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科特勒营销思想大全集
4938000000084

第84章 国际营销,在全球化市场分一杯羹(2)

企业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如出口、契约和直接投资进入国际市场。企业选择的进入方式反映了企业在目标市场上想获得的利益和为了获得这种利益采取的战略。因而,了解各种进入方式的特点能够帮助企业进行正确的选择。康佳集团在进军国际市场营销时的经验值得借鉴。

康佳选择的国际化道路是典型的渐进式发展路线,即从产品代理出口到自设机构出口,再到对外直接投资。

1980~1983年,康佳主要生产收录机产品,1984年康佳开始生产彩色电视机,但由于未获得内销许可证,至1987年底康佳彩电全部通过外方出口。其后,康佳开始进入中国国内市场,但彩电出口量仍然很大。1990年康佳彩电出口占全国的20%,其中大型机占6.2%,创汇1.45亿美元,居全国电子业榜首。

到1995年,康佳彩电国内市场占有率达9%,居同行业第二位,仍有部分出口。1996年初,康佳将澳大利亚作为重点市场,专门为该市场设计产品,在墨尔本30多家零售点销售。这次出口与以往大不相同:以往康佳是依靠合资外方的渠道,使用外方的品牌进行产品出口,这次康佳是自建销售渠道,使用自有品牌进行产品出口。

1996年以前,康佳产品几乎全部采取外方代理出口的方式。而自1996年开始,康佳在澳大利亚、俄罗斯、印度、美国、香港、南非、中东等国设立自己的销售机构,产品通过这些海外销售机构出口,销往当地市场。

产品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是国际化经营的两种方式和两个阶段。1997年以前,康佳的国际化主要方式是产品出口、引进外国品牌的企业。1997年以后,康佳开始在澳大利亚、俄罗斯、美国等地直接投资建厂,实行产品就地销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进入国际市场有很多种模式可供选择,如出口进入模式、契约进入模式、直接投资进入模式等。康佳采取的是出口进入和直接投资两种模式,康佳通过自己设立出口部出口而开始进入国际市场,这是后发企业最常用的国际化路线。等到康佳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该企业又采取了直接投资模式,这样做的好处是:企业可以根据当地的市场特点调整营销策略,从而创造营销优势。具体而言,出口进入模式、契约进入模式、直接投资进入模式三大模式各有以下特点:

一、出口进入。科特勒认为,介入国外市场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出口产品。出口可分为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两种方式。

间接出口是指企业使用本国的中间商来从事产品的出口。通过间接出口,企业可以在不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的前提下开始出口产品,开业费用低、风险小,而且不影响目前的销售利润。

而直接出口是指不使用本国中间商,但可以使用目标国家的中间商来从事产品的出口。在直接出口方式下,企业的一系列重要活动都是由自身完成的,这些活动包括:调查目标市场,寻找买主,联系分销商,准备海关文件,安排运输与保险等。

二、契约进入。契约进入模式是国际化企业与目标国家的法人单位之间长期的非股权联系,前者向后者转让技术或技能。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 许可证进入模式

许可证进入模式的成本很低,可以绕过进口壁垒,如避开关税与配额制的困扰。当出口由于关税的上升而不再赢利时,或配额制限制出口数量时,制造商可利用许可证模式。当目标国家货币长期贬值时,制造商可由出口模式转向许可合同模式。

2. 特许经营进入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企业(许可方)将商业制度及其他产权诸如专利、商标、包装、产品配方、公司名称、技术诀窍和管理服务等无形资产许可给独立的企业或个人(特许方)。被特许方用特许方的无形资产投入经营,遵循特许方制定的方针和程序。作为回报,被特许方除向特许方支付初始费用以外,还定期按照销售额一定的比例支付报酬。

3. 合同制造进入模式

合同制造进入模式是指企业向外国企业提供零部件由其组装,或向外国企业提供详细的规格标准由其仿制,企业自身保留营销责任的一种方式。

利用合同制造模式,企业将生产的工作与责任转移给了合同的对方,以将精力集中在营销上,因而合同制造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扩展国际市场方式。

4. 管理合同进入模式

管理公司以合同形式承担另一公司的一部分或全部管理任务,以提取管理费、一部分利润或以某一特定价格购买该公司的股票作为报酬,称为管理合同进入模式。

5. 交钥匙承包进入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企业通过与外国企业签订合同并完成某一大型项目,然后将该项目交付给对方的方式进入外国市场。企业的责任一般包括项目的设计、建造,在交付项目之后提供服务,如提供管理和培训工人,为对方经营该项目作准备。交钥匙合同除了发生在企业之间外,许多是就某些大型公共基础设施如医院、公路、码头等与外国政府签订的。

