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听人说: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这是前人在长期实践中的历史结论。谚语说:骄必败。骄傲使人易狂,过分的骄傲使人狂怒,从而犯下罪恶。因此应避免骄傲,时刻提醒自已要谦虚。养成谦虚忍傲的习惯,这样一来,既能不触怒伤害他人,也可以保证自己安全的发展进步。
《战国策》记载:魏文侯太子击在路上碰到了文侯的师傅田子方,击下车拜见田子方,子方却似乎不理不睬,没有还礼。击大怒说:“不知道是富贵者可以对人骄傲,还是贫贱者可以对人骄傲?”子方说:“贫贱者才能对人骄傲,富贵者怎么能?国君对人骄傲,就会失去他的政权,大夫对人骄傲,就会失去他的领地,只有贫贱者,他的计策不被采用,行为与当权者不合,他就穿起鞋子走了,到哪里去还不是贫贱,他还有什么东西会因此而失去呢?”
这段故事告诉我们骄傲的危害是巨大的,它能使人失去很多东西。“魏武一矜,天下三分”。苏轼说:“一生喙硬眼无人,坐此困穷今白首”;陈毅说:“历阅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这都是骄傲的后果。但如果我们能虚心谨慎从事,则对人对己都有益而无害了。
唐太宗昔年征战疆场,后来做了皇帝,可谓是功名赫赫,然而他时常告诫自己,一定不要骄傲,而且还时常对手下人说:“天下太平,骄傲奢侈就产生;骄傲奢侈,死亡马上就到。”正是由于他认识到了骄傲的坏处,因而处理政务尽量做到戒骄戒躁,能够成为一代明君,有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无论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如何风光,他终究有一种胜人之处。所成大事者,定是能忍之人,只有忍过你的对手的蛮横,才能静心看着风平浪静的结局。
“忍”字不仅对于普通人处理日常事物十分重要。对于做官的人来说,更是一切好处的关键所在。当官不自忍,必败。
有时不仅如此,而且危及性命,因此欲成大事,必有小忍。青年人要记住养成“小忍”的习惯,才不会乱了你事业之“大谋”。
春秋时,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退守在会稽山上,越国要求跟吴国讲和,吴国条件是要勾践夫妇到吴国给夫差当仆役,这对曾经贵为国王、王后的他们来说是多么大的耻辱,但勾践“忍”往事,他离开王宫,前往吴国。
勾践将国事委托给大夫文种,让大夫范蠡随他夫妇前往吴国。到了吴国,他们住在山洞的石屋里。夫差每外出,勾践亲自为他牵马。对他人的冷嘲热讽,嘲笑怒骂,他一概视而不见,整天都是规规矩矩的很得夫差的欢心。
一次夫差病了,勾践在背地里让范蠡预测一下,知道此病不久就会好,他就亲自去见夫差,探问病情,甚至不惜亲自去尝夫差的粪便来为他观察病情,并装模作样地恭贺吴王并无大碍。夫差问他怎么知道,勾践就胡编说:“我曾跟名医学医道,只要尝一尝病人的粪便,就能知道病的轻重。刚才尝了大王的粪便,味酸而稍微有点苦,用医生说法,是得了‘时气之症’,所以病不久会好,大王不必担心。”果然不几天,夫差的病就好了。
