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走进甘肃旅游胜地
4947500000058

第58章 民俗风情(3)

堡子坝原为白马人村寨,在坝子的山岭中,苍翠的密林掩映下有一片芳草如茵的绿草地,俗称“采花湾”。湾中有一泓澄碧透清的池水。池边生长着一株高大的五花树,每年端阳节时树上开满鲜艳夺目的五色花朵,如霞似锦。采花节这一天,附近各村寨的群众身着节日盛装,纷纷聚集在此,观赏五色花,还在池边搓手洗脸,以求吉祥幸福。男女青年一边采摘鲜花,一边轻歌曼舞,谈情说爱,寻找意中人,倾诉衷肠。参加采花节的人们返回村寨时都要带上所采鲜花,发做家中的酿酒曲。采花节所采鲜花做曲酿造的酒,醇香绵甜,香味悠长,游客若饮上一口,定会回味无穷,难以忘怀。

草原民族的风采——哈萨克族的体育活动

哈萨克族为甘肃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但却有独特的民俗特色。

“哈萨克”意为“广袤草原上勇敢、追求自由生活的人们”。是由古代乌孙、突厥、契丹、蒙古等众多游牧或半游牧部落长期聚居一起而融合成的一个民族。

甘肃的哈萨克民族大部分居住在酒泉地区西南部的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在兰州和临夏州也有零星分布。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地处青藏高原北缘,甘、青、新三省区的交界地带,呈东西向狭长分布。巍峨挺拔的阿尔金山东脉、当金山脉和祁连山西脉横贯全景,山脉南北两侧有海子、前山和哈尔腾三大辽阔肥沃的高山型河谷草原,具有典型的温带干旱草原气候,大哈尔腾河、小哈尔腾河、安南坝河三条涓涓溪流来自银装素裹的冰雪山峦,滋润着浩瀚坦荡的广阔草原,使这里风景如画、气候湿润、空气清新,实为观光、休闲、度假之理想去处。

哈萨克民族长期与马、羊为伍,由于经常在马背生活,养成了热情奔放的性格和骠悍豪迈的气概,酷爱自由自在的运动,民族体育丰富多彩。仅马上运动就有叼羊、姑娘追、赛马、套马、马上摔跤、跑马射击、飞马捡手绢、马上拔河等多种形式,富有浓郁的民族生活气息。这里就随意介绍几项独特的体育运动。

姑娘追。哈萨克语叫“克孜库瓦尔”,是一种饶有情趣的马上运动和青年男女通向爱情之路的桥梁。每逢庆典或喜庆节日,一对对青年男女身着艳丽的服装,在规定里程内向指定地点并辔徐进。这时,小伙子可以向美丽的姑娘尽情逗趣或表达爱慕之情,姑娘则耐心静听,不嗔不怒。一到预定地点,小伙子回马急驰,姑娘则策马扬鞭,穷追不舍,热情的观众呐喊助威。此时,如果姑娘有情有意,会欣然虚幌一鞭,否则,姑娘想“惩罚”小伙子的调笑,小伙子免不了会受皮肉之苦。倘若追不上,就算小伙子得胜。然后,两人说说笑笑地返回起点。

叼羊是哈萨克牧民在秋季牧场或婚礼庆典上举行的一种热烈而又紧张惊险的马上运动。比赛时双方各出场数十名骑手,甚至上百名优秀选手。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把宰杀的山羊割去头、蹄,在水里浸泡片刻或往羊肚里灌些水,使羊皮坚韧耐扯,然后扎紧食道。放在二三百米处。待主持人一声令下,骑手们向前飞驰,并欠身倒挂,迅速将羊叼起,横在马鞍上,用腿压着,策马奔向目的地。这时,另一方未得手的几十名骑手会紧追不舍,奋力堵截。一场你抢我夺、难解难分的叼羊拉锯战就此展开,激烈异常。两队都有冲群叼夺、掩护驮循和追赶阻挡等严密分工,叼得山羊的骑手只有在同伴的协调配合和左右护卫下冲出重围,并将羊投向被竖起的大车轮上才算真正获胜。可以说,这场扣人心弦的比赛既是骑术与力量的角逐,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获胜的骑手将叼到的山羊带到某家毡房,那将会给这家主人带来莫大的荣幸。主人将叼得的山羊煮好,殷情地款待客人,获胜者自然会受到主人的热忱欢迎。外地游客如果有幸赶上叼羊比赛盛会,一睹其斗智斗勇的激烈场面。并吃上热腾腾、香喷喷的羊肉。将是何等的惬意、有趣。

