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名著新干线(初中版)
4946200000015

第15章 童 年(1)

作 者:高尔基

成书时间:1913年

体 裁:小 说

版本推荐:人民文学出版社版

书海领航

一、作者简介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之一。原名阿列科谢·马克西姆维奈·彼什科夫。出生在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城(后改为高尔基市)。高尔基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是在社会底层度过的。由于生活所迫,他ll岁就开始自食其力,参加过多种工作,饱受了人间苦难。高尔基只上过两年学,但他却靠顽强的自学而具备了写作的能力。

19世纪80年代,高尔基在喀山曾参加过具有民粹派观点的知识分子秘密组织的自学小组。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高尔基两次游历俄罗斯,这使他对下层人民生活的疾苦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为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1 892年,他在《高加索报》发表了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从此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他的早期创作分两类:一是抨击小市民意识,歌颂战斗激情的浪漫主义作品,如《马卡尔·楚德拉》、 《伊则吉尔老婆子》、《鹰之歌》等;另一类是揭露沙皇专制制度和资本主义的罪恶,表现人民的疾苦和反抗的现实主义作品,如短篇小说《切尔卡什》、《草原上》,长篇小说《福马·高尔杰耶夫》等。这些小说都代表了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民向反动沙皇发出了反抗的呼声。

20世纪初,俄国无产阶级运动日益高涨,高尔基积极参加革命,并与列宁建立了友谊,逐渐将自己的创作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联系起来。1901年到1906年他写出散文幻想曲《春天的旋律》(散文诗《海燕》就是《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话剧《小市民》、《底层》、《敌人》和小说《母亲》等。十月革命后,他发表一组统称为《不合时宜的思想》的文章,表达了对革命的不同看法。后来,高尔基认识到革命的曲折性,积极为苏维埃政权工作。1921年,高尔基离开苏联,侨居德国、捷克、意大利等地养病,1928年春回国,为祖国文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20世纪20—30年代高尔基继先期写成的《童年》、《在人间》之后,完成了自传体的第三部《我的大学》,同时完成了巨著《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高尔基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他的创作实践和理论为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对世界无产阶级文学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作品简介

《童年》是作者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的第一部,约19万字左右,是以作者自身经历为素材的一部小说。

小说创作于1913年,书中再现了19世纪70年代俄国人民生活的社会环境和小主人公阿辽沙,彼什科夫于父亲逝世后在外祖父家度过的艰辛岁月。在这里根本没有一点的家庭温暖,弱肉强食、尔虞我诈、为争夺财产而争吵打架是这个小市民家庭司空见惯的事,只有外祖母真正关心与爱护阿辽沙,成为他童年时代唯一的保护人。

外祖母讲述的优美的童话故事和民间歌谣不仅培育了阿辽沙对民间创作的热爱,而且以人民的道德理想和对光明生活的憧憬陶冶着阿辽沙,使他产生了对正义事业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1914年高尔基回俄国后写的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二部《在人间》描绘了高尔基少年时代的生活。他11岁时丧母,外祖父也破产,生活逼得他自寻生路。阿辽沙做过鞋店的学徒,轮船上的洗碗工人,后来又在绘图师家里和圣像作坊里当学徒。无论他走到哪里,都担负着苦役般的劳动,还经常遭到主人的侮辱、漫骂甚至毒打。但这时阿辽沙已经爱上了读书。书籍在他面前展现了一个奇妙的新世界,给他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和教益,培育了他对英雄业绩的景仰。这种精神力量使他抵御了各种不健康的影响,使他在困难的环境中不动摇,并开始思考人民的命运和人的崇高使命。

高尔基在十月革命后完成的第三部《我的大学》(1922)描绘了他16岁到20岁在喀山的生活。作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19世纪80年代复杂的政治和思想形势,特别是民粹派思潮对阿辽沙的影响。同时,高尔基描写正面人物及其产生的社会环境的意图也更加明显。大学生和有革命情绪的青年组成的秘密小组成为阿辽沙的“社会大学”。他开始阅读革命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同城市的无产者发生联系。小说表现了阿辽沙在喀山时期寻求正确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道路的复杂曲折的过程。他虽然还没有明确的政治信仰,却已经成长为积极探索生活真理的不妥协的青年。

