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18岁以后懂点心理学
4934600000017

第17章 别让爱情走入迷途——18岁以后懂点婚恋心理学(1)

亲和需求:渴望和他人在一起的感情

小张最近忙着给他的父母亲寻房子。原来小张的父母亲居住在六楼,两个老人皆已年逾古稀了,每天爬这楼梯实在是力不从心,小张便准备拿出一套房来为老两口置换一套两手房,并把它装修成最适宜老人住的“养老房”,让老两口安度晚年。

小张计划在相距“一站路”的范围里寻找,他说这是最好的距离,父母和子女间可以常来常往,彼此有个照应。岂料这比找恋爱对象还难。于是不得已退一步,便以两站路为半径画个圆,在这个距离内找。小张打电话安慰父母道:“你们放心,即便路稍远些,我们会常常骑车来探望你们的。再说,有事你就来个电话好了!”——听了儿子这句话,老两口的心里暖融融的。

人人都会有和亲人在一起的需求,心理学上称之为“亲和需求”。关于亲和需求,有一种理论叫做“一碗汤距离”,这是日本学者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当时日本的空巢家庭现象非常严重,日本学者提倡亲情养老,既拥有自己的空间,又方便照顾老人。也就是说,子女从自己家中给老人住处送去一碗汤,到老人手中还不会凉。很多人听说这个理论后,心里总会想起家的温暖。

工作结束,踏上回家的路,家人都在等你。在家里,全家人聚在一起吃晚饭,享受团圆的乐趣。这些消除了我们在学校、公司里的烦恼和疲惫。

我们虽然从属于学校、公司等各种各样的组织,但不少人还会去寻求“家庭”这一组织。我们经常会寻求和他人一起,与他人一起生活可以使我们的身体和精神都处于一种平静的状态中。这种渴望与他人在一起的感情叫做亲和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一家团圆可以满足我们的亲和需求。

但是,孩子们不会只沉溺于家庭这一组织之中。从儿童期,即大约6岁至12岁的小学阶段开始,比起家庭,孩子会更渴望与朋友或异性亲近。这个时期,不论是对孩子还是对家庭都是一个变革期。在这一时期,孩子会对家人发脾气,争执冲突会不断发生。

其实,家庭是我们唯一的可以直接表达情感的组织。在其他的组织中,为了维护组织,我们会在一定程度上克制自己的感情。但是,在家庭中毫无保留地暴露自己的情感反而可以增进感情,巩固关系。以这种方式增进成员之间的感情,可以说是家庭组织特有的机能。正因为家庭的本来意义在于放松,所以家庭中既有团圆的时候也有发生冲突的时候。

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亲和需求(亲和动机)”,就是说人都有与别人亲近、和睦的需要。当一个人感受到强烈的不安或恐怖时,“亲和需求”会随之增强。比如在发生火灾、交通事故或战争等严重威胁自身安全的情况时,不管是谁都迫切希望能和别人靠近,而且特别想靠近与自己处境相似的人。这是因为,同病相怜的感受能够减轻内心的不安,使人正确把握自己的心理状态。两个同病相怜的人即使只是互相依偎着也能够分担不安、互相鼓励。

陈松家门前有一大片诱人的玫瑰花,鲜艳欲滴。但是,邻里都知道,他家的鲜花可摘不得,哪怕是掉在地上的一朵也不能去拾。因为,如果被小陈发现你摘他家的花儿,他就会拿着笤帚,毫不客气地将你轰走。如果笤帚吓不住你,他甚至还会从屋里抓起一把菜刀就冲出来。

一天,温暖的阳光抚摸着大地,小陈家门口那一片玫瑰花散发着迷人的清香,在阳光的抚摸下,越发迷人。这时候,一个10岁的小女孩走了过来。

小女孩被这些鲜艳的花朵迷住了,正欲伸出手去摸一摸,一个阿姨走了过来,轻轻地拍了拍她的肩膀,告诉她,这家主人很不友好。恰好小陈走了出来,满脸怒气,气势汹汹,只一个横眉就将邻居阿姨给吓丢了魂儿。但是,小女孩并不害怕,她纯真地向小陈微笑着。

