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乔布斯全传
4874100000034

第34章 追求完美,名副其实的“教父”(1)

粗暴管理,专制统治出精英

乔布斯脾气暴躁、狂妄自大、缺乏耐心,这种形象与我们心目中成功企业领袖的形象相差千里。如果评一个全球粗暴CEO榜,史蒂夫·乔布斯绝对名列榜首。但我们不可否认,他的粗暴管理,他的专制统治,创造出了一个独一无二、无与伦比的苹果公司。

就像一位研究苹果的专业人士所说,乔布斯通常有双重面孔,一张是迷人、热诚的传教士脸孔,另一张则是冷硬、冲动、口无遮拦的臭脸。乔布斯的臭脾气和他的创新能力一样著名,其中最广为流传的是他对内部员工的粗暴管理。1997年乔布斯重返苹果公司后,他对设计小组成员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就是Mac OS的设计人员,对吧?真是一群饭桶!”有一次,在苹果服务支持部门的一次部门会议上,乔布斯走到主席台前说道:“服务业务在我们公司糟糕透顶,服务部的业务人员根本没脑子!”乔布斯的臭脾气让所有人都感到惶恐不安,他甚至把部门经理都给吓走了!

虽然不少CEO的“粗暴”会在公司内部留下毁灭的种子,酿成品牌大祸,但是乔布斯的粗暴行为却完全是个例外。唯一可以解释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他拥有与这种人格魅力共存的“X气质”。所谓“X气质”是指通过控制人、统治人的技术来维持自己的权力,通过恐吓和威胁来激发员工的潜力,但又不仅仅靠简单的威胁,而是通过自身的行为气质而产生的威慑力,这是一种卓越的领导气质。其实每个领导者都有粗暴专制的一面,关键是能否驾驭这种暴躁专制所带来的负面因素。显然乔布斯可以,所以他才能够成为一位了不起的震慑者,而非暴君。

乔布斯不留情面,他常常痛骂下属,有时甚至做得很过分。但是他之所以越骂越勇,越骂越成功,是因为他将“粗暴”转化成了一种领导力,并成功地在苹果建立了有紧迫感的企业文化。

在乔布斯重返苹果之前,苹果公司的工作环境以安逸著称。但是在乔布斯再度管理公司后,员工又重新有了紧迫感。除了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乔布斯还大力在公司建立富有紧迫感的文化。他一刻也不松懈对员工和经理人的鞭策,并向他们施加极大的压力。虽然不少员工抱怨乔布斯这种偏执的行为,但是无法否认,他的确为苹果公司带来了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因为不管是遭遇挫折的公司,还是顺风顺水的公司,紧迫感都是公司成长和变革的最大原动力之一,所以乔布斯的专制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乔布斯考验员工的手法就是将种种不合理及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强加在员工身上,他的这种做法往往会产生两种结果,不是员工直接当面拒绝,就是他达到目的。而他总是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从而将苹果公司和下属“逼”向成功。乔布斯喜欢用“硬权力”来实现目标,而这也是所有管理中最有效的方式,虽然看似简单粗暴,其实却有很高超的管理技巧。

乔布斯非常善于利用争吵和吼叫去控制员工的情绪、激发他们的斗志,他很清楚什么时候该怎么表现自己的“粗暴”。

比如,乔布斯在面试人的时候,会故意采取粗暴的方式,甚至大加抨击,让面试者心烦意乱。乔布斯说:“在面试过程中,我会多次故意让面试者感到心烦意乱,批评他们之前的工作。我想看看在面临压力的情况下他们会有什么表现。他们是否会屈服,他们是否对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持有坚定的信念、信仰和自豪感。”他认为想要寻求一位最容易帮公司出成绩的员工,这种强硬甚至残酷的面试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自己的粗暴专制,乔布斯曾解释道:“我的工作不是做和事佬。我的工作是领导我们这些出色的人才,不断给予鞭策,并且让他们做得更好。怎么做?就是规划出有可能实现的更加宏伟的愿景。”可见,乔布斯的苛刻不是无意,而是有意为之。在苹果专家利安德·卡尼看来,乔布斯是一个很会判断他人性格的人,他冷静而谨慎地对人进行评定。他有时对员工的一些恐吓只是纯粹的表演而已,只是为了对其他员工起到震慑作用。所以苹果公司有很多人因为业绩差被解雇,但是主动辞职的却很少,员工虽然心怀被解雇的恐惧,却又饱含“在世界上留下痕迹的救世主般的热情”。

在乔布斯的粗暴管理之下,苹果公司获得了辉煌的成功。苹果的运营效率很高,甚至超过该行业的标杆——戴尔公司;苹果公司的组织结构异常扁平,管理执行团队只有十多个人;苹果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好,足以和美国中央情报局相比。对此,苹果公司前首席科学家拉里·泰斯勒曾这样评价乔布斯的领导方式:“乔布斯用恐吓和尊重来管理员工。1985年乔布斯离开苹果公司的时候,公司员工对此事的感受非常复杂。每个人都曾受到过乔布斯的威胁,因此,‘恐怖分子’即将离开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解脱的感觉。但是,另一方面,这些人同时也非常尊敬乔布斯。我们都很担心,没有了这位富有远见的领导,没有了这位公司创始人,没有了他的魅力,公司将会出现什么情况。”

