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为了保命才归还土地,并非真的要归还,于是在鲁王离去后,立即向群臣说:“盟约另行书写,绝不退出占领地,原有盟约无效。”此时管仲劝谏桓公道:“主君的心情我理解,但那样做必定因小失大。轻易破坏既定的法则,失信于诸侯,将会失去得天下最重要的后盾,千万不要迷恋于这样的一小块土地。”
桓公立刻冷静下来,接受管仲的建议,收兵而返。这件事很快传到邻近诸侯的耳里,大家传颂齐王的果断,更敬畏桓公的英勇,齐国的信誉大大提高了。
齐国北方的燕国受到周边少数民族——山戎的攻打,求救于齐国。齐桓公出兵征讨山戎,燕王为了表示感谢,亲自把桓公送回齐国境内。这在当时是违反礼法的行为,因为越境送别只限于对待公子。桓公使在自己与燕王之间挖了一道鸿沟,把燕王所到之齐地都给了燕国。
桓公赠给燕王一小块领土,小小的恩惠却被广为传诵,诸侯听说桓公所为,均归顺齐国,齐桓公霸业乃成。
“一年之计,如植谷。十年之计,如植树。终身之计,如植人。”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为谷,一分耕耘十分收获是为权,一分耕耘百分收获是人才。”
这是管仲留给后世的著作《管子》中的一节。
管仲之所以能够当上宰相,这与他的好朋友鲍叔牙有很大关系。他们年轻时曾秘密约定辅佐齐建立霸业。当时在公子纠处当师傅的管仲对当小白师傅的鲍叔牙说:“齐国必定是由纠或小白当上君主,其他公子不配继承。很幸运,我们在这两个优秀的公子旁边当师傅。不管谁继承王位,我们都要合力辅助君主。”
结果,公子纠失败,桓公继位,因此鲍叔牙召来管仲,救了他的命,并且推荐他为宰相,遵守了彼此的约定。
鲍叔牙年轻时就发觉了密友管仲卓越超凡的才智,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有一次,两个人一起去做买卖,鲍叔牙将所得利益的四分之三送给管仲。因为管仲穷困,所以跑叔牙认为这是应该的。又有一次,管仲为鲍叔牙做了一件事,反而使跑叔牙陷入窘境,然而鲍叔牙并没有怨恨管仲。
由这些事,可以看出鲍叔牙对管仲有如家兄一般。而鲍叔牙本身也是个有才略的人,深谋远虑,处事恰如其分,正确无误,推荐管仲为相只是自己策略的体现而已。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之下,齐桓公平定乱世成为开创霸业的先驱。
桓公在位43年,管仲在桓公死后两年也去世,这期间管仲一直担负着重大的责任。
“你无须负起任何责任,却把你的理想通过我来实现,你没有性命之忧就实现了理想。但是我能为天下做点事,也是应该无悔了。”管仲临终时对最好的朋友鲍叔牙说。
“我感谢你所做的一切,因为你使我没有性命之忧就实现了理想!”鲍叔牙如此回答。
鲍叔牙不因为管仲贪小财而看不起他,知道他是一个有大才干的人,而齐桓公也是任人唯贤,不计较他曾射了自己一箭的小仇。正是这样,管仲才发挥了他的才能,齐国也得到了治理,成为强国。如果只是一味地考虑这个人的小毛病,那么这世界上哪有完人呢?用人就是要用他的大才干,不要纠缠于小过失,否则天下就没有真正的能人可用了。
青年人要以古为鉴,不要因小失大,培养自己成大事的良好习惯,才有机会成大事。
忍耐住委屈,取以柔克刚之道
