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
4917300000014

第14章 “借力”创富——用手段代替成本(3)

小强看到别人开婚纱店来钱快,于是便绞尽脑汁想开店。但是他一没有足够的资金可以运用,二没有计算机基础,也不会设计,店开不起来。但小强看准了这一行,就四处借钱。

他首先找到了银行,找银行借钱不是名正言顺的吗?但银行要求各种偿还贷款的保证。试想,小强刚刚起步,怎么可能会有过多的资产可供抵押担保?再说,就算有也要往长远去考虑,如果将所有财产都押在创业之途,风险太大,万一刚起步就经营不善导致危机重重,不但没有过多资金去挽救重整,说不定一眨眼便关门大吉。

最后,他说通了一位朋友,终于借到了钱。

因为是朋友的钱,所以他花起来理直气壮,“把别人的钱当成自己的”,一开始就大动作,从装修到租店面。他想朋友有的是钱,不够再借,根本没有考虑投入和经营的效益何时能成正比。

后来,当朋友过问时,小强不以为然,觉得朋友小心眼。再后来,朋友急需用钱,又让家人来催,小强哪里能拿出这么多钱。

看到一催再催也没用,朋友急了,一纸诉状把小强告到法院。小强没想到,朋友来真的,只有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有限的财产被法院拍卖了。不仅身家破产,而且信誉扫地。

现在,小强后悔了,这些都是盲目地借、不自量力造成的后果。

其实,无论借银行还是借个人,借钱与还钱都是一体的。当你决定借多少时便决定了要还多少,因此定要以自己本身的还款实力来衡量——该借多少、能还多少,要做到心中有数。别人的钱毕竟是辛辛苦苦挣来的,不论是靠智力还是凭体力,所以,借给你是帮助你节省了成本,在你得到利润后还给别人也是表达一种感谢。而且良好的信誉和偿债能力,可以使你借钱的信誉一次又一次循环。一个人的信誉是商场上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一旦信誉破产,要想东山再起,恐怕难于上青天。

所以借钱也不能盲目地借,要好好掂量。对哪些该借、哪些不该借、借什么、什么时候借都应做到胸有成竹。绝对不能到还钱时才开始规划如何还债,那样只会疲于应付,捉襟见肘。尤其是向银行借贷,如果贷款时间长而且以借款人的固定所得作为主要的偿还来源,就更应该在借款时考虑好未来的偿还能力及选择哪一种偿还方式较为轻松,不至于使自己有太大的压力。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对于创业者来说,如果借贷太多而无力偿还,无异于增加了创业的成本,使自己的自信心受到严重的打击。所以,要量入为出,不要在创业初期为自己背上太多的成本负担,毕竟这些都是应还的账款。

11、能者无敌,轻松借,轻松还

借要随环境、时机、局势等变化而变化,借的手段也不一。比如,借天时与借地利,本身没有高下之别,主要看你怎样运用。虽然它们都为借的效果服务,都为借者生存处境服务,但有时,所借的东西可能名头很响,代价很高,借的效果反而不如低代价的普通事物。

1994年,湘潭一名小伙子主动下岗创业,找亲朋好友借了5万元,创办了一家食品公司。为了引进金龙鱼食用油的经销权,小伙子费尽了脑筋。

当时,每进一批金龙鱼食用油,至少需要资金50万元,他根本没有这么多钱。如果资金紧张的问题不解决,自己的食品店就不能进一步发展。想来想去,小伙子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与另一家食品商合作。

于是,他找到这家食品商,开门见山地说明了自己的来意和合作条件。对方也是和他一样没有什么实力的小商户,听了他的要求后,考虑了几天,觉得没有什么风险,便答应了。

以后,当小伙子要进货时,对方先给他垫付25万元;等对方要调货时,小伙子的货已经销得差不多,资金也回笼了,不但能还清对方的借款,而且可为对方垫付资金。

每次做生意小伙子都很讲信誉,一来二去,双方合作得很愉快。本来两家都呆滞的资金这样一周转,就收到了双倍的效益。凭着这种轻松借轻松还的方式,小伙子打破了资金的限制,很快将金龙鱼的经销权抢到了自己手中。

