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愿意把最好的东西送给自己的孩子,这叫做“可怜天下父母心”。然而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不是金钱,也不是其他的东西,而是教育。
每位父母都希望能好好教育孩子,使其成为有责任心、有礼貌、有教养的好孩子。然而,达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比如,父母如何能让自己的孩子自觉地每天刷牙,或者主动收拾自己的衣服,或者讲究用餐礼节呢?如何教会他更加负责地花钱?如何解决孩子不断迟到的问题?为了让孩子改掉那些令人讨厌的习惯,比如无所事事、马马虎虎或者是明显的懒惰,父母能做些什么呢?只依靠严厉的管教和惩罚吗,当然不行!
孩子需要的是和谐的教育,父母的管教应该建立在充分尊重孩子独立人格的基础上,在爱里及早有效地引导孩子,而在孩子能够独立时,就适度撤出,减少控制,发展孩子的自主性,淡化权威,成为朋友。
●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指出:“学习的最好的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而教育家赞克夫也曾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里挥发掉的。”由此可见,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浓厚的学习兴趣必然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作为老师和家长应该正确引导,让他们带着兴趣去学习。当孩子对新知识、新问题、新事物都充满着好奇时,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然水涨船高。
很多学习成绩低下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学习不感兴趣。因此,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成为教育孩子的最重要的着眼点。
有一年寒假,一名满面愁容母亲来到张老师家,请求张老师给她的儿子补补课。这孩子上六年级了,他母亲对说:“孩子就是不爱学习,班上语文排倒第一,数学也在后面,这该怎么办呢?”张老师问道:“你的孩子平常喜欢什么?”
这位母亲沉思片刻,说:“篮球。”再问,就啥也说不出了。
张老师进一步引导说:“别的爱好,就没有了吗?”
母亲又想了想,说:“还有一个,把家里书架上的书拿下来,再摆回去。”
张老师笑了笑说:“好吧,你把他带到张老师这里来吧,我保证让他的成绩提高上去。”
于是,整个寒假期间,这个孩子就在张老师这儿学习。
刚认识的时候,张老师对这个倔强的学生说:“来,老师教你写书法。”
学生摇摇头:“不,张老师不想写。”
张老师没有勉强,就让学生坐旁边歇着,自己坐着写。这时候,孩子东瞧瞧,西望望,好奇地凑到张老师身边看。张老师写了一半,看这学生感兴趣,便示意他“写写”。
学生摇摇头,不好意思地笑了。其实,张老师也只是随便问问而已,没非得让他写的意思。见他再次拒绝,便不再强求,仍然是自己写,孩子看。
就这样过了几天,周末时,学生的母亲跑过来,很兴奋地告诉张老师:“孩子就让张老师给他买了书法用具,说要跟您学书法呢!”
张老师笑着点点头,知道孩子的学习兴趣已经被自己激发起来了。
一段时间后,张老师白天教他写书法,晚上讲三国演义的故事给他听。有趣的故事让孩子兴奋不已,又是激动,又是开心。听到精彩处,男孩每发感叹:“太帅了!真是太帅了!”又过了几天,他从书架上双手捧下《三国演义》,郑重其事地对张老师说:“老师,我想读《三国演义》。”张老师心里当然很高兴,但并没有流露出来,只是淡淡地说:“好啊。”于是,孩子激动不已坐到桌前爱不释手……
这学生以前从没看过这种深度的书,而且很多字都不认识,经常急得满头大汗。有一次,他难为情地跑过来问张老师:“老师,张老师看不太懂,怎么办?”
于是,张老师就给他钉个本子,封面写上“《三国演义》读书笔记簿”,再署上他的名,写上日期。以七分建议、三分要求的口气对他说:“以后你在看书同时,一定要每天查几个生字,抄几段好句子,这样你看书就不会这么吃力了。”
孩子点点头,低头想了片刻,突然说了一句令张老师诧异的话:“老师,我想把这本书抄下来!”张老师见他态度这么坚决,当然很高兴地答应下来。
接下来,孩子认认真真地按照张老师的要求去做,学习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
又到了周末,孩子的妈妈来接他回家。那时候已经六点半了,张老师家的门铃响起,正在“埋头工作”的孩子头不抬地说:“可别是我妈呀!”
当他的妈妈进来之后,他“唉呀呀”了几声,不情愿地罢手。竟然连写两个半小时,中间只活动了一下脖子和眼睛。孩子的母亲很欣慰,在旁边一个劲地劝他注意休息。
寒假开学后不久,孩子的母亲专程赶来谢张老师,她兴奋地说:“孩子进步很快,尤其是语文,有了兴趣了,爱学了,有一次考试还考了全班第三名呢!”
