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北大清华学得到:沟通技能的训练
4933900000061

第61章 冲突管理中的沟通(2)

一般来说,可信性高的调解者比可信性低的调解者更易于劝导人们改变态度。如果调解者在某一领域中有丰富的经验,受过较高层次的教育,有高水平的技术能力,则他能给人以较高的可信性。此外,调解者能否大公无私、处事公平,也是决定其可信度的关键性因素。

调解者的吸引力也会影响到劝导效果。一般来说,调解者越具有吸引力,越讨人喜欢,其在劝导过程中的说服力可能越大。调解者的吸引力受两个方面因素的制约:①其具有为冲突者所欣赏的品质特征;②其与冲突者之间有较大程度的相似性。相似性,主要是指在生活背景、宗教信仰、教育水平、思想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有共同之处。人们倾向于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并易于接受其影响。

2.劝导效果和调解方案的关系

调解方案的内容对于劝导的成败有关键性影响。如果调解方案与冲突者的期望值差距过大,调解将可能失败。

3.劝导效果和冲突者特征的关系

冲突者人格特征中有较大的可说服性,则劝导易于成功。相反,若冲突的当事人脾气倔犟、偏执和极端,则常常会导致激烈对立,僵持不下的局面。

自我涉人体现为冲突者对原有态度的信奉程度,它与相关的问题在冲突者个人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有关。自我涉入程度浅、信奉程度低的,态度易于改变;自我涉入深、信奉程度高的,态度自然不易改变。

4.劝导效果与沟通情境的关系

如果沟通情境令人欢快,会提高劝导效果;如果沟通情境令人不快,会降低劝导效果。

如何处理与上司之间的意见冲突

一、关于与上司意见冲突中主动权的辩证法

身为一个企业领导,在他所面临的诸种意见冲突中,最棘手、最难处理的,莫过于和顶头上司的分歧了。因为在这类分歧中,解决分歧的主动权不在自己手里,同时,这类分歧若处理不当,则会导致矛盾冲突,对企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然而,是不是由于最后裁决的主动权在领导手里,身为下属的企业领导,就毫无回旋余地了呢?不是!只要处理方法适当,矛盾不但不会激化,反而会得到完美的解决。在下面的两个例子中,不同的处理方法,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例1——

人物:王总经理58岁,刘厂长36岁。

地点:总经理办公室

王总:小刘,你升任厂长后,副厂长的人选我考虑了一下,想调公司人事科科长老马到你们厂担任副厂长,你有什么意见没有?

刘厂长:我觉得马科长不合适。他年纪太大,身体不好,而且又不熟悉业务。

王总:不过,我想来想去也找不到比老马更合适的人选了。

刘厂长:王总,你别总是把眼睛盯在老伙伴堆里,年轻人中,人才多的是。

王总:(不高兴)小刘,你少年得志,可别瞧不起我们这些老人喔!老马和我一起创立了这个公司,当了20多年的科长,当总经理也够资格了。更不要说你们那个小小副厂长了,正因为

他年纪大,才让他当副手,你挑大梁。

刘厂长:王总,我们那儿是生产的第一线,不是养老院。要给马科长升级,在公司里找个闲职也行。我们厂的副厂长必须到处跑,把马科长拖垮了,我可担当不起。所以我说要找个年轻的,不是不尊重您的老伙伴。

王总:看来你有更合适的人选了?

刘厂长:我推荐采购科科长小张。第一,他年轻力壮,身体比老马强;其次,他当了5年的采购科科长,业务比老马熟悉;第三,他是本厂的人,比老马了解厂里的情况,人熟好管理;最后,小张是个开拓型人才,主管采购的厂领导正需要这种人才,而老马多年从事人事方面的工作,比较保守。

王总:(小怒)好了好了,小张的情况我不如你熟,可是老马的情况我比你更了解。

刘厂长:副厂长是与我合作的,当然最好是我了解的人。

王总:(不耐烦)好吧!将老马和小张两个人都提交董事会讨论,最后由他们决定。

我们可以想象最后的结果,如果王总在董事会上施加他个人的影响力,老马很可能被通过,而小张在董事会上的处境,显然不如老马有利。即使小张在董事会上被通过了,刘厂长在这次争论中,也造成了与王总之间的冲突。王总很可能因此对他产生成见,例如:不尊重老人、不服从领导、少年得志目中无人、骄傲狂妄、自以为是……等等。当然,这些看法在王总心里也许并不明确,而只是一种潜在的感觉,但这不满的种子只要有机会就会发芽,在今后的冲突中,它总有一天会爆发出来,这对于刘厂长今后的事业来说,将是一大阴影。

现在,我们再看看另一种处理办法的结果:

例2——

人物、地点不变

王总:小刘,你升任厂长后,副厂长的人选我考虑了一下,想调人事科科长老马到你们厂担任副厂长,你有什么意见?

