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解放昌都
4907500000023

第23章 以打求和(4)

过囊谦之后,154团与青海骑兵支队兵分两路。他们前进的速度几乎与骑兵相同。就在骑兵攻占类乌齐那天,154团也攻占了西藏地方军的另一前哨据点甲藏卡。甲藏卡是昂曲河右岸的一个村落,河上有一座铁索桥。西藏地方军有两个甲本在此防守,桥的两端都筑有工事,桥上还用巨石设置了障碍。解放军原定于17日12点半向甲藏卡大桥攻击,在山上隐隐可以看到铁索桥东西的各种情况:敌兵营内杂乱异常,不断有人自桥头向村里跑去。由于团指挥部和各营之间全靠运动通信联系,其间曾出现过一次误会,担任主攻的前卫二营午后才到过阵地,担任火力支援的炮兵掉队更远。双方隔着河交火几小时,直到傍晚,解放军的各种火器一起展开。西藏地方军向西南溃逃,慌乱之中,丢下一些枪支弹药,酥油糌粑。

雪山总是同冰河连在一起。翻一座雪山,就要淌过好几条冰河。这些冰河表面结着冰,冰下却是湍急的流水。天那么冷,特别是早晨,一脚下去,一股寒流浸透全身。河面上被踩破的冰像刀子一样锋利。腿被冰凌一划,皮肤上立即裂出一道道血口子。有一次牛皮船翻在江里,天又刮着大风。战士们用双手抱住身体,冻得难以支持,地上有一条缝也恨不得钻进去。天太黑,什么也看不见,大家用手在地上乱摸,摸来一些干牛粪,然后在河滩上挖个坑,点起火,把手伸到火苗上,竟感觉不到热,腿上纵横交错的血口子一见水就像刀割,一见热痒得钻心地难受。

就这样走了10多天,一千多里路,部队从邓柯到达甲藏卡。从邓柯出发,154团按三、二、一营的顺序前进,每个营之间保持一天的距离。就在甲藏卡,郄晋武接到师里的命令:一定要在20日到达恩达,能有几个人算几个人,能早几小时算几小时。从甲藏卡到恩达还有100多公里,他们不得不提高行军速度。

世界上最悲壮的大行军开始,最苦的是154团一营,连续走了40多个小时没歇脚,团部连续走了30多个小时,二营连续走了28个小时。

有人已经几天几夜没脱过衣服睡觉了。说休息,连身上的背包也不能卸下,就倚在山边迷糊一会儿,说走就走。很多人像喝醉了一样,闭着眼,东倒西歪,仍在向前走。团长郄晋武也边走边打瞌睡,恍若梦游,身体像被撕裂,空洞而麻木,困乏得不知我为何物。然而,如茫茫夜空燃起一堆篝火,有一个强烈念头照透大家的身心:赶快走,决不能让西藏地方军跑了!这个念头如一根强大的绳索,牵引着大家奋力向前。此时,人的生命力量早已超过了常态。

掉队的人很多。一个团的队形长达几十公里。有人腿肿得不敢打绑腿,团里命令一律穿马裤。有人的脚在水里浸泡出一层白白的老茧。

骑兵支队占领类乌齐后,连夜向南疾驰。800多匹马,竟然累倒、累死了300多匹。而52师骑兵侦察连保持了较好状态,10月19日凌晨抵达恩达,隐蔽进村,活抓了西藏地方军哨兵,把19个西藏地方军活捉。他们正打着呼噜畅游梦乡呢。接着,侦察连又秘密占领了恩达后山的制高点,向横跨杂曲河的恩达桥发起攻击,歼敌1个定本,并就地构筑工事,准备迎接大股准备西逃的西藏地方军。

而当154团团长郄晋武带着部队赶到恩达时,回头一看,近3000人的队伍只剩下五六百人,稀稀拉拉的。但“口子”终于堵上了,西藏地方军已成翁中之鳖,束手可擒。

这时才有人喊饿喊困。

路上都吃了些什么呀!

