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1332-1385),明代开国元勋。字天德,濠州人。元朝末年,随朱元璋起义,在平定四方割据势力、灭亡元朝的战斗中屡立奇功,为明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死后追封为中山王,谥“武宁”。
投奔明主计取常州
徐达祖上世代务农,他比朱元璋小四岁,经常和同乡朱元璋在一起放牛。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刘福通在颍州(今安徽阜阳)发动农民起义,组织红巾军,反抗元朝的黑暗统治。第二年,郭子兴在濠州起义响应。元朝官军腐败透顶,他们不敢与红巾军对阵,整天四处烧杀掳掠,捉拿无辜百姓冒充红巾军俘虏去报功领赏,搞得民无宁日,怨声载道。徐达祖祖辈辈深受官府和地主压迫剥削之苦,如今又目睹官军种种暴行,于是下定决心推翻元朝统治。至正十三年(1353)六月,参加了郭子兴队伍并已担任亲兵九夫长的朱元璋,回到家乡募兵,徐达听到消息,立即前往投奔。由于两人出身、境遇和志向大体相同,所以一见面就十分投机,朱元璋决定把他留在身边,做自己的助手,徐达从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不久,朱元璋带领徐达等二十四名贴心将士南略定远。在定远,他们收编了几支地主武装,并依靠这些力量,迅速攻占了滁州(今安徽滁县)、和州(今安徽和县)等地。徐达在这些战役中,不仅作战勇敢,而且向朱元璋提供了不少计策,开始崭露出他出色的军事才能。在朱元璋的请求下,郭子兴把徐达提拔为镇抚。后来,郭子兴同另一起义首领孙德崖在和州发生冲突,郭子兴在城里拘捕孙德崖,同时,孙德崖的部众也在城外捉住朱元璋。双方决定互相交换俘虏,但都怕对方不守信用不敢先放。为了报答知遇之恩,徐达挺身而出,冒着被杀的危险,到孙德崖的军中去做人质,换回朱元璋。待朱元璋回到城里,郭子兴再放回孙德崖,孙德崖回到营地,才把徐达释放回城。这件事后,朱元璋对徐达更是信任和器重了。
至正十五年(1355)三月,郭子兴病逝,朱元璋掌握了义军领导权,决定渡江夺取集庆(今江苏南京)。徐达与常遇春率领前锋部队,乘风举帆,冒着敌人雨点般的利箭,强登牛渚矶,后续部队也乘机渡过长江,攻占采石和太平(今安徽当涂)。不甘心失败的元军打算重新夺回太平,元将蛮子海牙和阿鲁灰等用巨舟横截采石江面。地主武装头目陈埜先及其部将康茂才,又从水陆两路分兵进逼太平城下。朱元璋在城中督兵防守,徐达则与邓愈以奇兵绕到敌后,埋伏在襄阳桥,擒获了前来进攻的陈先。蛮子海牙见陈埜先被俘,不敢恋战,忙从采石撤兵,退守裕溪口,太平终于转危为安。接着,徐达独自率领数千精锐,往东攻占溧水、溧阳,从南面包抄集庆,切断集庆守敌与南面敌军的联系。第二年(1356)三月,在诸路水陆大军到齐的情况下,一举攻下了集庆。
朱元璋改集庆路为应天府,并以应天为中心,开始建设他的根据地。
此时,占据姑苏的张士诚正在西扩,为了阻止张士诚的进一步扩张,朱元璋派杨宪到张士诚那里互通友好。朱元璋还亲自写了一封信,希望双方能互相往来,睦邻友好,各守边境,共灭元朝。张士诚收到书信后,不仅没有答复,还扣留杨宪不让他回来。
七月,张士诚率领水军进攻镇江,朱元璋命令徐达迎战,两军在龙潭相遇。徐达手下士兵人数不如敌人,于是命令全部战船集中向张士诚的中军冲杀,将敌人的阵脚打乱,敌军退去。徐达指挥士兵乘势追击,大败张士诚,又请求增加兵力以包围常州。
至正十七年(1357)三月,朱元璋派徐达和汤和率军进攻常州,张士诚调援军前来助阵,结果被徐达打败。张士诚大为恐慌,不敢再战,派人送信讲和,请求每年向朱元璋交纳20石粮食,500两黄金,以及300斤白银。朱元璋回信,责令他放回杨宪,并且要求他每年交纳50万石粮食。张士诚对此却不理不睬。
朱元璋十分生气,命令徐达加紧攻打常州。徐达认为敌人一贯狡猾而且兵锋正盛,强攻恐怕难以取胜,就暗地派人在城外设置了两处埋伏,另派将领王均用率领精锐士兵,向张士诚军发起突然袭击,而自己则指挥军队居中策应。结果将毫无防备的敌军杀得向城外奔逃。当他们经过徐达事先所设伏兵的地方,又遭到迎头痛击,更加慌不择路。徐达的军队乘胜追击,活捉张士诚手下的两位重要将领,随后进军包围常州。等到第二年,徐达终于攻克了常州。
