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用人三十六计大全集
4891600000037

第37章 不计前嫌——往事如浮云一笑泯恩仇(1)

领导者要有容人的雅量,对人才不计前嫌,以诚相待,并且能够做到以心交心,以公心处理私怨,以企业利益和集体利益为重,只有这样,上下级的关系才能处理好,工作才能取得进展,事业才能成功。

【妙计详解】

识才用才,历来被仁人志士视为治国安邦之方略。古人讲:“经世之道,识人为先”,“举贤荐才,为政之要”。领导干部一定要把发现人才、举荐人才、用好人才作为一个重要举措,为各类人才充分施展才华提供广阔舞台,只要他们有本领、想干事,就应该让他们有地方干事,能干成事。

善相马者必爱马,有胸怀者善识人。领导用好人才的另一个前提就是要有雅量。要容得下人才之短。人才往往都有个性,甚至不拘小节,如果以全才的标准看人才,用一把尺子、一个模子衡量人才,都不会选到优秀人才。有的领导总埋怨身边的人才稀少,原因之一就是对人才过于挑剔,缺乏容才的度量。因此,领导干部识别人才必须充分尊重人才的个性,遵循人才的成长规律,看大节,用其长。要能容得下与己曾有嫌隙之才。有时,领导所看重的人,可能与自己曾有过节,产生过隔阂,但为了事业,必须顾全大局、不计前嫌,显出领导者的高境界。发现人才是能力,善用人才是本领,领导者手下出人才,说明领导育才有方、聚才有招,而部属工作也更有劲头。一个庸碌小气的领导,是不会在识才荐才用才上有所作为的,因为他既缺乏识人的慧眼,更缺乏宽广的胸怀。而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领导者不善于自鉴,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也就不能正确地认识别人。小河沟里永远行不了大船。

卓识和雅量需要公心作保证。古人云:“心公则易于知人,志纯则易于选贤。”市场经济条件下,选人用人往往容易受感情、权力、利益等因素干扰。有的领导有时凭自己的好恶看人,容易看中那些与自己经历、性格、情趣、爱好相近的人。这样识人明显不公,用人难免失准。因此,领导干部识才用才必须心里装着“公”字,公道地评价每个人才,公正地对待每个人才。察人不惑于利诱,识才不拘于偏爱,选人不惧于压力,用人不囿于私念,真正做到不偏不倚识人才,唯才是举荐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

三国时期,张绣曾降曹,寻悔、复叛,一度把曹军打得大败,曹操本人也为流矢所中,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死于此役。这可谓血海深仇,任谁也难咽下这口气。但到了建安四年,袁绍不听谋士田丰、沮授等劝阻,率众十余万南向许昌、准备一举灭曹之时,为袁绍卖命的张绣却在官渡大战前夕,复弃绍而降操。曹操居然能像没事人一样,不计前嫌,不仅允降,而且还对张绣加官晋爵,封为列侯。这种用人雅量真正难得,充分反映了曹操非凡的政治家气度。

仔细观察周围那些成功的人,就会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心胸宽阔,他们总是以一颗宽容的心体谅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对他来说,过去的错误已经过去了,不能代表一个人的未来。正因为有了这种宽容的心态,只求把事情完美解决,所以他的处事相对容易,事业也往往比别人更容易成功。所以说,作为一个领导者,不妨把心胸放宽些,大胆地运用那些优秀的人才吧!

作为一个企业领导者,只有不计前嫌的任用任何一位人才:以企业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容超己之才,并厚待有佳,就能成就一番事业。

事实上,无论何种人物,为人做事胸襟宽阔都是必要的,而对于欲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来说尤其重要,如果问他的事业能做多大,那不妨问问他的胸襟有多大。

【精彩案例】

用人者要有不计前嫌的高风亮节——晋文公尽释前嫌

晋文公大器晚成,62岁才做了晋国国君,后来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文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派人杀了他的侄儿晋怀公,也就是晋惠公的儿子。晋怀公被杀,吓坏了晋怀公的随从吕省、郤芮。他们二人想:晋文公只是为了稳定军心、民心,才放过了他们,一旦地位巩固了还会杀了他们的。

于是他们找到履鞮,商议谋杀晋文公。履鞮说:“晋文公刚一做国君,晋国百姓的生活就安定了下来,可见晋文公深得人心。而且也没有杀你们二位,可见度量很大,我们为什么还要杀他呢?”