此后,小女孩就经常来到小陈家门口看花,每一次都会冲着小陈微笑。一周后,小女孩又来到玫瑰花旁边,这时已经有不少鲜花凋零了。小女孩正为此而伤心,突然发觉一只温暖的大手正轻轻拍着自己的肩膀,她回过头一看,小陈正冲她微笑。

原来,小陈的妈妈非常喜欢玫瑰花,于是在家门口种了一大片。妈妈去世后,小陈极度伤心,这一片玫瑰花几乎成了他对母亲的思念和寄托,不准任何人打扰。直到小女孩的出现,那几次纯真的微笑,让小陈发现,花儿的美丽是要有人欣赏的。就像人的感情,必须要相互交流,才会更加美好和永久。

每个人都渴望亲情。尤其当心灵受到创伤后,亲情能够给人带来慰藉。即使对方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但是,只要这种感情存在,对自己就是一种莫大的安慰和支持。故事中的小陈,虽然对别人凶神恶煞,但他一样渴望亲情的关爱。所以,既使是一个小女孩的微笑,也让他感到温暖。

在家庭这一组织中,虽然形态和机能在不断地变化,但有一点始终不变,即自己永远是其中的一员。

契可尼效应:难以忘记初恋的秘密

结婚后的艳文仍然忘不了她的初恋。特别是每当和老公吵架后,艳文对初恋的那段感情的回忆更为强烈。

艳文和她的初恋男友是十年前的同学、朋友,如果不是因为父母的干涉,不是因为后来命运的阴差阳错,他们两个人也许早在一起了,命运注定他们只做了普通朋友。

去年圣诞节,艳文和老公吵架后和他去喝酒。艳文喝醉了,然后背叛了家庭和初恋男友发生了关系。事情发生以后,艳文和他都觉得难以面对。初恋男友叫艳文离婚,并且说要等艳文一年时间,因为他三十二岁了,单身,家里也给了他很大的压力。

艳文觉得这种日子真的很痛苦,一方面觉得自己再也没脸面对老公了,另一方面初恋男友的存在时时提醒艳文他的痛苦,等待的痛苦。

很多次,艳文想跟他提出分手,做回朋友也好,或者陌生人,各自回各自以前的生活,但是又觉得难以割舍。这种滋味真的比死还难受。

艳文想过什么都放弃和他在一起,但是本来已经很对不住老公了,而且虽然吵架归吵架,但也没有什么非要离婚的理由,而且,一吵架就要离婚,在双方的父母那儿也说不过去。

艳文现在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一点信心,害怕到头来没有好结果。

尽管现在的年轻人流行快节奏的“速食爱情”,但夜深人静的时候,还是会有人为第一次真挚的爱情流下眼泪。艳文的不安与惶恐,说明初恋的这份爱情在她的心目中有着很重的分量,有难以割舍的“初恋情结”。

苏联心理学家库兹涅佐娃说,“初恋的爱情创下的财富,是第二次爱情难以达到的……初恋留下的烙印在心灵上是如此深刻,以致失去初恋留下的心灵创伤是无法痊愈的。”

初恋所具有的魔力是什么?也许心理学上的“契可尼效应”可以解释它非同寻常的力量。

心理学家契可尼曾经做过一系列的相关实验,发现人类有很重的“未完成情结”。我们对已经完成的事情总是很容易忘怀,而对那些因为某种原因而没有完成的事情却总是记忆犹新。

众所周知,初恋之所以总是让人难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多数人的初恋都是没有结果的,有些人把它比做“青春之树上的一个酸苹果”,就是这个原因。

除此之外,人类的记忆还有一种奇特的功能,就是在一些痛并快乐着的经历过后,我们的记忆会选择记住那些美好的部分——心理学家把这种效应称做“记忆的乐观主义”。就像一位经历过痛苦分娩过程后的妈妈,当看到新生儿的那一刻,她就会忘记分娩的痛苦,沉浸在甜蜜中了。同样,人们在回忆起初恋时,往往都是关于对方的一些美好的记忆。