不久,徐达又率军攻克宁国,夺取宜兴,派前锋赵德胜进攻常熟。赵德胜这下竟擒获了张士诚的弟弟张士德。张士德小名叫九六,善于作战并有计谋,深得士兵之心,浙西地盘都是他攻占的。他被徐达大军捉到后,张士诚很是沮丧失落。朱元璋本打算利用张士德来招降张士诚,所以只是把他软禁在营中,看守得并不严密。张士德秘密送信给张士诚,让他投降元朝。张士诚采纳了弟弟的建议,被元廷授为太尉,他手下将吏也都得到了官职。后张士德在金陵绝食而死。
击毙友谅消灭士诚
至正十八年(1358)四月,另一支起义军首领陈友谅攻陷安庆,又攻破龙兴,徐寿辉想把都城迁到那里,陈友谅没有同意。不久,徐寿辉突然率部从汉阳来到陈友谅的大本营江州城外。陈友谅事先在城外埋伏士兵,然后假惺惺地迎接徐寿辉入城,随即马上命人关闭城门。城外埋伏的士兵包围并杀掉了徐寿辉的部下。于是陈友谅就以江州作为都城,让徐寿辉住在那里,而陈友谅自封为汉王,并设置了大小官吏。
朱元璋派徐达夺取太平后,就与陈友谅的驻军相邻。陈友谅后又攻陷池州,朱元璋派遣常遇春抢夺此地,从此两军战争不断。
十二月,朱元璋亲自率大军进攻婺州,命令徐达留守应天,另外派兵袭击并打败徐寿辉的大将赵普胜,收复池州。徐达升迁为奉国上将军、同知枢密院事。之后,徐达从无为步行,乘夜突袭了浮山寨,打败了驻守在那里的赵普胜部将,攻克了潜山。徐达又返回来镇守池州。
赵普胜擅使双刀,一向勇猛善战,所向无敌,号称“双刀赵”。他最开始时和俞通海等人屯兵巢湖,一同归附了朱元璋,后来又叛离归附了徐寿辉。他为陈友谅守卫安庆,多次率兵争夺池州、太平,不断侵犯边境。徐达一直为此事很是烦心,于是他秘密贿赂了赵普胜的门客,让他潜入陈友谅军中,向陈友谅告发赵普胜飞扬跋扈,不把他放在眼里,以离间这二人的关系。而毫不知情的赵普胜面对陈友谅派来的使者,只是诉说自己的功劳,并且自认为对陈友谅有大恩,态度显得非常傲慢。这使得陈友谅对赵普胜开始由原来的怀疑转为怨恨,于是以会师为名,从江州突然到达安庆。赵普胜接到消息,派人在安庆的雁汊镇摆下宴席,准备用烤羊来热情款待陈友谅,并且还亲自到渡口迎接陈友谅,谁知刚一登船就被陈友谅下令杀死。
陈友谅兼并了赵普胜的军队,虽说势力大增,却从此失去了军心。之后,他派出精锐部队袭击池州,徐达和常遇春在九华山设下埋伏打败了陈友谅的军队,杀死1万人,活捉了3000人。军队凯旋归来后,常遇春建议杀掉这些凶悍无比的俘虏。徐达坚决反对,他一面制止住常遇春,一面又派人快马赶去向朱元璋汇报情况。然而,还没等朱元璋的批示下来,常遇春就抢先在夜里活埋了一大半俘虏。朱元璋得知后大怒,同时命令把剩余的人全都释放。朱元璋又命令徐达统管监督各位将领,不准任意杀戮,以防类似事情再次发生。
至正二十年(1360)五月,徐寿辉在陈友谅的挟持下攻打太平。太平城坚固,陈友谅见久攻不下,于是率军乘大船逼近城的西南部,命令士兵踩着船尾攀登上城墙,攻克了太平城。陈友谅从此更加骄纵,进兵驻扎在采石矶,派手下部将假装到徐寿辉面前报告情况,将他的头用铁锺砸碎。徐寿辉死后,陈友谅以采石矶上的五通庙作为临时宫殿,自称皇帝,建国为汉。
后来,陈友谅又侵犯龙江,结果在南门外被徐达率军打败。逃到慈湖时,被徐军赶上,战船被烧,江州也丢失了。陈友谅逃往武昌,徐达紧追不放。陈友谅穷急无奈,在沔阳陈列战船防御,徐达于是在汉阳沌口安营,对其加以遏制。
至正二十三年(1363),朱元璋率军平定南昌,守将祝宗、康泰投降后重又反叛,徐达率沌口的军队将他们平定。之后,徐达又跟随朱元璋增援安丰,打败张士诚的将领吕珍,于是包围了庐州。恰逢这时陈友谅侵犯南昌,朱元璋急召徐达从庐州前来会师,在鄱阳湖与敌人相遇。陈友谅的军势十分强盛,徐达在众将之中率先奋战,打败敌人的前锋,杀死1500名敌人,缴获一只大船。此时,陈友谅毫无还击之力,只是苟延残喘而已。朱元璋担心张士诚侵犯后方,就连夜调遣徐达回去镇守应天,亲自率领众将激烈奋战,将陈友谅击毙。
陈友谅被消灭,徐达也已平定了淮东诸郡,张士诚的势力已被压制至江南及浙西地区。灭张时机已经成熟,朱元璋便召集重臣商讨作战方案。右丞相李善长认为:张士诚虽然屡次惨败,但兵力还是很强盛,加之土地肥沃,百姓富足,又多有钱粮准备,恐难一时攻破。并建议先按兵不动,等待时机再图进攻。徐达则坚决反对李善长的意见。他认为张士诚毫无大志,手下不是追求升官发财的小人,就是不懂天下之计的迂腐书生,如果此时率兵去攻打,定能消灭。朱元璋大喜,遂采纳了徐达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