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为了免于经济资敌,提出了焦土抗战的策略。在政府的协助和组织下,华北、东南沿海城市的工业设备和厂家纷纷内迁,据统计,上海、河南、山东等地向武汉迁徙的厂家共有170余家。武汉会战爆发前,武汉的工厂已达到700家,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亿元以上。由此,在上海、南京、北平等人城市失陷之后,原木经济济实力就相当雄厚的武汉在中国的经济地位迅速上升,成为国民政府控制下的唯一的门类齐全的工业大都市。1938年的武汉不仅成为国家的政治中心,而且也是抗战的经济中心。在武汉人会战期间,武汉的经济运作基木上被纳入了战争体制中,为国家抵御外侮贡献了大量的物资、人员、车辆、瑙重,同时在武汉的设备、工厂于会战爆发后即有计划、有秩序地往后方转移。数月以来,政府从武汉迁出的物资、设备有万余吨。除由外埠迁到武汉后继续内迁的企业外,武汉木地内迁的工厂有250家,其中迁入四川的有 98家,迁入陕西的21家,迁入湖南的115家。迁入工厂有机械、轻工、化工、纺织、水电等门类。前线将士的喋血靡战,为武汉工厂的内迁争取到了几个月的宝贵时间。武汉工厂的内迁,是抗战时期规模最人的一次工业迁徙,实际上也是中国经济重心的一次大转移。这些在武汉会战期间西迁的工业,大大充实了西南大后方的抗战的经济实力,也大大加速了落后的西南地区的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重庆在抗战期间成了新的工业中心,为持久抗战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和经济基础。
在工业西迁的同时,武汉地区大量民众的疏散也在周密的计划中有组织地进行。早在南京失陷后,武汉行营和湖北省政府便已着手组织民众撤退与转移。持续几个月的武汉人会战为民众疏散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武汉原有人为120万,在几个月中,被疏散人达到80万,截至1938年10月24日,路经武汉辗转至人后方的民众则逾200万。这些由教师、工人、农民、商人、公务员等多种职业、多种身份的人员组成的西迁人潮,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族群人融合,他们为落后的西部地区注入了活力,也带去了抗战胜利的曙光和希望,武汉抗战为铸就此一壮烈的历史奇迹而作出了重人贡献。
日军大本营原以为可以速战速决的方式解决掉中国的抗日力量,然后实行其进攻苏俄和南取太平洋的战略企图,以达到“八弘一宇”的目的。而武汉会战在相当人的程度上,迟滞了日本帝国南下的时间,打破了其原定“北进”之企图。从1937年芦沟桥事变到武汉会战为止,日本陆军的70%的力量,约35个师团都陷入中国的战场中。
武汉会战以后,对日本而言,不仅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破灭,而且战争明显呈现出胶着和遥遥无期的势态。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百万主力基木上都被中国战场所牵扯。日军由此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尴尬境地。而北进苏联的野心,在速决战演变为持久战后,根本就没有办法实现过,苏联由此也避免了在战争中腹背两面受敌的局面,从而得以在苏德战场上放手一搏。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部分,1938年在武汉的那场大战不逊色于二次大战战场上的任何一次战役。在整个世界人战的战局中,每一次大的战役都有着“全球化”的意义,武汉会战亦然。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武汉人会战先于二战全面爆发一年有余,从会战的意义而言,它不仅是全程抗战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对于世界反法西斯的战局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立业到了后方,被大波使尽浑身解数,上下烧钱,竭尽全力,挤出了新12团,最后按了个原因,是作战不利,没有命令的情况下,没有督战不力,放弃战地,有见于后来的行动,和以前的战功,降级使用发送到38师当营长。黑嘿。
南京陷落前后,德国大使陶德曼应日方要求,出面调停中日战争,为蒋介石否决。此后,希特勒政权企图继续调停,拉拢中国。1940年10月1日,桂永清电告蒋介石,听说德国拟妥中日和议方案,要中国承认伪满,日方拟撤退华中、华南日军,与中国经济合作。蒋中正总统文物,002-090103-016-160。6日,纳粹第二号头子戈林自前线返回柏林,密约桂永清谈话。戈林盛赞“日本优点”,指出中国军事、政治、经济弱点及蒋介石困难情形,认为“如日本集中全力,专向中国主力及所在地不断攻击,则早已收效”。桂永清当即告以中国“抗战必胜之原因”。戈林称:“日本为我同盟国,中国为我好友。德、义胜英后,中国必更困难。中国绝少战胜希望。况日本只欲得一部分生存土地,不如合理言和。”桂永清答称:“中国为祖宗、历史、子孙生存而战,现已握住敌国弱点,必待日本根本崩溃,放弃其大陆政策而后已。”戈林继称,中国决无力驱除日军出境。桂永清答称:委员长“为革命党领袖,从斗争中所造成意志坚定之三十万军官,五百万战士,亦非任何势力所能压倒”。二人对谈约两个半小时。戈林最后表示“希望中日和平”。事后,桂永清向蒋介石汇报,请求指示要点,“俾便应付,以维邦交”。
11日,蒋介石指示桂永清:“最好暂不直接表示态度。如其不再来问讯,更不必直接答复,但可间接使戈知我国之意,如领土、主权、行政不能完整,则无和平可谈之意也。”
11月11日,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约中国驻德大使陈介谈话,声称日本新内阁成立,急图解决中日问题,拟于近日内承认汪精卫在南京成立的政府,德国与意大利因与日本结盟,将随之承认,其他国家或将继起,中国抗战必将更加困难。里宾特洛甫称:如阁下认为有和解可能,则请转告蒋介石及中国政府,“切勿误此最后时机”.
20日,蒋介石将陈介来电大意电告在美国的宋子文和驻美大使胡适,并且特别增加了一些原电所没有的内容,如:借里宾特洛甫之口批评英美所称援助:“口惠而实不至”,德宣称“中国若与日本议和,或竟加入轴心,则德国可保证,必忠实履行其和平条款,决不至违约”。蒋介石增加这些内容,意在通过宋、胡二人催促美国政府对中国提出的两国合作方案做出响应,早日予以确切答复。
\ 1940年11月20日。21日,蒋介石复电陈介:声称“我国坚决抗战,实为保持我主权之独立与领土主权之完整。不论国际局势如何变化,我只求达到抗战目的”。“日本果欲言和,自应将其侵入我国领土之陆、海、空军全部撤退”。蒋介石这时仍然希望维持中德关系,分化日、德联盟,叮嘱陈介转告德方:“当知日本控制中国后,对德终属无利而且有害;反之,中国之独立与主权仍能维持,则将来德国对华之经济与发展,自属无可限量。
德国调停中日战争的意图持续到1941年。当年1月,法肯豪森将军的副官长格鲁(Krummasher)密告谭伯羽:德方逐渐注意中日问题,外交部有出面调停可能,意谓英国无力调停,美因对日关系,不便调停,以德国出面调停最为相宜,于德也有利。格鲁征询谭的意见,谭答“以日退兵为前提”。
种种消息虽不为公众所知,但是****内部有人散布亡国论,作战不好,原来****与德国有非常深的交流,德国了解中国的军队情况程度可能比国防部的蠢材们要高的多,立业的同学吴当就是在国防部参谋,关系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