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尊重黄教,崇敬其领袖达赖喇嘛,但他并不盲目迁就达赖个人的意志和行为,而主张以黄教创始人宗喀巴道法为准绳,团结与统一藏蒙各派政治势力,对于达赖不符合道法的行为予以抵制,而对于假借达赖名义以行其私,残害百姓、侵欺邻部、不利朝廷的行为,则予以坚决打击。
“达赖”是蒙语大海的意思,“喇嘛”是藏语上师的意思,达赖喇嘛属于西藏佛教格鲁派,即后世所说的黄教。创于明朝初年噶举派宗喀巴,提倡“苦行”,“敬重戒律”。不要妻、禁饮酒,戒杀生等。
宗喀巴大著名弟子中,第二人克珠即第一世班禅,最末大根郭朱巴即第一世达赖。二世达赖根敦嘉措时期,黄教已有很大发展,不仅在前后藏奠定坚实基础,而且传播到西康,阿里、青海等地,但也日益受到反黄教势力的仇视和迫害。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蒙古土默特部的俺答汗率众进入青海,见黄教在群众中威信日增,便欲利用黄教扩大自己的影响,所以不断邀请三世达赖索南嘉措到青海会晤,而索南嘉措也想借此向青海、内蒙古地区传播黄教,故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来到青海,在新建的仰华寺与俺答汗会晤。俺答汗赠索南嘉措“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尊号,索南嘉措则回赠俺答汗“咱克瓦尔第彻辰汗”尊号。其中“咱克瓦尔第”为梵文“转轮圣王”,“彻辰汗”为蒙语“聪睿王”。随后,索南嘉措应邀到蒙古各地讲经说法,广收徒众,黄教影响自此遍及内外蒙古。
明崇祯十年(1637年),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顾实汗借黄教与藏巴汗矛盾激化之机,以扶持黄教为名,率兵攻占青海,推翻与藏巴汗关系密切之喀尔喀蒙古却图台吉统治,并占有西康甘政等地。崇祯十四年(1641年),顾实汗受五世达赖和四世班禅密诏率兵入藏,推翻藏巴汗,并支持达赖五世罗桑嘉措建立了噶丹颇章政权,罗桑嘉措自任忠王下设第巴一人总理政务。但顾实汗也不离开西藏,实际上控制了那里的政务。
清建立后,太宗皇太极也非常重视佛教势力的影响,并于崇德四年(1639年)遣使致书西藏政权和“掌佛教大喇嘛”,表达慕名聘请高僧宣扬佛教的意愿。而顾实汗得知清政权建立后,也积极联络达赖、班禅及藏巴汗共同遣使向清廷通贡。使者伊拉古克三胡土克图等人于崇德七年十月抵盛京,受到皇太极的亲自迎接和厚待。接待礼仪之隆重,几乎与后世接待达赖喇嘛相同。次年,使者回藏,皇太极赠送大批金银珠宝,并遣使致谢达赖等人。由于达赖喇嘛等主动与清朝通好,四川、甘肃及西藏的一些土司、番僧也先后脱离明朝而入贡清朝。
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后不久,清廷即采纳顾实汗的建议,遣使往迎达赖喇嘛。后达赖决定在顺治九年进京朝觐。清朝政府对此极为重视,届时特命和硕承人译亲王硕塞等人往代噶迎接,并修筑黄寺为其下榻之处。顺治九年十二月,达赖喇嘛率领班禅及顾实汗的代表到达北京,谒顺治帝于南苑,进马匹衣物。顺治帝在太和殿隆重设宴款待达赖。次年二月,达赖启程返回,顺治帝除赐金银、缎匹、鞍马等物外,并派硕塞等人率八旗兵护送至代噶。随后,又派礼部尚书觉罗郎球等人,携带满汉藏三种文字的金册、金印追至代噶,封达赖为“西夫大嘛”。从此,达赖喇嘛封号及其在西藏的政治地位便由朝廷正式确定下来,并使其有全国佛教首领的意义。达赖喇嘛由中央政府册封的制度由此开始。
