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解放昌都
4907500000001

第1章 解秘西藏(1)

一、顾全大局,十八军受命进西藏

西藏自古有许许多多的“兵”,本土的地方兵,赵尔丰带来的清兵,携枪带炮如狼似虎的英国兵,他们都是老百姓痛恨至极的对象。而解放军却被称为“菩萨兵”。在藏族人民心目中,菩萨高尚而充满智慧,他们救困济贫,普度众生,无所不能。可是,过去菩萨只出现在幻想和传说中,出现在经书和寺院里。当解放军真如菩萨般立于雪域高原上时,可以想见,藏族百姓心中掀起的是何等的感情狂澜?

20世纪60年代,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农奴》是一部经典之作。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

在一个悬崖边,兰尕姑娘对男主角强巴说:“人们到处传着这样的话:东方出了个顶红顶红的太阳,太阳里站了个顶高顶高的菩萨,他什么都看得见。他看见了这世上最高的地方,有人在受最深的苦。菩萨的手一指,菩萨兵就越过了千山万水,把人们从大苦大难中解救出来。每个菩萨兵的头上顶着一颗五个角的红星星……”

这红星将让西藏阴霾的天空变得粉碎。

这段话准确地概括了当时西藏人民的心态,不知道阶级,不知道革命,他们强烈而质朴地认为:毛主席就是最伟大的菩萨。

这位“菩萨”以怎样的眼神焦灼地望着西藏这片高天厚土啊。

1949年岁末,川西平原。

成都战役的枪炮声沉寂了。蒋介石在大陆上的最后一支主力胡宗南集团全军覆没。这标志着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在大陆的大规模战斗即将结束。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终于被推倒了,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当人们拍打着身上的硝烟和征尘时,无不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

成都战役后,十八军奉命进驻川南。军部驻在盛产美酒的泸州,军长张国华兼川南行署主任;53师驻泸州以南的纳溪;54师驻以井盐名扬天下的自贡;52师驻号称万里长江第一城的宜宾。十八军属第二野战军5兵团建制,兵团机关和它所辖的十六军、十七军都在贵州。相形之下,十八军驻防地区的条件是全兵团最好的了。“十八军过去吃苦多,这次野战军首长照顾十八军”十八军许多的人都喜滋滋地这样说。

1950年1月2日,刘邓接到毛泽东从“远方”发出的电报。毛泽东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急迫心情把刘邓感染了。电报在他们手上传阅了几遍。他们早已意识到,解放西藏、经营西藏的任务会落到西南局肩上。最早划分战区,西藏属于二野。即便是毛泽东于1949年11月23日发给彭德怀的电报,也提出西南局应立即着手经营西藏。这其中有历史的原因,康藏是西藏和祖国内地联系的一条传统通道,清廷多次用兵走的都是此路。同时西藏又是一个封闭、落后、贫困的地方,即使解放了,要建设新西藏、巩固西南国防,也该有一个坚实的物质依托。这个依托应该是中国西部较富庶的四川盆地,这里号称“天府之国”。

派谁出兵西藏呢?

刘邓为此颇费脑筋。

当时,美国有一个著名的政治评论家,叫霍普曼,他宣称“共产党没有20万大军进不了西藏”,极力夸大西藏自然环境的杀伤力。毛泽东开始说需3个军,后经调查,以为动用1个军或4个师即可。

让哪支部队去西藏呢?十八兵团的62军已占领西康省会雅安。西康和西藏接壤,派62军进藏,可减少人力、物力的运输,从时间上、经济上最为适合。但62军刚随贺老总来二野,解放西藏的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不能让62军去受这个苦。让10军去执行这个任务?10军是二野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之一,军长杜义德多年征战,出生入死,是一员骁勇的虎将。但前不久他查出有心脏病,不适合去缺氧的西藏了。

烟雾腾腾。西藏的挑选竟如此苛刻。

“让地主去吧。”正在抽烟的邓小平说了这样一句话。

刘伯承问:“谁?”

“张国华。”

刘伯承笑了:“真是不谋而合。我也正在打他的主意。行,就叫他去。”

张国华,江西人,时年36岁。是一只年轻的“兔子”。因为张国华手下知识分子多,被人称为“地主”。十八军的将士们永远在心中铭记着自己亲爱的军长的形象:

中等个子,身高约有170米;穿黄棉军衣,戴解放帽,打绑腿,脚蹬一双黑力士鞋,底是生胶的。他只读过4年半私塾,但知识很丰富,古典诗词读得不少,能背几十首唐诗,还会吹笛子,拉二胡。

张国华的人生道路上,布满了战火硝烟。

张国华生于1914年,在他不满15岁的时候,就到红军36团当了一名战士。不久,成为团里的司号班长。1931年3月,他调任红军12师36团团部政治指导员,参加了中央根据地一至五次反围剿战斗,胳膊、头部曾三次负伤。其中最严重的一次,头部中弹,被打掉五颗牙齿。每次不等伤愈,他都提前归队。在江西矮子岭战斗中,他浴血奋战,被中央军委授予三等红星奖章。

