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巴菲特投资思想大全集
4934400000073

第73章 不按常理出牌(2)

不要仅凭一句消息或者别人推荐就急于买入。现在资讯很发达,你可以通过互联网得到很多信息,只要你肯下工夫。不要只从证券媒体上获得信息,很多大众传媒、行业媒体上都有有价值的新闻等待你去发掘。不看股评家的推荐,要看竞争对手对他的评述和行业动态。

4.制定合理的赢利目标

能获得超越银行利率数倍的收益应该满足了。当然这不意味着保守,只是当你已经远远完成20%~30%年度收益目标以后,你会比较平和地做新的股票。股市里的钱是赚不完的,我们只能拿走属于自己的一部分。人家水平高,一年翻几倍,欣赏一下就是,不要产生攀比心理。要知道,往往“无心插柳柳成荫”。

看到别人的股连拉涨停,自己的股票举步维艰,自然不是滋味,但请先问问自己当初买入的理由是什么,目前环境是否变化了。如果判断的确失误,要勇于承认,即时抽身。但是出来以后不要急于介入下一只股票,首先反思一下教训,平衡一下心理,再按照自己先前追踪观察的清单选择新的目标。

如果你确定了中线目标,就不要在意每天的实时涨跌。多看周线和分时图,别太在意日线。经常想想如果我是庄家会怎么操盘,这可以帮助你理解股票的走势。

不要天天看股票,适当给自己放个假,调整一下心情很重要。即使行情不好,生活中还有很多有乐趣的东西可以体验。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的情绪不会再随股票的涨跌而波动了,那时你才真正在股市中战胜了自己。

258. 股市投资的心理运算

【巴菲特如是说】

你不可能靠着市场的风向标致富。实际上你要记住,不要试图弄清市场在做什么,这是不可能的,你只需弄清你要理解的行业,并全神贯注就够了。

——摘自《巴菲特投资语录》

巴菲特认为复杂运算不如简单运算,简单运算不如不算。心理运算指的是,我们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对资金的看法。我们在心理上都倾向于把资金放到不同的“账户”中,这一点决定了我们如何考虑运用它们。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你与你的妻子刚刚外出回家。你掏出钱包准备付钱给替你看孩子的人,但发现原来放在钱包里的100元不见了。所以当你开车送看孩子的人回家的路上,你在自动提款机前停下,提出100元交给替你看孩子的人。但当你回家后你发现那100元在你的夹克口袋里。

如果你与多数一样,你对这100的反应应是欢欣鼓舞的。你夹克兜里的100元是“白捡”的。尽管这第1个100元与第2个100元都是来源于你的活期账户,他们都是你的钱,但你手里拿着的这100元是你没想到的,你感到可以随意花掉它。

为了展示这个概念,理查德·萨雷又一次提供了一个有趣的学术试验。在这项研究中,他用两组人进行试验。第1组人被分配30元现金并有两项选择:一是他们可以将现金揣进口袋里,走掉;二是他们可以以掷硬币赌博,如果赢了,他们可以额外得到10元,如果输了,从他们的钱中扣除10元。多数人选择赌博,因为他们盘算,即使输了,他们仍可白白得到20元。

第2组人则被给予不同的选择:一是试着进行掷硬币赌博,如果他们赢了,他们将得到39元,如果输了,他们得到20元;二是直接得到30元,不掷硬币。有多半数的人选择直接拿钱。其实两组人赢得的是一样多的钱。机会也完全相等,但是两组人却以不同的方式看待局势。

这项试验的意义是很明显的:我们如何决策投资、我们选择什么方式管理投资是与我们如何看待金钱密切相关的。例如,心理运算就进一步解释了人们为什么不愿意卖掉业绩差的股。在他们心中,损失只有在股票卖掉时才变为真正的损失。从更广意义上讲,心理运算这一理论突出了有效市场理论的一项不足之处;它显示出市场的价值不仅仅是由信息的总量所决定的,也是由人们加工处理这些信息的方法所决定的。

实际上,股市每天都在涨涨跌跌,个股每天都在上下波动,对市场和个股为什么上涨,为什么跌的思考和追问,是每一个勤奋的投资者少不了的功课。

其实,不论我们多么的勤奋努力,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看不懂股市的时候,不仅有时候看不懂个股表现,甚至有的时候还看不懂市场行情,即使是资的证券分析师、老练的机构投资者也都不例外。令股评家们大跌眼镜的事情多的是,机构投资者错过一波行情,或没有逃过大跌的噩运更是比比皆是。

真正决定股票胜负的股市分析的“心理运算”,或者说是“选择运算”选择时机、选择个股、选择价位、选择数量、选择买卖、选择投资还是投机,等等。这六大选择是前后连贯的,也是相互关联的,任何一个选择失误都将带来损失或者失败。

为什么在股市里,复杂心理运算反而不如简单的心理运算呢?