清帝如此尊崇和优待达赖喇嘛,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因为达赖不仅是西藏政治、宗教领袖,而且他所推行的黄教得到蒙古各部的普遍信仰,尊崇达赖,不仅能结好西藏,也可以博得蒙古各部的欢迎,借以抚绥蒙古;对维护清朝在蒙古地区甚至在全国的统治,都大有裨益。正因为如此,康熙虽然自己对佛道二教均无兴趣,而对祖先尊崇达赖、抚绥蒙古的即定国策是恪守不易的,除不时派人去西藏看望达赖、班禅并赠送大量礼品外,还规定每年拨给达赖僧众养赡银五千两,拨给班禅茶叶五十大包,作为寺僧熬茶之用。
10.护送六世班禅进藏
康熙年间,已曾发生过真假达赖喇嘛之争,它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藏蒙各派政治势力之间复杂的政治权力及政治主张的矛盾。首先在拉萨,长期以来西藏地方势力与和硕特蒙古汗王之间存在着争夺西藏统治权的斗争;其次,顾实汗死后,青海众蒙古族自治台吉与在西藏的和硕特汗为争夺权位发生矛盾,最后,青海众台吉之争的政治倾向,有时也出现分歧。其斗争在一段时间里反映了拥戴哪个达赖喇嘛及其真假的问题上。
第巴桑结嘉措在康熙三十六年公布了五世达赖去世的消息,同时宣布转世灵童已找到,即康熙三十二年降生、年已十五岁的仓央嘉措。三十六年十月二十五日,正式迎仓央嘉措到布达拉宫坐床,成为六世达赖喇嘛。康熙帝授给印信、封文,予以承认。然而第巴桑结嘉措的政敌和硕特汗却表示反对,视仓央嘉措为假达赖喇嘛。
康熙四十四年七月,桑结嘉措在与拉藏汗的冲突中失败被杀,拉藏汗另立隆素为第巴,向康熙皇帝“臣奏假达赖喇嘛情由”及事件经过说仓央嘉措不是真达赖灵童,贪于酒色,不守清规,请求皇上予以“废立”。
这是一个令人左右为难的问题。虽然拉藏汗与第巴桑先嘉措势不两立,但他们都服从朝廷,都力争得到朝廷的支持和加封。康熙帝想利用忠于清王朝的地方势力稳定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巩固国防,不愿与其中任何一派决裂,所以经常在他们对立的两派之间谋取平衡。如册封第巴桑结嘉措为土伯特国土,并承认他所确立的六世达赖喇嘛。然而,当拉藏汗杀死第巴桑结嘉措、左右着西藏局势,要求废立六世达赖喇嘛时,康熙又不得不继续承认并予以支持,遣使册封拉藏汗为翊法恭顺汗,赐金印,令拘假达喇嘛赴京。
一个假达赖喇嘛为什么要派人拘擒诸皇子、大臣对此多不理解。康熙帝解释说:“朕意以众蒙古俱倾的皈向达赖喇嘛。此虽系假达赖喇嘛,但有达赖喇嘛之名,众蒙古皆服之,倘不以朝廷遗人往擒,若为策妄阿拉布坦迎去,则西域、蒙古皆向策妄阿拉布坦矣,故特遣席柱等前去。”
果然,席柱等刚到拉萨,策妄阿拉布坦也刚好令人来迎六世达赖喇嘛。事实证明了康熙帝的先知之明。但在拘擒中出了麻烦,因众喇嘛纷纷反对,甚至以“离散”相威胁,未便立即执送,待众人情绪稍缓和后,拉藏汗才起解假达赖喇嘛仓央嘉措赴京。但对于伊喜嘉措,西藏人民始终未予承认,视之为假达赖喇嘛。青海众蒙古族台吉亦不相信,另奉里塘的呼必尔汗噶桑嘉措为六世达赖喇嘛,于是长期纷争不断“彼此争论讦奏”。
面对于此,康熙帝也陷入被动,不得不出面尽力调节,并派内阁学士拉都浑率青海众台吉的使者赴西藏调查,四十八年正月二十七日,拉都浑返京,康熙帝命议政王大臣议此奏疏,最后经康熙帝批准,作出两项决定:其一,“拉藏汗所立达赖喇嘛,即向之班禅胡土克图,确知真实应无庸议”,予以承认,但因其年幼,暂不给封号;其二,鉴于青海吉志等拉藏汗不睦西藏事务,不便令拉藏汗独立,特遣侍郎赫寿前往西藏“协同拉藏办理事务”。由此清廷开始设置驻藏大臣了。
次年三月,康熙帝应拉藏、班禅、赫寿及诸寺喇嘛之请,封伊喜嘉措为达赖喇嘛,给予金册、金印。鉴于西藏形势比较复杂,五十二年正月,康熙帝以五世班禅胡土克图罗桑益喜“为人安静,熟诵经典,勤修贡职,初终不倦”,决定“按照册封达赖喇嘛之例,给以金印,封为班禅额尔德尼”。“班禅额尔德尼”封号自此始。班禅遣使进贡,与朝廷建立直接的联系。康熙帝依照册封达赖之例册封班禅,目的在于提高班禅地位,使之与达赖共主喇嘛之教,协助拉藏汗管理西藏地方事务,此举安抚了西藏人心,稳定了形势。
但是,青海台吉与拉藏汗的矛盾并未因此而缓和。康熙五十三年青海左翼贝勒戴青和硕齐察罕丹等奏称“里塘地方新出胡必尔汗,实系达赖喇嘛转世,恳求册封,其从前班禅胡土克图及拉藏汗题请安置禅榻之胡必尔汗是假。”
