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北大清华学得到:学会生活与学会工作
4934100000046

第46章 送给孩子终生的礼物(2)

这是一个母亲和儿子的故事,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儿子幼年时,母亲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对她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座不了, 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母亲,老师都说了些什么?母亲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只有她的儿子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伤心归伤心,聪明的母亲还是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你的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母亲喂。

转眼间,儿子上小学了。还是在家长会上,老师对母亲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在第40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你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走出教室,母亲再次流下了伤心的泪水。然而,等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了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说这话时,母亲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亮,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从这以后,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象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很快,孩子就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母亲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总是在差生的行列中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家长会结束,都没听到他儿子的名字。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听了这话,母亲并没有气馁,而是惊喜地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走在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儿子抬头望着母亲,重重地点了点头。

不久,儿子就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第一批重点大学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对儿子说过,相信他能考取重点大学。

在母亲忐忑不安地等待中,儿子终于从学校回来,他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母亲的手里,突然,就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儿子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听了儿子这番话,妈妈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流下,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作为父母,只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把孩子的今天和昨天相比,你就会发现孩子是在不断成长进步的,从而对他们加以表扬。孩子受到鼓励后,学习热情和思考探索的积极性会很高。有意识的表扬,对与孩子良好学习行为的养成无疑有着积极意义。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力和健全人格。所以,我们应该始终坚持以鼓励为主,毕竟,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弱点,如果父母经常通过横向比较评价孩子,甚至用责怪的口气教训孩子,说孩子不如这、不如那,孩子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其天性和创造力可能会被抑制。特别是对那些性格比较内向、表现欲望不太强的孩子,多给予鼓励显得更为重要。★

●适当放手,让孩子独立

如今,很多孩子都是在父母的保护伞下长大的。他们如同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一点风吹雨打。诚然,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孩子,孩子依恋父母,这本是人类的天性。然而,孩子对父母过度依恋,往往导致他们独立性的缺失和自我生存能力的弱化。于是,一些有眼光的家长,则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独立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其实,父母对孩子的作用就如同一副支架,开始时是全面的支撑。当孩子会走路、会自己吃饭、能够独立学习和思考时,支架就可以随之逐步地移去。到青少年期,孩子趋于独立,支架的作用就比较小了,父母的强势地位就不明显了。因此,父母的权威应该建立在充分尊重孩子独立人格的基础上,在爱里及早有效地引导孩子,而在孩子能够独立时,就适度撤出,减少控制,发展孩子的自主性,淡化权威,成为朋友。

海明威是美国久负盛名的作家,他素来以硬汉的形象屹立在世界文坛。海明威独立、坚强的性格,与他童年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老海明威就经常带着他外出穿林越水,走村串户,使他受到了锻炼,增长了见识。作为一个眼光长远的父亲,老海明威认为,凡事依赖别人会窒息一个人的才能,使其无所作为。他很希望儿子能尽早的摆脱对自己的依赖,以便有效的培养其独立自主的能力。

于是,在小海明威4岁那年,父亲就郑重其事的对他说:“孩子,别老跟着我,自己活动去!”小海明威忐忑不安地问:“爸爸,可是我自己能干什么?”

父亲笑着问:“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小海明威歪着脑袋想了想,兴奋地跳了起来:“钓鱼,爸爸,你带我去钓鱼吧!”没想到,父亲却收敛了笑容,只将一根鱼杆甩给了儿子,并鼓励他说:“自己去干吧,你肯定行!”

就这样,小海明威在父亲的鼓励与指点下,开始了独立活动,而且很快迷上了钓鱼、打猎和探险。接着,他又迷上了读书。钓鱼、打猎和读书,从小形成的这三大爱好,伴随了他的一生,并对他走上文学道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人甚至说,没有父亲从小对他独立意识的培养,就不会有一个探索一生、创新一生的世界级大师海明威。

所有的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是,他们却缺少老海明威那种敢于让孩子独立生存的勇气与眼光。有的父母认为孩子还小,“爱”孩子是为人父母的责任,所以呵护有余不舍得放手。于是,在孩子的生活中,大部分事情都是父母代劳的。有人对某小学学生的自理能力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家长每天给孩子整理书包的占38%,洗手绢的占66%,洗脚的52%,穿衣服的59%,家长不陪读就不做作业的47%,不会做作业而常由家长代替的38%,只有一个学生是独立完成作业,因为他的父母是文盲。由此可见,孩子缺乏自理自立能力,首先要从家长身上找找原因。许多父母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总是照顾得无微不至。其实,有时候,父母完全没必要什么事都去管,应该让孩子学会自己去做。