三、直接投资进入

直接投资是外国公司购买当地公司的股权或自己直接投资设厂。对外投资可分为两种形式:合资经营和独资经营。

1. 合资经营

它是指企业与当地投资者合伙组建公司,共同经营,共同分享股权及管理权,共担风险。联合投资方式可以是外国公司收购当地的部分股权,或当地公司购买外国公司在当地的股权;也可以双方共同出资建立一个新的企业,共享资源,共担风险,按比例分配利润。

2. 独资经营

这是指企业独自到目标国家去投资建厂,进行产销活动。独资经营的标准不一定是100%的公司所有权,主要是拥有完全的管理权与控制权,一般只需拥有90%左右的产权便可以。独资经营的方式可以是单纯的装配,也可以是复杂的制造活动。其组建方式可以是收购当地公司,也可以是直接建新厂。

273. 东道国的经济环境影响消费能力

【科特勒如是说】

一些国家的市场是否具有吸引力,取决于产品、地理因素、收入和人口情况、政治气候以及一些其他因素,有些卖主也可能对某类国家或世界的某个地区有特殊偏好。

——科特勒《营销管理》

【实例与活用】

进行国际营销还需要考察该国的经济环境。经济环境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物资资源状况、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及国际经济发展动态等,同时还包括通货膨胀率、汇率、银行利率、各国政府货币/财政政策、税率、失业率等一般的经济环境。

邓宁(John Dunning)根据国民生产总值将一国的经济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00美元以下;第二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00-1500美元之间;第三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500-4750美元之间;第四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5000美元以上。他认为国民生产总值的不同对国际投资活动有直接的影响:当国家处于第一阶段时国家只有少量的外国直接投资且没有对外直接投资,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一国的外国直接投资与对外直接投资之间的差距经历一个先拉大后缩小的过程,最后在第四阶段实现国家对外投资的正增长。

但在实践中,这一理论仍存在严重不足。按照邓宁的理论,经济越发展,人均净对外投资量就越大。但有些低收入国家,既没有外资投入,也没有对外投资,其人均净对外投资表现出一种均衡状态;而在有些发达国家,其对外投资和外国直接投资都有一定规模,相对人均净对外投资值也不高。因此,邓宁的理论有一定道理,但并不能解释一切。

国外一般采用两种分类法来分析与划分各国经济环境:

1. 按技术经济结构分类

自给自足型经济。这种经济类型是比较落后的、封闭的农业国的典型形态。如东南亚、非洲、拉美一些国家及太平洋岛屿等国,经济落后,发展缓慢,经济结构存在不同程度的畸形。这些国际市场狭小、购买力有限、进出口能力差、产品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对这类国家进行市场营销潜力大,发展前景广阔,但现时贸易受到相当大的制约。

发达国家经济。发达国家主要指北美、西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这些国家科技水平高,经济发达进出口基础雄厚,购买力强,需求旺盛,大量输出工业品和资本,输入大量原材料和半成品。这类国家市场容量大、经济体系完善、消费水平高,是中高档商品的最佳市场,但竞争激烈。

新兴工业化经济。这种经济类型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亚洲四小龙”、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巴西、墨西哥等。它们都是在近二十年迅速发展起来的,对外贸易额一般呈大幅度增长之势,进出口两旺,对原材料、燃料、先进的技术设备、中高档消费品的需求量大。

原料输出型经济。这种经济类型以出口原料为主,其中某一种或几种原料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经济结构单一,工业比较落后,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倾向性和局限性,但人们的收入水平、购买力不一定低。如,中东的经济命脉是石油,工业发展和进出口贸易主要与石油有关,这些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一直居世界前列,它们是石油开采、加工设备及零配件、交通运输设备、日用消费品和一般工业品的良好市场。

2. 按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水平分类

国民收入水平是分析一国经济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按照科特勒的方法,一国的国民收入水平可以分为下列四类:

家庭收入极低类;

多数家庭收入极低类;

家庭收入两极化,贫富悬殊,但多数收入低;