一个投资者越是进行复杂的心理运算,就越容易脱离市场的平均“心理运算水平”,而一个懒惰的投资者或者一个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投资者,他们的简单心理运算更贴近市场平均心理运算水平。

1.鉴于复杂运算不如简单运算的事实,我们投资者应该“走出追问”,也就是尽量少去问、少去对质。确切地说,作为基本分析的投资者,就应该像巴菲特一样“只”关注基本面,不要去追问K线的波动;作为技术派的投资者,就不去追问公司的业绩等基本面的东西。

在现实世界里,一个人并不因为聪明而成功,实际上一个人的成功关键是行动,一个并不是很聪明的人因为考虑面子、后果和其他因素更少一些,而往往更能够争取到时间和把握住机会。据统计:聪明的人比不怎么聪明的人在同等条件下往往不成功;聪明的人又往往比不怎么聪明的人的身体要差且短寿。

2.简单运算不如不算。

对投资者的投资业绩进一步深入研究,发现一个更为值得思考的问题:真正赢利的投资者是不进行什么心理运算的。

我们发现,投资大众的赢利或亏损,从全局角度看,实际上是一个概率问题,他们投资的业绩与心理运算成反比。

实质上,投资的过程中,随着市场发生变化,我们的心理预期也会发生变化,所以复杂的运算不如简单运算,简单的运算不如不算。

259. 考虑风险的接受度

【巴菲特如是说】

认识自己的风险偏好,能够承受风险的能力,以及投资领域的风险状况,更值得我们重视。

——摘自《巴菲特投资语录》

相信自己能够控制和影响环境的投资者,有高度的风险的接受能力。如果将所有金融心理学聚合在一起,反映在你身上,就是你对风险接受程度。强磁铁可以把附近所有含铁的东西吸附过来,这在某种程度上,与投资者的风险承受水平可以吸附金融心理的所有因素是一样的。心理学的概念是抽象的,但是,在日复一日的买进和卖出活动中,它们又是实实在在的。而贯穿所有这些决定的线索就是你如何看待风险。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投资专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帮助人们分析他们对风险的接受度。起先,它好像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任务,通过面谈或书面调查,能为每一个投资者构建一个风险框架。麻烦在于,人们对风险的忍受程度是建立在情感之上的,这就意味着它会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证券代理商、投资咨询家、金融规划者们观察到,当股价上扬时,投资者大胆地向股市里添加投资;而当市场回落时,他们又将投资投回到固定收入的证券上。一夜之间,投资者会戏剧性地改变他们的投资组合,卖出股票而买入债券或其他固定收入的证券。这种在激进与保守的投资者之间反复折腾的现象,激发了人们对风险接受度的研究。

在投资者中,敢冒风险的人非常令人钦佩,投资者们都受这种人性趋势的支配,以为自己可以承受某种程度的风险,但实际上却不是这样。他们的行为被心理学家D·G·布鲁特称为“沃特·米提效应”。

布瑞特认为投资者对股市的反应大体是这样的,当股价上扬时,他们成为自己眼中的英雄,敢于承担额外风险。但当股价下跌时,投资者拥护在门口,然后逃之夭夭,不见了踪影。

我们如何了解自己的风险接受度,尽量避免风险呢?我们要找出衡量风险容忍度的尺度,这个尺度要尽可能地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我们必须深入到标准分析问答题的表层之下,去探求心理驱动因素。

那些相信自己能控制生活的人,那些设定目标指导自己的行动的人能承受风险。自控能力与成就动因与风险的接受密切相关。自控倾向指的是人们感觉他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其生活的环境,以及做出生活决策的能力。那些认为自己有控制周边环境能力的人被称之为“内在人”。相反,“外在人”认为自己几乎没有什么控制能力,就像一片树叶被风吹来吹去,无法控制。根据我们的研究,具有高度风险承担倾向的人绝对是属于“内在人”一类的。

成就动因可以被描述为人们做事的方向感。我们发现善于承担风险的人是方向感很强的人,尽管对目标的高度集中可能会导致深深的失望。

另外,风险接受度与人性的两个因素也有关:性别与年龄。年纪大的人们较之年轻人更不愿意承受风险,而女性通常比男性更谨慎。这点显然与富裕程度没有关系,有钱或没钱似乎对风险接受能力并无影响。

我们意识到,要揭开这些人格特点与风险承受能力之间的真正关系,投资者需要考虑自己如何看待风险产生的环境。他们把股市看做是一场输赢靠运气的游戏,这是一种偶然的两难局面,在这个局面中正确的信息与理性的选择相结合会产生期望的结果。