康熙帝认为,青海众蒙古族台吉和拉藏汗都是顾实汗的子孙,应使其和睦相处,若将此胡必尔汗留住青海,恐其兄弟内部或起争端,于是特遣侍卫阿齐图等前往,谕令将里塘之胡必尔汗送至西宁口内寺庙居住,置于清军武力控制之下。同时,遣主事众佛保往班禅处,问此胡必尔汗是真是假。五十四年四月,众佛保取回班禅印文,认定“里塘胡必尔汗是假”。康熙帝于是部置侍卫阿齐图,传集青海两翼诸贝勒、台吉等会盟,当众宣示皇上仁爱之意及班禅送来印文,“令将胡必尔汗送至江山寺居住”。
但是此次的会盟并没有消除众台吉之间的分歧,反而使矛盾白热化。同年九月,据侍卫阿齐图疏报,贝勒色卜腾扎尔等,皆言应遵旨将胡必尔汗送至西宁口内;而贝勒察罕丹津等人则借口胡必尔汗年少幼出痘,今年不宜出行,拒绝交出。据传察罕丹津准备与人兵戎相见,联合罗臧丹津等,盟誓攻取遵守朝廷旨意的贝勒色卜腾北尔等五家,然后将胡必尔汗以武力送往西藏,强行登上达刺喇嘛禅榻。
此计如果得逞,将在青海台吉之间及察罕丹津与拉藏汗之间发生一系列的战争。康熙认为事态严重,不能犹豫,当即决定使兵西宁,若察罕丹津果肆猖狂,即行征剿;后来,察罕丹津等因得知朝廷有备,未敢妄动,于五十五年三月无奈中主动将胡必尔汗送至宗喀巴寺居住。康熙帝继续采取调和态度,为促进青海众台吉的团结、稳定青海形势,于同年闰三月重新任命青海蒙古族两翼首领,派公策旺诺尔布、侍卫布达理同郎中长受、主事巴特麻等至青海会盟,强行“令其永远和睦。”
总之,为了稳定边疆形势,防止策妄阿拉布坦乘隙而人,康熙对青藏各派之间的斗争采取调解态度,尽一切可能消除矛盾,至少不使事态扩大;原则上他承认既成事实。支持一切忠于朝廷的派别,体现了封建君主所具有的是非标准;对于达赖喇嘛能维护则尽量不替换。
康熙的这一调控,使几次必发的战争亡于丹腹,为和平稳定西藏、青海局势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异点】做事有韧性
人一旦信念、追求坚定了,便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之感。凭着这股韧劲,定能成功。但多数人往往很难做到。
泱泱华夏。多少风流才俊,都想有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但又有几人能实现。前奉付坚少年英武。总想一统天下。结果淝水一战丧尽一世英名:三国曹操一生致力于统一天下,结果是未果而终。他们留给后人的是几多感慨。而中国封建社会的风云人物康熙。凭着自己的坚韧精神和超人的智慧为中国留下了960万平方公里土地。这一点足以永垂青史。
【胜点】立场鲜明,决策果断
对原则的问题决不让步,是人能扎根立足做成大事的前提之一。虽说事事皆内外物变化而变。可涉及主权。领土的收属问题。决不手软、决不让步。这是康熙的一贯做法。
在定鼎边疆的问题上,康熙可谓费尽了心思,在某些方面,不得不承认康熙是个天才的政治家。但这与他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方法是分不开的。黑龙江,雅克萨皆为纱俄所占,自恃武力强大,无端侵占别国领土自然是不义之道。维护国家统一,领土的完整是正义的战争,这没什么可犹豫的,然而清廷先朝几代帝王都无暇顾及于此,少年康熙在削藩之后,就着手处理这些政务。而且态度鲜明、立场坚定。足以让沙俄胆寒。终于划清了中俄边界。仅此一件事,就足见其是一位非同凡响的人物了。
【焦点】坚韧不拔
事事难做。事事可以做。任何困难,都有解决的办法,就看在困难面前持什么态度,是畏缩不前,还是勇往直前,如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去拼搏、去争取,就有可能会实现自己的目标与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