吕省说:“晋文公迟早会杀我们的,他连自己的侄儿都会杀,还会放过我们吗?我们三番五次追杀他,他忍辱而逃,在外漂泊整整19年,他会忘掉过去的恩怨吗?”

郤芮说:“杀了晋文公,我们还有一条出路,不杀晋文公我们只有死路一条。”

履鞮点头答应。

这一天夜里三更时分,宫门突然失火,火光冲天,而又有风,火势越来越猛。宫内乱作一团。这火正是郤芮所放,吕省、郤芮各带一班人马在东西门口把守,准备杀晋文公。而晋文公这时早已安全地从南门口出来了,南门是履鞮把守的。原来履鞮早已告诉了晋文公。

履鞮本是一位重臣,他两次追杀晋文公,都是受晋献公和晋惠公之命。而这一次,他想:晋文公已是国君了,我若再杀晋文公,岂不是杀君吗?天下之人岂不笑我不忠吗?于是履鞮没有听吕省、郤芮的话,而将二人的密谋告诉了晋文公。

晋文公将计就计,命宫中的人从南门走。吕省、郤芮觉得很奇怪,原因是没有一个人从东门、西门跑出来,更不用说晋文公。正当二人还在指挥时,晋军大将上前将二人擒住,押到了晋文公面前。晋文公大怒:“我放了你们,不怪罪你们,你们却还想杀死本王,推出去,斩首!”

履鞮这次救驾有功,而且对君王一心不二,得到了晋文公的重用。有人劝阻晋文公:“主公不要相信履鞮,他两次暗杀你,一次还斩断了你的一节袍袖,害得你四处奔走,您难道忘了吗?”

晋文公说:“那都是过去的事了,我相信他。”

当年晋文公逃跑时,管理财务的头领卷走钱财,害得晋文公差点饿死在路上。他一听说晋文公做了国君,心想:晋文公要怪罪下来,早晚难逃一死,我不如去请罪,晋文公豁达,或许还能饶我一死。于是那个头领前来向晋文公请罪。这可气坏了魏武子,他气呼呼地说:“主公你若不杀了这个可耻的头领,我就告老还乡。”晋文公说道:“这是为何,头领一时贪财,我们就原谅他一次吧!”

魏武子始终咽不下这口气,执意要回老家,晋文公左右为难,心想:杀了头领,头领就没有改过的机会;不杀他,我的左膀右臂魏武子就要离我而去,要没有他的出生入死,岂有我晋文公的今天。

正当晋文公胡思乱想之时,那个当年逃跑的头领,手拿宝剑,见到魏武子,说道:“大将军若不能容我,那就请杀了我,以免主公左右为难!”说着把宝剑向前一推,魏武子也深受感动,一为这个头领所为,二为主公如此爱惜自己,心想:主公不忘往日的情意,我虽老,仍舍不得我离去。想着想着,魏武子伸手相搀,扶起了头领,君臣合欢。后来晋文公又重用了头领,那个头领百般努力,几年后,把晋国的财务管理得井井有条。

晋文公不计前嫌,重用履鞮,又重用当年逃跑的头领。众人见晋文公如此豁达大度,深感佩服,一时间,有才能的人纷纷投靠晋文公。晋文公爱民如爱子,很重视农业的发展。渐渐地,晋国的国势越来越强。百姓安居乐业,到处是一片太平的新景象。晋文公勤于朝政,广纳贤士,得到了天下人的尊敬。

晋文公的择才态度是只要能共事,共谋大业,不管以前发生过什么恩怨、纠葛和不快,都过往不咎。晋文公能够原谅不断暗害自己的履鞮,卷走自己钱财的头领,还有什么人不可原谅。晋文公年过花甲始称君,经历了大半个人生的坎坎坷坷,他深切地懂得人的弱点,也悲悯人的弱点,能做到这样的高风亮节,实在是生活苦难磨炼出的。正是抱着尽释前嫌,原谅过去的宽容之心,晋文公择才方才海阔天空。普天之下,唯看到贤才,小人也被感化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文中的头领不是最好的说明吗?