这就是乔布斯让人又爱又恨的“粗暴”管理,这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精神。

乔布斯的这种管理在中国一度被称作“狼性文化”,拥有这种领导能力的企业家为数不少,其中华为总裁任正非就是最好的代表。凭着军人高度的警惕和对市场的敏锐,任正非发现了20世纪90年代国家财政开始向基础电信网络建设大量投入资金,窄带交换网络设备市场潜力巨大,在企业的运营中他以超乎寻常的操控能力创造了中国企业发展的一个神话。2005年任正非入选《时代》周刊全球“建设者与巨子”100名排行榜,并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华为正重复当年思科、爱立信等卓越的全球化大公司的历程,并且正在成为这些电信巨头‘最危险’的竞争对手”。

任正非曾被业界人士称为土狼,而他的管理同样具有“狼性”。和众多成功的企业家相比,任正非身上有着明显的军人气息,从而更显凌厉。任正非在部队所形成的特定的处事原则和纪律都成为他从商的重要砝码,不仅改变了他自己,也成就了他的事业。

我们都知道“商场如战场”,虽然没有流血牺牲,不用冲锋陷阵,但同样是危机四伏,险象环生。我国大多数的民营企业的文化也都带有强烈的战争色彩,如“不是生存,就是死亡”、“快鱼吃慢鱼”等说法。华为也不例外,把竞争市场当成战场,集中力量与强敌周旋直至将其消灭。

在企业内部,任正非用军事化的“铁腕”来管理员工,包括超强的劳动强度、严厉的管理制度、残酷无情的内部优胜劣汰等。任正非把发展中的企业比喻成狼,而他则是狼群里的头狼。任正非沿用了一套军事化大动员的管理模式,他要求华为的员工要有敏锐的嗅觉,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和群体奋斗的意识。

任正非长期实行军事化管理,并内置了严格的管理制度,比如规定员工在上班时不能上网,不能发送接收与工作无关的电子邮件,不许共享任何可能泄密的文档,不许存有任何与个人工作无关的软件。任正非还时常组织信息安全检查,如果发现谁给朋友发了一份电子邮件,就会被扣500元钱。

为了使员工时刻处在竞争状态,任正非在华为实行末位淘汰制,裁掉落后的人,裁掉那些不努力工作的员工或不能胜任工作的员工。任正非不断给员工灌输“活下去,永远是企业的硬道理”这样的理念,经常拉响警报来唤醒懈怠的员工,培养每一个员工居安思危的思想,从而使所有人都处在准备战斗的状态。任正非曾激奋地讲到,在战场上军人的使命就是捍卫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在市场上,企业家的使命就是捍卫企业的市场地位。

任正非在华为威信很高,华为1995年成立的多个决策委员会都遵循“从贤不从众”的规矩,不以投票多少来决定,只看谁的意见更有道理,而道理的评判标准则掌握在任正非手里。

任正非强调服从,强调对人的主观控制和统一性。有人认为:“任正非为人处世爱憎分明、强势、我行我素、严格而寡情、果断,强调纪律、规范,相信物质对人的激励作用,在做思想工作时强调灌输而非双向沟通。”华为在招聘新员工时,首先就是要对他们进行企业文化培训,也就是“文化洗脑”。华为甚至教育新员工,为了销售额的增长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正常的。对此任正非解释道:“华为的大部分员工受过高等教育,容易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如果认识不统一,就可能产生许多错误的导向,乃至管理上的矛盾,所以既然文化可以灌输,那么个性也就可以改变。”任正非的专制管理,不仅有利于企业步调一致,而且有利于管理者驾驭局势,从而加快企业的发展。

在任正非的带领下,华为迅速成长为中国IT界的标杆企业,与国际著名企业一样是众多名牌大学学子择业的首选企业之一。华为在国际化与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在其44 000名员工中,48%从事研发工作,截至2006年6月已累计申请专利超过14 000件。2000年任正非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为中国50富豪第三位。2003年又被网民评选为“2003年中国IT十大上升人物”。2005年,华为的销售收入高达469亿元,利润51.5亿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也许正是因为功勋卓著,有人评价任正非“已经变得越来越像一个帝国的君主——忠诚,果敢,目光敏锐,性格坚定”。的确,他就像一位至高无上的君主,专制但是具有威信,强权但又不刻薄,震慑却不蛮横,就是这样一个军人企业家,他带领华为走向了国际市场,创造了一个民营企业的奇迹。难怪电信咨询公司Frost&Sullivan中国区总经理王煜全会这样评价任正非:“没有人能接任正非的班,在华为树立起那样的威信。”华为能够有今天的成就,任正非的领导能力毋庸置疑。