自传体三部曲是高尔基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作家在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度过的艰难岁月,他在暗无天日的旧社会里寻找光明的奋斗历程,还可以看到19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俄国社会的历史画卷。另一方面,它又是一部以表现新人成长,刻画新人形象为主题的优秀作品。

三、需识记的知识

1.高尔基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2.《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最优秀的作品。《春天的旋律》和《海燕》是高尔基的著名作品,是无产阶级文学的标志性作品。《母亲》是一部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之作。

3.《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他的自传体三部曲。是以自身为素材创作的小说。

4.阅读《在人间》、《我的大学》并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

5.《春天的旋律》和《海燕》通过对群鸟和海燕的象征性描述,反映了20世纪初俄国的革命氛围。

6。阅读《春天的旋律》和《海燕》并背诵《海燕》。

7.《春天的旋律》和《海燕》本是一篇散文,《海燕》是结尾部分,由于检查机关的疏漏, 《海燕》单独发表。

8.1901年3月,高尔基参加彼得堡学生的游行示威活动,目睹了沙皇军警镇压革命的血腥罪行,当即写出了《春天的旋律》。

9.他的《母亲》的素材和人物来自真人真事。阅读《母亲》。

10.他的早期作品有《马卡尔·楚德拉》、《伊则吉尔老婆子》、 《鹰之歌》等,有短小说《切尔卡什》、 《草原上》,长篇小说《福马·高尔杰耶夫》等;20世纪初创作的有散文《春天的旋律》,话剧《小市民》、《底层》、《敌人》和长篇小说《母亲》;十月革命期间写的政论有《不合时宜的思想》;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长篇巨著《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

四、小说的主题思想

小说所写的是19世纪沙俄统治时期作者苦难的童年,这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故事在一个小市民家庭里展开。在这个小市民家庭里,欺负弱者是人们的嗜好。半瞎的老匠人首当其冲。这里的人几乎每天晚上给这个老匠人安排一个污辱性的恶作剧式的“玩意儿”:有时用火烧烫他的剪子把儿,有时在他坐的椅子上插一个尖头朝上的钉子,或者把颜色不同的料子偷偷地放在这个半瞎的老匠人手边——让他把它们缝成一匹布,招来外祖父的一顿臭骂。作为生活于这个小市民家庭的妇女,遭受毒打几乎是家常便饭。阿辽沙的两个舅母先后被两个舅舅毒打、摧残致死。阿辽沙的继父也经常毒打他的母亲。就连年迈的受人尊敬的外祖母也难逃外祖父的打骂。孩子们当然也不例外。这种残暴的行经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严重的伤害,使他或者郁郁寡欢,或者也像大人们一样恶毒。

阿辽沙在第一次遭到毒打后就生病了,他产生过这样的想法: “仿佛我心上的外皮给人撕掉了。于是,这颗心就变得对于一切屈辱和痛苦,不论是自己的或别人的,都难以忍受地敏感。”阿辽沙的两个表哥在这种没有温暖的残酷环境中改变了自己的性格。毒打和侮辱损害着孩子们的人格,雅可布的萨沙被迫“像一个老乞丐似地拉着腔”说:“行行好饶了我吧。然后脱下裤子,弯着腰,跌跌撞撞地走向长凳,等着挨打。这种生活使他“常鬼鬼祟祟的,仿佛想逃到什么地方躲起来。”而且他已沾染上恶习,也参与了欺辱老匠人的残酷游戏。米哈伊尔的萨沙则表现出与他的年纪不相称的沉默。他有一双忧郁的“眼睛”。家里人口虽多,但他却孤单单的,喜欢坐在半明半暗的角落里……一言不发。

