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功青少年的10个习惯
4899800000017

第17章 学以致用的习惯:人生必将卓越(5)

钱钟书的读书方法,有助于读书人博采众长、举一反三,进行新推理和新想象等多种思维的锻炼;有助于培养读书人严谨求实的学习精神;有助于提高读书人慎思慎取的能力。

3.巴金“回忆式”

巴金先生的“回忆读书法”更是与众不同,我们也可借鉴使用。

巴金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他一生都勤于笔耕,从不间断,著有家喻户晓的名著“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

《雾》、《雨》、《电》、《家》、《春》、《秋》。他的作品被译成法、英、日、俄等多国文字,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巴金的读书方法即回忆读书法。所谓回忆读书法是指在没有书的情况下回忆、体味自己以前读过的书,往往能够得到独特的见解与感受。

巴金曾在《读书》杂志上撰文说道:“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回忆读书法有如下的好处:

⑴可以充分利用时间、摆脱恶劣条件与不良环境的制约。

巴金在十年动乱中亲身体验了回忆读书法可充分利用时间,不受条件和环境限制的好处。

巴金说:“‘文革’期间要是造反派允许我写日记,允许我照自己的意思写日记,我的日记中一定写满了书名。人们会奇怪,我的书房给贴上了封条,加了锁,封闭了十年,我从哪里找到那些书阅读?他们忘了人的脑子里有一个大仓库,里面储存着别人拿不走的东西。”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能得出这个结论:在不具备读书条件的情况之下,回忆读书法仍能充分利用时间进行“读书”。

⑵可以做到温故知新,深入吸收营养通过回忆,可以将过去所读之书“拿”出来,一点点品味,就像牛反刍一样,进一步地消化吸收。每对读过的好书回忆一次,对书的理解、认识,对主题的把握都会更深一层。

⑶可以使人从已读过的书中吸取精神力量巴金说:“我现在跟疾病作斗争,也从各种各样的作品中得到鼓励……即使在病中我没有精力阅读新的作品,过去精神财富的积累也够我这有限余生的消耗。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热。”

回忆读书法是一种奇特而有益的读书方法。但要注意的是,你首先需要有回忆的内容,这就需要在此之前阅读大量的书籍,并对手中的内容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识。

巴金曾自述道:“现在有200多篇文章储蓄在我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地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

巴金这种有意识、有计划地在头脑里“储书”,是读书治学必不可缺的基础性工程。

4.毛泽东“四多”方案

毛泽东的才能和智慧,让人惊叹,那么,这位能力巨大的成大事者,是怎么学习的呢?

毛泽东同志也是十分喜爱读书。毛泽东经常对他身边工作的人说:“饭可以少吃,觉也可以少睡,书可不能少读啊。”

毛泽东每当沉浸于书中时,往往会不记得吃饭。工作人员催促他,他总是说:“还有一点点,看完就吃。”端起饭碗后,还是边吃边看,有时饭热后又凉了,凉了又热,这样热上几次才吃完。

有一年除夕,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想:过年了,全国人民都在喜庆新春佳节,我们也该让他过个好年,尽量做顿好一些的饭菜,给他补一补。

但是,当工作人员把饭菜端到他跟前时,却看到他正在聚精会神地重读平装本的《资本论》,并不时地在书上圈圈划划。

看到这种情况之后,工作人员虽然怕打扰了他,但为了主席的健康着想,仍然对他说道:“主席,吃完饭再看吧。”毛泽东一看,饭菜已摆在了茶几上,他也不好再说什么,就只好放下手中的书,狼吞虎咽起来,但是,最后一口饭还没咽下去,他就又看起书来。

毛泽东酷爱读书,广收博览。他爱书已爱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他在中南海的每个房间里都装满了书。他的起居室、卧室和办公室里也都立着好几个书柜;饭桌上、床上,就连卫生间里也摆满了他平时最喜欢阅读的书。

他在外出时也要带上几箱子书,在外地时他还常借书看。

他可真是实现了那句“活到老,学到老”的名言。

毛泽东的同学周士金刂,在谈到毛泽东读书的情形时,说毛泽东读书有个“四多”的习惯,就是多读,多写,多想,多问。

这“四多”充分反映了毛泽东虽然酷爱读书,但是却不迷信书本,有独立进行思考和追根问底的精神。

⑴多读。所谓多读,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读的书数量多,内容广;二是指对有价值的文献书籍读的次数多,以至“滚瓜烂熟”的境地。毛泽东读过的一些散文和诗词经常能读到脱口背诵的程度。

毛泽东在晚年时还能流畅地背诵500多首古诗词。他对很多小说的重要段落,也经常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使得一些在他周围工作的文科大学生都被惊得目瞪口呆。