在成大事者的眼中,任何委屈都不足以让人心灰意冷,相反更加能鼓舞士气,激发起一定要做成事情的欲望。
在成大事的过程中,一个人难免会有受委屈的时候,而如何以柔克刚,尽显本色,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青年人是否可以成大事,也看你在这样的时候是否以一种良好的习惯来控制自己,是否能够以柔克刚。
能忍一时的委屈,才会有将来的成绩。
唐代武则天专权时,为了给自己当皇帝扫清道路,先后重用了武三思、武承嗣、来俊臣、周兴等一批酷吏。她以严刑厉法、奖励告密等手段,实行高压统治,对抱有反抗意图的李唐宗室、贵族和官僚进行严厉的镇压,先后杀害李唐宗室贵戚数百人,接着又杀了大臣数百家;至于所杀的中下层官吏,就多得无法统计。武则天曾下令在都城洛阳四门设置“匦”(即意见箱)接受告密文书。对于告密者,任何官员都不得询问,告密核实后,对告密者封官赐禄;告密失实,并不反坐。这样一来,告密之风大兴,不幸被株连者不下千万,朝野上下,人人自危。
一次,酷吏来俊臣诬陷平章事狄仁杰等人有谋反行为。来俊臣出其不意地先将狄仁杰逮捕入狱,然后上书武则天,建议武则天降旨诱供,说什么如果罪犯承认谋反,可以减刑免死。
狄仁杰突然遭到监禁,既来不及与家里人通气,也没有机会面奏武后,说明事实,心中不由焦争万分。审讯的日子到了,来俊臣在大堂上读武后的诏书,就见狄仁杰已伏地告饶。他趴在地上一个劲地磕头,嘴里还不停地说;“罪臣该死,罪臣该死!
大周革命使得万物更新,我仍坚持做唐室的旧臣,理应受诛。”
狄仁杰不打自招的这一手,反倒使来俊臣弄不懂他到底唱的是哪一出戏了。既然狄仁杰已经招供,来俊臣将计就计,判他个“谋反是实”,免去死罪,听候发落。
来俊臣退堂后,坐在一旁的判官王德寿悄悄地对狄仁杰说:“你也要再诬告几个人,如把平章事杨执柔等几个人牵扯进来,就可以减轻自己的罪行。”狄仁杰听后,感叹地说:“皇天在上,后土在下,我既没有干这样的事,更与别人无关,怎能再加害他人?”说完一头向大堂中央的顶柱撞去,顿时血流满面。王德寿见状,吓得急忙上前将狄仁杰扶起,送到旁边的厢房里休息,又赶紧处理柱子上和地上的血渍。狄仁杰见王德寿出去了,急忙从抽中抽出手绢,蘸着身上的血,将自己的冤屈都写在上面,写好后,又将棉衣撕开,把状子藏了进去。一会儿,王德寿进来了,见狄仁杰一切正常,这才放下心来。
狄仁杰对王德寿说:“天气这么热了,烦请您将我的这件棉衣带出去,交给我家里人,让他们将棉絮拆了洗洗,再给我送来。”王德寿答应了他的要求。狄仁杰的儿子接到棉衣,听到父亲要他将棉絮拆了,就想:这里面一定有文章。他送走王德寿后,急忙将棉衣拆开,看了血书,才知道父亲遭人诬陷。
他几经周折,托人将状子递到武则天那里,武则天看后,弄不清到底是怎么回事,就派人把来俊臣叫来询问。来俊臣做贼心虚,一听说太后要召见他,知道事情不好,急忙找人伪造了一张狄仁杰的“谢死表”奏上,并编造了一大堆谎话,将武则天应付过去。
又过了一段时间,曾被来俊臣枉杀的平章事乐思晦的儿子也出来替父伸冤,并得到武则天的召见。他在回答武则天的询问后说:“现在我父亲已死了,人死不能复生,但可惜的是太后的法律却被来俊臣等人给玩弄了。如果太后不相信我说的话,可以吩咐一个忠厚清廉,你平时信赖的朝臣假造一篇某人谋反的状子,交给来俊臣处理,我敢担保,在他酷虐的刑讯下,那人没有不承认的。”武则天听了这话,稍稍有些醒悟,不由想起狄仁杰一案,忙把狄仁杰召来,不解地问道:“你既然有冤,为何又承认谋反呢?”狄仁杰回答说:“我若不承认,可能早死于严刑酷法了。”武则天又问:“那你为什么又写‘谢死表’上奏呢?”狄仁杰断然否认说:“根本没这事,请太后明察。”武则天拿出“谢死表”核对了狄仁杰的笔迹,发觉完全不同,才知道是来俊臣从中做了手脚,于是,下令将狄仁杰释放。