年轻的张国华还参加了两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直担任一军团的政治巡视团主任和政治教导队政委。长征之后,他相继担任过红军河东支队政治部主任、八路军115师政治部战士剧社社长、115师直属队政治处主任、运西军分区政委、黄河支队政委、湖西军区政委、冀鲁豫军区第四军分区政委、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纵队副政委、第七纵队副政委等职。战争的烈火,把张国华锤打成一个成熟、合格的指挥员。最能展现张国华政治、军事才华的,是他组建、巩固并扩展了豫皖苏边区。

1946年11月,经中央批准,晋冀鲁豫军区决定组建豫皖苏边区。张国华任豫皖苏军区司令员。

这是一个孤悬敌后的战区。蒋介石以十倍于我的兵力在围剿。而解放军人员既有新四军,又有八路军;有路南的,也有路北的,张国华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领导艺术,短时间把内部拧成一股绳,并利用“掏心战术”,打了一次龙岗战役。

1947年1月,为打击尾随的国民党新十旅30团,张国华率独立旅、特务团等开始东进,于20日到达龙岗一带,布下“口袋阵”,对敌30团形成马蹄形包围圈。

此时,张国华手中有3个团的兵力。

如何全部消灭敌人呢?

张国华决定采用掏心战术。即把龟缩在徐双楼村的敌团部及一个营干掉。这是敌人的“心脏”。2月13日晚,独立旅首先肃清了敌外围阵地。14日2时,在火力的掩护下,向徐双楼村的敌人发起冲击,用了不到两个小时,就占领了全村。敌团部和一个营大部被歼。

是役,毙伤敌600余人,俘敌副团长以下800余人,缴轻重机枪50余挺,炮20余门,步马枪1000余支。

在豫皖苏,张国华率部共进行大小战斗3300多次,歼敌93万人。两个军分区到1949年已发展到八个军分区。

刘伯承说,张国华“会捉战机,会打游击。”

豫皖苏的干部说,张国华善于用兵,更善于用人。他能团结四面八方的干部,因材施用,这是豫皖苏边区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时,豫皖苏军区主动参战,十日内连克七城,并西出平汉路斩断敌人中原大动脉。

在淮海战役中,张国华亲率部队进行宿县阻击战。经五天急行军,七昼夜激战,终于和兄弟部队一起抵挡住国民党李延年兵团三个军的多次猛攻,对野战军主力歼灭黄维兵团起到了重要作用。

十八军正式成立后,张国华被任命为军长。

川南美景如画。肥沃的土地深处,弥散着一种馨香,这是一种最令中国农民神往的气味。十八军正奉命开往川南。这是在成都战役之后,1949年的冬天。张国华被任命为川南行署主任。十八军政委谭冠三也被任命为自贡市委书记。

川南的景色让他们感到愉悦和满足。

1月7日,正坐在吉普车上思索如何经营川南的张国华,接到刘邓首长的电令:十八军就地待命,张军长及各师主要领导速来重庆。张国华立即意识到:任务有变。会去哪里呢?云南?是四兵团的地盘;西康?十八兵团已经进驻;打台湾?有三野。看来要去西藏了。只有那里是一片空地。张国华陡然觉得双肩沉重起来。

在张国华驱车驰奔重庆之时,刘邓作出这样一个决定:让张国华在二野所有部队中任意挑选三个主力师,组成三万人的一个军。

刘伯承问张国华:“你的意见如何?”

张国华陷入沉思。他清楚,这样组成的军队,战斗力是不成问题的。可进军西藏不是打仗,更多的是政治斗争,一支不熟悉的新军是令人担心的。

带自己的十八军去?

他们已经吃了太多苦。当年,豫皖苏隶属晋冀鲁豫野战军刘邓首长领导,后晋冀鲁豫改为中原中区。1949年三大战役之后,全国部队统一编制,成立了4个野战军,中原军区成为二野,下设兵团。其中五兵团下辖十六、十七、十八三个军。十八军是1949年2月18日在河南鹿邑县五台庙成立的,军长张国华,政委谭冠三。下设三个师。其52师原是晋冀鲁豫和中原野战军的主力部队之一,参加挺进大别山,战功赫赫;53师原是豫皖苏军区的主力部队,其前身为新四军第12旅,在艰苦的环境中打了许多漂亮仗;54师系抗日战争中县以上的基干武装,在坚持和扩大豫皖苏军区的斗争中战绩卓著。从豫皖苏、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横渡长江到进军大西南,许多人连一个囫囵觉都没睡过,边走路边打瞌睡。仅1949年3月3日自豫皖苏地区出动,到12月底成都战役结束,十八军就转战八省区,行程达4000余公里,进行大小战斗47次,毙、伤、俘敌1.7万余人。战士们多么需要松弛一下缩紧的神经,品尝一下生活的快乐。但命运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弯。

他下决心了,对刘邓说:“我还是想带十八军担负进藏任务。”

邓小平问:“你觉得有没有把握?”

十八军老红军多和知识分子多等优势使张国华显得信心十足。

天降大任于斯人。

在张国华接受任务后,1月15日,刘伯承接见了张国华、谭冠三等人。

“小平同志有个重要会议,让我先问同志们好。”刘伯承操着一口四川话,依次和大家握手。他扶了扶眼镜,问站在身边的张国华:“你没得四十岁吧?”

