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读书时,要经常把字典放在身旁,遇到意义不明确的字,要立即查阅字典,这样,这个字将永远铭记在心。
3.一开始就要建立很好的词汇。在你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要念书给他们听,他们吸收词汇的能力远超过你的想像。鼓励你的孩子多阅读,不要把时间全花在看电视上。
4.考虑进行一次具有权威性的性向测验。看看是否可以找到这样的测验卷,也可以和附近的图书馆或大学商洽。
5.在你做决定之前,问问自己:“这样做对吗?这样做会不会影响到有关的人?”这样问过之后,你将不会发生任何差错。
6.在你所有的行动中,要不停地说出、思考你认为正确的事物。
7.替你自己及家中的每一个人申请图书馆的借书证。书籍是智慧的源泉,它们可以带领我们到达我们本身到不了的地方。
8.不要错过了函授课程、补习教育以及夜间或周末的研讨会。另外有一些家庭视听教育课程,也相当不错。有许多人,就是利用上下班的时间,学到了很多知识。
9.寻找一位令自己心悦诚服的人,作为榜样。自己要成为子女和属下真实而正直的榜样。要真实地面对生活,不要做个经不起磨练的“蜡人”。
每天都要给大脑充电
给大脑充电、扩大知识面有各种各样的方法。不过,最好的方法莫过于阅读。俗话说,读书益智,运动健身。阅读是其他方面的基础,不像旅游等其他方法那样,要花很多钱。以下给你19条充电小建议。
1.每天看报纸
2.订阅一些可以扩大知识面的杂志
3.郊游或散心
4.养花种草
5.观察野生动物
6.参加主题有趣的讲座
7.看科学、探索方面的电视节目
8.上图书馆
9.听新闻
10.研究菜谱
11.写故事、做诗或编歌
12.玩有挑战性的棋类游戏
13.辩论
14.下棋
15.课上发表评论
16.观看芭蕾舞、歌剧或话剧的演出
17.学习演奏一种乐器
18.与朋友进行积极的谈话
19.做心理测试
养成每天给大脑充电的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知识面自然会拓展许多,自己的内在修养自然也就提高了。
重视学习的高效时段
一天中,多数人都有一个最高工作效率时段。对工业产量的研究表明:八小时工作制的单位,其产量上升到一个最大值后会下降,且在获得最高产量之前有一个“加热阶段”,一般为上午初上班的一段时间。学习也是这样,具体体现是,上午的学习效率要高于下午。
既然上午的效率高于下午,而且,要求严格的和需要集中精力的大部分课程基本都安排在上午,因此,最明智的做法是确保自己在这段时间精神饱满。如果达不到,就要检查一下你的睡眠、饮食和运动等,养成早起的习惯。上午的时光最有价值,须尽一切努力使上午的时光不浪费掉。不要在上午去做一些无关紧要的零星杂事,这些事情可以放到一天的晚些时候去做。
为了充分利用第二天上午的时间,可以提前做好一些准备工作,如将第二天的衣物提前拿好,在头天晚上就备好早餐的桌子等。
每天读书至少10分钟
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于这个“阶梯”的理解,应该是人们一生的经历有限,不可能每件事情都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获得知识,那么就只能依靠书籍。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它记录了人类千百年来的每一点进步,通过阅读不同的书籍,掌握各个时期、各个种类的知识,这就是读书的真理。一个没有书籍、杂志、报纸的家庭,是缺乏动力的,人们只有通过经常接触书本,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在不知不觉中增长各种各样的知识,才能不与社会脱节。
耶鲁大学的校长海德雷说:“在各界做事的人,无论是商业界、交通界还是实业界,都这样向我说,他们最需要的人才是大学学院培养的、能善于选择书本、能活用书本知识的青年。而这种善用书本、活用书本能力的最初培养,最好是在家庭中,尤其是在那些具备各类书籍的家庭中。”可见,一个家庭的藏书对于自己、对于孩子的未来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位原来只是补习班讲师的英文教师,后来成为一家著名英文杂志的发行人,他说他一共买了三套英文百科全书,一套缩写本随身携带、一套放在家里、一套放在工作岗位,随时阅读。他以随时随地提高自己为目的,也慢慢把自己带向成功之途。
聪明的学生在学生时代就养成了一种重要的能力,那就是怎样从一个汗牛充栋的图书馆中,善于辨别选择书籍,以供阅读。这种能力将对他的一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掌握了如何在图书馆里寻找自己需要的书籍、资料,就等于掌握了怎样学习的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就像是一个工人善于选择工具一样。
“人,若是能养成每天读10分钟书的习惯,则20年后,必判若两人。”一位前任的哈佛校长这样告诫他的学生。但是,读书不能不求理解,对书籍的钻研是一个人从书本中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
南宋朱熹开创了中国儒学的一个新篇章,他大半生的时间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教育工作,成就斐然。
