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弼(708-764),唐代名将。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人。祖先是契丹族的酋长。父亲李楷洛,作战勇敢,官至朔方节度副使。李光弼历任兵马使、节度副使、云中太守、范阳长史、户部尚书、侍中、太尉等职,封临淮郡王。谥号“武穆”。李光弼有勇有谋,用兵有方,为唐中兴名将。
坚守常山退守井陉
李光弼性情刚毅,喜读兵书,而且武艺高强,尤其是在骑射方面;同时又受到儒家正统教育,是个难得的文武全才。他21岁入仕。在西北边疆战功显赫,深受王忠嗣和安思顺等名将的赏识,后来调入长安任职。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天宝十五年二月,李光弼奉命率蕃、汉步骑兵万余人及3000名太原弩手东出井陉(今河北井陉)。李光弼的到来,极大地鼓舞了当地民众,他们自组团练兵,生擒了安思义以迎接唐军。当时史思明围攻饶阳(今河北饶阳),李光弼不斩安思义而向他询问如何战胜史思明。安思义深受感动,说:“大夫士马远来疲弊,不应轻易出兵;不如移军入城,早为备御,先料胜负,然后出兵。胡骑虽锐,不能持重,苟不获利,气沮心离,于时乃可图矣。思明今在饶阳,离此地不过200里,明早其先锋一定到来,而大军继之,不可不留意也。”李光弼甚以其说为是,即移军常山城。次日,史思明果率2万余骑直抵城下。李光弼派5000步卒在东门迎战,并命500射手自城上射箭,击退了敌军。稍后,又将1000弓弩手分为4队,轮出东门,实施密集射击,叛军不支,退据滹沱河北岸。光弼以一部兵力在河南岸与叛军相持,与守城唐军成犄角之势。叛军数次用骑兵进攻,都被唐军以弩兵射退,叛军停攻等待步兵。
不久,李光弼得到报告,叛军有来自饶阳的步兵五千人正在常山东的九门休息,李光弼于是派步、骑兵各2千,偃旗息鼓、秘密地向九门奔袭并一举消灭了叛军。史思明至此退据九门城。常山郡共9县,李光弼已收复了7个,仅藁城、九门仍为叛军所据。双方相持40余日,安禄山抽各地兵5万余人来援史思明,郭子仪亲率朔方兵来援李光弼,两军在嘉山(常山东九门城南)决战。唐军作战英勇,且得到地方军民支持,大败史思明叛军,斩杀4万人,俘千余人,史思明率残部退据博陵(今河北定县)。李光弼打算乘胜进军范阳,但得到潼关失守的消息后,只好退守井陉,以求河东地区的安全。
怒斩崔众固守太原
唐肃宗李亨即位后,调李光弼镇守太原,李光弼率5000兵马赶赴太原。当时,王承业任太原节度使,崔众任侍御史主兵太原,崔众时常轻慢王承业,有时还身着盔甲手持刀枪突入王承业理事的厅堂玩笑,十分无礼。军政治理之差由此可知,李光弼对这一情况愤愤不平。
这次,崔众将在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南)向李光弼交出兵权。崔众率其部众来到河东,李光弼出城迎接。崔众为显示自己的威风,旌旗相连也不加回避,对李光弼傲慢无礼,而且不立即交出兵权。本来就对崔众非常反感的李光弼,如今见到他如此张狂且拖延交兵时间,怒火中烧,于是下令左右将崔众立即拿下,捆绑起来。正在这时,朝廷所派中使到达河东,改任崔众为御史中丞。中使拿着皇帝的敕书问崔众在哪里,李光弼回答说已经将他问罪了。中使将敕书拿给李光弼看,李光弼说:“今天要斩的只是侍御史,如果宣布敕书,那么斩的就是御史中丞,如果任命他为宰相,那么斩的就是宰相。”中使十分震惊,不敢再说敕书的事,第二天便起身回朝廷了。李光弼派兵包围了崔众的人马,然后将崔众推到碑堂之下斩首。从此,李光弼治军严明的名声在河东地区传开了。
至德二年(756),叛将史思明、蔡希德、高秀岩、牛廷玢率众10余万围攻太原。李光弼此时将精兵都调往灵武护卫天子了,城中留守的只有不足万人的老弱兵将,且都是临时调集的。他亲自率领士卒百姓挖掘护城壕,又制作了几十万砖坯,运回城内。当敌人从外面攻城时,李光弼下令用砖坯增垒,哪里被毁就补哪里。
双方对峙一月有余,史思明也没有攻下太原。李光弼为了弥补兵力的不足,在城中张榜招聘各种能工巧匠,以优厚的待遇吸引他们发挥一技之长,其中有3个善于挖地道的人,李光弼就重用他们,开展地道战。与此同时,李光弼所招的巧匠制成发射石头的大炮、强弩,这在对付叛军攻城时发挥了极大的威力,打死了叛军中狂妄的强兵悍将约十分之二三。城里的人无论老幼都佩服李光弼的睿智和勤奋,老弱兵将也都勇气倍增。此时,地道已通到敌人的军营下面,先用木头支住,李光弼派人去叛军中送信,说因城中粮尽准备投降,叛军信以为真。到了约定的日子,李光弼先派出副将带领数千人出城,完全装作像投降的样子。接近叛军的军营时,李光弼又派人抽掉地道中的支持,叛军营区顿时一片混乱,李光弼率敢死队趁机出击,与先出城的将士联合起来涌进敌营。叛军四散逃命,村民也协助官兵追杀,结果斩首7万余级,缴获了叛军所有的军资器械。不久,叛军发生内讧,安禄山之子安庆绪弑父自立,命史思明回范阳镇守,留下蔡希德继续围攻太原。李光弼乘叛军力量削弱,军心不稳,不失时机地进行反攻,大破敌军。
