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697-781),唐朝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父亲郭敬之,曾任刺史。郭子仪身材魁梧,面貌英俊,目光炯炯有神;其为人刚强勇敢,公正无私,不畏权贵。他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多次担任军事要职,屡立战功,挽唐朝江山于危亡。
武举高第练兵边疆
郭子仪从小就对军事十分感兴趣,不仅喜练武功,还喜欢读书。他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无论是读书或是习武,他都能做到精神集中,一丝不苟,常常废寝忘食。
郭子仪20岁时,在河东(今山西太原)当兵,因过失触犯军法当斩。当他被捆着双手押赴刑场时,竟然昂首阔步,大步向前,一点也不惊慌。正巧,在途中遇上当时着名的诗人李白。李白本来和他并不相识,见他年轻英俊,相貌非凡,临刑不惧,并且早就听说他才干出众,意志坚强,于是就以自己的官职担保,到当地官员那里说情,免除了郭子仪的死罪。于是李白和郭子仪就成为了知己。
唐玄宗开元年间,郭子仪参加了武举考试,因成绩优异被授予左卫长史(皇帝禁军中负责考察军官业绩的六品官)。后来又在今陕西、河南、广西、新疆等地任职,开元中后期担任朔方节度副使、定远城使、东受降城(在今内蒙古托克托旗南)使等职。
天宝八年,郭子仪任天德军使(驻地在今内蒙古乌特前旗西),兼九原(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北)太守。当时,唐朝正处于太平盛世,一片歌舞升平。在这种外无敌患,内无动乱的环境中,人们开始安于逸乐,贪图物质享受,整日只知吃喝玩乐,唐朝政府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唐玄宗李隆基整日沉湎于酒色之中,把大权交于奸臣李林甫、杨国忠之手,自己则与宠妃杨玉环夜夜笙歌,醉生梦死,昔日励精图治、重整山河的雄心早已不复存在。郭子仪却居安思危,一面操练兵马,一面守卫祖国的疆土。
自唐高宗中期以后,边疆驻扎的军队不断增加,军需供应的负担也一天天加重。为了减轻军需运输费用,唐朝与前代一样,凡边防驻军,都设置屯田,增加军储。郭子仪在河中(今山西永济)任职时,亲耕百亩,为将士作表率。他到阴山防线之前,已在定远城主持过营田事务。当他负责阴山西部防务期间,自然也是顺应农时,手持农器,亲自下田劳作,与士卒同甘共苦。郭子仪天性淳厚,深知只有元帅爱护士卒,视之为手足,士兵才能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于是他仁爱为怀,深得部下拥戴。在漫漫边防生涯中,郭子仪历经艰辛磨砺,成就了善用骑兵、长于野战的军事指挥才能,也铸就了宽厚持重的大将风度。
转战平叛收复两京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见朝廷日益腐败,武备松弛,便伙同部将史思明,集兵20万,以入朝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反唐,安史之乱爆发。
叛军一路势如破竹,不久便攻下洛阳。天宝十五年(756)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唐朝处于危亡之际。在这紧急关头,朝廷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率本部兵马东讨叛军。
郭子仪首先夺取九门、藁城,然后率兵赶往常山(今河北正定)。史思明立即收整人马,跟踪前进。郭子仪见史思明只是尾随自己前进,于是将计就计,派出500精锐骑兵,引诱叛军急速北进。史思明果然中计,连追三天三夜,人困马乏,当行至行唐(今河北行唐)才知道上当。于是,东退沙河(今河北行唐东)休整。郭子仪以逸待劳,乘机发动猛攻,大获全胜。安禄山得知史思明战败,即派蔡希德从洛阳率步、骑兵2万北上,令牛廷玢从范阳率兵1万南下增援。叛军来势汹汹,不可一世。郭子仪为避敌锋芒,实行疲敌政策,率军从沙河、行唐继续北进,引诱叛军追击。史思明因兵力大增,毫无顾虑地大胆追击。唐军退守恒阳(今河北灵寿)后,一方面深沟高垒,加筑工事,凭险坚守,积极做好反攻准备;一方面采取“贼来则守,贼去则追;昼则耀兵,夜袭其营”的战法,不给敌人喘息机会。几天下来,就把叛军士气打消下去,疲惫沮丧。郭子仪见歼敌时机已到,于是在嘉山与叛军展开大战。战前唐军预设左右翼,夜间诱敌上山取粮,天亮后采用合围,并广设旗鼓以扩大声势。经过激烈战斗,大败敌军,杀敌4万多人,俘虏千余人,缴获战马5000匹。叛军首领史思明中箭坠马,急忙率领狼狈不堪的残兵败将退守博陵,再也不敢出战。