胡雪岩曾说:“做生意的手腕要灵活,要移东补西而不穿帮,才是大本事。”他常举一个“十个罐了九个盖”的例子。谁有本事让每个罐子都有盖,谁便了不得。这其中的关键便是调度得宜的技巧,敢于调度并精于调度,确实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使自己的财务累积如雪球般地增长。

正因为胡雪岩对钱的运筹及操作有较深的造诣,因此才能以债养债,用钱赚钱。

另外,之所以能轻松借钱,还有一个原因不可忽视,那就是利用对方急于得到某种东西的迫切心情。

张近东在开业之初,面对的首要问题是资金不足。因为他当时只有10万元,区区10万元租门面、招员工、置办办公设备,几乎没有剩下多少。而进一台空调的成本就超过4000元,没有货怎么运营呢?这些都难不倒张近东,他决定借用户的钱,“先卖货,后进货”。

回忆当时的创业,张近东说:“那是一个短缺经济时代,供不应求是市场最典型的特征。你可以利用人们对商品的迫切需求,让他们先付货款。”于是,有人要买空调时,张近东先把顾客的钱收了,然后告诉对方先回去,公司随即送货上门免费安装。等对方一出门,他立即拿着对方所交现金去空调公司进货,然后送上门去。

就这样,进出顺序一颠倒,张近东的资金链短缺问题解决了。于是,6000多元一台的空调,张近东搬搬货,转手就能净赚1000多元!

张近东利用市场的供求落差和人们的自理落差,轻松地从用户那里借到了钱,当然又很轻松地把空调送给了用户。如此轻松地借别人的钱赚钱,显然比现款现货买断经销来得更加高明。

借钱也要选择好时机。如果在超低利急时期借钱,是绝对划算的,此外还可因此而节省税金。

事实上不论借钱还是借物都是事关个人名誉的事,能借到并及时归还,才会有人借给你。如果不及时归还,就不会有人借钱给你。轻松借轻松还的关键是取信于人。因此若能知道最好的借钱术、便可以成就大事。

12、借钱不如借艺

要致富,光凭借到资金和其他一切可以借用的物质条件还不行。因为,别人借给你的资金和其他物质上的资源再多也是有限的,总有用完的一天。所以,还必须借助他人的技能,把他人的技能学到手,以壮大发展并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样,才是为自己找到了致富的门道。

张兴冬是辽宁省抚顺市人,26岁那年不幸下岗了,通过在早市上摆小摊赚了2万元钱。一年后,不满足现状的他开始寻找更赚钱的买卖。

张兴冬摆的小摊旁边,有一家马氏煎饼铺,做的煎饼十分走俏,有时甚至要排长队才能买到。望着冯氏煎饼铺生意火爆的情景,张兴冬心里想:俗话说“家有万贯,不如薄技在身”,如果学到一门手艺,不管将来市场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都能凭此养家糊口。想到这里,张兴冬做出了卖煎饼赚钱的决定。为了学会制作煎饼的方法,每天出摊时,张兴冬都要去冯氏煎饼铺帮忙,借机偷偷地学艺。

过了一段时间后,张兴冬买来电磨、鏊子、平底锅和粮油进行实验。然而,“看花容易绣花难”。他烙出的煎饼怎么都不成形,不但厚薄不均,而几口感也不好。没有一点韧性。但张兴冬并没有灰心,他每天晚上都坚持烙煎饼。2个月过后,张兴冬烙煎饼的技术仍然没有半点长进,家人便劝他放弃烙煎饼。但张兴冬不服气,经过长时间的思索,张兴冬觉得这种偷艺的方法行不通,必须名正言顺地拜师学艺,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真正的本领。

第二天,张兴冬提着礼物来找“冯氏煎饼”的师博,想拜师学艺。然而。“冯氏煎饼”的师傅却怎么也不肯收他为徒,原因不言而喻,是怕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张兴冬虽然碰了钉子,但仍然没有死心。他知道山东省是煎饼的发源地,觉得那里会做煎饼的人定很多,于是,他决定转让摊位,远赴山东拜师学艺。