朱熹读书十分刻苦用心,与他同龄的孩子仅满足于读书、识字、背诵,他却更倾向于用心去体会圣人所讲的道理。他常常为一句话所含的意义而食不甘味,夜不安寝。一旦他领悟了各中道理,便又高兴得不能自禁。朱熹不仅读书刻苦,而且非常善于总结学习方法。他喜欢博览群书,但从不贪多贪快。他认为,读书不明其中道理,就算读得再多也没有用。早年他在读《周礼》时,听人说《周礼》的每一句话都仿佛从圣人心中自然流出,但当时不甚理解。后经多年研读、揣摩,终于豁然开朗。他曾比喻说这就好像以前只听说糖是甜的,盐是咸的,今天亲自尝到了,才真正明白了何为糖甜、盐咸。他还形象的把读书比作射箭,刚刚练习时,只要射到箭靶上就行。但经反复训练,最终要射中靶心,否则也就不能说学会了射箭。朱熹认为,读书的目的在于弄懂书中的义理,而后照着这些义理去做。
他说,十七八岁时读《孟子》,到20岁,只能逐句去理会。以后才明白,书中很多长段是首尾相连的,不能割断了它们的联系,只有把大段的文字综合起来理解,才能得到其中的真谛。朱熹读书还十分讲究循序渐进的方法。他认为,读书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比如要先读《论语》,再读《孟子》;先读《论语》的“学而”篇,再读“为政”篇。读某一本书或某一篇时就要读到把它弄懂为止,再接着读下面的内容。这样,读到融会贯通的地步,就可以说把知识学到手了。
朱熹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他早年兴趣广泛,禅、道、楚辞、诗、兵法样样涉猎。但后来,他又转向专攻儒家经典研究。这“一博”、“一专”,为朱熹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来读书,将为你今后的工作、生活带来精神上的极大丰收。
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
1.打破常规
每个人都知道钢铁的密度比水大,因此推测钢铁在水上必然下沉就是顺理成章的了,甚至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用实验来验证这一点。然而,如果这个常识占据我们的头脑,并阻碍我们的思维的话,恐怕到今天我们也只能划几只木船来做些短程的航行。
一般人很容易陷入一种惰性思维模式之中,常识和前人的经验是这种惰性思维模式遵循的金科玉律,是它得以维持的原因。我们常常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躲在前人的绿荫底下,不敢越雷池半步。在知识快速更新的今天,这种学习方式显然要被淘汰。
创造性的学习,就是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拘泥于前人的经验和常识,敢于开辟新的道路、寻找新的突破点,打破常规、抛弃曾奉为金科玉律的一切,换一个角度来思考。
正如歇洛克·福尔摩斯的名言所说:“排除了一切不可能的,不管多么荒诞,剩下的就是可能的。”解决问题或达到目标的途径不止一种。爱迪生在发明电灯时经历了10000次失败,但对此他只是淡淡地说:“我发现了一万种不能做成电灯的方法。”
创造性需要的正是这种态度。这条路不行,没有关系,换条路试试,总有一条路行得通。古时人们认为人类绝无可能飞起来,因为我们没有像鸟一样的翅膀。但为什么一定要有翅膀才能飞呢?换个角度考虑,飞机终于实现了人类想飞的梦想。
不过,我们需要记住的是,换角度思考和开辟新道路去解决问题绝不是不需付出代价的。爱迪生发明电灯就试验了上万次,布鲁诺因为提倡日心说被火烧死,有更多的人终其一生也许都没有找到最终的答案从而抱憾终生。为什么创造性学习如此艰难?道理很简单,在平时的学习中你只是在做只有一个或有限个答案的选择题,而且答案常常都是现成的,你只需要良好的或足够的耐心就可以完成。创造性学习则要求你要在无限的可能中找出一个答案来。而且,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可能会对传统知识体系及其权威们提出挑战,而这种挑战好像是一个3岁的小童对付数千头喷火的恐龙一样。
2.舍繁就简
你以为400多年前哥白尼提出地心说时,他观察到了地球是在绕着太阳转的吗?不是。他只是觉得地心说太复杂了:有80个圆球整天在地球的周围绕来绕去,既不和谐,更不美丽。
哥白尼坚信大自然绝不做任何多余的事请,因此他将那些复杂的圆球统统简化掉,并创造出一个假想的“哥白尼宇宙”:地球自转着,并绕着太阳转。这样,那些看似复杂的绕着地球的圆球骤然变得明朗起来。它们的轨迹也变得分外清晰。哥白尼这一简化,居然简化出了近代科学的开端。
哥白尼的这一简化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这一简化揭示了宇宙间惟一可以长存的一条规律:只有最优才能存在。
在知识经济时代,个人所获得的信息量大得惊人。这为我们进行创造提供了充足的信息积累,但往往也容易使我们陷入无穷无尽的故纸堆里走不出来。如果不想被复杂化的狂涛所淹没,那么简化就是第一步。事实上,最复杂的事情往往是由最简单成分所构成的。现代分析学的理论表明,任何看似复杂的图形,其实都是由几个非常简单的几何图形经过若干次的叠加而成。
“最简单的,也就是最有效的”,这一大自然的法则在蜜蜂采蜜时也得以巧妙的运用。蜜蜂采蜜时所采取的行动路线,如果用几何图来表示是最普通的放射状圆。然而在这简单的路线上,蜜蜂不会漏掉任何一个可能的采集点,同时又走了最短路线。相对论作为一种复杂的近现代物理学理论,很多人可能都认为其推断过程必定经过了天书式的演算和实验。事实上,爱因斯坦仅靠单纯的演绎法建立了它,而其表现形式更是人所共知他简单:E=mC2,在这里E代表物体的能量,m代表物体的质量,c代表光速。难道还有比这更富于说服力的吗?
