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空间·边缘·对话: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新论
4874700000015

第15章 《劝导》: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的越界(1)

"Persuasion": Cross -border from Realism toModernism

闫变芳

Yan Bianfang

【关键词】反思理性;反叛意识;孤独悲剧;现代主义

简·奥斯丁(Jane Austen,1775-1817)是进入19 世纪以后最早发表现实主义小说的作家。伍尔芙认为,她的作品使得外表琐细的人生场景,具有恒久意味,小说具有现代意义。这些小说的创作风格基本属于现实主义,变化最明显的就是《劝导》,这部小说体现了由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的转型。与奥斯丁的前五部小说一样,《劝导》选取的同样是乡间男女婚恋的题材,同样是经历了从恋爱、波折再到结婚的过程,与好评如潮的《傲慢与偏见》和《爱玛》

相比,《劝导》稍显寂寞,但其独具特色的内涵和风格还是受到了读者的喜爱和批评家的关注,无论是作品的主题还是创作方法都有了明显的突破。

“所谓的现代主义是对十九世纪末起在西方出现的一系列悖逆理性的作家、艺术家的创作通称。” “在共时的文化背景上也存在某些同构和对应。在一个层面上看,它是现代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弊端所导致的精神世界的紊乱和迷惘的文学表现。其裸露的批判意识,既染有阴沉的病态色彩,又含有不无深刻的社会意识。在另一层面上,现代主义也表现了某些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所面临的诸如家庭结构功能的变化,复杂的人际关系引起的孤独意识,物质高度发展导致人的精神生活的危机感等。”从19 世纪和20 世纪之交迄今,西方传统文化先受到步入垄断阶段后资本主义社会所出现的重大变化的冲击,引起以理性为根基的传统价值观念的动摇,现实呈现出“绝对理念的式微与衰落”,在这空前的精神痛苦中,现代主义应运而生,并且成为一部分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宣泄意绪的思想艺术形式。

奥斯丁生活的18 世纪末19 世纪初的英国,社会正经历经济、思想文化等的大变革、大发展,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期,然而社会的这种变革却将已经开始觉醒的女性拒之门外,妇女在社会中毫无地位可言。作为一位敏感的、有女性自主意识的作家,奥斯丁又怎么会不痛苦呢? 相同的精神痛苦使奥斯丁同现代主义作家一样开始反思理性的价值,虽然没有现代主义作家之激烈程度,但是,她毕竟是较早的开始意识到理性是有它本身缺陷的,有它解决不了的问题,并且在《劝导》中第一次出现了情感战胜理智的结局,第一次批判了在她前期作品中一直赞扬的理性精神。对理性精神的反思就使得她的作品具有某些现代意义,同时反抗传统权威、孤独的意识和悲剧的心理等现代主义作家热衷表现的主题以及内心独白、象征等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在她的小说《劝导》中都体现了。因而创作于19世纪初的《劝导》,在西方文学中较早地突破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出现了现代主义的萌芽。

一、对理性精神的反思

《劝导》主题依然是恋爱和婚姻,涉及奥斯丁创作思想的一对矛盾即“理性与情感”方面的矛盾及其协调。但与奥斯丁的其他小说不同,《劝导》在处理“理性与情感”的问题上持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对情感的赞美是当时文学的主流内容,奥斯丁对一味赞美情感有不同意见,她以往的小说都是描写女主人公如何用理性克制情感并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最具代表性的是《理智与情感》。姐姐埃莉诺代表理智,妹妹玛丽安代表情感。埃莉诺从恋爱到结婚,始终用理智克制自己的情感,因而最终获得美满的婚姻。玛丽安则感情有余,理智不足,结果受骗于威洛比。最后,玛丽安接受了教训变得理智起来,嫁给了已届中年的布兰登。奥斯丁展示了两姐妹对待爱情的不同处理方式,一再指出过度的情感会招致危险。由此可见,《劝导》之前的男女主角理智战胜情感之后所缔结的姻缘,并无真正的情感作基础,玛丽安和布兰登如此,芬妮与埃德蒙如此,伊丽莎白与达西还是如此。

