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当代中国科技1000问
4944500000079

第79章 海洋技术(6)

海洋生物还是现代生物制药的重要原料。有一种长几十米到一百多米的巨藻,从它身上提取出来的一种物质可以应用于几百种药物制剂之中。例如,从巨藻提取的一种酸,加工后可用来消除人体内放射性物质锶90。锶90是各种肿瘤疾病和白血病的激活体。锶90的被消除,对人们的健康无疑是有利的。从红藻身上,人们可以提取出效能良好的抗病毒物质。用这种物质制成治疗感冒的药物,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从一种叫做球鱼的肝脏中提取出来的镇痛新药,用于解除晚期癌病患者的疼痛感,效果非常理想。

科学家们从浮游生物体内发现了某些具有抗生素特性的成分。他们从一种俗称“海石花”的毒性珊瑚身上成功地提取了一种剧毒物质,往往只需尘粒大小的剂量,就能致人死命。但是,这种毒素是治疗白血病、高血压、天花、肠道溃疡和某些癌症的有效药物,也是理想的麻醉剂。在加勒比海地区生活的珊瑚虫体内,科研人员发现了一种天然的前列腺激素,目前,科学家已能运用最新技术,从活体珊瑚身上提取这种物质,用于治疗气喘、神经衰弱和心脏疾病。

从生活在太平洋中的七星鳗鱼身上,医学家们发现了一种可用于治疗心律失调的物质。这是一种强烈的心脏兴奋剂,只需服用极小微量,就能使心脏输出血液数量成倍增长,以此可以挽救心力衰竭者的生命。目前世界上死于癌症、心脑血管病和艾滋病的人数日趋增多,陆源药物对这些疾病尚未有理想效果,于是许多科学家将目光纷纷投向了海洋。

实际观察和解剖表明:鲨鱼很少有患癌症的,即使是将癌细胞活体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移植到某些鲨鱼身上,结果也是白费心机。这是因为,鲨鱼身上能够分泌出一种抑制癌细胞的化学物质。这样,就从另一方面启发人们尝试着从它们身上提取抗癌物质。现在,人们已能从鲨鱼软骨内提取出一种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和抗血管内斑块功效的“硫酸软骨素”。这种物质能降低心肌耗氧量,降低血脂及改善动脉供血不足,对治疗心脏病有一定效果。人们还发现,俗称“海石花”的毒性软珊瑚具有抗癌作用;同时,对其他珊瑚品种也进行了研究,希望能找到抗艾滋病的药物。

在甲壳动物中,例如在一种大型的、体重达2千克的“贵族蟹”身上提取出来的一种溶胶物质为制药工业的兴旺发达开拓了一条新的捷径——它可以使药品的检验时间由几天缩短为仅需几秒钟,从而极大地加速了药物生产的全过程。另外,人们还发现海蟹中有一种叫MPL的奇妙物质,能迅速愈合骨折,海绵可治结核病,鱼皮可治烧伤,等等。

西药中,也有很多种类是用海洋生物制成的。例如,用带鱼鳞制成的咖啡因,可作多种药品的原料;用鳕鱼肝制成的鱼肝油,可治疗维生素A、D缺乏症;河豚毒素可制肌肉松弛剂、镇静剂和局部麻醉剂等;海蛇毒汁可制抗蛇毒血清,并可制成治疗风湿麻痹、半身不遂、坐骨神经痛等疑难症的特效药。随着生物医药工业的蓬勃发展,人们从海洋中提取到的药物种类将会更多且效果更佳,海洋药物将是人类健康的又一保护神。

中国海洋开发与保护的课题是什么

海洋正在成为国际社会的宠儿。联合国将1998年定为“国际海洋年”,主题是“海洋——人类共同的遗产”。然而,我们是怎样继承和使用这笔“遗产”的呢?当前最突出的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

海洋意识淡薄。费孝通先生在他的《乡土中国》中说:“我们的民族确实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从土里长出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作为一个安土重农的民族,我们与土地肌肤相亲、休戚与共,却疏远而轻视了海洋。至今,重陆轻海的观念仍有很深的影响。在某高校最近的调查中,发现90%的学生不知道中国有300万平方千米的“蓝色国土”。在采访中,某些领导大唱“山海经”,却把对海洋的开发和山区的扶贫同等看待。因此,宣传海洋文明,增强海洋意识,乃是当务之急。海洋意识应集中于一点,就是建设海洋经济强国,这是中国海洋发展战略的最高目标。

海洋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据初步估算,中国每年排入海中的污水和有害物质达80多亿吨,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近海环境质量逐年退化,外海污染范围扩大,突发性污染事件时有发生,海洋自然生态受破坏加剧。

海洋综合管理能力弱。中国涉海部门众多,“群龙闹海”,协调乏力,效率低下,执法队伍薄弱,执法设备落后,海上执法的海监船只老化严重,海上飞机非常少。目前,相关部门正在酝酿建立一支统一的多功能的海上监测监视队伍,这支队伍的建立,必将有助于缓解这个矛盾。

问题是多方面的。人类在具备了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的能力后,也创造了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手段。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是我们面临的双重任务。我们不能“吃祖宗饭,砸子孙碗”,在分享海洋的恩惠时也要承担保护海洋的义务。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是即将到来的海洋世纪的希望。

1996年,中国政府制定的《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提出了中国海洋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其基本思路是,有效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切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现海洋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和海洋事业的协调发展。

开发海洋,保护海洋,沿海地区居于关键地位。改革开放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的机遇,海洋经济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然而,从总体上看,中国海洋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水平不高,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000年,中国海洋产业年收入4 000亿元,约占整个GDP的4%,远远低于发达国家10%~20%的水平;其次,中国海洋经济的内部结构也不甚合理,其中海洋渔业占547%,海洋石油占6%,海洋旅游占14%,海洋盐业占2%。海洋产业结构存在着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小的不合理现象;第三,中国海洋产业和产品中的科技含量普遍不高,附加值偏低。因此,用海洋高新技术改善产业结构,开发新型海洋产业,创造沿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中国沿海地区的发展,改善中国经济结构都具有重大意义。只有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的实用技术,才能为海洋经济创造新的生机;只有重视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才能带来海洋经济发展的飞跃。目前由于技术、经济水平的制约,海洋经济的巨大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随着海洋观测技术、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海洋农牧化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海水淡化和利用技术、天然气水合物采集技术、深海技术等的突破和发展,海洋产业必定会有空前的发展。300万平方千米海洋将为人们提供更多的财富,海洋将真正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基地。

海洋卫星的主要用途是什么,中国海洋卫星的发展状况如何

自美国在1978年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海洋卫星以来,苏联、日本、法国、加拿大和印度等国家相继发射了一系列海洋卫星。目前,海洋卫星主要包括海洋水色卫星、海洋地形卫星和海洋环境卫星等三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