因此,当你在处理一件复杂的事情时,首先是不要被其复杂繁琐的外在表象所吓倒,更不要停滞在复杂外表的圈套中,要大胆地去简化。在大胆的简化之后,也许一个崭新的世界正在等待我们。
3.自由地联想和幻想
在传统的学院式知识传播体系中,自由地联想和幻想很容易与“无稽”、“不务正业”等贬义甚浓的词语联系起来。然而,这正是学院式的知识传播体系不能适应新时代之处,学院式的教育只是在培养一代又一代传播知识的工具,而不是培养可以改变世界的真正人才。在电脑不曾诞生,知识积累尚不甚丰富之际,这些传播知识的“工具”也是必需的。但在一张手掌大小的CD-ROM上就可以存放人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知识的时代里,这种工具就大大落后了。
为什么要“自由”地联想和幻想呢?这是因为在无限制的情形下,人脑的活力将得到最大的加强,也最容易闪现出新的火花。正如我们在谋求简化时所说的,大自然绝不做多余的事。因此,事物之间各种看似相当复杂的相互关系,其本质的联系其实非常简单,联想和幻想的目的就是去找到这种简单的联系。但普通的联想和幻想很容易被惯常的思维定势所禁锢,而无限的联想和幻想却使得我们能在更大的空间里去找寻答案。
譬如,当我们看到一条菜青虫卷曲身子从斜面滚下去时,普通的联想顶多认为菜青虫找到了一个很好的逃避的方式。但放开一步联想,我们很快就能想到轮子,再放开一步,也许我们会联想到人类可以利用一个球形的充气囊从悬崖上往下跳。
如果做无限制的联想,我们甚至可以去想菜青虫滚动的轨迹可能与某一个行星的公转轨迹相似,或者气候的变迁使得菜青虫采取了这种姿式的卷曲与滚动。当然,想象力可以无边无垠,但最终都要回复到正在学习的内容或正待解决的问题上来。
你需要记住的是,无论你的想象多么荒诞不可理喻,但如果它有助于解决问题或者使你产生绝妙的创意,那么你的做法就是正确的。当爱因斯坦思考相对论时,他正在做着白日梦,幻想着自己正骑在一束光上,做着太空旅行,然后思考:如果这时在出发地有一座钟,从我坐的位置看,它的时间会怎样流逝呢?这样的“白日梦”,我们何不也尝试着做一做呢?
4.动用全部感官
创造性学习是一种大脑的活动,而大脑与外界信息的直接联系站则是各类感官。由于各类感官收集信息的渠道不一,反馈强度相左,因此它们替大脑收集的信息不但不会相互干扰,反而由于相互间的补充而得到整体的加强。看恐怖片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如果没有声音,光看恐怖的画面,我们也许会无动于衷,至多表示出一些惊讶。一旦配合画面的恐怖音乐或声音传入我们耳中,我们将会出现恐惧的反应,这时如果谁再在我们身上稍微拍一下,恐怕我们要恐怖得尖声怪叫。
没有办法,我们那分作两半的大脑就是这样处理信息的:
它决不作简单的累加,它总是将能引起最多脑细胞活动的各类信息的联结点找到,然后有点类似于核子爆炸的链式反应般引发大脑的活动。很明显,寻找到的联结点越多,大脑的活动越强烈,产生全新创意的机会也越多。早期教育学家简豪斯顿曾在他的教育学专著《教育可能的人类》一书中指出,“如果孩子们跳舞、品尝、触摸、听闻、观看和感觉信息,他们几乎能学到一切东西。”不仅仅是孩子,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受这条规律的控制。
但必须注意的是,联结点是引发链式反应的关键,多种感官的参与只是外在表现而已。假使你以为一边看看书,一边听着摇滚乐队的摇滚音乐,一边又要忙着品尝刚出笼的鲜肉包子,就可以使你更深刻地理解书的内容,并产生出几个绝妙的主意的话,你就大错特错了。没有联结点的多感官收集的信息只能产生相互干扰,导致大脑接收到信息的质量甚至比单感官收集的还要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