154团从青海玉树补充的粮食很快吃完,中央在重庆订做的蛋黄蜡和代食粉因资本家偷工减料而营养不适,原规定指标每人每天12两就足够补充消耗的能量,但发到战士手中,12两仅够吃一顿。从四川运来的大米因风吹雨淋,有的已霉烂变质。缺粮,沿途又是茫茫白雪。

饥饿便如一头狼出现了。它的眼中闪烁绿光,并凶狠地扑过来。

有的战士饿极了,就把棉衣里的棉花扯出来吃,还有的吃粉状的细土,吃后解不下大便来,肚子胀得像鼓一样,疼得在地上打滚。还有人捡牦牛角和骨头,用火烧糊,然后用石头捶成粉末吃,顿时上吐下泻。本来团里有不少马匹,但光走路不放牧,全都饿死了。大家就吃马,先喝马血,再吃马肉,马皮用水一煮,存起来当干粮。马比亲兄弟还亲啊,大家边吃边痛苦流涕。马的白骨,成为后来者的路标。

1999年7月1日,一位自称叫才让扎西的南京摄影家,在江苏卫视《走九州》栏目中露面。他穿一件花格子衬衣,胡子拉碴,据称曾17次进入西藏旅游探险拍照片。他说的西藏很普通,只有一张照片让人觉得触目惊心,过目不忘。

这是一张黑白照片,反差很大。

黑色的沙砾地上,一个瘦长的身躯向右侧卧着,明亮的太阳光如一面旗帜覆盖在他身上,油晶晶的,躯体已风干得如一块坚硬的石头,你可以感觉到他的硬度与质感,他的右手伸展着,如一根苍劲枯干的树枝。右手前方,大概不足两三米远,有一只铁皮的军用水壶。显然,他渴极了,却连拿到水壶的劲也没有了,生命便在那一刻轰然坍塌。

据才让扎西讲,这是他从青海玉树徒步走向昌都途中拍摄的,那一次,他走了整整51天。

我们断定:这一定是一位当年右路部队牺牲的战士。大自然用风用水用光,为我们留下一个永恒的雕像。

三、多路向心,铁骑千里袭昌都

西北野战军,根据党中央、中央军委关于进军西藏的战略决策,确定由一军派骑兵部队进军玉树,配合二野十八军解放西藏。青海省委也要求一军抽调干部组成玉树地方干部大队,随军开进,建立中共玉树地委,接管已起义的旧玉树专员公署,建立玉树、称多、囊谦县委及人民政府,团结各族人民,肃清匪特,安定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生产,建设新玉树,支援解放西藏。

1950年4月15日,一军首长考虑到青藏高原人口稀少,部队要在冰天雪地中行军作战,补给困难,高原缺氧,气候异常,须组建一支精干,坚强的骑兵部队,才能肩负起西北野司赋予的光荣、艰巨任务。为此,确定以军骑兵团第二营和特务连为基础,补充人员、马匹,改善武器装备,扩建成一军骑兵支队。用2个月时间,做好扩编整训和思想动员工作,待命行动。同时任命冀春光为中共玉树地委书记、骑兵支队政委,孙巩为支队长,魏家祯为副支队长,田惠普为副政委,郭守荣和苏诚分别任参谋长、政治处主任。

骑兵支队兼玉树军分区工作。到达玉树后,要肃清匪特,维护社会治安,保卫新建的人民政权开展工作,建立地方武装。

为加强骑兵支队领导机关,军从司政后各部门及军骑兵团,选调干部,组建支队司令部、政治处、后勤处、卫生队,任命陈焕章为后勤处主任,贺山桂为卫生队长。

骑兵支队下辖骑兵一、二、三连,重机枪连、炮兵连、特务连,后勤处下设一个运输队。司令部直辖五部电台,保证支队在高原地区进行远距离无线通信联络。为提高支队独立作战能力,军增调了轻机枪、冲锋枪、迫击炮、五七无后座力炮,枪榴弹发射筒及弹药补充支队下属各连,增强了连队火力。军后勤给干部、战士换发了皮鞋、皮衣、皮大衣、黄呢军服、雨衣、雨布。连队以班、机关以股为单位配置了帐篷及炊具,并增设了驮马、预备马。在一军首长和机关的亲切关怀下,经过2个多月的努力,骑兵支队建制达到680人,马骡800余匹。做到了装备精良、干部齐全,被服装都能适应高寒草原生活的需要。

