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18岁以后懂点心理学
4934600000026

第26章 现在开始学习如何当领导——18岁以后懂点管理心理学(2)

懂得了这个道理,在企业的日常经营与管理中,就可以利用权威效应去引导与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这常常比命令的效果更好。一般来说,一个杰出的领导肯定是企业的权威,或者为企业培养了一个权威再利用权威效应来进行领导的。作为一名管理人员,要树立自己的威信,该严肃时就必须严肃,做决策时要一丝不苟,执行的过程中要雷厉风行。如果在改革不健全的制度的过程中,管理者的决定被视为儿戏,工作就会举步维艰,这样的管理者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当45岁的杰克·韦尔奇执掌通用电气公司时,这家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公司机构臃肿,等级森严,对市场反应迟钝,在全球竞争中正走下坡路。按照韦尔奇的理念,在全球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只有在市场上领先对手的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韦尔奇重整结构的衡量标准是:这个企业能否跻身于同行业的前两名,即任何事业部门存在的条件是在市场上“数一数二”,否则就要被砍掉——整顿、关闭或出售。

于是韦尔奇首先着手改革内部管理体制,减少管理层次和冗员,将原来8个层次减到4个层次甚至3个层次,并撤换了部分高层管理人员。此后的几年间,砍掉了25%的企业,削减了10多万份工作,将350个经营单位裁减合并成13个主要的业务部门。经过这一系列的改组,通用电气公司的主要决策层就由过去的五个层次减少到三个层次,形成了公司——产业集团——工厂这样的三级管理体系。韦尔奇也因此得到了董事会的认可与赏识,为登上通用电气的权力巅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企业内部在机构变革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如果没有一把“尚方宝剑”来树立自己的权威,改革就会很难成功。韦尔奇能够顺利地对通用电气公司进行改革,与公司上层对他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权威效应之所以普遍存在,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因为人们都具有安全心理,也就是说,人们总是觉得权威人物常常是正确的楷模,服从权威人物会让自己具有安全感,增加了不会出现错误的“保险系数”。

第二,因为人们都具有赞许心理,人们总是觉得权威人物的要求常常与社会规范相一致,按他们的要求去做,就会获得各个方面的赞许与奖励。

在劝说他人支持自己的行动与观点时,恰当地利用权威效应,不仅可以节省很多精力,还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马斯洛效应:满足他人的不同需求

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小苗最近遇到了问题。她说自己失眠,没有食欲,月经失调,没有什么能够激起她的兴趣。她每天工作都打不起精神,感到生活是如此缺少乐趣,无聊乏味。

心理医生和她进行聊天沟通,了解了问题产生的原因。

小苗一年前毕业于一所比较有名的重点大学,毕业后找到了一份报酬丰厚却枯燥乏味的工作——在一个政府部门的办公室做秘书。靠着这份工作,她供养着整个家庭。她的朋友、同学都很羡慕她这份工作。在这样一个相对来说很不错的条件下,可她自己总有种抵触情绪。为什么会这样呢?

小苗曾经是优秀的数学系的学生,渴望着继续攻读研究生。她喜欢做学问研究。但家庭生活的拮据状况,迫使她放弃了学业,去从事她并不喜欢的这份秘书工作。小苗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意义。最初,她试图说服自己,应该感到自己是比较幸运和幸福的,应该对这份收入丰厚的工作心满意足;但是不行。随着这种生活的持续,一想到这份工作就使她感到压抑,现在,小苗内心空虚极了。

小苗之所以苦闷空虚,是因为她有着很好的数学天赋,但却没有使这种天赋得到应有的发挥。心理学家认为,任何天赋、任何能力都是一种动机,是一种实实在在的需求。

需求层次论是心理学家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一生中最著名的论述。在他看来,人是一种“有欲求的动物”。人们会一直不停地追求各种目标,当这种需求得到满足以后,人们又会有其他需求,继续去寻找其他新的目标。

马斯洛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他的需求层次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对心理学尤其是管理心理学有重要影响。

马斯洛理论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依次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

第一,生理上的需求。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衣、食、住、性等方面的要求,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

第二,安全上的需求。包括人类对自身的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方面的需求。

第三,感情上的需求。这一层次的需求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友爱的需求,即人人友谊和爱情。二是归属的需求,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

第四,尊重的需求。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希望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

第五,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能力到最大程度,以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求。

