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北大清华学得到:学会生活与学会工作
4934100000038

第38章 送给父母一些关爱(3)

第二天,母亲真的一个人去了电脑城,中午没有回家,只是打回来一个电话。在电话里,母亲对王海说:“你要17的显示器还是19的显示器?17的便宜,也清晰,但太小,看着可能累眼睛。内存和显卡……”那一刻,王海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个跟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识的字肯定不会超过100个的农村老人,竟然说出了显示器、内存、显卡!只要他需要,那么,母亲就必须弄明白这些。因为她在为他做事,因为她是他的母亲。

电脑买回来后,王海真的开始了写作。开始当然不顺利,不过也零星发表了一些。随着发表量越来越大,他的心情也越来越好。半年以后,他几乎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他想,假如没有母亲的鼓励,假如没有这台电脑,那么,他不知道自己那种灰暗的心情,还能够持续多久,他会不会天天泡在酒杯里,永远消沉下去。现在他彻底忘掉了自己的不幸,感觉生活一天比一天美好。

突然有一天,母亲在客厅里摔了一跤。王海过去扶起母亲,母亲说,地板太滑了,这城里,我怎么也住不习惯。那一刻,王海努力抑制了自己的眼泪——母亲为了他,几乎适应了城市的一切;而他,却从来没有想过让这个家适应自己的母亲,哪怕是换成防滑的木地板。

他羞愧万分地说:“明天我就找人把地板换成地毯。”

母亲说:“不用了,明天我想回去。”

他问:“为什么?”

母亲说:“因为你已经不再需要我的照顾,我留在这里,只会耽误你写作。还有,地里的庄稼也该收了,怕你爹他一个人忙不过来。”

王海恳求母亲再住些日子,可是母亲说什么也不肯。她说我真的住不习惯。地板、燃气灶、微波炉、冰箱……都不习惯。如果你想我了,就回乡下看我。

把母亲送上火车时,王海叫了一声妈,泪水突然滂沱而下——当母亲认为他需要自己,她会迅速改变自己多年的习惯,变成一位标准的城市老太太;而当她认为自己已成为累赘,又会迅速恢复自己的习惯,重新变回一位年老的农妇,远离儿子而去。似乎她的一切都是为他而存在,为他而改变。她的心里面,唯独没有她自己。

●少一些埋怨,多一些感恩

骨肉亲情,血脉相连,不管发生什么事都不会改变。亲情需要彼此精心呵护,懂得相互宽容与理解。作为至亲,无论遇到什么困境,都应该少一些埋怨,多一些感恩……这些都能珍惜和保持亲情! 也许你会在生活中遇到难关,但不要紧,因为亲情存在,那一点小风浪是不会打击到一家人的亲情。

你不能选择自己的父亲或是母亲,但父母永远是最爱自己的儿女的。只要记住这一点,你就会懂得如何感恩,而不是埋怨。

方刚是个农家孩子,以高分考取了某所名牌大学,但家境贫寒,即将开学仍未筹齐学费,陷入窘境。他的父亲年近花甲,穷得直到40岁才成家。他幼年时,命运又遭变故,母亲患上了精神病,一天到晚疯疯癫癫。这个家庭经济十分拮据,老父亲在附近工地做小工维持生计,每天仅得20元,既要供他上学,还要为妻子求医问药。

如今,交上万元学费迫在眉睫,毫无办法,只好向社会求助。

有位记者获悉了这一情况,专门来采访这个家庭。

方刚早在路口迎接,见记者到来,笑着问好。他瘦弱黝黑,但眼神闪亮,穿着一件短促的衬衫,但毫无拘泥之态。方刚的父亲赶紧用袖子擦拭长凳,笨拙地请记者坐。他的母亲则一直倚着门框,咧着嘴傻傻地笑。

方刚的小屋比记者想像的更为简陋。墙面石灰已经纷纷脱落,阳光透过砖缝射进屋里,在坑坑洼洼的地面留下斑驳的影子。两间小屋,一间是灶房,仅有寒碜的桌凳;另一间是卧室,挤放着两张木床,被褥旧得发白,床单早破了,露出黄黑的棉絮。

