参同计划,周旋征伐,每皆克捷,奇策密谋,悉皆共决。及或在台,常私书往来,大小同策。《诗》美腹心,《传》贵庙胜,勋业之定,或之功也。
认为自己举义兵以来,与荀或同心合力,为朝廷谋划,所提出的建议施行起来没有不成功的。每次取得胜利,所运用的奇妙机密的计谋都是同苟或共同决定下来的。由于荀或的功业,自己才获得了成功,国家也才有了建树。如此倾心推挹,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上述表文写于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当时袁绍已死,袁谭、袁尚不和,又屡败于曹操,曹操收定河北已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曹操感激荀或所作出的贡献,表封荀或为万岁亭侯。荀或认为自己没有立过战功,把曹操的上表压了下来,
曹操又给苟或写信劝导,荀或这才接受下来。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再次奖励荀或,写了《请增封荀或表》:
昔袁绍作逆,连兵官渡。时众寡粮单,图欲还许。尚书令荀或,深建宜住之便,远恢进讨之略,起发臣心,革易愚虑,坚营固守,徼其军实;遂摧扑大寇,济危以安。绍既破败,臣粮亦尽,将舍河北之规,改就荆南之策户或复备陈得失,用移臣议,故得反旆冀土,克平四州。向使’臣退军官渡,绍必鼓行而前,敌人怀利从自百,臣众层沮以丧气,有必败之形,无一捷之势。复若南征刘表,委弃兖、豫,饥军深入,逾越江、沔,利既难要,将失本据。而或建二策,以亡为存,以祸为福,谋殊功异臣所不及。
历述荀或在官渡之战中和官渡之战后所提出的两次重要建议,如数家珍。曹操认为,如果苟或不提出在官渡坚持下去的建议,而从官渡撤兵,袁绍必定鸣鼓进攻,我军则必然士气沮丧,这样就会必然失败。如果荀或不提出回师河北的建议,就不可能取得平定四州的胜利,而以饥饿之师南进,不仅得不到什么好处,相反连兖、豫二州也有丢掉的可能。荀或的建议确实关系全局,非常重要,难得的是曹操能够予以充分认识和肯定,并在此基础上,进而得出了荀或“谋殊功异,臣所不及”的结论。作为一个控御朝政、雄图大略的统帅,敢于承认自己的谋略和功劳比不上臣属,这确实是非同寻常的。
曹操上表增封后,荀或坚决辞让,曹操又写一封信给他;
君之策谋,非但表二事。前后谦冲,欲慕鲁连先生乎?此圣人达节者所不贵也。昔介子推有言:“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君密谋安众,光显于孤者以百数乎!以二事相还而复辞之,何取谦亮之多邪!
荀或所贡献的计谋,使他获得了百多次的荣耀。曹操因而表奏两件事来予以报答,言辞恳切,发于肺腑。荀或推不过才接受了增封。
曹操不仅对荀或如此,对其他有功之臣也往往如此。如荀攸自从到他身边来,没有哪次战役不跟随他,前后多次战胜敌人,都是荀攸的计谋,他对荀攸的功劳作了高度肯定。
又《请追增郭嘉封邑表》云:“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义,临敌制度,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又说:“臣今日所以免戾;嘉与其功。”说每有重大决策,自己主意还没拿定,而郭嘉已经拿出成熟的意见了;自己现在能够不出差错,免于获罪,郭嘉是有功劳的。
曹操对待手下的文武官员,奉为至宝,有功必赏,其谦逊和诚挚的态度是感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