沃尔玛公司老总萨姆·沃尔顿认为,在沃尔玛公司,干部必须以真正诚恳的尊敬态度亲切地对待自己的员工,必须了解员工的为人、他们的家庭、他们的困难和他们的希望,必须尊重和赞赏他们,表现出对他们的关心,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成长和发展。萨姆·沃尔顿会经常突然驾临本公司的商店,询问一下基层的员工“你在想些什么”或“你最关心什么”等问题,通过与员工们聊天,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要。

1981年,美国马萨诸塞州巴莫尔的戴蒙德国际纸板箱厂,因市场萎缩,工人为前途担心。65%的员工感到管理层对员工不尊重,56%的员工对工作感到悲观,79%的员工认为他们没有得到因工作出色而该有的报偿。为此,管理层推出“100分俱乐部”计划,即无论哪位员工,全年工作绩效高于平均水平的,则可得到相应分数,如安全无事故20分,全勤25分等,每年结算一次,并将结果送到每位员工家里,如分数达到100分,便可获一件印有公司标志和“100分俱乐部”臂章的浅蓝色的夹克衫。

到1983年,工厂生产率提高了16.5%,质量差错率下降了40%,员工不满意见减少了72%,由于工业事故而损失的时间减少了43.7%,工厂每年多创收100万美元利润。

1983年底评议时,86%的员工认为管理层对员工很重视,81%的员工感到自己的工作得到了承认,79%的员工认为自己的工作与组织成果关系更密切了。

沃尔玛和戴蒙德的例子表明,了解并满足员工的需要,能够使员工感到自己受到重视,受到尊敬,更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更能够给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

许多研究表明,和基层工作人员相比,高层管理人员更容易满足他们的较高层次的需求。因为高层管理人员面临着许多有挑战性的工作,在工作中他们能够得到自我实现;在另一方面,基层工作人员更多地从事常规性的工作,满足较高层需求就相对困难一些。而且需求的满足根据一个人在组织中所做的工作、年龄、公司规模以及员工文化背景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生产指挥系统的管理人员在安全、情感、尊重和自我实现方面比科室人员更容易得到满足,双方在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上的差距最大。在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方面,年轻员工(25岁或以下)的要求比较年长的员工(36岁或以上)更强烈,低层次的管理部门和小公司的管理人员比在大公司工作的管理人员更易感到需求得到满足。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任何一个人都有不同层次的需求,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以后,人就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管理者在进行管理时,应该注意到下属不同层次的需求,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

苛希纳定律:龙多不下雨,人多瞎捣乱

有一家企业准备淘汰一批落后的设备。

董事会说:“这些设备不能扔,得找个地方存放。”于是专门为这批设备建造了一间仓库。

董事会说:“防火防盗不是小事,应找个看门人。”于是找了个看门人看管仓库。

董事会说:“看门人没有约束,玩忽职守怎么办?”于是又委派了两个人,成立了计划部,一个人负责下达任务,一个人负责制定计划。

董事会说:“我们应当随时了解工作的绩效。”于是又委派了两个人成立了监督部,一个人负责绩效考核,一个人负责写总结。

董事会说:“不能搞平均主义,收入应当拉开差距。”于是又委派了两个人成立了财务部,一个人负责计算工时,一个人负责发放工资。

董事会说:“管理没有层次,出了岔子谁负责?”于是又委派了4个人,成立了管理部,一个人负责计划部工作,一个人负责监督部工作,一个人负责财务部工作,一个人是总经理,对董事会负责。

一年之后,董事会说:“去年仓库的管理成本为35万元,这个数字太大了。你们一周内必须想办法解决。”

于是,一周之后,看门人被解雇了。

这个故事所反映的是管理学上的“苛希纳定律”的现象。在企业中,通常都有一种不因事设人而因人设事的倾向,造成企业机构臃肿、层次重叠、人浮于事、效率低下。这种状况使企业难以摆脱管理部门不明确、办事环节多、手续繁杂的困境,难以随市场需要随时调整经营计划和策略,从而使企业难以培养真正的竞争力。

管理大师杜拉克举过一个例子。他说,在小学低年级的算术入门书中有这样一道应用题:“两个人挖一条水沟要用2天时间;如果4个人合作,要用多少天完成?”小学生回答是“1天”。而杜拉克说,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可能要“1天完成”,可能要“4天完成”,也可能“永远完不成”。

这正好验证了管理学上著名的苛希纳定律:如果实际管理人员比最佳人数多两倍,工作时间就要多两倍,工作成本就要多4倍;如果实际管理人员比最佳人数多3倍,工作时间就要多3倍,工作成本就要多6倍。这条定律是西方著名管理学者苛希纳研究发现的,故得此名。