之后,李光弼扩大战果,收回清夷、横野两地,并且擒获叛将李弘义。肃宗为解除太原之围的胜利特下诏书,嘉奖李光弼,授司空兼兵部尚书,晋封魏国公,食邑800户。乾元元年(758),李光弼与关内节度使王思礼入朝,升职为侍中,改封郑国公。
放弃洛阳决胜河阳
乾元二年(759)七月,李光弼任天下兵马副元帅,兼朔方节度使。九月,史思明率叛军分四路南下,渡过黄河攻克汴州,乘胜西攻郑州。李光弼当时正巡行河上,闻警即返洛阳,对留守韦陟说:“贼乘胜而来,利在按兵,不利速战,你认为我们应如何打算?”韦陟主张留兵一部在陕州(今河南陕县),主力退据潼关,凭借险要的地势打击敌人。李光弼认为:“两敌相当,我们若无故放弃500里的土地只能助长敌军的气势。不若移军河阳,北连泽潞,利则进取,不利则退守,表里相应,使贼不敢西侵,此猿臂之势也。”有人十分不理解不守洛阳,李光弼解释说守洛阳则其各附近要地都要分兵,兵分力散,这样必败。李光弼乘夜率军2万,进入河阳(今河南孟县),史思明到洛阳,入空城无所得。遂攻河阳。李光弼命骁将白孝德先斩杀叛军先锋刘龙仙,小挫叛军锐气,然后巧施妙计,使敌军疲惫不堪。河阳分为3城,李光弼派李抱玉守南城,自守中城。当叛军集中力量攻南城时,李抱玉在危急中用诈降赢得时间,加固了城防,次日再战。叛军怒而急攻,李抱玉又出奇兵,内外夹击,杀敌无数。李光弼守中城,城外置栅,栅外筑壕,深广2丈。叛军填壕破寨,李光弼仍按兵不动。等到叛军因填壕、破寨体力耗尽后,突然发动反击,将叛军击退。叛将周挚和安太清见南、中城都难以攻下,乃合力攻北城。李光弼迅速率众入北城,部署各将分守各隅。并严申军令,规定:见令旗摇动缓慢,诸将可相机从事,如见旗急剧3次点地,则必须奋力冲杀,不能后退一步,否则斩之。光弼也以短刃置靴中,对诸将说:“战争是残酷的事情,吾国之三公,不可死贼手,万一战不利,诸君前死来陪伴诸位将士。”将士们听完心情都十分激动。战斗开始后,仆固怀恩方面略有后退,光弼令人去执行军法,仆固怀恩看见使者,立即再次提刀向前冲杀,光弼连点其令旗至地,诸将都奋力击敌,呼声动地,斩叛军千余人,俘500人,叛军溺死者千余人,安太清仅以数骑败走怀州,史思明、周挚也退走。李光弼最终取得了河阳之战的胜利。
兵败北邙解围宋州
河阳大捷,李光弼以2万兵力击退了史思明的十几万大军,这一胜利冲昏了肃宗的头脑,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观军容使宦官鱼朝恩不断向肃宗说叛军无能,可以一举扫平,仆固怀恩心怀叵测,附和鱼朝恩说叛军可灭。于是朝廷官员接连督促李光弼快速进兵,收复东都洛阳。李光弼知道此刻时机尚未成熟,叛军兵锋尚锐,但是由于催促越来越紧,只好硬着头皮出战。结果兵败邙山,李抱玉也不得不放弃河阳。本来已经好转的战局迅速恶化,李光弼从大局出发,上表请罪,结果兵权被剥夺。
宝应元年(762)三月,史朝义率部进扰江淮。肃宗复以李光弼为河南副元帅、太尉兼侍中,都统河南、淮南东、西、山南东、荆南、江南西、浙江东、西八道行营节度,镇守临淮。李光弼首先派兵收复许州(今河南许昌),又击败史朝义派来的援军。史朝义围攻宋州(今河南商丘)已数月,城中粮食已经吃尽,形势十分危急,唐军将领都认为叛军势力正强,主张置宋州于不顾而去南保扬州。李光弼说:“朝廷寄安危于我,今贼虽强,但不知道我军的兵力有多少,若出其不意,当自退矣。”于是马上派部将田神功进击史朝义,并将其击败解了宋州之围。
“安史之乱”平定后,朝廷让李光弼镇守徐州。这时,已经是唐代宗临朝时期,宦官专权,功臣遭忌是当时朝廷的情况。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攻长安,代宗逃奔陕州,令李光弼出兵勤王。当时朝中宦官鱼朝恩、程元振专政,才害死山南道节度使来瑱,李光弼害怕被害,借故拖延,没有出军。这引起了他手下部将的不满,同时李光弼又羞又愧,心中苦闷。次年二月,57岁的李光弼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