其实,孩子完全可以独立去做很多事情,只是因为父母的溺爱,而剥夺了他们自立的能力。事实证明,父母包办代替越多,孩子的依赖性越强。父母要真正爱孩子,真正想让孩子成才,应该向海明威的父亲学一学,让孩子独立地去发展,给孩子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从现在开始,大胆地放手让孩子去实践,给孩子积累经验的机会。经验长见识,实践出能力,良好的自理习惯、自理能力只有在不断的、长期的实践锻炼中才能逐步培养起来。

自理是自立的重要一步,首先要让孩子学会自理。俗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不能自理,何以自立?因此,培养孩子独立自主,应该先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自理习惯。这样才能在日后的生活和学习之中,真正的自主自立。

●让孩子懂得孝敬父母

现在的孩子因为从小娇生惯养,变得很自私,他们不知体贴父母,甚至对父母说话很蛮横。家长们想要求孩子孝敬父母,尊敬老人,可又担心这样做会使孩子有抵触心理,父子关系或母子关系会因此关系紧张起来。

其实,要求孩子孝敬父母,一方面是为了父母,更主要的方面,还是为了孩子活得更有尊严,为了孩子成为受朋友、受他人推崇的堂堂正正的人。要知道,一个爱顶撞父母的人容易被人唾弃,被人瞧不起;好人不敢和他交朋友,长大了,人们也不敢和他共事。如果有一个打爹骂娘的人,在那里大声吹嘘,他对同志如何有礼貌,如何尊重朋友,会有人相信吗?  一个连自己的母亲都不爱,动不动就对母亲牢骚满腹、怒气冲天的人,却在那里高呼自己热爱祖国,周围的人绝不会相信他,不管他说得多么冠冕堂皇。他喊得越响,讲得越振振有词,论证得越符合逻辑,那他骗人就骗得越厉害。

不懂得尊敬、孝顺父母的孩子千万不能纵容,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一个不孝敬父母,对抗父母正确引导的人,伤害得最重的,首先不是他的父母,而是他本人。

某幼儿园一个6岁男童,因母亲把一辆玩具小汽车送给来客,就当着客人的面揪住妈妈的头发往墙上撞,嘴里说:“我要教训教训你!”

小学的孩子是另一番情景:今春,一位母亲因丈夫遭车祸住进医院,动用了她三年级的孩子230元的压岁钱,孩子发觉后,硬要妈妈偿还,说:“凭什么用我的钱?”

中学生孝敬父母状况如何?一位母亲把饭菜做好后到人工湖洗衣,初二的儿子回家见菜香可口,竟毫无顾忌地吃光。妈妈回家问为什么不等父母,儿子竟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某初一学生用刀捅伤父亲,民警问他:“你捅伤生父心里不难过吗?”他理直气壮地回答:“这是他批评我的下场。”一女生在校搞恋爱,因父母进行阻止,竟吃了近30片安眠药,并留下绝命书:“我的死是爹妈逼出来的。”

看看,这样的孩子还有人性吗?正常的人谁敢跟他们交往?谁都会说:“他对他的亲生父母都那么残忍,就更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了。”这样的孩子不仅失去了朋友,失去了做人的尊严,也失去了做人的幸福和快乐。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孝敬父母是培养孩子一切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础。关于这一点,古人早有明训,孔子把孝放在一切道德的首位,视为“立身之首”,“自行之源”。因此,在地孩子的教育中,应该把孝敬父母看作是人生处理人际关系的第一台阶,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关心他人、热爱祖国品德形成的基础。

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决不单是骨肉亲情小事,而是为孩子负责,为了使孩子在同学中有朋友,有知己,有自己人格的尊严,同时也是为社会、为国家负责。

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应该从引导孩子做小事入手。比如,炎热的夏天,父母喜欢给孩子买冰淇淋,很多孩子不礼让父母,只顾自己吃。父母病了,很多孩子不端水,不递药,不过问。其实,这就是大人们没引导孩子的结果。如果告诉孩子,有了好吃的东西,先让父母、长辈;父母长辈病了,小孩子要给找药。每次都这样引导,家家如此,养成了习惯,习惯成了自然,孩子心中就有别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