乔布斯和任正非就像是商海中的“角斗士”,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成功,他们拥有强大的信仰和价值观,有切实可行的战术和手段,即使手段有些粗暴专制,甚至残酷,但是这正是一个“角斗士”应具备的精神。这种领导者总是可以获得成功,因为他们追求的是胜利,而不是为了竞争而竞争。乔治·斯托克甚至激进地认为,在这个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商业世界里,“来硬的”不是一种选择,而是取胜的必经之路。或许这种领导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公司,但这种勇于面对竞争和挫折的精神仍值得每一个企业家学习。

抬高价格,“麦金托什”是不容亵渎的艺术品

正如加州计算机历史博物馆馆长麦克尔·R.威廉斯所言:“之后20年著名的个人计算机时代都是源于麦金托什。”的确,经过三年研发的麦金托什就像一件完美的艺术品,让所有看到它的人都爱不释手。

麦金托什延续了乔布斯的完美主义,不仅外观小巧精致,而且运行速度非常快。它采用了领先当时IBM PC的DOS整整一代的操作系统,无限扩大了计算机的内存。除此之外,麦金托什还是世界上第一种可以买到的、拥有交互式图形接口并且使用鼠标的个人计算机。所以一经面市,对麦金托什的溢美之词就从未间断过。就连比尔·盖茨也对麦金托什毫不吝啬地赞赏道:“下一代很有意思的软件将在麦金托什计算机上实现,而不是在IBM PC。任何能在麦金托什编写出优秀应用程序的人都应该获得奖章。”

麦金托什的成功离不开研发团队的艰辛和努力,当然作为“麦金托什之父”的乔布斯更是功不可没。

乔布斯似乎生来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凡事都要坚持到底,关注每一个细节。在研发麦金托什的过程中,他对完美的追求更是到了疯狂的地步。为了寻找计算机的设计元素,乔布斯曾开着奔驰车在苹果公司总部的停车场横冲直撞,从而分析奔驰在设计方面的各种细节。在多次对宝马、保时捷等多款畅销车型“试验”后,乔布斯对麦金托什的工程师提出了一个极为苛刻的要求:“你们看看奔驰的设计,锐利的细节和流线型线条之间的比例。多年来,奔驰公司把他们的线条变得更柔和了,但细节部分却变得更加突出了,而我们也必须让麦金托什达到这个境界。”

在计算机设计方面,唯一不需要技术知识的地方就是机箱的设计,所以不懂软件的乔布斯就在机箱上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完美主义。一次,乔布斯将一本电话簿放在桌子上,指着电话簿坚定地对研发人员说道:“设计出来的麦金托什就应该是这么大,不能再让它的体积变大了。如果再加大,用户会受不了的。另外还有,我一看到这些方方正正的像盒子一样规矩的计算机就厌烦,为什么不能把它设计得更高一点呢?”当听到乔布斯的话后,会议室中几乎所有人都惊呆了,因为没有人相信能设计出如此小的计算机。即使如此,乔布斯还是固执己见,结果半个月后研发人员按照乔布斯的设想终于设计出了小巧精致的机型。此外,乔布斯坚持麦金托什的外壳必须是一体成型,它的构造必须是一种制造工艺的突破。苛刻的要求让工程师们头痛不已,他们抗议道:“乔布斯,我们设计不出麦金托什奇特外形所需要的某片塑料外壳,它太复杂了!”但乔布斯的固执却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对于研发团队的抱怨,他常常用刺激性的言语来刺激他们,从而促使他们设计出自己想要的东西。最后,他们确实做到了,用了大约15件其他结构的工具制造出了一片计算机的塑料片,并且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在乔布斯强硬的要求下,麦金托什终于完美登场。这台将科技和艺术巧妙地融于一身,像一件不容亵渎的伟大的艺术品的计算机,让所有人都为之惊叹不已。

真正好的设计和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处,像Leica M8、宜家家居,他们都是用技术让消费者产生艺术般的共鸣。事实上,苹果公司设计战略的秘密武器也是如此——通过技术达到艺术的效果。好的设计不仅仅是一件完美的产品,更代表着一种追求完美的精神,而麦金托什无疑就是最好的代表。

既然麦金托什是一件艺术品,那它就应该具有艺术品的高昂价格。事实也的确如此,麦金托什的市场价为2 496美元,对于普通人而言,这个价格实在是太高了。但对此,乔布斯很不以为然,就像他所说的:“研发新产品的花费确实比较昂贵,但是我们的顾客不断向我们强调,他们只购买最新研发的产品。我们的目标并不在于制造出市场上最廉价的产品,而是制造出最优良的产品。这意味着Mac系列产品有时必须比别的产品贵上10%~15%。”对于像麦金托什这样具有创新性的产品而言,价格永远是摆在第二位的,更甚者,乔布斯还要通过提高价格来证明麦金托什的超凡脱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