★要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父母师长要避免急噪情绪,不能强迫孩子学习。应该正确启发和引导孩子的求知欲,充满热情地鼓励孩子的学习兴趣。对于孩子本人,更应该学会培养兴趣的方法。具体来说,这些方法主要有:
1.把培养兴趣当作一种好玩的游戏
这是一个很奇妙的方法,就是把培养兴趣当成一件非常好玩的事情来做一做,特别有兴趣。 比如,你某一方面的学习没有兴趣,不妨你试试自己的能力,把这种兴趣给培养出来。你可以大胆地试验一下,把它当成一个游戏。很多兴趣都可以培养。其实,张老师帮助同学们学习的时候,一个方法就是调动对方的学习兴趣。张老师从来不去很具体地给对方讲数学、讲物理、讲作文,偶尔讲一讲方法,更多的是培养他的兴趣。
2.欣赏自己的兴趣和作品
对于自己某一个领域的学习和努力,对于自己的某一种聪明的方法,某一种进步,要欣赏。对自己的某一次好的课外活动,某一点创造,要欣赏。 善于欣赏自己的作品,善于欣赏自己的兴趣,善于欣赏自己的劳动,是使自己整个活动有兴趣的一个重要方法。
3.创造一个竞争对手
你可以在同学中间需找一个目标,把他作为你的竞争对手。比如说,有一门课程你成绩不好,兴趣也不高,但是,当你有了竞争对手,受到激励时,你是不是就有兴趣了?就要尝试着做一做? 你可以激励自己:既然这门课他能学好,为什么张老师不能学好呢?他能够把这个难题解了,张老师为什么不能解呢?他的作文能够做好,为什么张老师不能做好呢?创造一个竞争对手,这是培养兴学习趣的一个重要方法。★
●奖励比惩罚更有效
孩子因为自制力差,往往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时,父母去惩罚他们 恐怕不是明智之举。事实上,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奖励往往比惩罚更有效。惩罚只能让孩子知道做哪些事是错误的,而奖励不仅可以让孩子知道做哪些事是错误的,而且还可以让其知道怎样做是正确的。尽量少地惩罚和尽量多地奖励会让孩子受益无穷。
这是一个发生在法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一天,孩子放学后,在客厅里玩篮球。忽然,篮球飞向了书架上的一个花瓶,“咚”的一声,花瓶重重地摔到地板上,瓶口摔掉一大块。这不是摆设品,而是祖上传下的波旁王朝时期的古董。
孩子慌忙把碎片用胶水粘起来,胆战心惊地放回原位。
当天晚上,母亲发现花瓶有些“变化”。吃晚餐时,她问孩子:“是不是你打碎了花瓶?”
孩子灵机一动,说:“一只野猫从窗外跳进来,怎么也赶不走,它在客厅里上蹿下跳,最后碰倒架子上的花瓶。”
母亲很清楚,孩子在撒谎,每天上班前,她把窗户一扇扇关好,下班回来再打开。
母亲不动声色地说:“是我疏忽了,没有关好窗户。”
就寝前,孩子在床上发现一张便条,母亲让他马上到书房去。
看到孩子忐忑不安地推门进来,母亲从抽屉里拿出一个盒子,把其中一块巧克力递给孩子:“这块巧克力奖给你,因为你运用神奇的想像力,杜撰出一只会开窗户的猫,以后,你一定可以写出好看的侦探小说。”
接着,她又在孩子手里放了一块巧克力:“这块巧克力奖给你。因为你有杰出的修复能力,虽然用的是胶水,但是,裂纹黏合得几乎完美无缺。不过,这是修复纸质物品的胶水,修复花瓶不仅需要黏结力更强的胶水,而且需要更高的专业技术。明天,我们把花瓶拿到艺术家那里,看看他们是怎样使一件工艺品完好如初的。”
母亲又拿起第三块巧克力,说:“最后一块巧克力,代表我对你深深的歉意,作为母亲,我不应该把花瓶放在容易摔落的地方,尤其是家里有一个热衷体育的男孩子。希望你没有被砸到或者吓到。”
“妈妈,我……”以后,孩子再也没有撒过谎,每当他想撒谎时,三块巧克力就会浮现在眼前。很多年过去了,长大后的男孩果然成为一名出色的侦探小说家。
可见,奖励的力量远远超乎我们的想像。然而不幸的是,很多父母本能地不愿使用奖励的方法,可能他们把奖励看成了“溺爱”或者“贿赂”什么的。这跟我们的文化有着很大的联系。东方人号称情感含蓄,称赞是不肯轻易出口的,怕表扬了会让孩子骄傲。这样做非常遗憾,我们最成功的教育手段之一,因为一种观念上的误解而被大大忽视了。
奖励无所不在,马戏团的动物就是被强化训练出来的。现在,人们通过巧妙运用奖励的方法,甚至教会动物去完成实际上应该由人类完成的高级技艺。在美国,一只鸽子学会了如何检查流水线上移动的半导体零件。它能仔细检查每一个经过眼前的零件,把有缺损的零件从传送带上叼衔出来,为此这只鸽子能够得到一小把麦子作为奖赏。这些成本低廉的麦子,就能保证这只勤劳的鸽子整天端坐车间,全神贯注地工作。
同样的道理,奖励的教育方式用在孩子身上,其效果也是非常神奇的。
想像一下,某一天,当爸爸下班回家,孩子帮爸爸把拖鞋拿过来。爸爸高兴地说:“哇!今天宝宝这么乖呀,把爸爸的拖鞋都拿好了。谢谢!”爸爸于是亲了亲他。第二天,当爸爸回家时,孩子又帮他把拖鞋拿过来了。宝宝偶尔拿拖鞋的行为,因为爸爸的称赞而被强化。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最好不要吝啬自己的称赞和奖励。当孩子自动做了某件事情,比如你洗盘子、倒垃圾,请给他们恰当的称赞,给我他们精神上的鼓励,这些鼓励对巩固孩子良好的行为非常有效。奖励就是那么神奇,远比惩罚和威胁更为有效。
★我们整个社会都是建立在某种奖励强化的体系上。作为成年人,我们每天工作,在同末或者月末,获得工资报酬;勋章颁给勇敢的士兵;纪念奖杯给成功的人士。回报使负责任的努力变得值得,这就是成人世界运转的方式。在对孩子的教育中,这种奖励强化的体系同样适用,而且会对孩子的成长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当然,随心所欲的奖励不会令你达到目的,很有可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要让奖励式的方法取得全部效果,也要把握好分寸,不能不分轻重地一味奖励,那样就真成了溺爱了。★