昨天晴儿预订了结婚照,下个月拍照、再下个月取照片做喜帖,应该能赶得及八月份的婚礼。

按理说,待嫁的新娘应该是最幸福最光鲜的,可晴儿却是怎么也开心不起来——因为她很清楚,自己将要嫁的并非所爱之人。除了爱情以外,也许有人会因为感恩、感动而踏上红地毯,可晴儿呢,却是因为自己的无法选择。

随着婚期临近,晴儿越来越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为自己,为未婚夫,更为了她的初恋男友——阿齐。

晴儿和阿齐是中学同学,早在高中时就已经是班上同学公认的一对。可是那时也许是年纪太小的缘故,根本拿捏不了自己的感情,那几年的时光,只是在吵吵闹闹分分和和中匆匆度过。

高中毕业后,晴儿找了份工作,而阿齐则考上了一所远方的大学,两个人不再是天天黏在一起的“一对”。晴儿努力工作拼命赚钱,想的是哪天才能存够买房的首期款;而阿齐关心的却完全不同,他关心的对晴儿而言已完全很陌生。

毕业还不到一年,晴儿与阿齐之间的鸿沟已是无法跨越,“分手”两字不用说出口,彼此却都已经很自然地接受了这个事实。

后来,到了结婚的年龄,家里给晴儿介绍了对象。对方条件很不错,人也很老实,晴儿也想不到反对的理由。于是就定下来了。

可现在,晴儿觉得很惶恐,很不安,阿齐的影子总在自己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晴儿的惶恐与不安是很正常的,或许是由于她的“未完成情结”;但是这并不能代表现在的选择就是错的,除非继续为了心中的初恋而暗自神伤。

初恋的感受让我们难以忘怀,其实是我们的心理机制在起作用。即使是一段最终没有结果的恋情,留给我们的也是美好的青春回忆。如果那些为初恋留下的遗憾而伤神的年轻人以这样的心理学知识去解读初恋,或许就不会总是为没有结果的初恋而懊悔和伤感了。

“救世主”情结:总是爱上“坏小孩”

在网吧里,冰儿认识了一个小男孩,因为他们都喜欢网络游戏“劲舞团”。小男孩很厉害,冰儿眼巴巴地看着“小男孩”那优美的舞姿,而“自己”却像傻瓜一样愣愣地站在那里“左摇右晃”。后来,小男孩开始教冰儿玩“劲舞”,

冰儿渐渐地喜欢上了这个小男孩。

时间久了,见面时,两人就像相处了很久的恋人,漫步在细雨中,一起去照大头贴,一起去吃饭,一起去跳舞,一起去唱歌。虽然小男孩吸烟、喝酒、爱打架,但冰儿觉得没关系,“重要的是,他对我很好。”冰儿觉得很快乐。

快乐总是短暂的,小男孩逐渐开始对冰儿爱理不理,回冰儿的短信不是“嗯”就是“是”,对冰儿的电话充耳不闻,电话打多了他就关机,

冰儿陷入了痛苦之中,是什么让小男孩的变化如此之大?冰儿比小男孩大一岁,她认为小男孩还小,不懂得什么是爱情,不太会呵护女孩,他把爱情当游戏。

一次,冰儿留意到小男孩的手机背面大头贴换成了另外一个女孩。冰儿开始感到辛酸,泪水止不住地涌出来……

冰儿逐渐失去了小男孩的消息,她不敢发短信,怕小男孩不回;不肯打电话,怕受伤,怕听到的是小男孩冷冷的声音。冰儿常常望着满天的繁星,心里默默地叹息:“是放弃?还是坚持?”