家庭收入有高、中、低之分,但多数家庭是中等收入。

消费收入的多少,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力大小,从而决定了市场容量和消费者支出模式。从市场分析的角度计算消费者收入,通常是分析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和个人可任意支配收入三种情况。在家庭个人可支配收入低的国家,居民用于生活必需品的开支比例很大,很少有多余的可支配收入用于奢侈品的购买;而家庭个人可支配收入较高的国家则会有一批购买高档奢侈品的顾客存在。此外,国际市场上社会阶层,各地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别、不同宗教信仰者的收入的差异性,也应当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

274. 东道国的文化环境影响购买行为

【科特勒如是说】

有时候在做选择时,心理相近也很重要。

——科特勒《营销管理》

【实例与活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的一体化,国际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如果企业仅满足于在本土市场上的发展,势必会被市场淘汰。因此企业应审时度势,把本土企业放在国际化的大背景、大环境下,制定相应的战略,把握机遇将企业推向国际。

在进入国际市场之前,首先需要对所进入国家的环境进行调研。在进行国际营销的环境调研时,要比在国内营销调研难得多,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满盘皆输。

虽然在国内和海外取得了好的战绩,H·J·Heinz公司却在巴西这一被看做是南美最大和最有希望的市场里遭遇了失败。

Heinz公司选择与大橙汁出口公司Citrosuco Paulista组成合资企业是出于将来可能收购这家赢利公司的考虑。仍然是销售Heinz的产品,包括番茄酱,但这回却似乎遭遇了瓶颈。

Heinz公司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营销调研。调研结果揭示出的第一个问题是:Heinz公司缺乏强大的当地销售系统。Heinz失去了对销售的控制是因为它靠寄售来经营,销售还达不到25%的渗透力。另外一个相关问题是Heinz公司主要靠邻近的小商店来销售,因为这一战略在墨西哥取得了成功。然而,营销调研中显示,在圣保罗,75%的杂货买卖是在超市进行的,而不是在小商店销售。尽管墨西哥和巴西看起来在文化和人口统计特征方面相似,但消费者的行为差别却很大。

如果Heinz公司能对巴西的食品销售系统和消费者行为做更深和更严密地市场调研的话,就可避免失败的发生。但是,Heinz公司却没有这样做,因而也错失了成功的机会。

正如Heinz公司案例所显示的那样,许多国际营销的失败正是因为没有考虑到相关的环境因素。例如,对于软饮料的营销,在不同的国家需要考虑不同的文化与环境。在许多亚洲国家如印度,吃饭的时候一般只喝水,而软饮料通常是给客人喝或在一些特殊场合才喝。因此,在印度和在美国,由提高一种特殊软饮料的市场份额的经营问题所转化而来的营销调研问题是不同的。所以,在进行国际营销之前,营销者必须独立考查该国的文化与环境。

不同国家的人们的行为受到文化的深刻影响,在相同的收入条件下,不同的文化环境下生活的人其消费行为并不一样。要真切了解文化对人的行为究竟产生多大程度的支配力量,那就需要知道文化构成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

1. 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指人们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用来生产产品的方式、技术和工艺。物质文化对生活方式和消费公式具有强烈的影响。电话使人们之间的交流范围更广,电视使人们在家里就能了解世界各地的变化;它们使得消费者所获得的信息成倍成倍地增加,教育迅速普及,流动性大大加强,城乡间的差别日益缩小,购物方式和消费心态发生巨大的变化。

2. 语言文字。从事全球营销最直接的障碍来自语言,而接触异国文化的主要通道又正是语言。语言里包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情感和态度。要充分理解一种外国语言的真正含义绝非易事。

3. 审美观。审美观包括对音乐、艺术、色彩、建筑、式样形状等的鉴赏与评判。审美观念的差异更大程度上是区域性的,而不是国家性的。如西方国家的人们较喜欢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而东南亚的建筑与中国、日本的建筑风格比较接近。对全球企业而言,了解不同地区的审美观的差异对更好地把握产品的外观、包装和广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4. 教育。社会教育水平的高低与消费结构、购买行为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讲,受教育程度高的消费者对新产品的鉴别能力较强,购买时的理性程度也较多,容易接受文字宣传的影响;而受教育程度低者则相反。

5. 传统习惯。传统习惯是最能体现文化不同而造成人们行为差异的因素之一。几家在英国设立独资企业的美国公司试图让英国雇员放弃饮午茶(TEA BREAK)这一习惯,结果导致员工普遍不满。实行全球营销的企业必须了解世界各地的传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