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将帅传(全二册)
4944000000064

第64章 徐达(2)

至正二十六年(1367),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0万讨伐张士诚。此时张士诚以平江(今江苏苏州)为中心,以湖州(今浙江湖州市)、杭州(今浙江杭州市)为其羽翼。朱元璋和徐达一致认为先攻取湖、杭两州,斩断张士诚的左右臂,平江便唾手可得。在此战略考虑下,徐达、常遇春便率主力攻打湖州。湖州守军分三路来拒徐达,徐达亦分兵三路迎敌,并派将断敌归路。不敌徐军的张军只能退守城中以求固守。此时,张士诚派吕珍率军6万来援,屯兵旧馆,牵制徐达。徐达认为,必先除掉援兵才能攻克湖、杭两州。于是,他决定暂停攻城,先派兵夜袭敌援兵营地,然后在城东的姑嫂桥筑起十座堡垒,扼守旧馆与湖州的通道,切断吕珍军粮援。缺乏粮饷的旧馆守敌只好出来投降。不久,湖、杭两州亦相继被攻克。张士诚的左右臂被斩断,平江即成为孤城。徐达遂引兵北上,会合诸将进围平江。徐达采用前人所提的“销城法”攻平江,即在平江城矢石不到的地方,构筑长围,又架筑三层木塔,俯瞰城中,置弓弩火炮于其上,向平江城内射击。张士诚负隅顽抗,企图设法突围,均被徐达击败,只得困守城中,坐以待毙。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九月,平江城中粮食缺乏,木石俱尽,张士诚已陷入绝境。徐达见时机已成熟,便亲率将士攻入平江城内。张士诚企图率兵巷战,可手下士兵已无斗志,纷纷投降。张士诚见大势已去, 将妻儿焚烧后上吊自杀,但被其部将解救,终成徐达的战利品被押送应天。朱元璋认为在攻克平江中徐达立有大功,封他为信国公,是此次封赏的最高爵位。

直捣大都平定晋陕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任命中书丞相、信国公徐达为征虏大将军、中书平章政事,掌军国重事;常遇春为副将军,率步卒骑兵25万人,由淮河入黄河,北进夺取中原。朱元璋在对众将的告谕中称:带兵稳重而又纪律严明,攻取城池和战争得胜时最有大将风度的,均是徐达。同时又告诉徐达,下一步的军事行动计划,应当从山东开始。十一月,徐达进军山东,经过数次战斗,将山东全部平定。

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在应天(今江苏南京)称皇帝,定国号为明,建元洪武,是为明太祖高皇帝。任徐达为右丞相兼太子少傅。不久,明太祖朱元璋又在汴梁设酒宴慰劳徐达,同时做北伐之计划。

徐达按照朱元璋的部署,与副将军常遇春在河阴会师,分派人马攻占河北各地,接连拿下了卫辉、彰德、广平。部队驻扎在临清,命傅友德修筑陆路,以便骑兵通过,又疏通了河道,以便水师通行。等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挥师北伐元朝。常遇春很快攻克了德州,双方合兵攻占了长芦,控制了直沽,造了大量浮桥让士兵渡过。水陆两军同时进发,先将敌军击败于河西务,进而又夺取了通州。元顺帝仓皇北逃。隔了一天,徐达列兵齐化门,命令人马填平城外壕沟登城。监国的淮王帖木儿不花、左丞相庆童、平章迭而必失、朴赛因不花、右丞张康伯、御史中丞满川等因拒绝投降而被徐达下令处死,其余众人没有杀掉一个。查封仓库,造册登记图籍珍宝文物,命令指挥张胜领兵1000守卫宫殿门,使宦官保护照顾各宫人、妃嫔、公主,禁止士卒无礼侵犯。官吏百姓都得以安居,市内的作坊店铺也都照常营业。朱元璋收到捷报后,下诏将元朝的京城大都改为北平府,设置六个卫,令孙兴祖等留守,徐达、常遇春便向西进取山西、陕西。