为支援解放西藏,《青海日报》社派出了新闻台的负责人贺敬义,班禅行辕派其警卫队长何巴敦及藏族干部益喜楚臣等共20余人随支队行动,协助支队在藏族同胞中开展工作。

为建立玉树地区各级党政领导机构,军从一、二两师中选调了部分营、团职干部,出任玉树地委、专员公署及玉树、称多、囊谦三个县委和县政府的领导。1950年5月,军将转业地方工作的干部和警卫勤务。人员共120余人,集中于西宁市,编成玉树地区干部大队,集中学习了党的民族政策。一军廖汉生政委号召参加学习的干部发扬光荣传统,战胜困难,努力完成建设新玉树的光荣任务。

为了保障玉树党、政、军的物质供应,繁荣地方经济,支援解放西藏,西北野司责成一军调集部队8000余人,组成筑路大军,于1950年5月在湟源以西到黄河沿一线的雪山草原上,逐步抢修公路。部队克服了天寒地冻,高原缺氧,在沼泽泥浆地带施工的种种困难,终于在昌都战役之前修通了近500公里的急造公路,及时运送物资弹药,保障骑兵支队进行昌都战役和玉树党、政、军机关物资供应的需要。

扩建中的骑兵支队按期完成补充训练和思想动员工作,提高了干部战士关于进军玉树、解放西藏伟大历史意义的认识,克服了贪图安逸,怕苦畏难的情绪,学习红军前辈走草地、过雪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坚定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钢铁意志。许多同志向党表示,一定要把五星红旗插到长江源头,解放那里受苦受难的藏族人民。

由西宁到玉树约900公里。途经鄂拉山、积石山、巴颜喀拉山,其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雪山草地,人口稀少,气候异常。这给行军带来不少困难。当地群众说:“进草地,七、八、九月最好走。”6月间,积雪融化,牧草已长到1寸多高,骡马可以放牧啃青了。军首长选定6月21日作为进军玉树的出发日期。

6月5日,魏家祯副支队长带先遣连和电台先行出发,勘察进军路线,选定水草良好的设营地点,警卫军后勤在黄河沿设立了补给站。17日骑兵支队集结于西宁市大教场,与玉树地方干部大队汇合,整装待发。20日晚,青海省委和一军联合举行欢送晚会。会上,廖汉生政委作了重要讲话。他号召干部、战士到达玉树后要安心扎根,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团结各族人民,建设人民的新玉树,发展生产,支援解放西藏,完成统一祖国的光荣使命,贺炳炎军长向骑兵支队授了军旗、支队干部受委托宣读了进军誓词。这既是盛情的欢送会,又是进军的誓师大会,充分体现了党、政、军领导和机关对进军玉树部队的深切关怀。

21日上午,干部大队和骑兵支队在军旗和军号的引导下穿过西宁大街,受到了驻西宁的机关、学校和各族各界人民群众2万余人热烈的欢迎。盛情的场面激动着干部战士的心扉,此时我们共同的心愿就是;建设新玉树,支援解放西藏,完成好这一光荣任务,不辜负党、政、军首长的重托和各族人民的期望。从此,骑兵支队踏上了征途。

同月24日,我们越过了日月山,进入青海西部的茫茫草原,部队开始了草原野营的生活。各单位均派出拾牛粪组,沿途拾粪,充作烧饭煮水的燃料。从大河坝西行,雄伟的鄂拉山横亘在进军途中。这座山海拔4500米,7月的阳光仍未融化山巅的积雪。我们选择了近4000米的山垭口通过。山上空气稀薄,人马呼吸急促,步履艰难,我们只好挽马缓步而行,少数体力不支的同志坐上驮载担架,30公里的山路,走了一整天。7月3日晚,支队野营于鄂拉山西口。