如果说奥斯丁在《劝导》之前的作品认为要获得成功的婚姻就必须要理智的话,那么在安妮这一形象的塑造上,她却展示了理智给女主人公带来的多年痛苦,并进而强调情感的珍贵性,强调它在婚姻中的重要价值。由于信奉情感应受到理智节制的信条,安妮在八年的时间内一直生活在巨大的痛苦之中,深沉的悲哀过早的消耗了她的青春。直到温特沃斯的再次出现,她才找回了昔日的青春,也找回了内心深处不曾忘记的爱情,最终与温特沃斯重归于好,结为伉俪。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八年的时间中,安妮拒绝了门当户对的查尔斯和有继承凯林奇山庄权利的表兄艾略特先生的追求,这些都是在她的教母拉赛尔夫人和周围的人看起来不理智的事情,而安妮却获得了最终的幸福,同哈维尔上校的一席谈话正是安妮心情的写照“: 我认为女性特权,是爱得最长久,甚至在爱情和希望都已破灭时, 她们心里的爱情依然会经久不息”(第259 页)。这对理性是一个绝妙的讽刺,意味着感情从理智的压抑之下解放了出来。安妮是奥斯丁笔下第一个感情战胜理智并获得幸福的女性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理智与情感的矛盾贯穿于奥斯丁小说中, 奥斯丁在她的前五部小说中一再肯定理性而贬低情感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的。奥斯丁生活的时代,男女之间毫无平等可言,妇女没有任何的权利,男人被认为是人类社会的组织者,他们要为社会立法,天赋的理智就要多一些,而妇女被认为是缺乏理智的,这种歧视妇女的观念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奥斯丁显然对这种观念是不屑一顾的,她从事创作的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对这一观念的反抗,奥斯丁坚信女性与男性一样有着发达的智力与理性,这是她进步的女性思想的体现。然而,这种节制情感的理智,更多地表现为金钱的多少和社会地位的高低,这无形中又让女性陷入了为找一个“储藏室”而结婚的尴尬命运。夏绿蒂的婚姻就是这样一个悲剧,像伊丽莎白与达西之间“理想”的婚姻是现实中不太可能的。当伊丽莎白喜欢威克姆时,因为他是一个没有财产的军官,所以奥斯丁只能让伊丽莎白一步步认清威克姆的真实面目,没有财产和社会地位是很难成为奥斯丁小说的男主人公的,难怪有人形容奥斯丁的小说为“灰姑娘”小说。

如果按照这种逻辑推理下去,安妮的爱情也应该是一出悲剧,我们不禁想到了《曼斯菲尔德庄园》中芬尼的母亲———弗朗西丝小姐同样也爱上了一位没有财产、没有前途的海军军官,并且嫁给了他。可她的生活不但充满了艰辛,连引以为傲的自尊也无法保留,不得不向姐妹寻求救助,还要把孩子寄养在别人家里,这就是奥斯丁给我们展示的没有理智节制的感情所结出的苦果。如果再让理性主宰的话,我们相信,安妮会成为第二个弗朗西丝小姐。然而,在安妮身上,作者第一次推翻了她自己的这种观点,认为“情感”优于“理智”。

在《劝导》中,奥斯丁不仅认为“情感”优于“理智”,更是第一次使理性如此狼狈,代表理性的拉赛尔夫人对安妮的两次“劝导”都被证明是错误的,面对安妮时,“她所能做得就是承认她过去完全错误,必须接受新的观念并迎合新的希望”(第274 页)。同时她自身也是一场悲剧,由于受到“一个妇人的再婚要比她寡居更会引起人们的不满”(第5 页)信条的制约而不敢追求爱情,是一个被理智节制的畸形的人物。这是奥斯丁创作的转变,是她开始对理性精神的反思。

二、对传统权威的反叛意识

吉尔伯特和格巴在《阁楼上的疯女人》中将写作视为妇女试图表达独特的女性之声的一种形式,并且他们考察了19世纪的女作家从奥斯丁到勃朗特姐妹等人的作品,发现她们作品中的女性角色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一定的“疯狂性”,并且指出这种“疯狂”并不是偶然的,是女作家深层心理隐喻性的表露,是她们反叛思想的投射,是反对父权制的一种形式。

奥斯丁的最后一部小说《劝导》是她的作品中最具这种反叛意识的作品。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卢梭曾说过,“女人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听男人说和怎样说的”, 一位启蒙思想家都这样的歧视妇女,可想而知当时社会上的顽固势力又会怎样的歧视她们。女性生来就是没有自由的,尤其是在选择丈夫时,她们只是家族利益的牺牲品。生活在这一时代的奥斯丁面对这样一个毫无女性自由的男权社会,她自然是要反抗的,从事男人一直垄断的写作就是她反抗的一种形式,而在她所书写的女性故事中,她们是拥有选择终身伴侣的权力的,但是,在她的前期小说中女性的选择往往带有被动的色彩,而到了《劝导》中,安妮就被完全的赋予了自主选择的权力。如果说奥斯丁的前五部小说的女主角还停留在为自己找一个合适的丈夫的话,那么,到了《劝导》中安妮的恋爱就具有更强烈的反抗意义了。在她的前五部小说中,无论是伊丽莎白还是埃莉诺等等这些奥斯丁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她们虽然也是经历了由自由恋爱再到结婚的过程,但是我们要注意到一点,那就是她们的婚姻都是“合法的”,即她们的婚姻是被社会认可和接受的,而她们也是等待被挑选的,凯瑟琳·莫兰就曾说过,“在一个男子想你之前,女子是不能想那个男子的”,而伊丽莎白的婚姻还被认为是她高攀了达西,从伊丽莎白的母亲班纳特太太巴结女婿的态度中就可以得到证明。更有甚者,英国小说家艾玛·坦南特在为《傲慢与偏见》写的续集《彭伯利》和《不平等的姻缘》中,小说的故事情节就是围绕着伊丽莎白与达西及其家族之间地位的不平等而展开的。然而,在《劝导》中安妮是一位贵族小姐,是社会统治阶级的一分子,而她却爱上了没有财产、没有地位的下层军官温特沃斯,这在那个社会和那个时代是不被认可和接受的,我们从她周围人反对的态度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而且,她还两次拒绝了门当户对的求婚,尤其是沃尔特爵士的继承人艾略特先生,这在当时都是让人难以理解的。但是这些都是安妮追求精神自由和恋爱自由所做的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