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爱情恐怕是世界上最能让人体验到甜蜜和快乐的情感了,但是心理学家苏珊·福沃特却拥有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她认为,爱情对于某些人来说是成长的良药,但是对于另一些人来说,爱情是一种病,一种迷恋的疾病。故事中的冰儿很不幸地患上了这种病,无法自拔。

有一位出身良好的女孩,每次恋爱都会引发她和家人、朋友之间的冲突。因为让她神魂颠倒的男人,总是那些劣迹斑斑的坏男人。

生活中你是否也遇到过这样的人?好女孩坚持认为坏男人是早年遭受过心灵创伤的“可怜小孩”,认为只要自己付出的爱足够多,做得足够好,就可以把他们从糟糕的境遇中拯救出来,为此情愿牺牲自己的生活。

像这样总是以天真的面目去拯救别人,却一次又一次地遭到打击,而依然乐此不疲——就是在爱情中拥有“救世主”情结的人。

也许一般人难以理解,但是对具有“救世主”情结的人来说,无论是酗酒成瘾的瘾君子,还是劣迹斑斑的大骗子,都是极富吸引力的。不管这些家伙拥有多么糟糕的问题,哪怕是他们的家人也早已经放弃了他们,这些“救世主们”依然相信自己有能力拯救他们。

陈星学习一直很好。上中学时,班上有个坏男生抽烟、喝酒、打群架,被老师称为“混世小魔王”。陈星不知怎么就从心底里涌出一份怜爱,她希望并且相信自己能够用爱拯救这个坏小子。

为了跟这个坏男孩打成一片,陈星不但打扮上开始追新,而且学着跟那群坏孩子一起旷课、与老师作对。老师联合家长对陈星不断地进行说服教育,可她依然我行我素。

虽然一片好心,结果却并不如陈星所愿。不但坏小子不买她的账,就连自己的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

大学毕业后,陈星与小她两岁的男友决定结婚。结婚后,她才知道老公竟然吸毒。这让陈星很震惊,但她也默默发誓:一定要帮助这个男人戒毒。一定要让这个男人感到幸福。

爱情是一场拯救的开始。刚结婚那两年,陈星一次次努力地帮助老公戒毒。在这些日子里,她几乎天天为这个男人担惊受怕,虽然监督他,跟踪他,送他去戒毒所……然而,收效甚微,每每她以为老公已经戒毒了,事实又给她无情的打击。这期间,父母都劝她放弃他,陈星说:“如果我也放弃了,他就只有死路一条了。”老公在戒毒所里,陈星一次次发手机短信给他:“老公,我不能没有你。我爱你!”

这场拯救战耗尽了陈星的精力,独自一个人的时候,她总是以泪洗面,恨不得马上死去。然而只要面对老公,她的脸上充满了微笑,眼神中满含着期待。

那天,陈星去戒毒所接老公,她对依然虚弱的老公说:“别怕,有我在呢。”陈星知道,自己的又一次拯救运动开始了……

陈星就是一个典型的具有“救世主情结”的人,从喜欢上坏小子,到嫁给吸毒鬼后仍不离不弃,相信自己能够把他们带出泥潭。即使一次次受到打击,仍然不放弃,于是她也无可奈何地被笼罩上了悲剧的阴影。

对于“救世主”来说,为对方付出是难以抗拒的需求,如果对方能因为自己而有所改变,那么“救世主”的价值就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对于这些人来说,表面上来看,她为被拯救的一方做了很多的事情,控制了事情的发展。但实际上,对这一段关系起着控制作用的,总是那些看上去被她拯救的人。因为“救世主”最大的恐惧就是“无人可救”,一旦被对方抛弃,“救世主”的价值就无从体现了。一些生活很糟糕的人,正是巧妙地利用了对方的“救世主”心理,将其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里。

激情爱:短命的浪漫

阿峰和阿虹相恋三年,两人在恋爱时亲密无间,经常看电影、逛公园、说情话、发短消息,恩爱无比。终于有一天,阿峰来到阿虹的面前,郑重地向她求婚。这浪漫的一幕让阿虹感动得想哭。之后两人开始张罗着结婚,并于当年国庆节踏入了婚姻的殿堂。

初入婚姻之门,两人很是激动,蜜月期情意绵绵,如胶似漆,难分难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