一般来说,这种人把股市看做是偶然的两难局面,在这种情形中,信息和理性选择综合起来,会产生赢利的结果。

我们所了解的每一件关于心理、风险承受能力以及投资的事情都在巴菲特身上得到体现。他忠于自己的研究,而不是相信运气;他根据信息作出理性的选择;他相信自己能够控制环境,并且能通过自己的决策影响最终的结果;他的行为源于认真思考设定的目标,而不是受短期事件所左右;他了解风险的真正因素,并能满怀自信地接受各种后果。

巴菲特经常说,他从格雷厄姆那儿学到的最有价值的事情之一是,对股市有一个真正的投资者的态度的重要性。“如果你有这种态度,”巴菲特说,“你就走在了99%的股民的前头。这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真正的投资者必须以股市的各种必然升降作好心理上和金融上的准备。不仅仅是从理智上知道股市会下挫,而是在股市实际下挫的时候,已经做好了情感上的准备,能对此作出正确反应。所以,作为一般投资者,在你投资之前,要弄清楚你的风险接受能力,以便理智操作。

260. 远离股市坐在办公室里的巴菲特

【巴菲特如是说】

只有远离市场才能看清市场。

——摘自《巴菲特投资语录》

多年来,巴菲特远离喧嚣的华尔街住在奥马哈位于美国中部的内布拉斯加州的一个不大的城市。巴菲特常用的通讯工具就是两部电话,可以在必要时与不同的经纪人进行联系。

虽然巴菲特的投资帝国在不断发展壮大,但他说自己的投资策略多年来却几乎没有改变。巴菲特称,他把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用来思考和阅读。巴菲特的日程中从不安排会议。他很善于说不,了解自己喜欢什么。不管他做什么,结果都好得令人难以置信。日常,他喜欢坐在办公室里阅读和思索。他肯定还有一些更喜欢做的事情,但是肯定不多。他常年居住在宁静的奥马哈——他出生的地方。他已同一群人交往熟了,所以他喜欢和这些人共处,度过时光。他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与人谈起自己的工作时,他的态度也很谦虚平和。他感觉自己十分幸运,因为生而逢时,自己的才能可以获得如此高的认可。假如生活在别的年代,他的技巧可能不会派上用场。

巴菲特习惯于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呆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办公室里没有电脑,也没有股票报价机或其他股票数据终端。电视机被调在了播放财经新闻的CNBC频道上,不过声音被关掉了。虽然他有时候在路上会带着手机,但他在办公室里从来不用。办公桌上没有计算器,他的计算大多数都是在脑子里完成的。他说,他的大部分投资决策并不需要很准确的数字作依据。在他办公桌后面的小柜子上有两部黑色电话机,直通他在华尔街的经纪商。

巴菲特能迅速地做出投资决策,省去了例行的决策会议,以及顾问们建言献策的程序,他也不要求手下的经理们经常向他汇报工作。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今年夏天巴菲特在其奥马哈的办公室,接到一份他从未听说过的公司发来的传真。发信人是印第安纳州休闲车生产商的一位顾问。此人建议巴菲特出资8亿美元收购这家公司。信中列举的情况令巴菲特满意:这家公司拥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而且几乎没有负债。

第二天,巴菲特即开出了对该公司的收购价,并提议让该公司的创办人彼得·利格尔继续掌管它。在一周后举行的一次历时20分钟的会议上巴菲特签署了收购协议。他在会议结束时对利格尔说,别指望一年中能有第二次得到他耳提面命的机会。

在伯克希尔公司1995年年度报告中,巴菲特说:“伯克希尔公司在1995年通过企业收购接收了11000名新雇员,但是,我们总部的工作人员只从11个人增加到12个人,没有必要疯狂。”在2000年伯克希尔公司年报中,巴菲特这样写道:“这个小小团队创造了很多奇迹。2000年,它处理了与8个企业收购活动有关的全部细节,编制了大量的纳税申报表(我们的纳税申报材料厚达4896页),顺利举办了一场门票数量为25000张的股东年会,并把支票准确送达股东所指定的3660家慈善机构。”

巴菲特在他的办公室里阅读、打电话,同他的经理们、朋友们和经纪人保持着联系,通常用简短而又风趣的短信回答那些如雪片般飞来的信件。他非常喜爱信件,认真阅读每一封来信。有时候,甚至在助手们还未来得及把信件转交给他时,他自己就先取走信件。巴菲特出门在外时,由行政助理每天晚上打电话通报他当天新来的信件。没有客人来访时,巴菲特就埋头工作,常常在办公桌旁吃饭,巴菲特一向以他最爱吃的汉堡包、薯条和可口可乐作为午餐,外加少量的牛排和双份的红烧肉。公司的大量工作都是在办公室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