刘厂长:王总,这个问题最近我也在考虑,而且和许多同志交换了意见,并在群众中摸了底,我正想向你报告。

王总:(感兴趣)噢?这么说你已经有了合适的人选?谁呀?

刘厂长:我们厂采购科科长张平,您认不认识?

王总:知道知道,小张,挺年轻嘛,和你差不多。据反映挺能干。不过实际的情况我就不太清楚了。过去我身体好,常在厂里跑,厂里的人我都很熟,可是现在老了,越来越官僚了,整天在公司里,全靠老马他们向我……

刘厂长:(打断)王总,我是不是可以向你报告一下小张的情况以及我们的想法?

王总:好啊,谈谈吧!

刘厂长:按我们厂的分工,我全面负责,重点抓生产和技术创新,两个副厂长,一个全力负责采购和销售,另一个管理人事,并负责财务及日常事务。现在缺位的副厂长,就是要以采购和销售为主的。按董事会的指示,企业要从生产型转为经营型,而采购和销售是一个关键环节,所以这个副厂长必需是一个十分得力的助手,他需要有以下几个条件:第一,要具有开拓型的作风,要使产品打人市场,这本来就是一件开拓工作;第二,要熟悉业务,熟悉多个采购环节和供销渠道,要有相当的交际能力,同时要对市场形势反应敏锐;第三,要有比较好的身体,因为常常出差,工作强度大;当然,第四,还要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在工厂中有一定的威望。我们觉得小张恰恰符合这4个条件。他在采购科干了5年,采购渠道非常熟悉,有他自己的联系网,很多购销的合同都是由他出面去谈的。为了与对方平等互尊,我已擅自让他打出副厂长的旗号了,这次想请你“追认”一下,名不正言不顺嘛。

王总:(大笑)年轻人,鬼点子多。关于小张,你能不能写一份书面报告?

刘厂长:我已经写好了(递上报告)。我们的意见可供董事会参考,如果董事会有更合适的人选,还可以商量,不过我希望这人选能够符合上面的几个条件。

王总:这个张平可以考虑,多大年纪?

刘厂长:35岁。王总,我知道你一向支持年轻干部,我就是你一手培养的,干脆成全一下,好事成双嘛!

王总:(笑)我说了还不能算,会上通过了就算。下星期一我提交董事会讨论,怎么样?

刘厂长:(试探性地)王总,小张常去洽谈业务,要印名片,是不是我们现在就先印副厂长?

王总:(正色)你别耍滑头。董事会议通不通过还不知道呢?(轻松地)不过,你可以先把名片版面设计好,等会议通过再开印。

刘厂长:我已经设计好了。

我们可以假想结果,因为候选人只有一位,又是由总经理提名,所以只要张平没有重大失职,或者董事会上不发生意外,刘厂长设计的名片大概可以立即开印。

二、与上司意见冲突时的说话方式

那么我们从上述两例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一个重要的启示是,当你与顶头上司发生意见分歧时,你必须注意说话方式,其核心是妥善处理上司的“面子”问题,即:你可以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甚至可以坚持己见,或保留意见,但是,必须尊重上司的“面子”,尽量不要使上司的威信受到损害,自尊受到伤害。因为每一位领导人,在下属面前都希望保持尊严与权威,如果你的说话方式让领导感到面子受损,会使他感到你对他怀有敌意,会使他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威胁和损害,很

可能最后恼羞成怒,使工作上的分歧变为感情冲突。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英雄,以开阔的胸襟从善如流而闻名,即便如此,他也好多次在魏征面前大发雷霆。其实唐太宗并非不明白魏征是正确的,他恼火主要是因为魏征太过正直率真地当众顶撞他或反驳他的意见,使他下不了台。相反,历史上的忠心耿耿的诤臣由于不讲究“谏”的方式,终于身遭不测的例子,比比皆是,令人惋叹不已。