明军以常遇春为前锋,徐达殿后,由河北越过太行山进入山西南部。据守太原的扩廓帖木儿,分兵南下争夺泽州(今山西晋城),以截击徐达,自己则引兵出雁门关,妄图从居庸关偷袭北平。徐达闻讯,召集部将商议,他认为孙兴祖驻守北平,完全可以抵挡扩廓帖木儿的进攻。他说:“我们应该乘敌不备,直捣太原,使之进不得战,退无所守。如果扩廓帖木儿回师还救太原,进退失利,必然就擒。”部将一致赞同他的主张。于是,他便引兵北上,直捣太原。扩廓帖木儿领兵进至保安(今河北涿鹿)时,得到消息,立即回兵援救太原。十二月,扩廓帖木儿的前锋万名骑兵匆匆赶到太原城下,被傅友德、薛显率领的几十名骑兵击退。扩廓帖木儿下令在城西扎营,压着明军布阵。徐达的部将郭英登高眺望,见元军虽然兵多但军容不整,营垒虽大但无防备,便提出乘夜袭敌营的建议。这时,刚好扩廓帖木儿的部将豁鼻马暗中派人请降,表示愿作内应,徐达立即采纳。他先派50名骑兵埋伏在城东10里之处,约以举火鸣枪为号。待到半夜,敌军已进入梦乡,偷偷摸入敌营的郭英立举火鸣枪。埋伏的骑兵得到信号,立即冲杀过来,常遇春也率领大队人马赶到,击鼓呐喊,遥相呼应。被惊醒的敌军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军心大乱,四散奔逃。正在营帐里秉烛读书的扩廓帖木儿赤脚爬上一匹马,逃往大同。豁鼻马带领4万名将士和4万多匹马,向徐达投降。常遇春带兵追击扩廓帖木儿,扩廓帖木儿又逃奔甘肃。明军乘势攻占大同,很快平定了山西全境。

洪武二年(1369)二月,徐达率领明军渡过黄河,进攻陕西,占领奉元路,改名为西安府。元将李思齐逃奔凤翔,张思道逃往庆阳。四月,徐达统兵攻克凤翔,李思齐又逃至临洮。张思道的军事才干不如李思齐,诸将都主张先攻庆阳。但徐达却认为庆阳城防险固,守敌剽悍,一时很难攻拔。而临洮与黄河、湟水及西方少数民族地区相连,拿下这个地方,可以补充兵力和物资。我们大军压上,李思齐如果向西逃窜,就会束手就擒。临洮一攻克,其他地方便可不战而下。诸将觉得他的看法高人一筹,一致表示同意。明军遂移师西进,连克陇州(今陕西陇县)、秦州(今甘肃天水)、巩昌(今甘肃陇西),然后分兵两路,攻占了兰州,迫使李思齐投降。张思道听说李思齐投降,异常恐慌,逃奔宁夏,为扩廓帖木儿所执。其弟张良臣守庆阳,见徐达率兵攻陷平凉,就投降了徐达,然不久又再次反叛。徐达派傅友德、俞通源、陈德、顾时分别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攻占庆阳的外围地区,切断张良臣与外界的联系,自己则督率诸路大军包围了庆阳。经过3个多月的围攻,张良臣部将姚晖等人开门迎降。徐达领兵自北门入城,擒斩张良臣父子。陕甘地区至此被明军所控制。

再征扩廓功高不夸

洪武三年(1370)春,因当时副将军常遇春已去世,朱元璋就以徐达为大将军,以李文忠为副将军,分路出兵。徐达从潼关向西进发,直攻定西,捉拿扩廓帖木儿。李文忠从居庸关向东进发,穿过大漠,追击扩廓帖木儿所立的元朝继位皇帝。