越王深为会稽之耻而痛苦,一心伺机报仇,他睡不好觉,吃不好饭,不亲近美色,不看歌舞。他苦心劳力,对内爱抚群臣,对下教养百姓,三年后民心稳定了下来。紧跟着,国力逐渐强盛起来。
后来越国终于与吴国在五湖决战,吴国军队大败,越国包围了吴王的王宫,攻下城门,活捉了吴王夫差,杀死了吴国宰相。灭掉吴国二年后,越国称霸诸侯。
越王勾践忍辱负重,抑制自己的愤怒和情欲,卧薪尝胆十年,终于战胜了吴王夫差。孔子戒子路曰;“齿刚则折,舌柔则存。柔必胜刚,弱必胜强。好斗必伤,好勇必亡。百行之本,忍之为上。”说的正是这个道理。一个人在大事业之前若小事无法忍受,将无法成就伟大的理想,如果当时勾践忍受不了那般耻辱而欲一逞匹夫之勇,说不定只能一世为奴甚至性命不保,哪还有后日的“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呢?一个忍字,不仅保全了自己,而且成就了千功伟业。鸡毛蒜皮可谓小,从这“小”开始,养成忍之习惯,对青年人来说,应该是必须的。
《墨子·杨朱》篇说:成大事者不能一味拘于小细节,“当扫天下而非扫一屋”。孔子云:“大礼不辞小让”也是这个意思。成就大事业的人,不考虑琐碎。其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若求全责备,恐怕世人无一可用之人,也无一可作之事。
唐人刘晏,唐代宗时任转运租庸盐铁使,曾经建工场造船,给钱一千缗。有部下建议说费用不需要这么多,有五百缗就足够了。刘晏说:“不行。要办大事,就不应吝惜小的费用。
如果一点点的计较,怎么可能长久地进行生产呢?”后来果然像其所说的那样。
司马光曾说:“当大官的人,应该着眼于全局,从大处出发,不能老是关注着细枝末节。”
子思住在卫国时,向卫君推荐苟变说:“他的才能可以带五百辆战车打仗,可任为军队的统帅,如果得到这个人,就会无敌于天下。”卫君说:“我知道他的才干可以胜任大将,但他在当小官的时候,品行不好,去老百姓家里收租时吃了人家两个鸡蛋,这种人恐怕不能重用。”子思说:“英明的人选用人材,就好比高明的木匠用木材。用它可用的部分,抛开它不可用的部分。所以杞树、樟树有一围之大,但有几尺腐烂了。没有经验的工匠可能会放弃它们,但好的工匠却不会这样,区别在哪呢?知道没有用的部分是非常微小的,有用的部分最后用来做成了非常珍贵的器具。现在您处在列国纷争的时代,需要选择可用的人才,而因为两个鸡蛋就不用栋梁之材,这种事千万不要让邻国知道了。”卫君一听连连点头称是,马上召见并重用了苟变。
能够容忍别人的小节,避其短处,用他长处,唯此才能干大事。如果一个人做事斤斤计较,抓住别人的缺点不放手,那他就犯了与卫君同样的错误。忍让是一种美德,容忍小节才能量才而用。忍让是一种品质,能小忍才可成大事。
青年人若能在生活中做到忍无端争执,求彼此相安,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那么你的事业道路上将省却很多烦恼。
唐朝时,有个大臣叫子弘,他学识渊博并且气度不凡,因此皇帝对他大为称道,屡次重用。但子弘依然车服卑俭,对人忠厚谦让。因此他不但官场上交际得心应手,而且家庭也十分和睦。他家庭中发生的一件事,更充分说明了他的为人。他的弟弟子丑,为人凶悍,经常酗酒闹事。一次子丑喝醉了酒,酒后将子弘的马给射杀了。他的妻子很不高兴,一等他回到家就说:“叔叔酒醉后耍酒疯,将马射死了。”