毛泽东同志一生中都酷爱读史书,一套线装的《二十四史》陪伴了他几十年,就在他无数次地翻阅下,这一套书的封面都被磨破了。

虽然,他到1975年已病魔缠身,就连写字时手都打颤,但是他还在许多书上亲手写下“1975.7再读”、”1975.9再读”等字样。他对司马光《资治通鉴》尤为喜爱,在一生中他竟将《资治通鉴》通读了17次之多。

⑵多写。毛泽东同志曾说过这样的话:“不动笔墨不读书。”可见作笔记,写随感等也是读书的重要方法。毛泽东同志动笔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例如:他青年时,在课堂上听讲写“课堂录”,在课后自修时写“读书录”,另外他还有选抄本、摘录本等等。

他读书要在书中的重要地方画上各种符号,丰泽园的图书室里就有他圈点批画过的书1.3万余册。

例如:《伦理学原理》全书总共有10万多字,但是,毛泽东用小楷在书的空白处,就写了1.2万多字的批语。

他读《辩证法唯物教程》时,就用毛笔和红蓝色铅笔在书眉处也写下了将近1.3万字的批语。

例如:他在延安读艾思奇的辩证法一书后,就专门写了一篇读书笔记,在读书笔记中写出了该书的提要和自己对该书的看法。毛泽东同志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写读书日记,内容大多为指正书中的错误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钻研的深度与治学的严谨。

⑶多想。读书时的多想,是指读书时不仅要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同时也要将自己的观念与其对照,并将自己对书的一些看法用笔“谈”出来,似乎与作者切磋一般。这种“笔谈”使读书变成了反复思考的过程。

毛泽东在他的读书批语中,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见解和精辟的评价,而这些见解和评价都是他熟读精思后的结晶。

⑷多问。毛泽东常说:学问,讲的是又“学”又“问”。

我们做学问时,不但要好学,还要好问。

毛泽东青年时代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他总是许多学者家中的座上客,拜访求教,发问不已。

在毛泽东成为中国的领导人之后,仍然保持着这种多问的学风。他遇到不懂的问题后,不是读一些通俗的小册子,就是请教专家,或者查工具书。他一生都在无止境地追求着知识。

毛泽东的才能和智慧,是他艰辛地劳动换来的,是他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的硕果,是他革命经验的升华和结晶。

5.贾平凹“知文知人”

贾平凹,中国的著名作家,创作了如《商州散记》、《月迹》、《爱的踪迹》、《废都》、《怀念狼》等许多重要作品。其“知文知人”的学习方法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贾平凹非常爱读书,他认为什么都不用眼红,但是读书却要眼红。朋友可以抛弃,但书之为友不能一日不交。

他认为书是一种财富,所以人们应逼着自己静下心读书,探知书中的精华。

贾平凹在给他妹妹18岁生日的信中提到了知文知人读书法。读文学作品时,如果是知文的作品,就要精读,多读几遍;如果是知人的作品就要泛读,读这个作家的所有作品,以及评论他人的文章等。

就一本书多读几遍的问题,贾平凹认为:你若喜欢上一本书了,不妨多读: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这叫享受;第二遍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便要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又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只有这样,才可能将一本书读通、读透,把握住整本书的精髓。

当有人问及是否应该把一个作家的全部作品都读完时,贾平凹说:“你真真正正爱上这本书了,就在一个时期多找些这位作家的书来读,读他的长篇,读他的中篇,读他的短篇,或者散文,或者诗歌,或者理论,再读别人对他的评论和为他所写的传记,也可再读读和他同期作家一些作品。”

这样做往往会比只看作家的全部作品有用的多,因为它能对作家有一个更为完整与深入地了解。

贾平凹还指出:“这样,你知道他的文了,更知道他的人了,明白当时是什么社会,文坛如何,他的经历、性格、人品、爱好等等是怎样促使他的风格的形成?”如果你在读书时能够做到知文知人,那么你的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同时他还指出,读书抱有的应是继承的态度,万万不可“跪倒”读,对任何作家作品都是这样。

贾平凹说:“任何一个大家,你只能继承,不能重复,你在读他的作品时,就将他拉到你的脚下来读。这不是狂妄,这正是知其长,晓其短,学精神而弃皮毛啊。虚无主义可笑,但全然跪倒在他人的脚下来读,他可以使你得益,也可以使你受损,你就永远在他的屁股后面了。”

我们在读书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其长,避其短,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继承和创造的读书目的。

总而言之,贾平凹读书方法的着重点就在于“知文知人,学以致用”。他将博与专、学与创相结合,不仅仅对于那些爱好文学的人有帮助,对于有其他爱好的人也一定会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