徐达到了定西,扩廓帖木儿退军驻扎在沈儿峪。双方隔着沟壑修建堡垒,每天都要有几次战斗。扩廓帖木儿派精锐部队从小路攻打明军东南面的堡垒,将仓皇失措且又指挥不力的胡德济杀得惨败。徐达率军支援,才击退了敌军。徐达因胡德济是功臣胡大海之子,就斩了他手下几位部将,然后将胡德济押往京师送交皇帝。第二天,徐达调整军队强渡沟壑,拼死作战,大破扩廓帖木儿的军队,擒获其文武官员1860多人,将士84500多人,马匹骆驼各种牲畜无数。扩廓帖木儿只带着妻子儿女几人向北逃过黄河,奔往和林。

徐达打败扩廓帖木儿后,又率领军队,攻克沔州,进入连云栈,夺取兴元。同时,副将军李文忠也攻克应昌,俘获元朝的嫡孙、王妃、公主、将相一干人等。二人先后向朝廷传送捷报,朱元璋诏令班师回京,并亲自到龙江迎接慰劳。朱元璋拜授徐达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每年俸禄5000石,授予世代享受免死特权的铁券。

洪武五年(1372),朱元璋再次大举征讨扩廓帖木儿。徐达以征虏大将军的身份从中路出发,左副将军李文忠从东路,征西将军冯胜从西路,各率5万人马出塞。徐达派都督蓝玉在土剌河击败扩廓帖木儿。扩廓帖木儿又召集兵力,奋力反击,徐达作战不利,死了数万人。皇帝因为徐达以往功劳卓着,没有问罪。

李文忠以左副将军身份从东路北伐,兵出居庸,进军和林,并留下军械粮草,只带20天干粮,亲率大军追击元军。元太师蛮子哈剌章率全部人马渡河,列阵以待。李文忠率军逼近敌阵,敌军抵挡不住向后撤退,一直追到阿鲁浑河,敌军来支援的越来越多。但李文志拼死战斗,击破敌军,俘虏数万人。明军追逐逃敌一直到称海,再次大破敌军,后挥师南返。这一仗两军胜负相当,但宣宁侯曹良臣、指挥使周显、常荣、张耀都战死了,因此朝廷没有给他们颁发赏赐。

征西将军冯胜率副将军陈德、傅友德等从西路出发,夺取甘肃。到达兰州后,傅友德用骁勇骑兵做先锋,两次大败元军。冯胜一路顺风,率军到达别笃山,元朝的岐王朵儿只班逃跑,明军追赶活捉其平章长加奴等27人,缴获10万余只马、骆驼、牛、羊。冯胜军队凯旋而回。但因有人状告他私藏驼马,朱元璋也没赏赐于他。

第二年,扩廓帖木儿又进攻雁门,朱元璋只是采取了防守政策,不再出塞。这以后,扩廓帖木儿跟从他的君主迁到会山,死在哈剌那海,他的妻子毛氏也上吊自杀。至此,元朝残余势力再也无力南下了。

徐达生于农家,成长于战争,使他既秉承了农家子弟吃苦耐劳的本性,即作战时每每冲锋在前,同时又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总是勤奋学习。行军打仗,徐达总是在军营里礼聘博学的儒士,恭恭敬敬地请他们讲解古代兵书,虚心向他们求教,这使徐达成为名副其实的谋略家。除学习兵法之外,对做人之道、为臣之术他也有深刻的领悟,封建传统文化所宣扬的谨慎态度、谦虚精神和忠君意识都在他身上有所体现。

徐达深知自己功高难赏,便尽量在各方面作出推让的姿态。当时朝堂之上,丞相胡惟庸权势熏天,对朝廷大事独断专行,朝廷内外,谁都惧怕他三分,但是徐达鄙视胡的为人,不肯与他同流合污。胡惟庸讨好徐达不成,便企图陷害他。他收买徐达的守门人福寿,但福寿不为所动,向徐达揭发了胡的阴谋。徐达对这件事采取了谨慎退让的态度。他对胡的阴谋不予追问,也不与他正面交锋,只是不断地提示朱元璋,暗示胡惟庸心术不正,为人奸贪,不适合做丞相。后来,胡惟庸罪行暴露,被罢官处死,朱元璋对徐达也更加器重了。

洪武十七年(1384),徐达在北平生病,背上长疽。第二年二月,徐达病重,不久便去世,享年5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