赛马,是哈萨克牧民挑选10至15岁的儿童进行的一场趣味横生的马术比赛活动。哈萨克中有“英雄靠骏马,飞鸟靠翅膀”的谚语。进行这种体育运动,必须在赛前两个月将预选好的良马饲以精料,临赛前将马的鬃、尾梳辨,在尾上缀以猫头鹰的羽毛,马戴轻便辔头,并搭鞍垫。比赛时小骑手们骑马在起跑线上等待,比赛信号一响,小骑手们立即握缰扬鞭,似离弦之箭飞驰向前,力争第一。若有100匹马参加比赛,前50名将得到奖励。勇敢聪明的小骑手和他心爱的骏马,都会受到牧民们的夸奖和表彰。

套马不仅是一项精彩的体育运动,也是哈萨克族群众日常牧业生活中的必需本领。套马时牧民用一条十几米长,拴有活扣的皮绳,追马到一定距离,抛出活结绳,抛撒数次即可套住马匹。这需要过人的胆量、强健的臂力和精良的骑术。

哈萨克民族的体育运动种类繁多,异彩纷呈。游人若有兴致,可前往比赛活动现场实地观赏、参与。

佛教文化的缩影——藏族的节日庆典

藏族是甘肃省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甘肃藏族主要分布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和武威市的天祝藏族自治县。另外,张掖地区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与陇南地区的宕昌、文县、武都和定西地区的岷县等地也有藏民散居。

藏族以信奉藏传佛教(喇嘛教)格鲁派(黄教)为主,有些地区也信奉白教和红教,佛教对其生活习俗有着巨大的影响。甘肃藏族有名目繁多、形式各异的节日庆典,有些为各地藏民所共有,有些又因起源于不同的古羌分支,而有特殊的地方性节日。以佛教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节日庆典为藏族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当今旅游观光、感受民族风情的重要内容。

夏河香浪节。为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藏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中旬举行,为期3至5天。“香浪”,意思是“采薪”,是藏民在农闲时的一种郊游形式。相传过去寺僧在盛夏季节外出为自己采伐烧柴。因路途遥远。当天不能返回,便露宿山野,少则两天,多则数日方回。他们劳动之余便消遣憩息,游山玩水,享受大自然的恩赐,于是相沿成习,后来演变成传统的娱乐活动。香浪节时正值草木茂盛、牛羊肥壮的盛夏,农闲的藏民纷纷来到绿草如茵的山坡上,依山傍水,搭成帐篷,点燃炉火,煮上酥油茶,摆出牛羊肉、青稞酒、奶食和果品,谈心说笑,载歌载舞,尽情欢乐,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感受幸福美好生活的愉悦。节日期间,藏族群众还要举行赛马、拔河、摔跤等传统体育活动。男女青年手拉手,就地围成圈,一齐高唱热情奔放的祝酒歌,并跳起富有民族特色的锅庄和弦子舞。应该说,香浪节是藏族人民抒发美好感情、享受生活快乐的节日,也是预祝来年丰收、憧憬未来幸福的喜庆节日。