我们说择才,总是强调对人才的要求,人才要具备哪些标准,才为人才,殊不知择才者自身的道德修炼也是重要的一环,唯有择才者以身作则,超越常人的私心、恩怨和得失,人才闻声而来。

大胆用仇人——齐桓公称霸

对于一个几乎把自己射死,又曾经保护和追随自己政敌的人,你敢用吗?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则大胆地使用了这样一个与自己有“仇”,但确实能辅佐自己的良才--管仲。正是齐桓公能够忍住个人的恩怨,不拘小节,大胆重用人才,才使他在春秋战国时代首先称霸。

春秋战国时代,首先称霸的是齐桓公,而齐桓公称霸,全靠他的参谋管仲。

桓公名小白,原是齐国公子。管仲原本是小白之兄公子纠的师傅。齐国的君主僖公死后,各公子相互争夺王位,到最后剩下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夺。管仲为了替公子纠争王位,还曾用箭射伤公子小白。争夺的结果是小白回到齐国继承了王位,是为齐桓公。帮助公子纠争王位的鲁国在与齐国交战中大败,只得求和。桓公要求鲁国处死纠,并交出管仲。

消息传出后,大家都同情管仲,因为被遣送到敌方去无疑是要被折磨致死。有人建议说:“管仲啊!与其厚着脸皮被送到敌方去,不如自己先自杀。”但是管仲只是一笑了之。他说:“如果要杀我,当初就该和主君一起被杀了,如今还找我去,就不会杀我。”就这样,管仲被押回齐国。

意外的是,桓公马上任用管仲为宰相,这连管仲自己都没有想到。

齐国统治山东半岛一带,从整个中国来看,只不过是东边的一个小国。如何使这个小国登上天下霸主的地位,这是管仲日夜思索的问题。

他决心要先整顿“法制”,谋求中央集权的强国富民政策。人性本是趋利避害的,因而必须实行以法为基准、赏罚分明的政治,以达成严格的君民统治。而富足民生,拉拢人心更是成为明君之大道。此外,还需同时致力于远播威名于四海的工作。这些思想不只是小国思想,也是称霸天下的统治思想。

齐国与鲁国相邻,由于国界绵延相连,武力冲突不断。齐桓公五年,齐国打败鲁国,鲁国只得割让自己一块土地求和。鲁王与将军曹沫一起前往齐国谈和。议谈中,曹沫突然站起来举起短剑抵在齐桓公胸前,以必死的眼光逼视着桓公说:“我鲁国是个小国,如今由于大国的侵略,国土越发狭小,无论如何请齐王退回所夺去的土地。”

“我答应。”桓公只得听命。

“那么,就在这里订下归还土地的盟约吧!”

由于短剑抵在桓公胸前,谁也不敢插手,于是签订了归还土地的盟约。

桓公为了保命才归还土地,并非真的要归还,于是在鲁王离去后,立即向群臣说:“盟约另行书写,绝不退出占领地,原有盟约无效。”此时管仲劝谏桓公道:“主君的心情我理解,但那样做必定因小失大。

轻易破坏既定的法则,失信于诸侯,将会失去天下最重要的后盾,千万不要迷恋于这样小的土地。”

桓公立刻冷静下来,接受管仲的建议,收兵而返。这件事很快传到邻近诸侯的耳里,大家传颂齐王的果断,更敬畏桓公的英勇,齐国的信誉大大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