苛希纳定律阐明了一个道理:人多必闲,闲必生事;民少官多,最易腐败。由于实际的人员数目比需要的人员数目多,诸多弊端由此产生,形成恶性循环。

中国古代有“十羊九牧”的故事。其实,十只羊,只要一个牧人就够了,其他九个人必然会无所事事,这就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其他人在自己的岗位上贪图安逸,不仅对工作没帮助,还影响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

为实现2004年制定的一个不切实际的增长目标,奥奇丽集团开始大规模地招兵买马,开始扩大各地办事处和业务代表的规模。2003年,奥奇丽集团在全国只有600余名业务代表,地区经理也只有100来人。到了2004年,仅北方奥奇丽集团,最多时业务代表就有2400人,地区经理有300多人。有人开玩笑说,有一段时间,奥奇丽集团的一个经销商后面就追着10个业务代表。这些业务代表为加强奥奇丽集团在终端的铺货、陈列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在经历了一年多的高速增长之后,集团旗下的田七这一系列产品的销售增长终于不可挽回地放缓了。

销售增长放缓了,这样原本为一个极其乐观的销售目标组建的庞大的销售团队就变得极不经济。人员冗杂造成的成本压力开始作用于仍处在发展期的奥奇丽集团,极大地消耗了奥奇丽集团的现金。

奥奇丽集团的领导层认识到了这一点,开始有计划地压缩过于庞大的营销队伍,撤并办事处。原来各办事处都设有专门的文员职位,现在全部取消。在奖励制度上,奥奇丽集团改原先的提成制为按奖金提取制,这样一来,业务人员的收入大减。

如此激烈的组织变动,大量的裁员,对奥奇丽集团造成了重大打击。特别是对一个曾经激情洋溢、充满了狂热梦想的新兴企业,打击尤为沉重。可以肯定的是,奥奇丽集团的业务收缩、人员清退裁减,极大地破坏了公司士气,也降低了经销商的信心。

奥奇丽集团失利的原因很多,但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因为组织机构内部人员漫无目的地膨胀,一方面增加了开销,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整个集团的管理难度,造成了工作效率的下降。在开始精兵简政后,又将原先的提成制变为按奖金提取制,极大地打击了员工的积极性。

在一个越来越充满竞争的世界里,一个企业要想长久地生存下去,就必须保持自己长久的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的来源在于用最小的工作成本换取最高效的工作效率,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做到用最少的人做最多的事。只有机构精简,人员精干,企业才能保持永久的活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米格—25效应:团队是最佳的个体组合

苏联研制生产的米格—25喷气式战斗机,以其优越的性能而广受世界各国青睐。然而,众多飞机制造专家却惊奇地发现:米格—25战斗机所使用的许多零部件与美国战机相比要落后得多,而其整体作战性能却达到甚至超过了美国等其他国家同期生产的战斗机。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米格公司在设计时从整体考虑,对各零部件进行了更为协调的组合设计,使该机在升降、速度、应激反应等诸方面反超美机而成为当时世界一流。这一因组合协调而产生的意想不到的效果,被后人称为“米格—25效应”。

米格—25效应是指,事物的内部结构是否合理,对其整体功能的发挥关系很大。结构合理,会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效;结构不合理,整体功能就会小于结构各部分功能相加之和,甚至出现负值。

恩格斯讲过一个法国骑兵与马木留克骑兵作战的例子:骑术不精但纪律很强的法国兵,与善于格斗但纪律涣散的马木留克兵作战,若分散而战,3个法兵战不过2个马兵;若百人相对,则势均力敌;而千名法兵必能击败一千五百名马兵。说明法兵在大规模协同作战时,发挥了协调作战的整体功能,说明系统的要素和结构状况,对系统的整体功能,起着决定性作用。团队意识是公司考察员工的重要方面。

一家颇有影响力的公司招聘高层管理人员。9名优秀应聘者经过初试,从上百人中脱颖而出,进入复试。

复试有老总亲自主持。老总把这9个人随机分成3组,指定第一组的三个人去调查婴儿用品市场;第二组的三个人调查妇女用品市场,第三组的三个人调查老年人用品市场。老总解释说:“我们录取的人是用来开发市场的,所以,你们必须对市场有敏锐的观察力。”临走的时候,老总补充道:“为避免大家盲目开展调查,我已经叫秘书准备了一份行业的资料,走的时候自己到秘书那里去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