这是一个典型的以柔克刚,忍一时委屈,而最终达到目的的例子。狄仁杰的做法告诉我们,有时候忍耐住刚强直率的性格与对手同旋,是斗争中的良策,相反以硬碰硬,会让自己吃大亏,这样做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是不明智的。青年人一定要记住这一点,在事业的开创中,以此为鉴,学会耐住委屈的习惯,记住柔亦可克刚。
做人要懂得以退为进之道,因为以退为进,不但不会减缓成功的脚步,反而还会给它增加动力,忍人所不能忍,这需要勇气和毅力,需要青年人拥有良好的宽容与忍让的习惯和作风,同时,更需要一种成事者的大家风范。青年人要成大事,这种习惯和作风是必不可少的,惟有如此,才会在关键时刻显出英雄的宽宏大量的风范,才赢得人心,从而成就大事。
平息气愤六大招术
建立一个由朋友、熟人、同事和亲戚组成的生活社会网络的最大障碍之一是需要评价其他人(最亲密的也同样出色的人);这对每个人来说,并都不是一个问题,但对某些人来说,屈从于一个不健康的小圈子的利益却是一个问题了。为了您能更快乐、更简单和更泰然地生活,可以这样说,您应该清除您的装着判断和偏见的箱子中的垃圾。
1.区分您的主观判断和客观事实
美国女治疗学家科莉·科克丝和科瑞丝·爱华德针对过分气愤研究出一个多项测试的程序。它从一个练习开始:
您想一想其行为总是令您一再生气的某个人。您在一张纸上用一句话写下来。句子采用下列的简单结构:
“此人姓名:应该。”
请您不要在头脑中做这个练习,而是在纸片上实际地写点什么。语句的形式越具体越好。
这个练习的背景是:我们头脑中具有杂乱无章的消极判断,它引导我们大脑进人无序状态。您写下的那个句子,表达了这些确信的判断中的一个。它对其他人应该如何行为,这样写道:彼特应该勤奋学习;约阿希姆应该更守时;维拉应该停止吸烟。
您本能作出的判断有别于事实。事实相反描述了人们如何实际行为:彼特是懒鬼;约阿希姆不守时;维拉是个烟鬼。出于一个判断再进一步引申。以懒鬼彼特为例,事情可能是:彼特将不及格;他将脱离学校;他将找不到职业;他个人将变得无助;他将变成刑事犯和吸毒者……这几乎可以随意延续。如此这般,大脑的负面倾向越来越强,直至控制和歪曲知觉。
2.自己解放自己,他人的问题由他人解决生活分成三个领域:
⑴生活本身,即自然法则支配的生活。早晨太阳升起,气候变化,您同样必然死亡。所有这一切明明白白地独立于您可能的影响而存在。
⑵他人的生活。这是一个这样的领域,如同您在刚才书写练习时用句子——“应该”描述那样。
⑶您自己的生活。
简化生活之信使对此说:您要个人独自照料这三个领域。
经常不断地为其他人的问题寻求解决方法,这可能是一个可怕负担。这类解决建议劳累着您的大脑和您的思想。心理学家杰克·达沃森写道:“没有什么,比把事情局限于您自己能够解决的范围之内,更使您的生活简化的了。”
3.判断他人使您心烦意乱
您再一次读一下您写下的句子(如果您什么都还没有写,那么您就现在写)。您对此感觉怎么样?它使您心情愉快,或者您阅读时感觉到愤怒、悲伤、恐惧吗?
