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知识全知道
4935600000012

第12章 自我篇——“我”就是未解之谜(3)

有许多人,就像一艘在大海中失去方向的船,漫无边际地生活着,不知道未来在那里,只是在原地打转,无奈地挥霍着生命。无聊、空虚的情绪长期占据心灵,自己没有可以倾注热情的事情,白白浪费了光阴。一张纸放在太阳底下不会燃烧,但用凸透镜把阳光聚在一个点上,纸就会燃烧。人一旦有了目标,生命就会开始聚焦。人才会在生活中发现新的契机,一步步向理想迈进。

规定指标,也是防止“吃大锅饭”、“滥竽充数”的最常用手段。在群体中,如果不规定出指标,就更容易乱套,人人都想偷懒耍滑,都指望着别人去干。所以,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团体,指标都是达成目的的巨大动力。

■ 大目标分成小目标才会有效——目标适度性

如果篮球架有两层楼那样高,那么对着两层楼高的篮球架子,几乎谁也别想把球投进篮筐,也就不会有人去做那犯傻的事。但是如果篮球架跟一个人的身高差不多,随便谁不费多少力气便能“百发百中”,大家恐怕也会觉得没啥意思。正是由于现在这个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高度,才使得篮球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体育项目,引得无数体育健儿奋勇争先,也让许多爱好者乐此不疲。

篮球架子的高度启示我们,一个“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最有吸引力。这样的目标,人们才会以高度的热情去追求它。我们把这个定律叫“目标适度定律”。

日本有一个长跑世界冠军,记者采访他,问他是否有什么秘诀?他说,他在比赛前,往往先巡视一番整个赛道,把赛道中有特点的标志物记在心中,作为他比赛中的小目标。找到这样若干个小目标后,比赛一开始,他就想着要达到第一个目标,等达到了第一个目标,他就想着要达到第二个目标……这样,他把长距离的路程分成了若干段比较短的路程,心理上就不那么觉得有压力就不那么大了。这使他更有信心,也发挥得更好。

所谓够得着的目标,要能够看得见。你看得见它,才会觉得它就在不远处,是比较容易达到的。这会给你巨大的信心。

让我们再看一个相反的例子。

1952年7月4日清晨,加利福尼亚海岸笼罩在浓雾中。在海岸以西21英里的卡塔林纳岛上,34岁的费罗伦丝·查德威克来到太平洋,准备横渡加州海峡。如果成功,她将成为第—个游过这个海峡的女性。

那天早晨雾很大,她连护送她的船都看不到。15个钟头之后,她很累,全身冻得发麻。她怀疑自己不能再游了,而且她朝加州海岸望去,除了浓雾之外什么也看不见。于是便叫人把她拉上了船。

等到雾散了,查德威克才发现,人们拉她上船的地点,离加州海岸只有半英里!

后来,她对记者说:“如果当时我看见陆地,也许我就能坚持下来。”她这并不是大话。这种心理我们每个人大概都有过,当你看到目标就在不远的前方时,你往往能鼓起余勇冲向目标。查德威克却因为看不清目标,而没有坚持到底,这在她的人生中是唯一的一次。

古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万丈高楼平地起”。其实生活中任何大事情都是由小事情组成的。大目标比较遥远,而小目标则容易达到。我们做事的时候,如果觉得有些难,可以把它分成一步一步地做。

有个中学生每天睡懒觉,6:30起床。他的爸爸强迫他每天早晨5:30起床,6:00开始读英语,一下子提前了一小时,他觉得太难办到了。于是妈妈出面调解,允许他6:15起床,他才欣然答应。半个月后,妈妈又让他提前15分钟起床,他也同意了。这样一步一步,两个月之后,他就能在5:30起床了。

渐进的发展不容易被人察觉到。举一个反面的例子。国外的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就是把青蛙一下子扔到热水里,它会烫得受不了,并且一下子跳出来;但是如果把青蛙先放到冷水里,而把水慢慢加热,青蛙就感觉不出来,直到后来被烫死。这就是说,逐渐发生的变化,不容易被人感觉到,而突然的巨大变化,则容易让人承受不了。当然,我们应该正面地使用这个道理,懂得渐进对达成目标的作用。

■ 怎样让人答应你的“大”请求?——门槛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派人随机访问一组家庭主妇,要求他们将一个小招牌挂在自己家的窗户上。这些家庭主妇愉快地同意了。

过了一段时间,研究者再次访问这组家庭主妇,又要求她们将一个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也有超过半数的家庭主妇同意了。

与此同时,他们派人随机访问另一组家庭主妇,直接提出将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只有不到20%的家庭主妇同意了。

这个实验说明什么呢?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小要求后,如果他人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一个更高一点的要求,那么这个人就倾向于接受这个更高的要求。这样依层次逐步地对他提高要求,可以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

这是为什么呢?