1998年10月,张兴冬来到了济南。他发现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小吃的地方,就有煎饼。张兴冬高兴极了,他一路走,一路品尝和比较各家的煎饼。他这个“门外汉”根本品评不出优劣。这时,张兴冬通过和煎饼老板聊天,得知煎饼的真正发源地不是济南,而是菏泽。于是,张兴冬又当即赶到了菏泽。在一位70多岁的老人那里张兴冬了解到中国煎饼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古代最有名的是“刘记”煎饼,始于宋朝,但是现在已经失传。

经过几番考察,张兴冬交了200元培训费,插班参加了当地举办的“六姐妹煎饼”培训班。经过1个月的培训后,张兴冬终于掌握了制作煎饼的全部技术。从菏泽回来后,张兴冬拿出家里仅有的8000元钱,开始了新的创业。他把自己制作的煎饼定名为“刘记”煎饼,目的是想传承历史,把具有1000多年的“刘记”煎饼延续下去。

1999年4月8日,“刘记”煎饼铺正式开张了。开张后,生意一直很红火,每天都能赚100多元钱。

但张兴冬并没有满足“温饱”的现状,不安分的他又把眼光盯在了各大商场和超市上。首先,他投入4000元制作了一批煎饼,分别投放到几个超市进行代销。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他在家等到的不是各超市让他去结算的消息,而是叫他把已变质的煎饼取走。原来,放在超市里的煎饼过不了3天就发霉长毛了。

张兴冬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此后,张兴冬停止了生产煎饼,开始四处取经。不久,通过朋友介绍,他结识了济南市很有名望的一位食品专家。专家告诉他:“如果在煎饼里放添加剂(防腐剂),就可以延长保质期,最长可达到一年,但口感会大打折扣,且不属于绿色食品;如果不放添加剂,找要研究原料的合理配比,因为每种原料的酸碱度不同。找到了合理的配比,就能延长煎饼的保质期。”听了这番话,张兴冬茅寒顿开,他立即去上海和北京查资料。但是,延长煎饼保质期的领域居然是一片空白。经过段时间的思索,他决定自己进行研究,填补这个领域的空白!

1999年6月,张兴冬买回瓷杯、滤纸、试纸等试验器具,开始厂煎饼保质期的试验。经过了3个多月的反复试验,张兴冬终于摸索出了延长煎饼保质期的方法。他所烙出的煎饼保质期能达到45天。不久,辽宁省技术监督局对张兴冬制作的煎饼进行了鉴定,认为他的煎饼是新世纪的绿色食品。

试验成功后,张兴冬士气大振。不久,他请人设计了商标,注册成立了抚顺市新抚刘记食品厂。

2002年7月,辽宁省名优食品订货会在锦州召开。张兴冬带着1000张煎饼参加了“订货会”。不出所料,“刘记”煎饼很快在省内火爆起来。2002年10月,得知全国糖酒产品展销会在深圳召开时,张兴冬当即亲率广告部人员赶赴深圳。山东省依然大出风头,相比之下,张兴冬的“刘记”煎饼明显逊了一筹。通过这次的较量张兴冬感触很深:做生意,不能光靠做广告,还要练好内功,要不断地创新,这样才能做到名副其实。

回抚顺后,张兴冬开始在新产品的开发上动脑筋。他想:目前,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传统的玉米面煎饼和小米面煎饼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必须开发一些新品种、新口味的煎饼。在短短2个月的时间内,开发部便研制出了香米面煎饼、大米面煎饼、黑米面煎饼、高粱米面煎饼和糯米面煎饼等系列产品的配方,并在新产品中加进了价格较高的芝麻等原料。这些产品投放辽宁省内市场后不久,就反馈回了好消息:新产品供不应求。

经过仔细研究后,张兴冬决定改变以前的经销方式,实行“走出去”的推销方法。经过一段时间艰苦的努力,“刘记”煎饼终于敲开了国内市场的大门。到2003年5月,张兴冬已在全国10多个省和直辖市设立了代理商,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比重越来越大,利润也像滚雪球一样。2004年2月,张兴冬又投资60万元,购买了10亩土地,开始动工建造新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