后来,由于唐玄宗在军事决策上的错误,导致潼关守军20万人被叛军击溃,叛军继续西进。天宝十五年(756)夏天,叛军距离长安只有咫尺之遥,唐玄宗仓皇出逃,长安陷落。
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是为肃宗。肃宗为了收复长安,任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并把朔方军作为反攻的基本力量。为了加强朔方军的实力,肃宗又指定李光弼协同郭子仪作战。郭子仪和李光弼原来都是安思顺的部将,两人的才能不相上下,职位相同。当郭子仪受命代替安思顺做朔方节度使时,李光弼不服,有意离去。皇帝紧急下诏将他留下。郭子仪分兵一半给李光弼,分别抗击敌军。
不久,郭子仪指挥唐军大败崔乾祐,夺回潼关,给叛军当头一棒,唐军士气大振。唐朝的下级官吏赵复、韩曼、徐吴、李藏锋等与唐军里应外合,配合郭子仪,先后夺取蒲州(今山西蒲县)、安邑(今山西运城)、永丰仓等战略要地,将收复两京的障碍全部扫除。
这时,叛军发生内讧,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四月,郭子仪被任命为关内、河东副元帅,五月,奉旨夺回长安。郭子仪由凤翔东进,途中遭到安太清的埋伏,受到夹击而大败。郭子仪请求处分,被降职。同年九月,唐肃宗派其子广平王李俶率15万大军收取长安,郭子仪为大将。为了鼓励士兵奋勇作战,早日收复京城,皇帝下令犒赏三军,特别恳切地希望郭子仪能全力以赴。郭子仪也表示,誓死消灭叛军。肃宗命令郭子仪率领中军,李嗣业率领前军,王思礼率领后军,并指定郭子仪为统兵副元帅,共领兵15万人。加上向回纥借来的5000骑兵,分三路军昼夜兼程急进,浩浩荡荡开到长安西香积寺附近。连营为阵,横亘30多里。叛军守将安守忠、李归仁率兵10万据险设防,与唐军对垒,又自恃兵精将勇,出城挑战。唐军奋勇迎敌,快逼近敌营时,叛军擂动战鼓,一齐冲杀上来,唐军措手不及,向回败去。叛军乘机追击。李嗣业扬鞭策马,赤膊上阵,拼命杀敌,稳住了唐军阵脚。唐军振奋起来,猛击叛军,战鼓擂动,喊杀声响成一片,唐军将叛军紧紧包围,使它无法突围。回纥兵出其不意从敌后杀出,配合被围的唐军与叛军展开了白刃战,两军从中午一直厮杀到傍晚,叛军被杀6万多人,生擒2万余人,剩下的逃回了长安。
郭子仪手下战将仆固怀恩感到机不可失,坚决主张连夜进攻,主动请求带200名骑兵杀进长安,生擒贼首,免得他们羽翼丰满,又生后患。肃宗以部队疲劳为由给予拒绝,郭子仪也未主张追击,仆固怀恩一夜之间请战了四五次,也没能如愿。结果唐军坐失良机,叛军将领李归仁、张通儒等连夜逃出了长安。第二天唐军进入长安城,受到老百姓的夹道欢迎。
长安收复后,肃宗便由灵武迁回长安,唐军乘胜向洛阳进军。十月,屯兵洛阳的安庆绪,听说郭子仪来打洛阳,便派严庄、张通儒带领10万大军迎战。
十月十五日,郭子仪大军与叛军在洛阳以西的新店(今河南陕县西)遭遇。新店山高路陡,地势险要,叛军凭借有利地形,居高临下,依山而战。郭子仪几次从正面进攻都失败了。为了变被动为主动,郭子仪暗派1000多名弓箭手埋伏于山下,并命位于新店以南的回纥军袭击叛军侧后,他自率主力再从正面与敌交锋。郭子仪边战边退,佯败而去,不知是计的敌军倾巢出动。战至黄昏,突然杀声震天,唐军埋伏下来的弓箭手万箭齐发,回纥兵也从敌人背后猛冲过来。在唐军与回纥军合力夹击之下,叛军大败。安庆绪自知洛阳难保,便率骑兵300、步兵千人,于十月十六日夜弃洛阳逃向邺城(今河南安阳)。十八日,唐军收复洛阳。
计退吐蕃单骑见敌
在郭子仪、李光弼及众将的努力下,安史之乱最终被平定下来,但唐朝国力也日渐衰弱。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唐将梁崇义自襄州(今湖北襄阳)、仆固怀恩于汾州(今山西吉县)起兵叛唐,同时还引来回纥、吐蕃之兵进犯河西。凤翔以西、汾州以北之地纷纷落入敌手。不久,奉天、武功也被吐蕃占领,长安屏障尽失,形势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