卓尼曼拉节,这是甘南州卓尼县部分地区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八至十五日举行。节日前,已出嫁的妇女都要返回娘家与亲人团聚。各村寨一方面安排接送他村的“沙目”(歌舞队)来本村寨演出,另一方面又挑选能歌善舞的青年男女组成“沙目”去别村赶曼拉节。傍晚时,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到篝火熊熊的“沙目”现场观看文艺演出,演员们摇起巴郎鼓,边歌边舞,活泼潇洒,动作奔放,风格独特,场面热烈,气氛祥和。整个表演持续到翌日清晨。

黑水沟祭水节。是甘南州舟曲县巴藏乡后背水黑水沟每年端阳节祭水的节日。此处有一石崖,石缝间有几个石洞,端午前后,石洞中一股股清澈透亮的泉水间歇喷出,附近群众纷纷前来间歇泉边祭水,煨桑燔祭,高声呼唤祈水。待水喷出时,人们跳进水中尽情沐浴,热烈地跳起“哆地舞”或“摆阵舞”,一直欢闹到尽兴为止。

插箭节,是藏语“拉卜则”的意译,意思是祭山神,为古代部落社会祭祀地方神的一种遗俗,现为甘南州卓尼县和夏河县藏族人民的一种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传统活动。祭山神时,要举行隆重而庄严的插箭仪式。即由僧人诵经,而男子各执木杆或箭牌,象征箭杆的木杆长2米左右,上端削尖,系上彩绸或彩布,箭牌为一块长2尺,宽3寸许的薄木板,绘以五色云景,代表各物,如红色代表太阳,黄色代表草原、森林等。然后到一山头插成一丛状物,上面缠以嘛呢经幡。下部用木栅加石块固定,再由地方长官或德高望重长者致祭、莫酒、献哈达,绕“山神”石堆转几圈,祭祀仪式方告结束。之后,可举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歌舞。

正月“毛兰节”,是藏语“嘉洛毛兰木”的译音,也叫传召节,意为“祈祷法会”。每年正月初三至十六日持续进行。这一节日在夏河拉卜愣寺及其附近地区最为隆重。届时,各地寺院均向男女信徒开放。初三日晚上,喇嘛则聚集一起,听取一年的规矩,并集中诵经,举行祈祷法会,祈愿这一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十三日午前举行规模盛大的“晒佛”活动,只见人群遍野,信徒争至向佛像顶礼膜拜,信佛之虔诚令人惊讶。十五日举行热闹异常的酥油灯会,僧侣们口念“六字真言”,围绕寺院转“香巴”,并举行转“古拉”活动,以祝愿未来生活幸福美好。

藏历年节,又叫“洛萨节”,意为新年,是藏族最隆重最欢快的传统节日。藏历年与汉族的农历春节日期相近,藏历新年这一天,藏民家家户户屋顶上燃起象征吉祥如意的松脂,佛龛前供奉以各种酥油面点,染色青稞酒,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生活幸福。一般是老人或妇女一大早先背回第一桶“吉祥水”。再唤醒大家起来穿上新衣,按辈份依次坐下,顺次抓食五谷斗内的食品。这时长辈逐个祝“洛萨尔桑”(新年好)、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晚辈们则回敬“扎西德勒彭松错”(吉祥如意,功德圆满)。这一天,藏族各家各户基本闭门欢聚,互不走访。初二日开始,大家纷纷走出家门,相互拜年祝贺,持续3至5天不等。初三日,举行为少女上头的“笄礼”。即把年满17岁而未出嫁的姑娘装束得与成年妇女一样,发后银饰或珠宝饰下垂及踵,然后盛装艳服拜访亲戚。亲戚则送礼致贺。

此外,藏族人民每年还在当地举办特色各异的娘乃节、舟曲采花节等各种富有浓郁民族情趣的节日,吸引众多国内外旅游爱好者观赏。

伊斯兰饮食文化——回族的风味佳馔

回族是甘肃省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是由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而由我国西北部和东南沿海两头逐渐渗透,进入内地,吸收汉族等民族成分而形成的一个特定的民族。