尽管这是一群令人生厌的小市民,但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把他们表现为简单的恶人上。小说的深刻之处在于它揭示了形成这群形象的原因:是沙俄的黑暗统治,是家长制手工业者的生产方式,是艰辛污浊生活的环境,改变了人们善良的天性,造就了小私有者自私、贪婪的灵魂。每天晚上,“当外祖父、舅舅和伙计们从作坊回到厨房时,大家都疲倦不堪,手被紫檀染得通红,被硫酸盐灼伤,头发用带子箍着,一个个活像厨房角落里暗黑色的圣像,”作家称此时为“危险的时刻”,因为沉重的劳动使人们心情变得郁闷,而这种心境常常引发吵嘴打架。

外祖父曾对阿辽沙说起他早年当纤夫时的非人生活: “船在水里走,我在岸上走,打着赤脚走,脚底下是锐利的石块,……从日出走到深夜!太阳晒着后脑勺,脑壳像熔化的生铁似的沸腾着,可是你得一股劲地走,腰弯得像豆芽菜,骨头格格地响,连路都看不清了,眼睛里浸满了汗,心理多么难过,眼泪不住地流,……有苦没处说!……力量全用尽了啊,哪怕休息一会也好,哪怕断了气也好!……人们过的是什么日子!” “我挨的那个打啊,你连做恶梦都没有梦见过。我给人家欺侮成那个样子,大约上帝看了也会掉泪!”没有善良,没有温暖,到处是生存竞争、弱肉强食的法则在起作用,外祖父和舅舅们说是这样被丑恶的环境变坏了,变得贪婪自私,嫌穷爱富,冷酷无情。他们是一群既可恨又可悲的人物,一面受着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压迫,一面又去欺侮别人。

五、人物形象分析

外祖父卡希林是小说里的一个主要人物,是一个明显的家长制手工业者的形象。他早年生活贫困,曾在伏尔加河上当过纤夫,后来靠自己的努力当上了“掌舵的”。他娶妻生子,渐渐的富裕起来,开了染坊,当了行会的头目。与此同时,他身上劳动人民的美好品质也渐渐泯灭了。为了高攀上层;进入上流社会,他要把女儿嫁给贵族,反对她和善良的手工业者彼什科夫结婚。格里亨里是和他共同奋斗多年的老伙伴,他由于眼睛失明,被他一脚踢出大门。对于孩子们,他只信奉一个字,那就是“打”。每个星期末都要把所谓犯过错误的孩子打一遍。阿辽沙就曾几次被他打得皮开肉绽。就连上了年纪的外祖母,他也这样对待:

蓦地,外公冲进厨房,扑到外婆跟前,照她的脑袋就是一拳,边甩动那只打痛了的手边愤然低声说道:

“不该说的话就别饶舌,老妖婆!”

“你是老糊涂了,”外婆一边整理打歪的帽子,一边平静地说道, “你当然是想要封住我的口了!可我就是要说,你的意图我只要知道,我会通通告诉她……”

他向她扑了过去,抬起拳头,猛打外婆硕大的脑门;她既不防护,也不把他推开,说道:

“哼,打吧,打吧,混账东西!哼,让你打个够!”

……外婆跌倒在地板上,他就用脚踢她的头,最后外公绊倒了,泼翻了水桶。他一跃而起,又是吐唾沫,又是发脾气,疯狂地……

这是一段对外公打外婆时的形象描述,不仅如此,当外公老年破产后,竟对外祖母说:“老婆子,我养活过你,现在我养够了!你自己挣饭去吧。”分家时他把所有的东西都留给自己,把所有的破烂都分给了外祖母。他利用别人对他的尊敬,自己以前行会的同事们要了好多钱……通过这些叙述可以看出外祖父是怎样的一个人:凶恶、残暴、没有亲情,惟利是图、吝啬、没有礼义廉耻,寡情薄义。

除外祖父外,阿辽沙的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可布也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们整天为着自己的私利争吵不休。文中第二章就是一段很精彩的例子:两人打架,一直打到外祖父那里……妹妹(作者的母亲)遭到不幸(丈夫和孩子先后死去),当哥哥的应该安慰她才对,可他们不仅不给她安慰,反而觊觎她应得的那份家产,并为此大打出手,还把妹妹和她的孩子视为眼中钉。两舅舅是明显的自私自利的形象,没有一点人性,是他们毒打、折魔死了舅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