同样道理,在第一方案中,刘厂长的失策,在于直接反驳王总经理推荐的人,并且自己推荐的人与王总推荐的人对比,这实际上就是在说王总用人不当。双方的争论焦点是在科长身上,表面上,刘厂长是主动出击,反驳王总的推荐,但实际上,他却是被动的,因为他花了很大的力气去讨论王总经理推荐的人,而这样做对他的目的——推荐小张,毫无裨益,不但激怒了王总,还可能得罪了马科长。

而在第二方案中,刘厂长显然聪明多了。他绕开了对马科长的评论,把话题拉到了小张身上,这样做,不但避免了与王总的直接冲突,而且将谈话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在正面阐述自己意见的同时,立即将话题围绕着自己的目的转。在王总经理一涉及马科长时,立即将话题岔开是很聪明的。而到了阐述完本厂对于副厂长人选的四项要求时,刘厂长基本上已胜利在握了,此时形势已不可逆转。王总经理觉得再提马科长则显得毫无道理,因为马科长显然不能符合这四项要求,坚持自己推荐的人会显得以势压人,也没有充分的理由。在这时,刘厂长又退了一步,表示领导推荐的人亦可考虑,这已经表示了他对领导的尊重,王总经理若是聪明人,就应该顺着这个台阶下,刘厂长的这一招显然是很漂亮的。最后,刘厂长再以印名片之事,测试王总经理在董事会上将采取的态度,也是迫使王总经理表态,当他得到“可以先设计好名片”的答案时,他的成功便巩固了。在整个

会谈过程中,王总经理并非不知道刘厂长之意图,但他始终是被动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与领导的谈话中,技巧与策略是多么重要。上述两种谈话方式在沟通效果上形成鲜明对比。在第二方案中,刘厂长不但迫使王总经理让了步,而且令他让得轻松愉快,心情舒畅。另外,这场谈话本身,刘厂长也向王总经理显示了自己的优点——知人善任、老练机智,给顶头上司留下了好印象,对他今后的工作将有无穷益处。

三、如何向领导提出批评意见

与领导发生分歧时,不宜正面冲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领导有意见不能提,对领导的错误不能批评。只是要注意这种提意见和批评的表达方式和时间地点,否则将会事与愿违。

在企业各级领导之间常常流传着一句话:“把话丢在会议桌上”,也就是批评也好、意见也好,要在会议上公开提出来,不要在私下搞鬼的意思。我们对于这种光明磊落的气概,应该表示敬佩,但如果从实际的沟通效果出发,这种提法其实不能立即见效。所以,在向顶头上司提意见时,选择时间、地点和方式十分重要。一般来说,有下列几个原则值得注意:

1.在非正式场合提意见比在正式场合提意见的效果好

所谓正式场合,是指在会议上、学术讨论会、研究工作时。而非正式场合提意见,显得比较随便,因而领导人不必做出反应,这样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双方都可以采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领导认为应该接受,自然会认真对待,若难以接受,则可置之不理。但如果是在正式场合,他必须面对意见表示态度,或者认错,或者反击,基本上没有回旋余地,并且还将置领导人以非常难堪的境地,即使不发生正面冲突,对以后双方保持融洽的感情或沟通也毫无裨益。

2.以个人身份提意见比以上下级身份提意见效果要好

个人身份如师生、亲戚、朋友、晚辈、熟人等;上下级身份则指等级或干部身份如下属、企业经理等。这一原则的宗旨与上面的原则宗旨一样,也是为了创造一种比较亲切的气氛,为领导留下较大的回旋余地。同时,当批评者以个人身份出现时,可以消除对方的戒备心理,令其感到一种真心帮助自己的诚意,而并非带有权利争夺的意味。在没有戒备心理的融洽气氛中,意见被接受的概率比较大。

3.个别提意见比公开提意见效果更好

个别提意见是指两人私下交谈,而公开提意见则指有第三者或更多的外人在场的情况。显然,在个别交谈中,领导没有丢面子、丧失尊严与权威的顾虑,即使有,这种面子也丢得有限,所以比较能够心平气和地听取意见,接受批评。而在人多的场合下,领导总会有一种维护尊严的本能;而当众批评又很容易触动这种本能,引起抵触情绪,甚至恼羞成怒。当众变脸,这对一般人来说,都是大忌,何况是对做惯了领导者、习惯于指责别人的上司们。

4.在领导心情舒畅时提意见比其紧张疲劳时提意见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