当晚,三名战士心脏病发作,抢救无效,长眠于鄂拉山上。同志们忍痛告别了倒下的战友,继续穿越积石山北端的花石峡,于7月9日到达黄河沿,徒涉黄河上游,露宿于星宿海的扎陵湖畔。这里水草茂盛,但气候多变,时而阳光灿烂,时而雨雪交加,时而冰雹骤降。部队在此休整了2天,总结行军经验,表彰先进。地委和骑兵支队党委分别召开了进入草原后的第一次党委会。会上,同志们分析了前段进军情况,研究了下一段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其解决办法,动员干部战士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齐心协力战胜大面积沼泽泥潭地给行军造成的困难,奋力完成最后一段进军里程。

部队在黄河沿补充了15天的粮料之后,穿越扎陵湖东南沙漠地区后进入醉马滩。此滩宽百余里,滩中生长着一种醉马萆,马不能吃,水味苦涩,人不能饮。干部战士忍饥耐渴一气前进60公里,顺利地进入了野牛沟。7月中旬,我们进抵巴颜喀拉山下,当时积雪融化,冻土化冻,一个大面积的沼泽泥潭地带,出现在骑兵面前。人虽可踩踏浮在泥潭上的草垛跳过,但马的重量大,跃入泥潭,越陷越深,难以救出。我们只好卸下马鞍以及武器弹药,用人背扛分段运送,骡马则由人牵引,踩踏着草垛,逐匹通过。虽然如此仍有不少人员和马匹跃入泥潭,但都被战士们用绳索、绑带拉了出来,使千余匹骡马、重武器和其他物资安全通过了东西查拉坪,穿越了巴颜喀拉山口,于7月21日到达通天河畔。这里离长江源头已不远了,河面虽只宽百余米,但水深流急,河上只有一只用铁索牵引的木船,我们用它渡运武器弹药,人员则坐藏族人民制造的牛、羊皮舟渡河,马匹浮渡。到23日,全部渡河完毕。

7月24日,干部大队及支队共800余人经23天的艰苦行军,胜利进抵玉树地区。当地各族人民、寺院喇嘛,吹奏着乐器,迎接亲人解放军的到来。玉树地区各族人民从此获得解放,在中共玉树地委领导下,进入了建设人民的新玉树的重要历史时期。

一军骑兵支队进驻玉树后,总结了进军的经验,评比了先进。7月末,接军转西北野司电令:命骑兵支队配合十八军,解放昌都,并接受该军指挥。要求我们积极做好战前准备,修复巴塘机场,以利大型飞机运送物资。8月上旬,十八军孙培根科长来到玉树,了解骑兵支队实力与备战情况,开通了十八军与骑兵支队的无线通讯,也使我们了解到十八军五十二师已进抵金沙江东岸的邓柯地区。

支队党委认真研究了上级的电令和指示,确定集中全力,把战前准备与掩护地方政权开展牧区工作结合起来。在具体作战任务尚未明确以前,主要抓好几项战前准备工作:

由郭守荣参谋长率领骑二连及侦察参谋于农田、藏族干部益喜楚臣等前出囊谦,协助新建县委开展工作,查明昌都及黑河地区藏军分布与兵力编成,调查进军昌都兵要地志,建立囊谦补给站。他们从来往于昌都地区的香客、商人中基本查清了黑河、类乌齐,昌都地区的藏军兵力部署。绘制了进军昌都各条路线的兵要地图,较好地完成了侦察任务。

巴塘机场位于玉树以南20公里的巴塘草原上。原系马步芳反动政府统治青海时期,用鹅卵石及草皮填筑起来的。这里从未落过飞机,只有几个气象工作人员守护机场。原跑道宽50米,长2500米,因年久失修,大部分已损坏。在无建筑材料,无工程技术人员指导的条件下,我们雇请玉树县草原牧民600余人,加上四个骑兵连共千余人,在魏家祯副支队长统一领导下,军民协力,于8月下旬整修好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