通常,判断引起不舒服的感觉,它使人在概括时处于搜词索句的压力之下。并且这个压力是由于您个人独自的思考而产生!对此您付出了一个高的代价。然而,批评性的判断可以使人孤立。
在您批评性地思考某个人时,您损害了您的社交能力。自然,一个如此无害的想法如:“穿这样的裤子,太可怕了!”会引起一个关于此事进一步判断的风暴:他不注意自己的形象;他品位差;他渐渐地颓废了;人应该离这样的人远远的。
此外,达沃森发现,带有消极信念的人比带有最大可能的客观看法的人,在听从意见方面明显要差。
“但是,人总归需要价值和准则”,这是针对清除头脑判断垃圾的最常见的抗辩。但是您不要多虑(没有杂乱无章的判断),人们可以保持熟练的正确判断。您要相信自然的判断能力,相信生活的本能。
有位心理学家说:“不作判断的人在决定时比作判断的人更清楚。不作判断的人生活依据简单的道德的原则,处理事务的效率更高,感到自己更幸福。”
4.清理您的大脑
每一个人都有惊人的自然能力去平静地、愉快地生活。您只要在词汇的矿山中挖掘信念和信任。这里有两个简单的方法,您可以采用它们挖掘出您自然的、开朗的个人气质。
⑴用健康的怀疑锻炼自己。当一个判断思维链在头脑中产生(“我的婚姻伴侣应该更多地呆在家里,他使我孤独,他不爱我了”),然后您试一试怀疑这种思维链:您的看法是唯一的必然的,可能吗?如果它不是,那么什么是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判断?您有意识进入另一个完全不同立场——“他为了他的家庭耗尽精力;他希望这使的我们一切都好;他把他的个人要求完全放在后面。”
一个这样的怀疑是一个极其有效的措施,因为它使得与判断有关的无穷无尽的联想这一难关得以度过。您使用这种方法时,不需要与其他人好好谈谈,而是通过自己努力即可看清事情的真相。
⑵把责备与自己联系起来。您把您写下的句子里的另一个人的名字换掉,首先是把您有关的判断的主语换成“我”。您追索一下,是否给您一些有益之处:我使他孤独;我不爱他了;我像一个外人。这可能是他不在家的理由吗?
采用这个简单的练习将会清楚,是什么地方原本导致您作出判断,以使您自己作出估计,并可以自我成熟起来。判断,针对他人使用的是毒药,针对自己使用的却成了治病良药。判断,应被作为清醒剂,而不是武器。女作家安娜易丝·尼恩这样写道:“我们看事物,与他们看的不一样;我们看他们,与我们一样。”
5.接受事实
我们停留在我们所举例子上。你的伴侣常常外出,这是客观现实。您根据事实作出有关的判断(再次测试):“他应该外出;这对他有好处。”事情以这样的看法开始,听上去像是不可置信。但是,这样做,以后您就可以明明白白地请求您的婚姻伴侣,更多地陪伴您——一个没有压力、没有责备、没有隐藏的信息。于是,现在您可以完全听从他的决定。这是他的生活领域,您把它留给他,以利于把您的思想和您们的关系清理得有条有理。
6.以使他们能够改变
女心理学家布隆·卡蒂发明了本方法,她报道:通过伴侣一方的看问题的新入式,常常可以消除另一方的拘谨。在引入的例子中说明:如果婚姻伴侣停止责备,另一方也就放弃了对责备的下意识的反抗,并及乐意早一些回家。
这完全适用于孩子的情况。父母和老师批评孩子的,大多也是孩子自己的弱点。卡蒂建议:您回想一下,在您的孩童时期,是否由于他人的评语(“你应该更勤快一些”)曾经有一些改变或大概没有;对一个年轻人产生影响的,不是对他作出评价的人,而是不评价他的人、他听从的人和他给以最大信任的人。您应该成为一个这样的人。
另外,当挫折也将一再出现时您要有耐心。但为了这个问题,您应该进入您的简化生活之路的下一个阶段,或许这个阶段不可能出现。您在您的生活金字塔上攀登得越高,您的简化生活努力的回报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