“三十六啦!”张国华答道。

刘伯承满意地拍拍他的肩膀:“好嘛,很年轻嘛。36按虚岁是属兔的,兔子灵活,跑跳都行,特别是爬山。”

西藏山间将奔跑一只骁勇的“兔子”。

张国华笑了:“已经开始走下山”。

“下山?还早得很呢。”刘伯承又握着谭冠三的手说:“这里除了我和你,他们几个都是三十来岁的年轻人嘛,朝气蓬勃,腿脚灵活,又都是红军时期的,准备叫你们挑重担子。”“请司令员下命令吧!”大家异口同声地说。

一向笑容满面的刘伯承板起了面孔:“这次是交给你们一个非常重要、非常艰巨、非常光荣的任务。党中央、毛主席决定十八军担任解放西藏的任务。”

“司令员,我们坚决完成这个任务,决不辜负党中央、毛主席对十八军的信任。”

刘伯承用了三个“非常”表示任务的非同寻常。张国华、谭冠三的回答也如雷霆闪电。刘伯承点点头:“共产党员就要有这股子劲头,这就叫做党性。西藏这地方很不平常,困难多,也很艰苦,你们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物资准备。党中央、毛主席非常关心这次进军,我们要动员全野战军来支援你们。”

刘伯承的心中有阵阵热流涌过。说实话,他也舍不得这些同生共死的老部下去受苦。

1950年1月15日,刘伯承和邓小平在重庆会见十八军师以上干部,进行政治动员。邓小平的谈话,粗线条地勾勒出今后进军西藏的政策走势。

重庆曾家岩二野司令部作战室里,挂上了一张陈旧的西藏地图。地图得之于西藏民间,画得极不精确,但雪山草地的感觉一下子笼罩了大家的思绪。

刘伯承传达党中央、毛主席关于进藏的指示。他说:

“毛主席命令今年进军西藏,这是现在民主力量与世界帝国主义斗争形势的必然趋势,势在必行。夜长则梦多,英国人现在承认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对西藏的主权,是由于我们强大,拿我们没办法,私下还想交换,做买卖。他们的骨子里是恨我们的,如果有条件,他们还是想扶持西藏分裂势力,把西藏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因此,我们宜早不宜迟,必须及早进军西藏。根据气候特点,毛主席要求我们4月至10月控制全西藏。”

十八军这些出生入死的战将们,天塌下来也没怕过。此时,他们却都把两手规规矩矩地放在膝盖上,即使资格最老的谭冠三政委也不例外,都像刚见到老师的小学生,一个个把脸绷得紧紧的。

邓小平目光如电,带着一股英武之气。他细细观察着每个人的表情,接上了刘伯承的话茬:

“旧西藏地方政府军队兵力有六七千人,如果向三大寺征兵,则生反抗,如向农牧民或其他寺庙征兵,最多有三万人,实际上只能到两万人左右,所以军事上我们占优势。”邓小平一开口就提到军事力量对比,正是军事指挥员急于了解的。要打仗,先要知道敌情。但邓小平把话锋一转,从军事转到了政治。他敲敲桌面,意思是让大家注意,远征西藏,指导思想是根本。

“但是有一点要注意,其宗教上有相当强的力量。但不足惧怕,我们会想办法在各方面战胜它。叫你们十八军进藏,主要是你们干部素质高,估计部队会有情绪,要做好思想工作,必须把任务弄通。要注意,西藏以藏民族为主,约有百万人,政策问题极为重要。有关政策问题,中央正等待我们汇报。决定原则上是民族自治,政教分离,团结班禅达赖两派。”

邓小平强调,解决西藏问题,军事和政治比较,政治是主要的;从历史上看,对西藏多次用兵都未解决,而解决根本也多靠政治;军事、政治协同解决,还必须解决补给之公路。为使进藏部队模范地执行党的政策,遵守纪律,尊重藏胞的风俗习惯,邓小平指示起草进军守则,要求部队学习藏语,8月开始进军西藏。

邓小平告诫大家要“靠政策走路,靠政策吃饭”。

刘邓还把兵力、兵站诸事作了安排。

同一天,刘邓根据毛泽东1月10日电报指示精神,拟定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名单:张国华任书记,谭冠三任副书记,并以报告形式呈报中央。他们同时向中央建议:自西康、云南、青海、新疆四省对西藏“多路向心进军”,以分散旧西藏地方政府抵御力量和解决粮食供给问题,从而保障西南方面顺利进军。

1月24日,中央向西南局和西北局发出进军西藏的指示,同意“多路向心进军”,并同意立即成立西藏工委。以张国华为书记,谭冠三任副书记,王其梅、昌炳桂、陈明义、刘振国、天宝为委员。

正如国家一样,每个个体的生命也总有自身的疆域和界限。“要突破那层透明的天堑,必以心血与雨泪之激溅,换来泯亡或是复生”。

接受了进藏任务的十八军基层战士,正面临着一次对自身界限的冲突与扩展。这一过程是极其痛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