当你向别人提出一个貌似“微不足道”的要求时,对方往往很难拒绝,否则,似乎显得“不近人情”。那么这种微不足道的要求人们在心理上完全能承受。

而一旦接受了这个要求,就仿佛跨过了一道心理上的门槛,就很难有抽身而退的可能。因为当再次被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时,这个和前一个有了继承关采的要求会让这些人容易顺理成章地接受。这是因为,人有一种想保持一致形象的心理,人们不愿意被看做是反复无常、莫名其妙的。有时也会因为是懒得解释。总之,这种情况比乍一上来就提出比较高的要求,更容易被接受。心理学家把这叫做“门槛效应”。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心理引导技巧。

这个定律比较多的应用在推销上。比如一个推销员,当他敲开门,可以跟顾客进行交谈时,他已经取得了一个小小的成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能够说服顾客买一件小东西的话,那么他再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就很可能也会被满足。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那位顾客之前答应了一个要求,为了前后保持一致,他的确会有较大可能性接受进一步的要求。

有的孩子向妈妈请求可不可以吃颗糖果的时候,如果妈妈答应了,她可能会提出进一步的要求,“那可不可以喝一小杯果汁呢?”妈妈经常也是会答应的。

这个心理定律给我们的启示是,当我们要提出一个比较大的要求时,可以不直接提出,因为这个时候很容易被拒绝。你可以先提出一个较小的要求,一旦被答应,你再提出那个较大的要求,就会有更大的被接受的可能。

■ 动机太强,事情反而做不好——动机适度

孔子有个弟子叫颜渊,他向孔子讨教说:“我曾经乘舟渡过一个深潭,艄公驾船的本领神奇莫测。我问艄公驾船到您这份上可以学习而来吗?他肯定地回答说可以。善于游泳的人只要经过练习便可以学会,会潜水的人即使从未接触过船也能操作自如。对于艄公的一番道理,我不是特别理解,但是艄公又不肯作进一步解释,所以请先生给我讲一讲是怎么回事。”

孔子听了弟子的叙述,向颜渊解释说:“游泳能手是不会惧怕水的,他对学习驾船不存在恐惧心理,心情完全是放松的;擅长潜水的人把陆上和水中看成一码事,把船行和车驶看成一回事,把翻船更不当一回事。所以,即使从没驾过船也能操舟自如,悠然自得。”

孔子还给他打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一个参与赌博的人,用瓦块当赌注,心理毫无负担,赌起来轻轻松松,对输赢泰然处之反而常常获胜;他用衣物下赌,就有些顾忌;如果他用黄金下赌,那就会顾虑重重,心情紧张,生怕输掉赌资,因此便会患得患失。其实赌的规则和技巧都是相同的,由于产生了怕输的负担,技巧就难以发挥,也就更容易输掉。

孔子总结说:凡是以外物为重,怀有恐惧心理的,内心必然怯弱,行为也因此显得笨拙犹豫。相反,对结果抱达观态度,姿态放松的,会表现出最好的水平。

孔子的结论符合心理学上的动机适度定律。就是如果人的动机过强,就容易变得紧张,那么浑身肌肉收紧,思维也感到局促,甚至在极端的情况下,大脑会一片空白,还怎么能发挥出能力呢?只有在动机适度,人比较放松的情况下,才能也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心理学家通过分析动机强度与行为效率的关系发现,各种活动多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这里的动机水平指的是,你有多么的渴望完成这项任务。动机不足或者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

在某中学,有一个特别聪颖而又性格内向的学生,高考前形成的焦虑情绪,使他的复习和练习越来越不顺手。一天下午回到家,他把自己心爱的吉他砸得粉碎,若不是家长及时制止,电视机也将难免“灭顶之灾”。这是为什么呢?

学习或工作的动机和效果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或工作的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或工作的效果反而更差。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效果的提高。

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会,有的事情,越想做好,越紧张它,越做不好,就是因为动机过强的原因。

据说演员演戏关非拥有越强的激情越好,而是要处于适度的激情状态。因为感情过于强烈,也就是表演的动机过于强烈,反而会影响水平的发挥,道理也是如此。

■ 学坏要比学好容易得多——下坡容易定律

物理学上有个实验:斜坡上端的小球,往下滑不费力,且越滑越快;而往上推,则要克服重力。“上坡”就是消耗一定能量,上升一定高度,同时也蓄积了一定的势能。势能也可转变为动能,一旦释放就成为物理学中的“下坡”。人生的“上坡”和“下坡”也是这样。

做父母的常有这样的体会,想要帮助和引导孩子建立某一良好的习惯,可能一次又一次地监督甚至强制,孩子还是很难养成。而一种坏的行为习惯,不用教,孩子可能一下子就会了。父母不由地感叹:真是学坏容易学好难啊。

中国还有句古话:“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也是同样的道理。

这似乎体现了人的一种天性:自由散漫一学便会,严守纪律、约束自己则难得多。人们说的“学好千日不足,学坏一日有余”就是这个意思。我们把这个心理定律叫做“下坡容易定律”。

那么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呢?这也许要从人性中本能的欲望和需求中寻找答案。

人类学家的观点是,人性首先是动物性的。攻击、破坏、放纵是动物的本能。为了得到生存的环境,为了得到生育后代的权利,动物世界中弱肉强食,最强悍、有力、放纵的动物才能生存下来。由动物阶梯进化而来的人类,也许仍没有完全摆脱这种动物本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