床边就是破旧的书桌,但桌上井井有条,干干净净,放着几摞书本。

早在去采访的路上,记者就在想,生活在如此不幸的家庭,这孩子该是愁眉不展吧!平日里,他肯定也是怨天尤人,茫然无助甚至痛哭流涕吧。可是很奇怪,在他家半个多小时,方刚始终精神爽朗,言谈自信,时常发出清脆的笑声,给这个沉闷的屋子带来了生机。

临走的时候,记者终于忍不住问这个青年:“你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真的不曾埋怨老天吗?我们给你筹措的学费也还不够,到开学还未凑齐,也许不得不放弃读书……”

方刚惊奇地看了记者一眼,笑了,认真地说:“我不会埋怨,只会感激。我爸爸很爱我,为了这个家,他每天早出晚归,尽着他最大的努力。我母亲有病,常和左邻右舍争吵,别人劝都劝不住,只要我一喊她,她就会乖乖地跟我回家。我知道,那是因为她也爱我。他们都爱我,这个家庭虽然穷困,但很温暖,我又有什么理由去埋怨呢?”

记者恍然大悟,能感受这样的爱,当然会宽容命运的不公,会看出简陋背后的美,会抹掉一切的不幸,挺起胸膛昂扬生活。

从小到大,我们受到父母的恩惠实在是太多了:父母给我们以生命,历尽艰辛养育我们,给我们以呵护和温暖,使我们得以成长,当然应该感谢。就像我们应该感谢光辉的太阳,和煦的微风,温润的细雨一样!

曾有一位政治家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过一句非常意味深长的话:记者的问话里隐含着指他相貌平平,会不会影响工作的意思,他回答说:“关于这一点,我的母亲有不同的看法。”回答不仅机智,而且非常睿智、深刻。都说“儿不嫌母丑”,实际上是“母不嫌儿丑”。母爱的博大,确是三春之晖;子女的回报,不过是一滴水。但是在父母眼中,子女的涓滴之报,都是阳光,都是涌泉。

一位先生在外漂泊十年,回家见到白发苍苍的母亲,他愧疚于十年没有伺候母亲,却让母亲有许多牵挂。怀着这样的心情,他问母亲对他有什么要求。母亲想了想,说让儿子陪她到街上走走。到了街上,遇到认识的人,母亲就含笑向人家介绍:“这是我的儿子。”说这话的时候,脸上洋溢着满足以至骄傲的神情。

不久,儿子又回到工作岗位,仍是很少有探亲的机会。几年以后母亲去世了,儿子所能报答母亲的,似乎只有那一次让母亲得到的些许满足。

对父母感恩,重在自认只是履行应尽的责任,应尽的义务,应做的奉献;父母之爱不是放债,不计算利息,投桃并不要报李。受到父母的恩惠所以要感恩,是为了懂得骨肉至亲为我们做了多少。有了感恩的心情,我们即使遭受挫折,感觉到我们受到某些不公正的待遇,碰到一些无法逾越的障碍,也不会怨恨失望,更不会自暴自弃。

●别让功利虚荣毁了亲情

从踏进社会那一刻起,很多人都在坚持不懈追求成功,甚至不惜牺牲亲情为代价。诚然,为了谋求社会的认可和个人价值的实现,我们应该有一定的功名利禄的刺激和鼓舞。可这种刺激和鼓舞是理性的、有限度的,不应该伤害到亲情。

可惜的是,在过分物化崇拜的追逐中,当人们将功利崇拜当作生活的唯一目标、当作衡量感情亲疏的至要标杆、当作丈量人情冷暖的唯一坐标、当作行为准则的绝对性取舍标准的时候,情感的天平就会更倾向于功欲,情感、亲情、热忱和真善美就容易受到冷落。很多时候,只要亲情和经济需要发生碰撞,物欲就成了“天”,亲情就会成为可有可无;人们会奋不顾身维护经济自尊,而不惜撕裂亲情。

为了功利虚荣,多少人堕落成为薄情寡义的利君子,成为不愿奉献亲情的情感吝啬者,更多人成为了物欲奴仆,难以超越世俗和欲望的束缚。

钱冲是一个从很偏远农村出来的男子,很努力的念书,考上了大学。为了他的学费及生活费,田地里的父母日出而做日暮而归,老父亲的白内障因为没钱治疗而几乎看不清楚东西。在大学里,钱冲也很用功的学习,大本毕业后又考上研究生,最后再考上了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