子弘听了,什么也没说,只是让家人将马弄去卖了。子弘的妻子却不满意,老是唠叨不停。这时子弘说道:“我已清楚了。”此时他一点也没显出生气的样子,脸色温和,手拿书卷,继续读书。
妻子见丈夫如此大度,感到很惭愧,从此以后不再提子丑杀马之事。
从此,家中人再也不提起此事,弟弟也自感惭愧再也没犯过类似的错误。
据《易经》记载:“同一家之中,丈夫应该像个丈夫,妻子应当像个妻子,这样才能治家。”子弘妻子能忍受丈夫的大量,而子弘又能忍受其弟的粗鲁,都可谓具有忍的度量,就是这个“忍”字,才带来了他的家中上下和睦,亲密无间的局面,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确在理。
能忍的人,必定是个胸怀宽广的人,青年人要成大事,须有宽大的胸襟,只有养成了小忍的习惯,成为有海量的忍者,人心自会归服于你,事业也定然会有成功之时。
魏国公韩琦度量过人,生性浑厚纯朴,从来都不暗中伤他人,行事光明磊落。他的功劳为天下之最,在大臣中地位最高,但从未见过他为此感到高兴;担负巨大的责任,濒临难以预料的祸事也从未见他忧愁过。他做事为人,上朝以后站着与其他官员说话,回来以后休息时与家里人的谈话,都是出于真心。有一个跟随韩琦几十年的人,记下了韩琦的言行,反复对照,发现说的与做的都十分吻合,没有不相应的地方。这说明了他宽广的心胸与不凡的气量。
韩琦镇守大名府时,有人献上两只玉杯,说:“这是种田人在破坟中找到的,里外都没有瑕疵,真是好的宝玉啊。”韩琦用白金装饰,更漂亮了。韩琦十分喜爱这对杯子,每逢开宴会招待客人,都用绸绵盖上它,放在桌子上。
这天,韩琦宴请管理水运的官吏,于是又拿出那对玉杯装酒招待客人。客人都到了,然而在这时候,一位侍兵不小心,撞到了玉杯,两只玉杯俱碎。客人都很吃惊,那位待兵也伏在地上等候惩罚。韩琦脸色不变,笑着对客人们说:“天下的东西是坏还是不坏,都有其自己的命运。”过了一会儿对那个侍兵说:“你是失误造成的,并不是故意的,有什么过错呢?”客人对他的宽容与气量都赞叹不已。
“小不忍则乱大谋”其道理是:生活中,有些东西需要我们去忍一时,才会有成功在后面等着你。
如果能忍这一时,能将痛苦忍一忍,能将小事忍一忍,那么就不会有“小不忍则乱大谋”这样的失败之事了。
能够忍让,事情一般都能够做好;至于别人是否正确,那也是无所谓的事。谨慎而忠厚,不怕容忍坏事,又有什么妨碍呢?能够宽容待人,忍一时风浪,迎来广阔天空,这是古人的经验也是今人欲成大事需养成的习惯之一。
因小失大是最无知的
对于成大事者而言,他们通常的做法是:把眼光放在远处,从长远利益考虑问题,力戒因小失大。
青年人一定要牢记这样的例子,在生活、工作、事业之中养成善忍小节的习惯,从而成就一番事业。
《三国演义》中说张飞闻知关羽被东吴所害,下令军中,限三日内制办白旗白甲,三军挂孝伐吴。次日,帐下两员末将范疆、张达,报告张飞,三日内办妥白旗白甲有困难,须宽限方可。张飞大怒,让武士将二人绑在树上,各鞭五十。打得二人满口出血。鞭毕,张飞手指二人:“到时一定要做完,不然,就杀你二人示众!”范疆、张达受此刑责,心生仇恨,便于当夜,趁张飞大醉在床,将张飞一刀刺死。时年五十五岁的张将军,就这样因一件小事而结束了叱咤风云的一生,值与不值,后人自有评论,只希望大家以此为鉴,该忍则忍,顾全大局。
既然木已成舟又何必再去做那些图一时痛快而损害了长远利益的事情呢?