●父母怎样与孩子做好沟通
孩子到了一定年龄,有了自己的想法,于是就常常与父母产生隔阂。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感到很难跟十几岁的孩子沟通。其实,作为父母,与孩子沟通同样也需要技巧:
1.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
要做到良好的沟通,就必须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具体来说,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多从孩子角度考虑问题,尽可能地让孩子明白父母始终是关心和接纳他们的。
(2)除了学业成绩外,每个孩子还可以在许多方面发挥潜能和拓宽发展的领域。
(3)由于一个问题有多种解决方案,因此,不要执拗于一种答案而与孩子发生冲突。
(4)父母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情商、智商,自我开发各种潜能。放下面子,去倾听各方面的教育经验。
(5)多采用游戏、音乐、活动的方式培养亲子关系。
此外,父母要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双方还要相互信任。为此,父母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要正确对待孩子的缺点,帮助孩子改正错误;为孩子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切忌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等等。
2.多听听孩子的想法
父母要设法让孩子觉得那样做是很自然的。其诀窍就是让家里时时刻刻都有一种“聆听的气氛”。这样,孩子一旦遇上重要事情,就会来找父母商谈。要达到这个目的,其中
一个好方法就是经常抽空陪伴孩子。如利用共聚晚餐的机会,留心听孩子说话,让孩子觉得自己受重视。
3.要学会平等交谈
父母不要老是板着面孔教训孩子,要学会尊重他们。事实证明,用平等交谈的方式跟青春期的子女沟通,往往能引起热烈回应。美国《用心去教养子女》一书作者罗恩·塔菲尔提出的“平行交谈”,其意思是父母与予女一面一起做些普通活动,一面交谈,重点放在活动上,而不是谈话的内容,双方也不必互相看着对方。这种非面对面的谈话方式会让父母和孩子都感到轻松自在。父母与孩子的谈话内容,最好是多谈一些如何学会求知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等。在交谈中,还要注意从事情到关系、从事情到感情、从一般到特殊等原则,从而使孩子与父母之间什么话都交谈。
4.尊重孩子的选择
由于父母提出的意见,即使是好意见,青少年大都不喜欢听。因此,父母应做孩子的顾问、盟友,而不要做经理人。顾问只细心聆听,协助抉择,而不插手干预。心理学家伊丽莎
白·艾利斯说:“父母应该协助子女仔细检讨整个件事。青少年往往能自行想到叫人拍案叫绝的解决方法。”
5.让孩子有自己的空间
“青少年需要感到自己的生活并非完全受父母控制,”所以,父母要让孩子有自己的空间,“父母尤其不可擅入他们的房间。”《跟孩子说话的技巧》一书的作者艾德莉·费巴说;“很多父母不明白的是,尽管孩子想避开父母,却不希望父母也那样待他们。”
有的父母整天围着孩子问东问西,却很难使孩子讲心里话。这是因为,青少年通常不会把很多有关自己的事告诉父母,如果你的孩子也是这样,你应该给孩子留有自己的空间,让他们拥有自己的秘密花园。
6.借助小纸条和孩子沟通
有些专家建议,父母把不想直接向子女说出或不中听的话写下来。家庭关系顾问迈克尔·波普金说:“一般人都认为白纸黑字更加可信,而且可以一看再看。”“把话定下来,话的分量也会增加。”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一个不断协商、不断沟通的过程,而不是单方面的说教。这就要求父母重新界定与孩子问的关系,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沟通。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走到孩子的心里,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
很多父母最习惯和孩子说的话就是:今天你学什么了?你怎么就学不会呢?你瞧某某某多好!你看看你呀?诸如此类的话语,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孩子对父母的这些话,就不容易接受了,往往会产生抵触情绪。
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声暑天寒。”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喜欢受到表扬和鼓励,尤其是孩子,鼓励孩子会使他们更加健康发展,而批评打击的一句话,则会让孩子变得畏缩胆怯。作为父母,首先要看到孩子的进步,让孩子也看到自身不断增长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