“尖锐的批评和攻击,所得的效果都是零。批评就像家鸽,最后总是飞回家里。我们想指责或纠正的对象,他们会为自己辩解,甚至反过来攻击我们。”
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是人与生俱来表达情感方法,一个人在这世上,难免会遇到令人高兴或气愤的事。兴奋的事可以使人心情愉快,精神奋发,并使生活充满无限的希望。而令人气愤的事往往就会使人义愤填膺,怒火中烧,很可能使人丧失理智,做出不可收拾的不良举动。
我们都知道,当一个人气上心头时,意气用事是在所难免的,因此,不论所说的话或所做的事,总是超出人所能想象的,在这个时候,即使平常说话非常谨慎的人,也会因丧失考虑而祸从口出。
然而,尽管生气是人之常情,但一个人生活在世上,若能高高兴兴地过一生,那不是一件很美的事?所以,我们应尽量以愉快的心情,来处理生活上的各种问题。即使一旦发怒,最好能尽量忍在心里,不要爆发,用理智来抑制激情,才能使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一件小事,往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和水准,在小节上,能够表现得很好的人,他的成功之路上,定会少去许多漏洞。能忍小节的人,才能够经过千折百转之后成就一番大事业。青年人要从小事做起,牢记着忍小节才能成就大事的道理。
处理事情的时候,一味地强调细枝末节,以偏概全,就会抓不住要害,没有重点,头绪杂乱,不知从何下手。因此无论是用人还是做事,都应注重主流,不要因为一点小事而阻碍了事业的发展。须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要用的是一个人的才能,不是他的过,那为什么还总把眼光盯在那过失上边呢?忍小节,就是不去纠缠小节、小问题,要宽容待人。顾全大局的人,不拘泥于区区小节:要成就一番大事的人,不追究一些细碎小事;观赏大玉圭的人,不细考察它的瑕疵;得木材的人,不为其上的囊蛀而怏怏不乐。因为一点瑕疵就扔掉玉圭,就永远也得不到完美的美玉;因为一点囊蛀就扔掉木材,天下就没有完美的良材。
对于一个几乎把自己射死,又曾经保护和追随自己政敌的人,你敢用吗?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就大胆地使用了这样一个与自己有“仇”,但确实能辅佐自己的良才——管仲。正是由于齐恒公能够忍住个人的恩怨,不拘小节,大胆任用人才,才使他在春秋战国时代首先称霸。而齐桓公称霸,全靠他的参谋管仲。
桓公名小白,原是齐国公子。管仲原本是小白之兄公子纠的师傅。齐国的君主僖公死后,各公子争夺王位,到最后剩下公子小白与公子纠。管仲为替公子纠争王位,还曾用箭射伤公子小白。最终结果是小白回到齐国继承了王位,是为齐桓公。
帮助公子纠争王位的鲁国在与齐国的交战中大败,只得求和。
桓公要求鲁国处死纠,并交出管仲。
消息传出后,大家都同情管仲,因为被遣送到敌方去无疑是要被折磨致死。有人建议说:“管仲啊!与其厚着脸皮被送到敌方去,不如自己先自杀。”但是管仲只是一笑了之。他说:
如果要杀我,当该和主君一起被杀了,如今还找我去,就不会杀我。”就这样,管仲被押回齐国。
到了齐国,桓公马上任用管仲为宰相,这连管仲自己都没有想到。
齐国在今山东半岛一带,从整个周朝来看,只不过是东边的一个小国。如何使这个小国登上天下霸主的地位,这是管仲日夜思索的问题。
他决心要先整顿“法制”,谋求中央集权的强国富民政策。
人性本是趋利避害的,因而必须实行以法为基准、赏罚分明的政治以达成严格的君民统治。而富足民生,拉拢人心更是明君之道。此外,还需同时致力于远播威名于四海的工作。这些不只是强国思想,也是称霸天下的统治思想。
齐国与鲁国相邻,由于国界绵延相连,武力冲突不断。齐桓公5年,齐国打败鲁国,鲁国只得割让自己一块土地求和。
鲁王与将军曹沫一起前往齐国谈和。议谈中,曹沫突然站起来举起短剑抵在齐桓公胸前,以必死的眼光逼视着桓公说:“我鲁国是个小国,如今由于大王的侵略,国土越发狭小,无论如何请齐王退回所夺去的土地。”
“我答应。”桓公只得听命。
“那么,就在这里订下归还土地的盟约吧!”
由于短剑抵在桓公胸前,谁也不敢插手,于是签订了归还土地的盟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